人教统编版四上语文第七单元积累运用及课内阅读专项测试卷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统编版四上语文第七单元积累运用及课内阅读专项测试卷 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2-05 10:13: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七单元积累运用及课内阅读专项测试卷
总分(100分)姓名:____________

一、先补全诗句,再完成练习。(13分)
①但使龙城飞将在, 。(《出塞》)
② ,古来征战几人回?(《凉州词》)
③生当作人杰, 。(《夏日绝句》)
④莫愁前路无知己, ?(《别董大》)
(1)以上诗句中第 句都是边塞诗。第 句都表达了爱国情怀,第 句表达了诗人对远行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填序号)(3分)
(2)我所知道的爱国诗句还有: , 。(2分)
二、给诗句选择恰当的解释。(9分)
1.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
A.这两行诗的意思是倘若龙城的飞将军李广现在仍健在,绝不会让匈奴南下度过阴山。
B.诗句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启用人才,平定边患,维护国家统一的愿望。
C.这句诗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2.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
A.这句诗的意思是,即使喝醉了酒,躺在沙场上,大家也不要笑我,自古以来在外作战的人,有几个能够平安回来呢?
B.诗句表达了诗人视死如归的豪迈气概。
C.诗句写出了边塞将士们饮酒时的欢快。
3.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
A.诗句的意思是:活着就要当人中的俊杰,死了也要做鬼中的英雄。
B.诗句表达了诗人宁折不弯为了民族为了国家视死如归的凛然正气。
C.诗句表现了诗人不甘平凡,一心想当英雄的情怀。
三、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8分)(1)《凉州词》一诗描写了成守边关的战士厌倦战争、借酒消愁的形象。( )
(2)《为中华之端起而读书》一文表现了少年周恩来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已任的远大抱负。( )
(3)《梅兰芳蓄须》一文重点表现了梅兰芳高超的表演艺术。( )
(4)《延安,我把你追寻》中诗人要追寻的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 )
四、回忆课文内容填空。(20分)
1.《出塞》表达诗人对边塞将士们同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凉州词》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的英雄气概。
3.《夏日绝句》表达诗人志向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诗文是以____________说的话作为标题,表现了他的____________和远大的____________。
5.《梅兰芳蓄须》讲的是京剧表演艺术家____________不为日本侵略者登台演出的故事,赞美了他高贵的民族____________和爱国____________。
6.《延安,我把你追寻》中作者以充满深情的笔触,生动形象地讴歌了____________,热情地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的迫切心情,强调了在新时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重要性。
7.《别董大》中写景的诗句是:“ , 。”抒情的诗句是:“ , ?”我还知道描写送别的诗句有:“ , 。” 
五、口语交际。(10分)
这个单元,我们认识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宋代诗人李清照;“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拒绝为日本侵略者演出的京剧大师梅兰芳……你还了解他们的其他事迹吗?快和同学们交流交流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课内阅读。(40分)
(一)(17分)
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魏校长注意到了,他打手势让大家安静下来,点名让那位同学回答。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高兴地连声赞叹:“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
1.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3分)
崛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句子,完成练习。(14分)
(1)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
①这两句话连用两个感叹号,写出了魏校长     的神情。选文中体现这一点的还有“      ”一词。?
②“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的原因是            。
(2)“有志者”的意思是      ,“效”的意思是     ,“此生”指     。“有志者当效此生”的意思是           。
(二)梅兰芳蓄须(23分)
梅兰芳先生是闻名世界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他在舞台上唱旦角,为了演出的需要,总是把胡须剃得干干净净的。但他的一生中,有几年却是留着胡须的。
1941年12月香港沦陷。日本驻港司令官亲自出马,多次逼迫梅兰芳演戏。梅兰芳可以忍受生活的困顿,直面战争的危险,但他难以抵抗来自侵略者随时随地的骚扰。拒绝的借口都用尽了,梅兰芳最后只能蓄须明志,表示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抗议,表明不给侵略者演戏的决心。后来,梅兰芳不堪其忧,只好又回到了上海。
听说梅兰芳要卖房子,很多戏园子老板找上门来说:“梅先生,您何必卖房子,只要您把胡子一剃,一登台,还愁没钱花?”有的甚至说,只要签订演出合同,就预支二十两黄金给梅兰芳。但是,(  )条件多么优厚,梅兰芳(  )拒绝了。他宁可卖房度日,也决不在日本侵略者的统治下登台演出。
一次,日本侵略者要庆祝“大东亚圣战”,要求他必须上台演出。梅兰芳斩钉截铁地说:“普通的演出我都不参加,这样的庆祝会当然更不会去了。”但是,不去演出总得要想出个办法啊。
梅兰芳找到一位当医生的好朋友,说明自己的危险处境,请朋友设法让他生一场“大病”,以摆脱日本人。这个朋友被他的爱国精神感动了,决心帮助他渡过难关,于是给他打了伤寒预防针,人打了这种针就会连日高烧。
日本人不相信梅兰芳病了,专门派一个军医来检查。日本军医闯进梅兰芳的家,看见他盖着棉被躺在床上,床边桌子上放着很多药。军医用手摸了摸梅兰芳的额头,滚烫滚烫的,看不出破绽,只好认定梅兰芳得了重病,不能登台演出了。日本侵略者的妄想最终没有实现,梅兰芳为此差点儿丢了性命。
当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消息传来时,梅兰芳当即剃了胡须,高兴地向大家宣布:“胜利了,我该登台演出了!”前来看他演出的人太多了,很多人没有座位就站着看。
作为艺术家,梅兰芳先生高超的表演艺术让人喜爱,他的民族气节更令人敬佩!
1.给加粗字注音。(4分)
蓄(  )须  签(  )订  纠缠(  )  斩钉截(  )铁
2.在“(  )”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4分)
3. 下面的材料是不是《梅兰芳蓄须》中的主要内容?是的画“√”,错的画“×”。(6分)
A.梅兰芳为了不给敌人演戏,蓄起了胡须。 ( )
B.在上海,日本侵略军派流氓头子来威胁梅兰芳,梅兰芳仍坚决不演。( )
C.梅兰芳为了安全,逃到了香港,还是不演戏。 ( )
D.梅兰芳忍痛卖掉了北京的房子,也不演戏。 ( )
E.敌人的军医给梅兰芳治病。 ( )
F.梅兰芳为了不给敌人演戏,情愿打针发高烧。 ( )
4.“他宁可卖房度日,也决不在日本侵略者的统治下登台演出。”这句话表现了梅兰芳先生怎样的精神?(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大家为什么愿意站着看,仅仅是因为梅先生演得好吗?用原文的话回答。(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短文中的哪句话解释了这篇文章的中心?请抄写下来。(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①不教胡马度阴山
②醉卧沙场君莫笑
③死亦为鬼雄
④天下谁人不识君
(1)①② ①②③ ④
(2)示例: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二、1.A 2.A 3.A
三、(1)×(2)√(3)×(4)√
四、1.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2.痛快豪饮、视死如归 
3.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4.周恩来 博大胸襟 志向 
5.梅兰芳 气节 思想 
6.延安精神
追寻延安精神 发扬延安精神
7.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示例: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六、(一)1.兴起。
2.(1)①震惊 睁大眼睛
②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
(2)有志向的人 学习 周恩来 有志向的人都要向周恩来学习
(二)、1.xù qiān chán jié
2.无论……都……
3. √√×√×√
4.略
5.最后一句话。
6.中心句是:拒绝的借口都用尽了,梅兰芳最后只能蓄须明志,表示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抗议,表明不给侵略者演戏的决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