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文档属性

名称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仁爱科普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0-08-08 21:2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二课时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一、基本说明
1.教学内容所属模块: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
2.年级: 七年级
3.所用教材出版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
4.所属的章节: 第三章第四节
5.学时数: 45分钟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能力目标:能举例分析说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情感目标:通过改变传统的地理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内容分析:
在前面的两节中,学生已经知道了影响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因素。而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分析来看,仍然是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因此,教材编写利用前面学过的知识,对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没有分别作分析,而是设计了相应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各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3.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刚接触地理不久,地理知识相对缺乏,识图和读图能力及空间概念不强,观察力和想象力也欠丰富,但他们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因此如果教师能从学生身边的环境切入,就能把抽象的问题变成具体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无处不在,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活动中体验学习的快乐,在愉悦的探究中不知不觉完成学习任务。
4.设计思路:
本课时分为“在读图复习中导入新课”,“在活动体念中学习新知”,“在留有余地的评价中拓宽延伸”,“设计练习,巩固新知”四大块。把单调乏味的“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设计成学生喜闻乐见的旅游活动,把学生不感兴趣的问题与感兴趣的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同时,教师由传统单一的知识灌输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合作者。

三、教学过程描述
教学环节及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和考查,以及设计意图
在读图复习中导入新课 4分钟 多媒体展示:“世界气候的分布图”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世界的气候,知道了世界的气候类型复杂多样,下面请同学指图完成下面的活动。 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下面就让我们背起行囊,一起实地去探讨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指图说出分布在热带、温带和寒带的气候类型,找出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东部、内部、西部的气候类型。 通过读图,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世界气候类型复杂多样,但他们的分布又具有一定的规律。
在活动体验中学习新知 35分钟 多媒体展示:三条旅游路线 ①1月,走南闯北伴随新年钟声游。(新加坡→广州→长沙→北京→雅尔库茨克) ②5月,从东到西回归自然游。(哈尔滨→乌兰巴托→阿拉木图) ③7月,登高望远体验民族风情游。(南京→成都→拉萨) 为了确保学生旅游顺利,我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三个锦盒,每个锦盒上都有一个问题,学生只有答对了问题,教师才用钥匙帮他们打开锦盒,同时,他们就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第一组锦盒上写着:请在地图上找到新加坡、广州、长沙、北京、雅尔库茨克五个城市,并说明它们的纬度位置。 第二组锦盒上写着:请在地图上找到哈尔滨、乌兰巴托、阿拉木图三个城市,并说明它们的经度位置。 第三组锦盒上写着:请在地图上找到南京、成都、拉萨三个城市,并说明它们的海拔高度。 各组代表亟不可待地领取第二个锦盒。 第一组锦盒上写着:请在新加坡、广州、长沙、北京、雅尔库茨克五个城市的月平均气温变化曲线图上读出1月份各个城市的平均气温值,然后讨论在出发时应该准备哪些衣服。 第二组锦盒上写着:请在哈尔滨、乌兰巴托、阿拉木图三个城市的降水量柱状图上读出三个城市的年降水量,然后猜想,沿途可能看到哪些自然风光,看到哪些动植物? 第三组锦盒上写着:请在南京、成都、拉萨三个城市的年平均气温变化曲线图上找出三个城市7月份的平均气温,并在组内交流你对西藏和拉萨的了解。 教师深入各组指导学生读图,了解各组讨论情况,并打开第二个锦盒。各组学生发现了他们的“惊喜”—— 各个旅游城市中品牌景点的自然风光明信片。 各组代表领取了第三个锦盒。 第一组锦盒上写着:是什么原因导致新加坡、广州、长沙、北京、雅尔库茨克五个城市1月份气温有如此大的差别?请向全班同学解答第二个和第三个锦盒上的问题。 第二组锦盒上写着:是什么原因导致纬度相差不大的哈尔滨、乌兰巴托、阿拉木图三个城市自然景观如此大的差别?请向全班同学解答第二个和第三个锦盒上的问题。 第三组锦盒上写着:是什么原因导致纬度相差不大的南京、成都、拉萨三个城市在同一个月气温有如此大的差别?请向全班同学解答第二个和第三个锦盒上的问题。 各组同学回答得非常好。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就是影响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因素,它们是——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 但是,同学们是否注意到,在我们的问题中,我们只说明了纬度位置对气温的影响,海陆位置对降水的影响,地形对气温的影响,其实,这三个因素对气温和降水都有影响,同学们能否举例说明? 多媒体展示:“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气温 降水 纬度 位置 纬度越低,气温越高,纬度越高,气温越低。 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海陆位置 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夏季相反 近海迎风地区降水多,远离海洋的地区降水少 地形 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 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补充说明地形雨的形成过程。 三个锦盒上的题目全部被同学们解答完毕,最后,让你们自己来打开第三个锦盒。 今天课中的表现就是一次平时成绩,各组同学都打开了第三个锦盒,那么,各组同学的这次平时成绩就是——“98分”。 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时间安排,选择适合自己的旅游线路。然后分路线坐成三排。 各小组代表上讲台领取第一个锦盒。 每组学生讨论后,派代表上讲台指图说出各个旅游城市的位置及相关的地理信息,然后,老师给每组打开锦盒,学生“收获”到了各个旅游城市中品牌景点的导游词。各组学生个个兴趣盎然,争相阅读导游词。 各组学生读图、讨论,完成第二个锦盒上的问题。 学生讨论后,各组派代表上台发言,其他同学补充。 生1:指图说明新加坡、广州、长沙、北京、雅尔库茨克五个城市的纬度位置,读出五个城市1月的平均气温,然后,告诉大家,出发时他们要准备短衣短裤、长衣长裤、毛衣毛裤、棉衣棉裤、皮衣皮裤。五个城市气温的差别是由于它们所处的纬度位置的高低造成的,纬度越低,气温越高,纬度越高,气温越低。 生2:指图说明哈尔滨、乌兰巴托、阿拉木图三个城市的经度位置,读出三个城市的年降水量,并告诉同学们,由于三个城市距离海洋远近不同,导致三个城市年降水量具有明显的差别,植物也从东到西为森林→草原→沙漠。学生用锦盒中的明信片印证了自己的判断。 生3:指图说明南京、成都、拉萨三个城市的纬度和经度位置,读出三个城市7月的平均气温,并说明由于地形的影响,导致拉萨气温明显低于成都和南京。 学生讨论后举例回答,教师指导学生填表。 通过喜闻乐见的旅游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习掌握知识。 同学们在讨论中可以展现自己的个性。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把讲台让给学生,充分发挥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聪明才智。 在学生讲解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错误,教师要在适当的时候指出 并引导其纠正。 教师深入各组指导应及时地评价学生、鼓励学生,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意识和读图、析图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进一步归纳知识,使学生对知识有系统的了解。 把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为一次平时成绩,使学生当场体验了课堂表现成功的喜悦,促使学生在今后的课堂上能够更加自主地学习,更加大胆地质疑、释疑。
在留有余地的评价中拓展延伸 1分钟 为什么不是100分而是98分呢?那是因为还有一个问题请各组同学课后去探究:是不是所有近海的地区降水都比较多,试举例说明原因。回答正确的下节课加2分。 教师又使评价的分数“留有余地”,把带出课堂的问题与这个“余地”结合起来,促使学生在课后的探究中更加积极主动。
设计练习,巩固新知。 5分钟 多媒体展示课堂练习题 学生自主完成后抢答。 通过课堂练习,及时巩固新知。
四、教学反思
1.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尔文在自传中写道:“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就会主动而深入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本节课教师把单调乏味的“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设计成学生喜闻乐见的旅游活动,把学生不感兴趣的问题与感兴趣的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使学生在快乐中掌握学习内容。
2.成功地转换了教师的角色。在学生活动前,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在带领学生读图复习中,逐渐导入新课,又把新课的内容设计成三条不同的旅游路线,组织学生自由选择不同的旅游路线,并且仿照学生喜爱的武侠小说中的锦囊妙计以三个锦盒呈现各个知识点,锦盒上的问题设计趣味浓厚,针对性强,有梯度,使学生在逐渐探究中自主总结出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在合作交流时,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合作者。教师深入小组中了解情况,及时发现他们探究的进程和存在的问题,并随时进行指导和组织,使合作学习正常进行。在指导全班对新知识进行总结、概括交流时,教师是以指导者为主,倾听学生汇报,给出及时的反馈和意见,回答学生的问题,概括学生的结论,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作进一步的说明。
3.尝试改变单一书面测验的评价方式。本节课教师在第三个锦盒中把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为一次平时成绩,使学生当场体验了课堂表现成功的喜悦,促使学生在今后的课堂上能够更加自主地学习,更加大胆地质疑、释疑。另外,教师又使评价的分数“留有余地”,把带出课堂的问题与这个“余地”结合起来,促使学生在课后的探究中更加积极主动。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