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国的地形
一、基本说明
1.教学内容所属模块: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
2.年级: 八年级
3.所用教材出版单位:湖南教育出版社
4.所属的章节: 第二章第一节
5.学时数: 45分钟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使学生学会读图了解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及各级阶梯的分界线,它们大致的海拔高度和主要地形区。
2.能够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3.了解山脉纵横交错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其在图上的分布。
能力目标:1.初步掌握地形剖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景观图等地图的读图方法,学会从这些图中抽取多种信息,归纳分析相关地理特征的方法
2.培养学生读图和分析各类地形图的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对我国壮丽山河的学习激发学生的自豪感,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通过本课的教学,初步培养学生正确客观地认识、评价我国的地形、地势的利弊优劣,树立人与自然环境要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观念,
2.内容分析:
本节课学习内容主要包括:地势西高东低,山脉纵横交错。对于“地势西高
东低”,教材并没有用较大篇幅讲述,只是通过一幅地势剖面图和三个设计巧妙的
问题来解决,但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注意学生读图、析图、用图的能力培养。而对
于我国的主要山脉教材则利用图文结合进行重点讲述,侧重让学生通过读图直接
获取有关知识,并将已学知识落实到图上。此外,为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
自学能力,教材安排了较多的阅读材料。总之,本节重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均在于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地图的能力。
3.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完成了一年的地理学习,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基本掌握了阅读地形剖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的方法,初步形成了空间概念。而且他们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有了一定的分析判断能力。因此教师注重本节课加强学生读图识图能力的培养,教会学生学会评价地理事物的方法,从而使学生的地理学习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4.设计思路:
读图观察、对比联想、探究讨论等方法。掌握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及本节课通过启发学生回顾已知的地形知识和还想知道哪些有关地形的知识来调动他们的思维、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然后通过分组分亨教学法,将学生分成若干组,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并结合多媒体、DVD、挂图等教学资源,使学生获取有关中国地形的知识。同时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会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描述
教学环节及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和考查,以及及设计意图
在欣赏图片中导入新课 2分钟 多媒体展示:“五种地形的景观图图和中国地形图” 学生朗诵:我国的自然环境多姿多彩,气象万千。你知道哪里分布着高峻的山脉和雄浑的高原吗?你听说过“天府之国”的来历和“鱼米之乡”的故事吗?你去过如茵的草原和苍茫的大漠吗?你领略过滔滔黄河的风采和浩荡长江的气概吗?你想饱览北国的壮丽风光和南疆的秀丽景色吗?好,让我们展开我国自然环境的雄伟画卷吧。 从视觉和听觉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新课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分组分享活动中探讨新知识 38分钟 分组分享活动一:师:顾名思义,地形是指地球表面各种各样的______。地势(板书)是指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______?(生:趋势、总趋势)师:哪个答案更合理呢?那么,我国的地形地势有什么特征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和探讨的问题。第二步,教师叙述引导:分层设色图是一种在图上用不同的颜色代表所在地区的海拔高度的地图,要更好地表现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还可以用一种特殊的地图——地势剖面图。举例分析讲解:什么是剖面图 假设:在讲台上有一个土豆,竖着,沿土豆中部切开,将看到的形状就是一个土豆的剖面图。地势剖面图的原理也是如此。第六步,教师点评。(期间注意巡视,作出及时辅导。)分组分享活动三:“地势西高东低”的优越性第一步,教师设问:1、我国大陆地势西高东低,面向海洋,这种分布对我国气候和河流流向可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2、河流从高一级阶梯流向低一级阶梯时,落差有什么变化?有什么利用价值?3、我国地势对东西交通会产生什么影响?(教师可引导学生主要从气候、水利和交通三个方面进行讨论。)第三步,师生共同归纳总结:①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洋上的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形成降水。②“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一江春水向东流”,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使得我国的河流大多自西向东滚滚流,这些大江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运输,促进了内地与沿海的经济联系。③在各阶梯的交界处河流产生巨大的落差,水能资源十分丰富,我国的大型水电站大多建设在阶梯的交界地带,如葛洲坝水电站和正在兴建的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等。(过渡)可以说西高东低的地势是我国自然环境的一大优势。那么,构成这一大优势的基本骨架是什么呢 (引导学生分析中国地形地势与美国、澳大利亚相比,有什么不同呢?得出:纵横交错的山脉,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高原、平原、盆地、丘陵则镶嵌其中。我国地形的另一个基本特征:地形复杂多样)分组分享活动四:第一步:(投影)《我国五种地形面积比例》引导学生读图了解各种地形面积的比例。第二步(讲解)由上图可知,山地面积约占陆地总面积的1/3。加上高原,两者约占60%,这些山地和高原多集中在西部地区。如果按人们的习惯,把山地、丘陵连同比较崎岖的高原统称为山区,那么我国山区面称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是一个多山的国家。第四步:教师讲解:广大的山区给我们国家的经济开发建设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许多困难,但也有不少有利条件。请同学们从利和弊两个方面考虑考虑山区对我国的影响。分组分享活动六:山脉“走向”的判断:第一步,教师引导:先给出填空“一——山峰,一——山脉”,让学生填写量词。(讲解)喜马拉雅山脉的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位于中、尼边界,海拔8 844。4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其雄壮、神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第二步,教师概括:用图例说明山峰与山脉的区别,并讲述山脉是有一定延伸方向的,其延伸方向即走向,表述时是将延伸的两端方向相加。教师板书几组不同类型的走向,让学生说说其延伸方向。例如:1.东西走向2.南北走向3.东北—西南走向4.东西走向第三步,教师概括:注记文字应与山脉走向一致,由上至下,或由左至右,均匀分布在山体上。引导学生每找出一条,教师就在教学挂图上相应位置指出。第五步,教师小结:各种不同走向的山脉纵横交错,把我国地表分隔成若干个地形区;山脉常成为各地形区之间的界线。第七步,教学片段欣赏:“中华五岳”,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关于我国的地形,我已熟识的——,我想知道的——。学生:形态学生:趋势、总趋势学生:总趋势分组分享活动二:(地势西高东低”的学习)第一步,分组讨论:我根据-----分析,得出------。(讨论假设:根据“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或“中国地势剖面图”,得出我国哪边高哪边低,即地势如何 根据平均海拔高度,我国地势可分成几级阶梯 每一级阶梯的平均海拔高度大约是多少米 各级地势阶梯分别有哪些主要地形类型) 学生:观察视频材料;学生:找到阶梯的分界线和每一级阶梯上的主要地形区第三步;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教材P20页活动1---3去讨论,并完成。第四步,学生分组分享绘图活动:参照教材P20页图2—1“沿32‘N线中国地势剖面图”,画一幅三级阶梯简略示意图。另外,请两名学生代表在黑板上画。学生判断)(教师再投影)学生:判断A、B两幅图 第五步:代表发言,完成我国主要地形分布表格,师生共同总结得出: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第二步:展示“我国年降水量和瀑布景观图”让学生分析比较、讨论探索判断。学生分享、自由发言,提出各自观点,最后派代表总结发言。学生1:利于气流自东向西深入内地,带来降水;河流流向大多自西向东流入海洋。学生2:产生较大落差,可以建水库,发电。(延伸问题:教师追问:你知道在这些阶梯的界线上有哪些水电站吗?)(如果学生有更多的答案应当鼓励)学生3:河流水运沟通东西交通;但对陆路交通有一定阻碍。第三步:下面我们每个同学都动动手,结合下表中各种地形类型的百分比,绘制一幅我国地形面积比例饼状图,然后分析一下我国陆地地形类型特点。注意绘制饼状图时,要先计算出所对应的圆心角度数,再将相应的份额标注在图上,最后用彩笔涂上颜色并添加图例和注记。(活动)绘制我国地形面积比例饼状图,分析我国陆地地形类型特点。地形类型百分比/%对应的圆心角山地33高原26盆地19平原12丘陵1036°(各种地形类型对应的圆心角为:山地:______、高原:______、盆地:______、平原:______、丘陵:36°)第五步;评价:我国地形对气 候、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两分钟思考后请学生发言,注意启发学生举例说明)—喜马拉雅山脉,其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第四步,学生分组分享活动:一人画线段,一人说走向。第五步,指图学习:出示“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任指几条山脉的走向让学生判断,如大兴安岭、秦岭、昆仑山等。第六步,“山脉构成地形骨架”学生填表活动山脉名称 西侧地形区 东侧地形区大兴安岭 内蒙古高原 东北平原太行山 黄土高原 华北平原巫 山 四川盆地 长江中下游平原 雪峰山 云贵高原 东南丘陵 北 侧 南 侧天 山 准葛尔盆地 塔里木盆地昆仑山 塔里木盆地 青藏高原学生:想一想:“我学到了——。” (读图、析图、绘图能力培养)通过,先小组分享,然后派代表进行集体分享。目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让学生把握到“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这一知识点,并让学生将问题和知识点在地图上发现,又落实到地图上,从而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的能力。教师用生活中常见的土豆解释剖面图,生动、形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进一步巩固知识活动中提升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扩大知识面。此活动即注意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又使学生的知识面加宽。在每一节教学中都贯穿此理念,相信长久的积累对学生能力提升必有好处。此环节告诉学生评价地理事物的方法要从利弊两方面分析。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每一种走向都由学生分析得出,把教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一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可以举一反三。增强学生的美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过关斩将4分钟 多媒体展示 学生学以致用 巩固新知识
课后探究 1分钟 提出问题,用多媒体展示 留有余地,使学生继续学习 学生学习对生产、生活有利的地理知识
四、教学反思
1.本节课的课堂教学采用了分组分享教学法,这种教学法它是在班级授课的情况下,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按一定规律(学习能力)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以点带面、以优带差,通过学生相互之间的合作与竞争、探索与研究、发现与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如地势剖面图学习;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尤其通过对祖国壮丽河山的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如“中华五岳”教学录像欣赏。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相比,分组分享教学更符合新课程理念,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课堂气氛,还的确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更乐在其中。
2.存在的问题是: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有限,使得课堂上教师板图、绘图需时较多,挤占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交流讨论的时间,致使有个别班甚至有“拖堂”现象。这就要求教师注意时间的把握外,还要不断加强基本功的训练,提高自身素质。对于普通学校来说分组分享教学法比较难以控制课堂秩序,对学生的要求教高。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