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三:第3课 宋明理学课件(共37张PPT,嵌入视频1个)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必修三:第3课 宋明理学课件(共37张PPT,嵌入视频1个)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2-06 09:41: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7张PPT。人教版《历史》必修三 第3课《宋明理学》 1.通过史料分析及合作探究,能够说出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归纳两派学说的异同。
2.通过史料阅读,感受宋明士大夫的责任担当,理解宋明理学的文化价值,增强文化自信。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失 序 的 忧 虑佛道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思想失序)(2018·广东)“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A唐后期:藩镇割据五代十国的纷争社会纲常伦理败坏(政治失序) 当此之时,臣弒其君,子弒其父,而缙绅之士,安其禄而立其朝,充然无复廉耻之色者皆是也。
——(北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一行传序》.北京.中华书局,2016. 当此之时,臣弒其君,子弒其父,而缙绅之士,安其禄而立其朝,充然无复廉耻之色者皆是也。
——(北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一行传序》.北京.中华书局,2016. 无问市井田野之人,由中及外,自朝至暮,惟钱惟求。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五二.中华书局,1995. 万街千巷,尽皆繁盛浩闹。
——(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六.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8. 一个坚固和组织严明的社会,已经为另一个活泼、重商、享乐的社会所取代了。
——(法)谢和耐《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社会价值观缺失(信仰危机) 子曰:“克己复礼是为仁。”
——《论语˙颜渊》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 子曰:“克己复礼是为仁。”
——《论语˙颜渊》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复 兴 的 努 力洛学: 北宋程颢、程颐所创理学学派。因二人长期在洛阳讲学,后来程颐又居临伊川而得名。格物致知穷理 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六月,吕祖谦为了调和朱熹和陆九渊之间的理论分歧,出面邀请陆九龄、陆九渊兄弟前来鹅湖寺与朱熹会面,双方就各自的哲学观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这就是中国思想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发明本心穷理天理为万物本原本原虽然不同的水域里有无数形态各异的月亮,但它们都是同一个月亮的倒影。 月印万川虚心竹有低头叶
傲骨梅无仰面花
——清·郑板桥不要人夸颜色好
只留清气满乾坤
——元·王 冕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为明道德之善非求科学之真格物
致知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
——(南宋)朱熹《朱子全书·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七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问:“寻常遇事时,也只此为天理,彼为人欲。及到做时,乃为人欲引去,事已却悔,如何?”
曰:“此便是无克己工夫。”
——(南宋)朱熹《朱子语类》.卷一一六.长江出版传媒,2018.存天理 灭人欲 程朱理学认为“天理”的绝对真理性给封建统治者可乘之机,让他们通过权力把自己变成拥有天理话语权的人,强化专制统治。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龙场
悟道 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良知)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
——(明)王守仁《传习录译注》.中华书局,2018. 心即理也 心外无理知行合一得君行道觉民行道人人皆可成圣 从世界文明史的视角来看,王阳明是开启中国文艺复兴大门的思想家。
——李衍柱《王阳明:开启中国文艺复兴大门的思想家》.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致良知内在自觉
道德自律私欲膨胀
物欲横流时 代 的 叩 问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北宋)张 载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南宋)文天祥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代)于 谦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清代)郑板桥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北宋)张 载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南宋)文天祥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代)于 谦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清代)郑板桥 责任、牺牲、气节、坚韧、不畏艰难
……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党的十九大报告文化传承
吾辈之责 程门立雪达六经
龙场悟道壹知行
格物格心殊途归
薪火相传民族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