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面积
教学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比较两个物品表面、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
2、认识面积的含义,了解把图形平均分成若干小方格来进行面积比较的方法。
3、积极参加观察、比较、交流活动,愿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实例和画图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 略的多样性。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体模型, 正方体模型,硬币,方形纸,尺子等。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予知识于生活,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找一找生活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好不好?
师:那么哪个图形的面更大呢?
师:好,请为回答问题的同学鼓掌。
师:你们所说的图形的大小在数学王国里我们称它为图形的面积。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吧。(板书课题)
初步感知,理解含义。
师: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物体都有自己的表面。刚才大家鼓掌的时候,两只手掌撞击的地方就是我们的手掌面。摸摸你们自己的手掌面。
师:再摸摸老师的手掌面(找一名学生),咱们俩的谁大谁小?
师:大家在教室里摸一摸你能找到哪些物体的表面?
师:谁能说一说你的发现?
师:你能上前给大家指一指吗?
师:大家找得很全面,你们能列举两个物体的表面比较他们的大小吗?
师:通过比较我们知道了物体的表面有大小之分。
师:(出示三角形、正方形、圆形、长方形)大家看屏幕上都有哪些图形?
师:我们还可以称它们为什么图形?
师:你们能比较出这些平面图形的大小吗?
师:刚才我们通过比较得出物体的表面有大小,同样平面图形也有大小,大家刚才比较的这些面的大小都叫面积,谁来说一说面积的含义?
师课件出示面积的含义,全班齐读。
师:大家看老师这也有一些事物,你能比较出它们大面积的大小吗?
动手合作,比较大小。
师:现在我们来比较一下平面图形的大小。每个小组拿出老师课前给你们准备的5个平面图形,按照一定的顺序把它们排列好,每个小组还要说出你们是怎样排列的、怎样比较大小的。
师巡视,指导。
师:都排列好了吗?
小组成员上前演示。
师:你们能说说是怎么比较它们的大小的吗?
师:相差悬殊的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凭观察就能作判断,但对于两个面积差不多的图形,用眼睛看不出来怎么办?
师:这种方法叫重叠法。那这个长方形和这个正方形你是怎么比较大小的?(若学生答不出,师适时引导)
师:你是怎么画的呢?
师:还有不同的画法吗?
师:为什么刚才有的小朋友画了12个小正方形,而有的小朋友只画了6个呢?
四.问题思考,交流总结。
师:还能用数方格的方法比较大小吗?
课件出示两个图形,让学生比较大小。(两个图形所画方格的大小不同)。
师小结归纳:比较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可以用多种方法,如:观察法、重叠法、画格子法。在用画格子的方法时,单数格子多少并不能确定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因为方格的大小不同就没法比较。所以,并不是占方格数量多的图形,面积就一定大。
五.拓展练习,发展思维。
师:老师知道大家都很聪明,那老师给你们再出道小难题怎么样?
师:(课件出示)比较显著的2个图形和刚才的图形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师:不满1格怎么办?
师: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哪个大?哪个小?
六.创作图画,求异创新。
师:看来大家对面积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现在咱们来放松一下吧。请大家拿出方格纸,自己创作1个面积有12个方格的图形,比一比谁画的有创意。
师:通过画画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七.总结交流,畅谈收获。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生交流。
生:好。
生积极举手回答。
生:课桌面是长方形,黑板面是长方形,文具盒的面是长方形
生:黑板面更大,文具盒面更小。
生鼓掌
。
生:您的手掌面大,我的手掌面小。
生找,摸。
生1:我摸到了数学书的封面。
生2:我摸到了文具盒的表面。
生3:我看到了黑板的面。
……
生1:数学书的封面比文具盒的表面大。
生2:课桌的面比黑板的面小。
生:平面图形。
生观察后回答。
生: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生1:银杏树叶的面积比杨树叶的面积大。
生2:手绢的面积比方巾的面积大。
小组之间开始操作、交流。
生1:我们组是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的。
生2:5个图形中,用眼睛观察就知道一个最大,一个最小。
生3:我们把这两个图形重叠在一起,如果重合了,就说明它们的面积一样大;如果哪个面积多出来了,就说明它的面积大。
生:这两个图形用眼睛看不出大小,用重叠法也不合适。所以我们采用画方格的方法。
生:在两个图形上画边长1厘米的小方格,在正方形上画12个,长方形上画了16,所以,长方形的面积大。
生叙述不同的画法。
… …
生:因为所画的小正方形大小不一样。
生1:不能。两个图形所画方格的大小不同。
生:好。
生:刚才是满格的,现在是半格的。
生:不满一格的可以拼凑成整格的。
生: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