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一 动物趣闻——克与千克的认识青岛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一 动物趣闻——克与千克的认识青岛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青岛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9-12-04 20:06: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克与千克的认识
武汉市新洲区邾城街第四小学 游芳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数学第一单元“动物趣闻”教材2—4页,克、千克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通过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使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相联,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的意识以及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
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单位。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板蓝根、2分硬币、黄豆、天平、食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你最喜欢哪种小动物?能和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吗?
师: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走进动物世界,一起探索其中的数学知识。仔细观察,你了解到动物的哪些知识?
师:汇报得真不错,大家都是善于观察的同学!其实啊,平时生活中提到的重量在数学上更准确的应该称为质量,表示物品有多重,就要用到质量单位克与千克,你还知道生活中所使用的其他质量单位吗?
生:斤、公斤、两
师:斤、公斤和两是我们国家经常使用的质量单位,为了便于国际交流,一般情况下采用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与千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克与千克。(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可以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从而引起学习新知的兴趣。师生谈话交流,非常贴近学生生活的环节创设,学生比较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二)动手操作,直观感知
1、感知、认识1克
(1)交流。
师:面对两位新朋友,你还想知道什么?
生:1克有多重? 生:1千克有多重?
师:智慧的孩子脑子里都装着问题!那我们就从1克开始今天的学习吧!
(2)借助实物感知克及其作用。
①课件出示10克的板蓝根。
②观察交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了解关于它们轻重的信息。
③小组活动:每一位同学用手掂一掂老师准备物品。
④全班汇报:说一说掂量后的感受,轻还是重。
⑤师生小结: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克也可以用符号“g”表示。教师板书:克(g)。
(3)体验。
师:这是一枚2分的硬币,它大约重1克。
师:你们想知道1克有多重吗?现在请从学具袋拿出2分的硬币放在手中掂一掂,静静的感受它的轻重,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开始吧!
(4)分享。
(5)估一估。
师:你们能从装有黄豆的盒子中取出大约重1克的黄豆吗?
师:现在请小组合作:
1、估一估:几颗黄豆大约重1克;2、再掂一掂:几颗黄豆约重1克;3、说一说你们是用什么方法知道几颗黄豆约重1克。
(6)汇报交流
(7)称一称。
师:到底几颗黄豆重1克呢?你们有什么好办法?
生:用秤称。
师:称比较轻的物品我们一般用天平。出示天平。
师:天平的左右两边,这两个叫托盘。左边这个放要称量的物体,右边这个托盘用来放砝码。(小妙招:简称:左物右砝)中间是一个刻度盘,当指针指在中间的红色刻度线时,表示天平左右两边的重量相等。
这是砝码这一盒砝码里最轻的是1克,最重的是50克,你们听出砝码的单位了吗?
师:那我们来称一称。谁想和老师一起来?师生一起称重。
师:现在天平的指针指在中间,说明天平左右两边相等,几颗黄豆大约重1克?
师:知道老师这里为什么用大约吗?因为黄豆大小不一样,干燥程度不一样,所以重量也会不一样。
师:请你们取出1克重的黄豆放在手中掂一掂。
(7)找一找。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充分的感受了1克有多重,现在老师想和大家玩个小游戏,有信心吗?请从学具袋中取出约重1克的物品和约重3克的物品。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1克有多重,那1千克又有多重呢?
【设计意图】通过掂一掂、称一称、找一找等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与感知,使具体的质量感不断内化,形成一定的实践经验。
2、认识感知1千克。
师:这里有一袋食盐,也是用克作单位,请你读读有多少克?那两袋盐合起来是多少克呢?师:为什么?
师:我们称一下,这是盘秤,用什么作单位?指针指向几?多重?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1000克和1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1千克=1000克(板书)
师:现在请各组同学先将1包食盐放在手中掂一掂,再将两袋盐放在手上掂一掂,有什么感觉。
师:我们在计量比较轻的物品用克做单位,所以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就用千克做单位,千克用符号kg表示。千克又叫公斤。
3、加深1千克的感知。
师:现在请大家凭借刚才的感觉,在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找出1千克的物品。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操作风丰富的活动,感受1千克,又通过计算、称同一物体而得出变得两种不同的表示方法,使学生的猜想达到验证,很具体地感知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
3、认识生活中的秤。
师:生活中有些物品的包装上有质量标识,没有质量标识的物品怎样知道它有多重呢?
师:这些物品分别有多重?用的秤你认识吗?
秤是一个大庭,家族成员还有许多,我们一起认识一下它们。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有服务于生活。把生活内容引进课堂,让课堂教学生活化,使整个学习过程更活泼、主动,更具有个性化,并能充满生活的气息。深化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巩固新知
1、在( )里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
100( ) 10( ) 3000( ) 400( )
2、完成课本第五页自主练习第2题。
3、完成课本第五页自主练习第3题。
思考题:看到同学们学得这么好,小明想请大家帮助他解决一个困惑,你愿意帮助他吗?1千克棉花和1千克铁,哪个更重一些?
四、本课小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2、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在经历了大量感知体验活动之后,学生将发现与他人分享,体验获得只是的喜悦,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知识,加深了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和理解,又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板书设计:
一 克与千克
g kg
g kg
1克有多重?
一枚2分的硬币约重1克 约四粒花生米
两枚回形针 一粒花生米 两粒胶囊
1千克有多重?
1000克=1千克
教学反思
数学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应该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以往的知识体验有密切的关系,是对他们有吸引力、能使他们产生兴趣的内容。
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虽然都接触过重量问题,但对重量单位感受较少。重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只靠观察就能得到。而要在对物体重量的体验基础上理解。本课中,我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说一说、猜一猜、掂一掂、称一称等学习活动去感悟物体有多重。
本节课通过对学生提问,询问同学们喜欢的动物,带领学生走进动物世界,引出质量单位,说明“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做单位”,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节课优点:
1、参与活动多。这是一节活动性很强的课。所以在课堂张我以学生大量活动为主,让他们尽可能多去体验,亲身感受重量,增强估测能力。
2、生活氛围浓。由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硬币、花生米、黄豆等物品入手,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学习显得更有意义。
3、课改意识强。教育的重心是探讨“乐学”,培养同学们的能力。在本课中教师及时提供小组合作、探讨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本节课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准备充分的教具和实物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进行掂一掂、称一称、估一估等活动,感受1克、1千克物体的轻重,形成对单位克和千克的初步认识,丰富学生的数学体验,建立1千克等于1000克的认识。并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带领学生认识各种不同秤,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培养数学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意识。通过亲身体验,更能让学生理解。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做”、“听”、“说”的方式介入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不足之处:这样的教学,只是让学生在填写质量单位时有个支点,会与点过的物品的实际重量来作比较,然后选择质量单位。如果让学生直接估计出这种物品有多重,对于部分学生来说还是很困难的,我想,仅靠课堂上学的这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引导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多观察、估一估、掂一掂、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孩子接受知识必须是一个过程,由易到难,由少到多,有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必须经历的过程,而不能由老师来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