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
3.体会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
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据形索义,识字解题?
1.师:同学们好,先来认一个字。(出示甲骨文?)??
生:人。?
师:你们异口同声地说“人”。我们先来看它的下半部分“?”,是“大”字,是一个人张开双臂的形状,上面是圆圆的头。头顶是人身体的最高处,于是字义引申指很高。古人认为最高的是什么呢??
生:(恍然大悟)天。(板书:天)?
2.师:一点就通,确实是“天”字。认第二个字。(出示甲骨文)??
生:门。?
师:这是繁体字的“门”。左边一扇,右边一扇。单扇为“户”,两扇合为“门”。(板书:门)?
师:这个字很形象,大家一看都知道什么字,读——?????
生:山。(板书:“山”)?
师:连起来读——?
生:天门山。?
师:不像天门山,倒像是小山丘。再读。?
生:天门山?
师:这才像天门山,字表意,从天门山这三个字,想象一下天门山是怎样的??
生:天门山很高很高。?
师:(笑)很高很高的山可以叫“天山”呀!为什么叫天门山呢?(师强调“门”字)?
生:有两座,一边一座,像门一样,又是很高很雄伟的山。??
?4.师:你们没看过天门山,但从天门山这三个字中想到的,这就是汉字的魅力,既有情趣,又有意象。(出示注释1)天门山隔江相对,就像天设的门户,雄伟奇特。公元726年,唐代大诗人李白(板书:李白)经过天门山,留下了千古绝唱《望天门山》。(板书:望)“望”是什么意思??
生:看。?
师:怎样的“看”是望呢??
生:向远处看。?
师:“望”字的甲骨文很传神,(出示)你们看,像一个人站在土坡上睁大眼睛抬头向远处看。(生看后很惊讶)让我们带着理解一起读课题——?
生:望天门山。?
师:再读,读出远看的感觉。?
生:望天门山。(“望”字读得长、重,有味道)
?二、以读求义,整体感知。?
(一)“诗是歌”,读出韵味?
师:请同学们把这首诗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读清楚节奏。读完后结合注释、插图,想想诗的意思。?(生自由读诗)?
师:同学们读得很投入,有的同学还摇头晃脑,这是读诗的状态。谁来读?(一生读全诗)?
师:声音很好听,字音读得准。这两个词,大家再读读:“中断”、“至此回”。?
生:中断、至此回。?
师:“至此回”中的翘舌音“至”、平舌音“此”读得很清楚。谁再读读这首诗?我们注意听他是怎么停顿的??
师:听出来了吗?“天门-中断-楚江开”。它的停顿是?
?生:它的停顿是二、二、三。?
师:这是一首写景诗,是远“望”而来的景观,所以要读得慢一点,读出辽远的感觉。?
(老师范读全诗,学生模仿读准诗的节奏,学生渐渐读出诗的韵味)?
师:所谓诗歌诗歌。唱歌有重唱,诗歌咱们就来个叠读。你们读“天门-中断-楚江—开—”,老师重复读最后三个字“楚江—开——”,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师生合作读)?
师:换一下,老师读一句,你们依老师的节奏重复最后三个字——(师生合作,最后一句重复)?
(二)“诗是画”,赏景品“色”?
师:诗可以当歌唱,也可以当画赏。《望天门山》一句一景,且是连环画。每一句诗都有什么景呢?请大家快速默读这首诗,找一找,用笔圈画出来。?
生:天门山、楚江、孤帆、太阳。?(板:景)?
天门、青山,写的都是天门山,楚江、碧水写的都是楚江。前面三句从不同视角反复写了天门山、楚江。最后一句写了远处的孤帆、日。?
师:前面我们了解了天门山,有谁知道“楚江”??
生:就是长江。?
师:你是从哪得来的答案??
师:看来,课后的注释和重要,他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意。(出示注释2: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师:现在我们一起和李白行舟江中来欣赏这幅由“山”“水”“帆”“日”组成的图画。这水是什么颜色??
生:碧色。?
师:仔细看这个“碧”字(此字放大),你是如何记住这个字的??
师:这是个会意字,?左上的“王”指的就是“玉”石,“碧”的本义是青绿色像玉一样的石头。这份“绿”,玲珑剔透、明亮耀眼,难怪诗人们对“碧”字情有独钟。你看,贺知章笔下垂柳的色彩是“碧”,读——?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师:杨万里笔下莲叶的色彩是“碧”,读——?
生: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师:李白笔下楚江水的色彩也是“碧”,读——?
生: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师:再看,这山是什么色彩??
生:青色。?
师:孤帆是——(生:白色)?
师:日是——(生:红色)?
这分明就是一幅色彩斑斓的山水画呀!?
三、细细品读,入情入境。?
(一)人山相望——山是山,水是水?
1.学习第一、二句。?
【据形索义品味动词“断、开、回”】?
师:古人作诗,常常“?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让我们好好品味诗中这些动词,深入体会天门山的美。?
师:我们先来品品“中断”,什么意思??生:从中间断开。?
师:展开你的想象,天门山是怎么断开的???
生:天门山好像是被斧头砍开的。?
生:浩浩荡荡的楚江水把它冲开了。?
师:“好像”一词用得好,哪有这么大的斧头,谁又有这么大的力气呢?但你的想象很好地体现了天门山山势的险峻陡峭。也完全诠释了“断”的本义。?
师:看“断”(斷)字的繁体字。(讲解繁体“斷”)左偏旁是用“刀”割断两束“丝”之意,右偏旁“斤”是一把斧头,“断”字表示有力地砍断。?
师:“断”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一个生字,我们来观察它在田字格的写法。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提醒:一看宽窄;二看高低;三看关键笔画。)?
生回答。?
师范写,生练习写,师巡视,提醒坐姿。提醒书写要求(一看、二写、三对照)?
师:我们再看这个“开”字,(解析繁体“開”的字理)下部的“廾”是两只手。一双手把门闩拉开,门就开了。如果说天门山就是这扇门,谁有这样一双能推开天门山的大手呢??
生:楚江。?
师:明明就是隔江相对的两座静止的山,是大自然形成的,李白却大胆地想象成被楚江水撞开的、劈开的。这样的力量、这样的气势谁来读??
生:天门中断楚江开。(读的气势不够)?
师:这天门山“断开”了吗?汹涌的江水奋力地冲向天门山,随着震耳欲聋的巨响,天门山终于被分成了两半,成了了不起的奇观。谁再加上动作读一读?
生:天门中断楚江开。(强调了“断”,“开”字读得短,没有突出)?
师:这楚江是利斧啊,“开”的力度还不够。男同学,你们来!?
男生读。(很有气势)?
师:全班,一起来——?(全班齐读,读出了气势)?
师:李白坐在船上又看到了这样的景象……读:碧水东流至此回。接着我们来品品这个“回”字,是个象形字,(点击“回”字放大)像一个旋转的旋涡,老师选出字典中的三种意思,谁来读一读??
生:1.回旋。2.回转,改变方向。3.返回。?
师:你们认为应该选哪种意思?说说理由。?
生:回转,改变方向。?
师:天门山硬生生地让汹涌浩荡的长江水改变了方向,你认为天门山怎么样??
师:这样的气势、力量谁又来读??生:碧水东流至此回。?
师:水是浩荡的长江水,山是险峻的天门山,山水在暗暗较量,读好这个“回”字——?
生:碧水东流至此回(强调了“回”字)?
师:水冲山开,山阻水回,山水互相作用,形成了这样的壮景——?
生: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2.学习三、四句。?
师:真好。李白顺流而下,这船离青山近了,他又望见了……?
生:两岸青山相对出(指三学生读)?
【创设情境理解“相对”】?
师:什么叫“相对”?这是一条楚江,(指两竖排的学生)如果这是岸边的一座青山,与它相对的青山是哪座??(生指相对坐的学生)?
师:这是岸边的一座青山,与它相对的又是哪一座?与这座相对的?与这座相对的??
(生一一指出)?
师:这两两相对的山就像一扇扇——(门)。?
【揣摩品味理解动词“出”】?
师:孩子们,问题来了,你瞧!(指两竖排的学生)这不明明是相对“立”在这儿吗?李白为什么说相对“出”呢??
师:你想想车在路上开,车前方的树和景给你怎么样的感觉?同学讨论讨论。?
生:树离我越来越近,最后跑到我身后去了。?
生:树好像来迎接我了。?
师:是呀,李白坐在前行的小舟上,这天门山也似乎走出家门来迎接他,这就是——?
生:相对出。?
师:对啊!一个“出”字,(用得出神入化)展现了移步易景“人在画中游”的美好情境。?
李白的小船在青山间穿行,他抬头向远处望,啊!眼前一片开阔,印入他眼帘的是:读-----?
生:孤帆一片日边来?
师:“日边”指的是什么地方???
师:醒目的白帆从辽远的天边而来,向着诗人渐行渐近,渐行渐近。青山出迎,孤帆来就,让我们合作着读一读——?
师:相对出?生:日边来?师:相对出(渐慢)?
生:日边来(随着老师的节奏渐慢)?
人山相融——山不是山,水不是水。
?【人山对话理解“情”】?
师:渐渐地,诗人李白已经陶醉在山水中,这就是人山相融的境界。如果你就是李白,看到眼前色彩明丽、流动而出的胜景,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激动。
?生:很惊喜。?
师:李白这么愉快仅仅是因为山水吗?那又是因为什么呢?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
师:他觉得实现理想,指日可待,这样的心情怎么表达呢?
这时,正好借眼前的山水来抒发,这就是借景抒情,(板:情),此时你就是马上要被举荐的李白,带着你的欣喜、带着你的快乐读——?
生: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师:可是,事与愿违,后来李白有机会在皇帝身边工作了近两年,但并没有被重用,皇帝找了个理由把它撵出了长安。你觉得这时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吗??
生:异常苦闷。?
生:伤心。?生:难过。?
师:于是,他在《行路难》里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出示: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师:情不同,景不同。同样写山水,心情苦闷时,他想渡过黄河河流被冰堵满了,渡不了呀;要登太行山,山路被大雪覆盖了,他登不了呀。这两组同学来读,读出他的苦闷——???
生: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出示两首诗的对比)?
师:同样写山水,心情愉快时,楚江敞开胸怀,青山相对出迎,这两组同学读——?
生:天门中断楚江开????两岸青山相对出?
师:“一切景语皆情语。”只有心情无比欣喜的李白,眼中的楚江、青山才会如此多情,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再读《望天门山》。?
生: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三)人山相悦——山还是山,水还是水?
师:一千多年过去了,(?天门山)?“天”“门”“山”的古字,也已经嵌入到古诗《望天门山》的灵魂中,与古诗一起赋予山水更多的灵性。今天的游客来到这,都会想起这首诗,情不自禁地吟诵——?
(生配乐诵读)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师:一千多年过去了,如今的天门山,还是那样险峻,它不仅仅是名山,它还是文化。文化在传承,如今来天门山游玩的孩子们还会动情地唱起这首歌。?
(播放古诗新唱歌曲《望天门山》,学生欣赏音乐,在欢快的乐曲声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获得愉悦的体验。)?
师:今天就让这些字、这座山、这首诗,这支歌在我们的心头荡漾。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