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工业》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八年级上册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的第三节,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后一部分内容。从编写体系上看,工业是学生在学完交通运输业和农业之后,接触的又一个重要的国民经济生产部门,所以在结构方面,本节教材与前两节相互呼应,既有一致的介绍思路,又巧妙地将工业与其他经济部门的差异和联系进行了有机的结合。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工业没有直接的生活体验,课本的知识比较抽象,教学中应考虑学生的心智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要多从生活实例入手,多联系实际。
三、教学目标
1.了解工业生产的定义,知道工业与其他经济部门间的联系,认识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2.读图了解并分析我国主要工业基地的分布及其区位优势,归纳我国工业的分布特点。
3.了解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状况及其分布,知道一些高新技术产业成果,认识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难点
1.了解我国主要工业基地和工业中心的分布。(重点)
2.分析四大工业基地形成和发展的条件。(难点)
五、教学过程:
导入:播放视频《假如世界没有工业》,从洪荒之地到摩登社会,工业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教师引领:从视频中我们看到如果没有工业就没有楼房、没有衣服、没有面包。。。世界将回归到洪荒年代,那是多么可怕的事情,所以工业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工业使我们生活便利,物质丰富,一切东西应有尽有,那什么是工业?我国的工业发展情况如何?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
(设计意图:用一个创意独特、特技效果震撼的广告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逆向思维的方法为后面学习工业的重要性做好铺垫。)
一、工业及其重要性
1.什么是工业生产?
展示 “铁矿石---钢铁---制造汽车”生产流程图
归纳:工业生产包括开采自然资源(煤炭、石油等)以及对原材料(矿产品、农产品等)进行加工和再加工。
2.区分轻工业与重工业
3.请一组同学用“开火车”形式说说教室里有哪些工业产品?
(设计意图:创设师生互动的课堂学习氛围,增强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归纳:工业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现代工业为社会经济各部门提供先进的工具、设备、原材料和动力等生产必备的物质条件,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过渡:我们长安是工业强镇,工业是长安的经济支柱,在我们长安有很多来自其他地区甚至是其他国家的老板在这里投资办厂,下面我们来看个事例,看看这位老板会不会来长安投资建厂。
二、我国工业的分布
创设情境:有一位美国老板准备来中国投资开办玩具厂,他想更好地开发中国和东南亚的玩具市场,老板派秘书迈克来我国考察,寻找最佳的办厂地址。
1.想一想:要建一座工厂,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归纳:影响工厂布局的因素主要有市场、交通、资源、劳动力、技术、资金等等,其中市场、交通、资源是工业发展的三把金钥匙。
2.展示六幅图片(中国铁路分布图、河流分布图、地形图、中国主要矿产分布图、中国地形图、矿产资源分布、人口分布图、主要农作物分布图),请学生根据图片推测我国工业的分布特点,并说明原因。
3.读图验证
展示“中国主要工业中心和工业基地”图
问题引领:(1)观察上图,找出我国的主要工业中心和工业基地,加以验证。
(2)总结我国目前的工业分布大势。
小结梳理:目前,我国工业中心分布不均衡,东部密集,西部稀疏,这种分布导致东西部的经济发展差距,所以我们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通过资金支持,政策扶持促进西部工业的发展,逐渐缩小东西部的贫富差距。
(设计意图:设计“读图验证”这一环节,推动学生自己寻找答案以及辨图、析图、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境2:迈克向老板汇报中国工业分布的基本格局后,老板决定在沿海的四大工业基地中挑选厂址,他让迈克写一份《中国四大工业基地的区位优势》调查报告。
1.全班分为四组((辽中南组、京津唐组、长三角组、珠三角组),分别协助迈克考察四大工业基地的区位优势,并把考察结果填写在学案上。(提示:可从交通、资源、市场、人才技术等方面分析)
2.小组展示各自的考察结果。
3.老师在每组展示后都进行点评,并联系以前学过的世界地理部分的国家进行对比,辽中南工业区与俄罗斯对比,长江三角洲与日本对比。
(设计意图:1、采用小组合作探究,不仅让学生学会读图分析,而且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共同探讨,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表现欲、交往欲。2、联系以前学过的世界地理部分的国家进行对比,锻炼了学生的辩证思维)
情境3:老板看了迈克的调查报告后决定把厂址定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中山市,可是由于玩具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没过多久玩具厂出现产品大量积压的困境,请大家帮忙出谋划策。
三、蓬勃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
1.普通工业产品与高新技术产品的差异
(设计意图:通过两类产品的对比,自然地得出高新科技产业的特点)
2、展示“我国高新科技产业总值增长图”
问题引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的增长特点是什么?
3.展示一系列高新技术产品的图片,让学生了解高新技术产业的一些门类。
4.展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分布”图
问题引领:找出我国的一些高新技术开发区所在的城市,思考高新技术产业的分布有何特点,以哪些地方最为密集?
学生活动:学生读图快速找出答案。
教师总结:我国国家级高新科技产业开发区多依附大中城市,形成东部密集、中西部稀疏的分布格局,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珠江三角洲成为高新技术密集区。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地图得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分布特点,培养了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5.播放东莞硅谷——松山湖视频
学生看视频后分析松山湖具备哪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条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设计意图:既让学生巩固了知识又激发学生树立改造家乡、建设家乡的崇高志向。)
四.师生共同归纳本节课主要内容。
课后反思:
《工业》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工业及其重要性、我国工业的分布、蓬勃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其中“我国工业的分布”是重点,为了能更好地上好这一课,我精心的准备和设计,从思路的编排,学生讨论活动的策划等方面仔细推敲。经过认真反思,我认为本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做得比较好:
1. 精心创设情境
本节课内容虽不难,但如果照本宣科,内容枯燥乏味,学生会听得索然无味,为了能激发学生兴趣并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我先用一个创意独特、特技效果震撼的广告《假如世界没有工业》,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我创设了一个美国老板准备来中国投资开办玩具厂,派秘书迈克来我国考察,寻找最佳的办厂地址的教学情境,把整节内容通过一个主题情境一贯到底,让学生在帮迈克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
2. 注重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很重视对学生地理学习两大基本能力的培养:读图能力、分析能力,如在讲“我国工业分布的特点”时我并没有直接给出工业分布图讲分布特点,而是让学生先让根据我国铁路分布图、河流分布图、地形图、矿产资源分布图、人口分布图和主要农作物分布图推测我国工业分布的特点,然后再给出图验证,进而归纳出工业的分布特点,这样既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又加强知识的新旧联系。
3.与生活紧密结合
学生对工业没有直接的生活体验,课本有些知识比较抽象,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我多处从生活入手,让学生从感受到地理知识就在身边。如在工业生产的概念后,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工业与生活的关系,我让一组同学”开火车”说出教室里的工业产品,又如在讲发展高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时,我并没有才用课本上的“中关村"的例子,而是用本市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心---松山湖为例来让学生分析,并结合东莞的产业升级和转型阐述技术与创新的重要性,既让学生巩固了知识又激发学生树立改造家乡、建设家乡的崇高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