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一、三国与两晋
1、魏、蜀、吴的建立
A:220年曹操之子曹丕取代东汉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
B:221年刘备称帝。刘备仍用汉的国号,定都成都,史称蜀汉,简称蜀
C:222年孙权定国号吴,定都建业
2、三国鼎立局面
A:魏国国力较强,在三国鼎立局面中略占上风。蜀、吴两国则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
B: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蜀。
3、西晋的短暂统一与灭亡
A:266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司马炎即晋武帝。
B: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C:晋武帝死后,继承者惠帝天生弱智,一批宗王展开对中央权力的争夺,由宫廷政变演化为内战——八王之乱(291—306、16年)。内迁少数民族卷入其中,并且逐渐主导了局势。
D: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
问题与思考:
东汉以来西、北边陲哪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状况如何?这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的原因、影响有哪些?
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到西晋,内迁的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鲜卑(五胡内迁)。他们受到官府和汉族地主豪强的剥削压迫。
原因:少数民族内迁主要是由于中原先进文化和生产方式的吸引、中原战乱使他们趁机入主中原(气候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正好赶上气候上的小冰期,北方寒冷,大批难民挤压在边境上西晋压力很大,于是就把他们迁到内地认为这样方便控制,但是后来西晋有了八王之乱,外族雇佣军越来越做大,于是就有了五胡乱华)
影响:促进落后地区的开发,有利于加强全国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平衡性;促进落后民族的进步和民族融合,有利于各民族的共同发展。
二、东晋与南朝
1、政权更替
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逃到南方的几家北方高门士族先后执掌朝政,他们争权夺利,势力逐渐衰弱。
420年,出身低级士族的武将刘裕篡夺皇位,国号宋。此后170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4个王朝,合称“南朝”。东晋、南朝之交,一度将势力范围扩展到黄河南岸附近,但随后在军事上渐处下风,又退回到淮河一线,在南北对峙中处于明显劣势,覆亡大局已定。
魏晋时期士族门阀政治的形成原因、特点及影响
士族:是以家族为基础、门第为标准,在社会上形成的地主阶级中的特权阶层。士族门阀在中国历史中有独特的地位,又可以称为门第、门阀、世家、氏族等,它萌芽于东汉时期,消亡于唐朝末年,它影响了中国800年,可以说这800年的历史就是士族门阀的历史,王朝的更迭就是统治者与士族集团的博弈。
庶族:是指士族以外的一般中小地主,也称为寒门。
原因 历史根源: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政治原因:魏晋政权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的支持 政治保障: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成为世家大族培植私家势力,维护政治特权的工具)
特点 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 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 社会生活: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 文化上: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
评价 门阀政治虽在一定的时期内有利于统治的稳定,但这种制度具有很大消极因素。门阀士族长期把持朝廷要职,缩小了选官的范围,出现了“上车不落则著作,体中何如则秘书”的怪现象,降低了统治集团的素质;门阀士族争高官、抢要职,以致出现“因人设官”的现象,造成大量的冗员
江南的开发(为经济重心的南移打下基础)与南方的民族融合
A:江南开发(为经济重心的南移打下基础)
原因:
①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和民族压迫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
②南方各朝为了增强实力重视发展经济
③南方的自然条件及生产条件优越
影响:
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手工业方面,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商业以长江沿岸最为活跃,番禺则是主要的外贸港口。
B:南方的民族融合
在江南开发的过程中,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也逐步与汉族相交融。
三、十六国和北朝
1、十六国时期
A:政权状况
东晋时期,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15个,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
B:十六国的共同点
其中大部分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它们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在长期混战中,原有族群布局被打乱,各族彼此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但民族隔阂仍然广泛存在。
C:淝水之战
前秦统一北方:氐族建立、376统一北方
淝水之战:383年,前秦失败北方再度陷入分裂,东晋得以保全偏安局面
2、北朝时期
A:北魏
①北魏建立: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于439年统一北方。
②孝文帝改革
5世纪后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位,大力推动民族交融
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政治:他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迁到洛阳的鲜卑贵族一律将籍贯改为洛阳,死后不得归葬平城;仿照魏晋以来汉族社会的士族阶层,将新改姓的部分鲜卑贵族定为一等高门,并鼓励他们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
经济:实行均田制,为保证国家赋税来源,北魏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徭役和兵役;
社会风俗: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鲜卑语,改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其中皇族拓跋氏改姓元;鼓励与汉族通婚。
孝文帝改革的意义和消极影响
意义:这些改革措施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社会繁荣和民族融合,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消极影响:短时期内产生过明显的副作用。在改革中利益受到损害的一部分少数民族军人揭竿而起,导致了北魏的覆亡。北方民族交融的进程,也在北魏灭亡前后出现短暂的回流。
B:东魏、西魏和北齐、北周
6世纪前期,北魏发生动乱,两名皇族被军阀拥戴,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稍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上述5个王朝合称北朝。北齐、北周东西对峙,北周内政修明,逐渐占据优势,灭掉北齐。不久,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取代北周建立隋,589年灭陈统一全国,终于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