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及其基本属性;
2、了解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世界能源生产结构与消费结构的变化;
3、了解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掌握阅读、分析能源结构变化动态曲线图的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能源结构变化动态曲线图的阅读和分析,学会相关的读图分析方法,提高定量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不同时期人类社会在自然资源的认识和利用上存在着明显差异的分析,学会以动态的、发展的观点来分析问题,逐步形成辨证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
3、通过对中西部煤炭富集地区开发方式的探究,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科学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以历史发展的观念分析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教法和学法
多媒体教学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四、课前准备
为使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实行小组合作学习(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把班级分成4组,每9—10人一组)。学习小组每组推举主持人、中心发言人、噪音管理员,主持人的职责是负责掌握小组讨论的全局,协调小组学习进程;中心发言人负责向全班同学汇报小组合作学习结果,其发言代表全组同学的观点和见解,体现全组的智慧;噪音管理员主要任务是组织讨论的有效进行引导学生团结协作。教师则宏观调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的内容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自然资源的概述,主要介绍了自然资源的概念,特点及分类;第二部分是一煤炭为案例分析自然资源及其利用;第三部分是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关于自然资源是属性、特点,因教材理论性和概括性都教强,学生难以理解,所以老师要结合举实例分析说明。自然资源的分类方式很多,指导学生明确按自然属性和再生性质分类即可,并重点剖析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的相对性。
关于自然资源及其利用,教材改变了以前高中地理课程系统讲述每一种自然资源的状况,而是以煤炭为例,深刻认识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且进一步以历史的观点看待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创设问题情境,出示教学目标设计问题,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出示材料,点拨引申设置问题,点拨引申教师出示表格,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出示“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的变化”图,引导学生分析出示材料,设计问题设计问题,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提供相关材料,引导学生阅读 导入新课讲授新课一、自然资源的概述1 自然资源的概念2 自然资源的属性属性 开发利用要求有限性 统筹兼顾,综合利用整体性 珍惜、节约利用地域性 充分利用多用性 因地制宜 社会性 综合利用3 自然资源的分类自然属性 自我再生性质矿产资源 气候资源 非可再生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 可再生资源生物资源二、自然资源及其利用——以煤炭为例1、人类利用能源的三个阶段前煤炭时期煤炭时期后煤炭时期时间主要能源直接原因根本原因2、我国能源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变化3、探究我国中西部煤炭富集地区的开发方式4、未来能源消费结构的发展趋势三、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 农业社会阶段2 工业社会阶段3 后工业化阶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我国能源安全面临着严峻的现实挑战课堂小结课堂练习 明确学习任务阅读教材,讨论解决问题阅读教材,积极讨论,解决问题学生自主完成根据表格,自主完成表格 分析图表,讨论问题小组合作讨论解决问题小组合作学习阅读材料,开阔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