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原子质量
授课典案 高效课堂 减负您的备课,让课堂精彩!
教材
解读
本课时是上一课时的延续,包括离子和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内容。学生已经知道许多物质是由原子、分子构成的,本课时介绍的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另一种粒子。为了说明离子是什么,教材通过介绍氯化钠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来理解离子的概念。通过“构成原子的粒子的质量”表格,用具体的数据直观地告诉学生原子的质量到底有多小,帮助学生建立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教材还通过“资料卡片”介绍张青莲教授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目标
知识与
技能
1.了解离子的概念,并能书写离子符号。
2.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阅相对原子质量表。
过程与
方法
1.观察教材图3-13,理解离子的概念。
2.通过观察教材表3-2中的数据,知道建立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
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物质的粒子性”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
难点
重点:1.离子的概念。
2.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难点:知道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案例一 导学设计案例
探究点一 离子
[情景展示]
一、
二、
[问题探究] 针对情景一,你能说出离子是如何形成的吗?情景二表示的四种粒子中,是原子还是离子?如何判断是阴离子,还是阳离子?
[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提升] 离子是原子得失电子后形成的,原子得到电子变为阴离子,失去电子变为阳离子。通过比较核内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的大小确定粒子的类型:当粒子的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时,粒子呈电中性,是原子;当粒子的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时,粒子呈正电性,是阳离子;当粒子的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时,粒子呈负电性,是阴离子。
[课堂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点二 相对原子质量
[情景展示1]
一个碳原子的质量: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1993 kg 即1.993×10-26 kg
一个氧原子的质量: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2657 kg 即2.657×10-26 kg
如此小的原子质量怎么运用它进行计算?
[问题探究] 我们是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你能否根据此定义计算出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提升] 相对原子质量只是一个比值,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的实际质量成正比,即实际质量越大的原子,其相对原子质量也越大。
[课堂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情景展示2]
构成原子的粒子的质量
粒子种类
质量
质子
1.6726×10-27 kg
中子
1.6749×10-27 kg
电子
质子质量的
[问题探究] 质子、中子的质量与碳12原子质量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说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总结] 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大约相等,都约等于碳12原子质量的,即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都约等于1。与质子、中子相比,电子的质量很小,所以说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课堂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情景展示3]
查阅课本P62表3-4,写出以下几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原子种类
质子数
中子数
电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
氢
1
0
1
碳
6
6
6
氧
8
8
8
钠
11
12
11
氯
17
18
17
[问题探究] 相对原子质量与质子数、中子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总结]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课堂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反思点]
1.多媒体播放氯化钠形成的动画,是否促进了学生对离子概念的理解?
2.通过举例、列表等方法教学,是否让学生明白了相对原子质量的含义?
3.本节课内容较多,此节课的设置是否科学?
案例二 教学过程简案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哪些吗?有没有其他的粒子也能构成物质呢?其实,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离子是怎样形成的呢?
听。
利用提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续表)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活
动
探
究
1
【演示实验】 金属钠在氯气中反应生成氯化钠。
[设问] 白烟是什么物质?
【投影】 钠原子和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设问] 钠原子和氯原子通过怎样的变化可以变成稳定结构呢?
【边讲边板书】
三、离子的形成
【播Flash】 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观察实验,描述实验现象。
感悟通过静电作用形成氯化钠的过程。
进一步感悟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用化学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使抽象内容直观化。
活
动
探
究
1
【讲述】 请每个小组取出老师发放的四张图片,它们分别是标有Na 、K、Cl、He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请表演钠原子找朋友的游戏。
【边讲边板书】 (手指着上述阴阳离子示意图)
1.带电的原子叫离子。
2.带正电荷的原子叫阳离子,带负电荷的原子叫阴离子。
3.阴、阳离子通过静电作用形成不带电性的化合物。
【讲述】 如钠原子失去电子形成钠离子,氯原子得到电子形成氯离子。钠离子与氯离子由于静电作用而结合成化合物氯化钠NaCl。
像氯化钠这样由阴、阳离子结合成的化合物还有很多。
【板书】
4.离子的表示方法——离子符号
钠离子的符号为:Na+
氯离子的符号为:Cl-
离子符号的意义:元素符号右上角的+、-号表示电性,数字表示所带电荷数。
学生讨论后表演:小组一、小组二上台表演。钠原子在一群原子中寻找朋友,找到氯原子,然后双方交换电子,手拉手变成好朋友。
倾听。
写出镁离子、硫离子的符号。
通过活泼的表演把枯燥、繁难的学习内容变得生动有趣。
(续表)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活
动
探
究
2
【投影】 原子、离子的比较。
倾听、记忆。
学习用图表、化学用语归纳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进一步建立物质的微观概念。
活
动
探
究
3
【过渡】 出示三种原子的质量测定值。
1个碳原子:1.977×10-26 kg
1个氢原子:1.67×10-27 kg
1个氧原子:2.657×10-26 kg
用这样小的数量来表示原子的质量很不方便,能不能用一种化繁为简的方法使原子质量好写、好记、好用呢?
让学生阅读教材P56的相关内容。
【讲解】 科学家给我们想了一种好记的办法:选定以碳12原子质量的为标准,用其他原子的质量与这个标准值之间列比例式,求出来的比值给它一个名称叫“相对原子质量”。
【板书】
相对原子质量(Ar)=
【出示测试题】
1.1个碳原子的质量是1.977×10-26 kg,1个氧原子:2.657×10-26 kg,氧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多少?
2.已知1个碳原子的
质量的是1.66×10-27 kg,1个质子质量是1.673×10-27 kg,1个中子质量是1.675×10-27 kg,计算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的相对质量(结果保留整数)。
听
阅读
完成练习题(两名学生板演)。
通过列举数字,让学生真切体会到原子质量书写、使用时的不便,从而更能理解原子质量的表示方法
——相对原子质量。
加深对相对原子质量的理解,为后面相对原子质量和质子数及中子数的关系埋下伏笔。
活
动
探
究
4
【提问】 设有10个质子,它们的相对质量是多少?质子或中子的数目与它们的相对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板书】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出示测试题】
1992年,我国科学家首次发现了汞元素的一种新原子。它的质子数是80,中子数是200,这种汞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多少?
思考、交流。
记忆。
计算、交流。
锻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进一步强化相对原子质量与质子数和中子数的关系。
活
动
探
究
5
【讲解】 精确的相对原子质量有效数字可达8位,一般的化学计算多采用它的近似值。 教材P62表格中列出一部分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其余的从书后附录Ⅱ中查到。
我国著名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了卓越贡献。
【阅读】 教材P56“资料卡片”
读教材附录Ⅱ“相对原子质量表”。
阅读。
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崇敬之情和民族自豪感。
归纳
小结
指导学生归纳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回顾本节学习重点。
学会知识的积累。
布置
作业
教材P58“练习与应用”第5、6题
记录。
及时训练,巩固已学知识。
详见光盘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