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了解二氧化碳在生活和生产中的用途。
3.了解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循环。
4.知道温室效应,了解防止温室效应进一步增强应采取的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及归纳实验现象的能力。
2.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及合作交流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二氧化碳功与过的教学,教会学生辩证地看待事物。
2.通过温室效应加剧对环境的危害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重点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和用途。
三、教学难点
1.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2.二氧化碳与石灰的水反应。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实验仪器(试管、集气瓶、矿泉水瓶、烧杯、吸管)及药品(二氧化碳、紫色石蕊溶液、醋酸溶液、蒸馏水)。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创设情境】
视频播放《死狗洞》。
学生观看视频。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提问1】视频中提到的可以使火把熄灭的物质是什么呢?
【教师提问2】为什么人进入洞中安然无恙而狗却会死亡呢?
思考回答问题。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语言表达能力。
新课教学
【展示】每一个实验小组桌上收集好的一瓶二氧化碳气体。
学生观察,归纳物理性质。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
【教师提问3】为什么在拥挤的人群里,蹲着比站着难受?
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能力。
【演示实验】阶梯实验:倾倒二氧化碳。
学生观察。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
【教师提问4】蜡烛为什么会熄灭?蜡烛为什么是自下而上熄灭?
分组讨论,回答问题。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投影】实验探究一——二氧化碳的溶解性
【分组实验】
①向集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倒入约1/3的水
②立即旋紧瓶盖
③振荡
学生观察现象并描述:矿泉水瓶变瘪了。
通过实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通过现象归纳结论的能力。
【教师提问5】矿泉水瓶出现变瘪的现象说明什么?
讨论分析原因,得出结论:二氧化碳溶于水。
【教师质疑】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也使二氧化碳的体积缩小呢?
【投影】碳酸饮料配料表:碳酸水。
学生根据碳酸饮料中的碳酸水大胆猜测:可能二氧化碳与水发生反应。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投影】实验探究二──二氧化碳与水反应
【介绍】刚才的实验并不能证明二氧化碳与水发生了反应,我们需要借助另一种试剂——紫色石蕊试剂,它是一种酸碱指示剂,遇到酸可以显出红色。
【演示实验】①向盛有醋酸溶液的试管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
②将上个实验中矿泉水瓶中的液体倒入试管中,并滴入紫色石蕊试液。
学生观察现象:两个试管中紫色石蕊均变红。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师质疑】刚才矿泉水瓶中得到的液体中可能是哪种物质使石蕊溶液变红?
学生猜想使石蕊变红的物质:①水②二氧化碳③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的新物质。
逐步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科学品质。
【投影】请同学们利用以下实验用品:三条干燥的紫色石蕊滤纸、两个充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蒸馏水喷壶进行方案设计,并进行实验探究。
?
?
【板书】
H2O + CO2 ═ H2CO3
学生讨论交流,确定实验方案。
【分组实验】
①将水滴在干燥的紫色石蕊滤纸上
②将干燥的紫色石蕊滤纸放入装有二氧化碳的试剂瓶中
③将湿润的紫色石蕊滤纸放入装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
小组汇报实验现象及结论。
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体会探究过程,参与知识形成,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和分析归纳实验现象的能力。
【演示实验】将滴有紫色石蕊的醋酸溶液的试管进行加热。
【板书】
H2CO3 ═ H2O+CO2↑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分析原因。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师生互动魔术】吹水变牛奶
?
【板书】
Ca(OH)2 + CO2 ═ H2O + CaCO3↓
邀请一名学生用吸管向一杯无色液体中吹气,其他学生观察现象,分析原因。
通过魔术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板书】
性质 → 用途
【引导】
请同学们跟二氧化碳的性质大胆推测其用途。
【投影】二氧化碳用途的图片
【播放视频】介绍干冰
学生大胆推测。
?
?
?
观看视频。
通过学生自行推测,使学生进步一认识性质与用途间的关系。
【展示】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循环图片
?
【投影】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会越来越多吗?
学生阅读课本,回答问题。
培养学生阅读课本,提取信息的能力。
【教师点拨】正是由于自然界中存在的二氧化碳产生了温室效应才使得地球表面温度适宜人类生存。所以在看待二氧化碳的问题上我们应该保持一分为二的观点辩证的看待问题。
【视频播放】电影《后天》片段
【教师点拨】但如果二氧化碳过量排放造成温室效应不断增强,势必会带来许多问题。
畅所欲言谈在日常生活中怎样做才算是低碳。
通过二氧化碳功与过的分析,使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事物。
课堂小结
【教师提问6】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了解了二氧化碳的哪些特点?
学生总结归纳本节。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加深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
【升华】一堂课的结束不代表我们的探究的结束。我们应该具有实验精神,在实践中去发现问题,在探究中去解决问题,将所学的化学知识更好地应用的生产生活中。
聆听,讨论。
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养成勤于思考、乐于探究的品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