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燃烧的条件,进一步了解灭火的原理。
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实验内容:
本节课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教材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我利用酒精灯、棉花、滤纸、蜡烛等一些简单的仪器、药品设计了相关实验。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燃烧条件的理解,从而准确地掌握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
实验方法
主要利用控制变量法即对比实验的方法完成本节课的教学。控制变量法就是:当研究多个因素之间的关系时,往往先控制其他几个因素不变,集中研究其中一个因素变化所产生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有关燃烧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燃烧的定义。并提问:什么是燃烧?在学生回答后,我用生动的语言讲述:火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我们很难想象如果没有燃料的燃烧,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同学们想知道燃烧具备什么条件吗?下面我们就走进实验室,一起研究吧!
出示实验目的
为了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做到心中有目标,学习有方向,我在课的一开头就用多媒体出示实验目的。
探究活动
探究一:燃烧需要可燃物
步骤:
1.用棉花分别沾取酒精和水,放到酒精灯火焰加热。
2.将小石子和棉花分别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
现象:
1.蘸取酒精的棉花迅速燃烧,蘸取水的棉花不燃烧。
2.棉花燃烧,小石子不燃烧。
结论:燃烧需要可燃物。(具有可燃性的物质)
探究二: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步骤:
1.取一块兵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分别用坩埚钳夹住,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
2.从乒乓球和滤纸上各剪下同样大小的一小片,分别放在薄铜片的中部。
现象:
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都燃烧。
兵乓球碎片燃烧,滤纸碎片不燃烧。
结论:
兵乓球碎片和滤纸都是可燃物。
温度必须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探究三 :燃烧需要氧气(学生完成)
步骤:
点燃两支蜡烛,将其中一支用烧杯罩住。
现象:
被烧杯罩住的蜡烛熄灭。
结论:
可燃物燃烧要与氧气接触。
学生总结:燃烧的条件
可燃物、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与氧气接触。
反思交流
1.实验步骤1中,如果加热的时间较长,会发出什么现象?你能解释吗?
2.现有一支燃着的蜡烛,你能想出哪些使蜡烛熄灭的方法,各利用了什么原理?
五、教学反思与自我评价
本节课我利用一些简单的实验仪器和药品,进行了演示实验和学生合作实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高,参与性强,表现出了异常高涨的学习热情,几组简单的实验就让学生真正理解了燃烧的条件,也更加明白了灭火的原理。实验这一直观的教学手段,可以使学生以最快的速度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但是,我还不能做到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另外,由于农村初中条件有限,还不能实现分组实验,所以有一大部分学生不能动手实践,多少会影响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实验技能的锻炼和提高。今后,我会在这些方面尽量做好,让更多的学生有参与实践的机会,使实验教学正真成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综合技能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