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件+教案+导学案+练习+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件+教案+导学案+练习+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2-05 11:27:30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型 新授课 课题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年级 七年级
主备人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学习目标】
1、阅读教材,结合东晋前秦形势图,说出前秦的疆域;结合淝水之形势图,讲述淝水之战的过程;培养学生读图分析、总结归纳能力。2、阅读教材,梳理归纳孝文帝改革的措施,理解孝文帝改革的意义;(重点)3、阅读教材,并结合图片信息,合作探究,归纳总结,各族人民在哪些方面相互影响,并总结民族交融的作用,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的意义。(重难点)
【课堂教学流程】
【学案自学 梳理知识】任务一:结合教材,自主学习本课知识,完成自学检测试题,并将疑惑记录反馈老师。淝水之战1.背景:强大后的前秦,疆域东濒大海,南抵汉水,西至龟兹,北达沙漠,与南方的东晋形成了对峙的局面。2.时间: 383 年,苻坚南下,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3.结果:晋军打败前秦军,苻坚逃回北方。4.特点:是中国古代又一次 以少胜多 的著名战役。5.影响: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人分裂和混战的状态。北魏孝文帝改革1.政权建立:4世纪后期, 鲜卑 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2.统一北方: 439 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3.改革措施:(1)迁都:494年迁都 洛阳 。(2)推行汉化措施。①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 汉语 ,禁用鲜卑语。②以 汉服 代替鲜卑服。③改鲜卑姓为 汉姓 。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 联姻 。4.重大影响:促进了 民族交融 ,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1.时间: 北朝北方 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2.表现:各民族在 经济 上密切交往,在文化上的交流也日益频繁,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3.影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人了 新的 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 物质文化 和 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 繁荣 与 发展 奠定了基础。 【互助探究 生成能力】任务二:【七嘴八舌】阅读教材内容,思考并大声说出下面问题的答案。问题1:结合东晋前秦形势图,说出前秦的疆域; 问题2:结合淝水之形势图,讲述淝水之战的过程以及结果、影响。 任务三:【小组探究】阅读教材内容,小组合作探究,并派代表回答下面问题。问题1:梳理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问题2:分析归纳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任务四:【小组探究】结合教材内容,思考: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他们在哪些方面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的交融? 【精讲点拨 总结归纳】任务五:【动动手】动手制作本课知识结构图。 【检测提升 巩固新知】单项选择题1.淝水之战是一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其交战的双方是( A )A.前秦与东晋 B.前秦与西晋 C.北齐与东晋 D.北周与西晋2.淝水之战后,哪一政权统治迅速瓦解( A )A.前秦 B.北魏 C.成汉 D.南燕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虽长期处于分裂状态,但也出现了几次局部统一。其中,439年就有一个政权完成了北方统一。它是由下列哪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 B )A.匈奴 B.鲜卑 C.羯 D.羌4.据史书记载:“魏主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材料表明北魏孝文帝下令鲜卑贵族和官员( C )A.采用汉姓 B.改穿汉族 C.学习汉语 D.与汉人通婚5.北魏孝文帝改革带头纳汉女为妃;改姓为元;对30岁以下仍讲胡语者“降爵黜官”。孝文帝的这些措施( A )A.促进了民族交融B.有利于北魏统一全国C.得到了全体贵族的支持D.阻碍了汉族文化发展6.历史图片往往能再现当时的历史现象,以下图片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 A )A.民族交融 B.中外交往 C.国家统一 D.经济发展 7.(2018?德州)如图反映了南北朝时期的一次著名改革,这次改革(??C ) A.使秦国确立了封建制度 B.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C.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D.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8.(2018?东台市校级模拟)中国古代有一位少数民族皇帝,要求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他是(??A ) A.孝文帝 B.阿保机 C.忽必烈 D.皇太极 9.(2018?牡丹江一模)中国是礼仪之邦,提出学习汉族礼法,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的改革是(??D ) A.商鞅变法 B.戊戌变法 C.齐桓公改革 D.北魏孝文帝改革 10.(2018?端州区校级一模)“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突然)革。三十已下,见(现)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以上材料反映了孝文帝主张(?C? ) A.改穿汉服 B.改用汉姓 C.学说汉话 D.学习汉礼 11.(2018?四川三模)北魏孝文帝改革后,生活在北魏的鲜卑族贵族女孩可能经历(??A ) ①学汉语 ②穿戴汉族服饰 ③改汉姓 ④禁止与汉族贵族联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2018?龙岗区一模)马克思说:“野蛮的征服者,按照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本身被他们所征服的臣民的较高文明所征服。”下列事件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A? ) A.孝文帝改革 B.洋务运动 C.明治维新 D.戊戌变法 13.(2018?济南一模)日本史学家宫崎市定认为,由于“他”的汉化政策,“以新都洛阳为中心,出现了汉文化的复兴”,“他”也“由鲜卑国主化为中华皇帝”。“他”是(??A ) A.北魏孝文帝 B.隋文帝 C.唐太宗 D.元世祖
【课后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1:通读教材,完成自学检测,初步了解教材知识。并记录疑惑点,培养自主学习及发现问题的能力。
2:阅读教材,结合东晋前秦形势图,说出前秦的疆域;结合淝水之形势图,讲述淝水之战的过程;培养学生读图分析、总结归纳能力。
3:阅读教材,梳理归纳孝文帝改革的措施,理解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4:阅读教材,并结合图片信息,合作探究,归纳总结,各族人民在哪些方面相互影响,并总结民族交融的作用,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的意义。

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教学难点: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来






(二)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自学质疑】结合教材,自主学习本课知识,完成自学检测试题,并将疑惑记录反馈老师。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目标导学一:淝水之战
回顾旧知: 西晋灭亡后, 北方处于一种什么样的情况?北方地区陷入严重的战乱, 北方
各族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总称为“十六国” 。
前秦是如何统一黄河流域的?氐族人建立了前秦政权, 4 世纪后期,皇帝苻坚重用汉人
王猛为相,励精图治,锐意改革,前秦迅速强大起来,消灭了其他割据政权,统一了黄河流
域。强大后的前秦与东晋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过渡: 前秦势力的壮大和北方地区的统一, 使苻坚增长了骄傲自满的情绪。 他不听王猛
临死时嘱咐他不要伐晋之言, 于 382 年召集大臣廷议伐晋之事, 不顾群臣反对开始大举伐晋,
并与晋军在淝水展开了一场战争,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
请同学们看课本,简述出淝水之战的概况(背景,时间,交战双方,特点,结果,影响)。

背景:前秦 ( 苻坚 ) 意图统一中国。
时间: 383 年;
交战双方:前秦—东晋。
特点:以少胜多
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影响:淝水之战后,前秦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问题探究:



目标导学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教师展示:
时间 建立时间 建立民族 都城 统一北方的时间
北魏 4世纪后期 鲜卑族拓跋部 平城 439年




教师讲述:尽管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但北魏政权在发展的道路上仍面临着很多问题。鲜卑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
2.材料展示:
材料一 北魏前期官员没有俸禄,收入主要依靠掳掠与赏赐战利品。统一北方后,战争与掠夺的机会少了,于是,官员开始公开贪污受贿,搜刮百姓。霸占农民土地,农民流离失所,激化了阶级矛盾。
材料二 在战争中往往驱使汉人为先锋,鲜卑骑兵在后面督阵并任意践踏汉人。
材料三 当时,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内迁的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族已无明显的区别。
教师提问:上述三则材料分别反映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材料一反映了北魏阶级矛盾激化,材料二表明北魏民族矛盾激化,材料三表明北方已经出现了民族交融。
3.教师讲解:由此可见,北魏社会危机重重,同时,出现民族交融。那么,为了适应民族交融,解决社会危机,孝文帝是怎样做的呢?
(1)迁都
教师展示:


教师提问:阅读上述材料,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
学生回答: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洛阳是历史名都,是中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实行汉化政策
教师展示:
材料一 北魏教文帝规定,“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30岁以上的鲜卑官员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要立即改说汉语,故意说鲜卑语的,要罢官降爵。
材料二 

材料三

鲜卑姓 拓跋 贺兰 邱穆陵 步六孤 拔拔 独孤
改为汉姓 元 贺 穆 陆 长孙 刘

材料四 孝文帝自己率先娶汉族大姓卢、崔、郑、王4家的女儿为妃,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族大姓,还为自己的6个弟弟都娶了汉族地主的女儿为妻。
教师提问:材料一反映了孝文帝什么举措?
学生回答: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教师提问:北魏孝文帝规定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根据材料二回答,汉服与胡服有何区别?
学生回答:胡服狭而短,窄领小袖;汉服宽而长。
教师提问:材料三反映了孝文帝的什么措施?此举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改鲜卑姓为汉姓。此举的目的是为了使鲜卑人认同汉族文化,促进民族交融。
教师提问:材料四反映了孝文帝的哪一举措?这一举措对北魏的统治有什么好处?
学生回答: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此举把汉族地主和鲜卑贵族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壮大了北魏的统治力量。
教师讲解: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目标导学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 对“民族交融”的理解







2. 学生阅读教材,简述魏晋以来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的具体表现? (从生产生活方式, 政治
制度,文化交流、民族心理,民族关系等)
生产生活: 魏晋以来, 内迁的各族人民已经开始过着定居生活, 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的习
惯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 而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 又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
物、服装、用具等。这些变化都融入到汉族的生活中。
政治制度: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民族关系: 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缓和。北朝后期, 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
族的大交融。
文化交流: 北魏孝文帝改革后, 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 歌舞等也
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民族心理:“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设计意图】结合教材了解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表现。
3. 北方地区民族交融起到了怎样的历史意义?
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并为隋
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设计意图】以活动探究的形式了解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历史意义,有助于提高学生合作
学习的能力。

学习与创新是一个民族的进步之魂。历史上的北魏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地学习汉族先进的政治制度、生产生活方式,改变自身落后的习俗,在当时产生了积极影响,促进了本民族的发展进步。今天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善于学习先进国家和先进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为我所用,改革开放、锐意进取、不断创新、超越自我。


教学反思:
通过历史图片、 表格、 视频、 文字史料等多种方法落实历史核心素养中历史理解与历史解释的方面。 通过这些方法让学生初步学会对在 “史料实证” 的基础上对历史事件进行事实判断,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原因、意义与影响等进行初步探讨,实现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价值判断。
本课教学的优点: 结合视频和问题探究, 让学生更加亲近北魏那段历史事实, 加上问题的探究,生动形象的进行授课,使学生更容易去学习和理解知识。学生的参与度比较频繁,
使整个教学更加轻松,学生学习也比较轻松。
不足:知识比较多,学生学习的压力比较大。



















































北魏陶俑

北魏帝王出御图

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共38张PPT)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部编版 七上


01
风声鹤唳


02
草木皆兵

03

投鞭断流

04

东山再起
淝水之战
在淝水之战中,号称百万大军的前秦军队是如何被东晋的8万守军打败的呢?
新知导入
目标1:通读教材,完成自学检测,初步了解教材知识。并记录疑惑点,培养自主学习及发现问题的能力。
目标2:阅读教材,结合东晋前秦形势图,说出前秦的疆域;结合淝水之形势图,讲述淝水之战的过程;培养学生读图分析、总结归纳能力。
目标3:阅读教材,梳理归纳孝文帝改革的措施,理解孝文帝改革的意义;(重点)
目标4:阅读教材,并结合图片信息,合作探究,归纳总结,各族人民在哪些方面相互影响,并总结民族交融的作用,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的意义。(重难点)
学习目标
【自学质疑】结合教材,自主学习本课知识,完成自学检测试题,并将疑惑记录反馈老师。
北魏帝王出御图
北魏陶俑
自主学习
淝水之战形势图
消除了前秦对江南地区的战争威胁,使江南的社会环境更加安定。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383年
前秦──东晋
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时间:
交战双方:
有关的成
语或典故:

结果:
影响:
淝水之战
新知讲解
【合作探究】淝水之战前,苻坚踌躇满志,拥兵80多万,而东晋仅8万,这十比一的兵力,应该是一边倒,但前秦却兵败如山倒,没能统一江南,这是为什么呢?
从前秦方面看
1.军队的民族成分复杂,当时民族融合程度不深,其他民族不满于前秦氐族贵族的统治,希望秦军失败;
2.苻坚骄傲,秦军劳师远征,战线过长,指挥失误。
从东晋方面看
1.广大将士在保卫江南、恢复中原的思想激励下,士气高昂,团结作战;
2.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
合作探究
淝水之战同在此以前历史上哪几次战争相似?
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新知讲解










































































颖口
洛口
383年

383年

寿阳
寿县
硖石
凤台西南
八公山








前秦军进攻路线
前秦军溃逃路线
东晋军进攻路线
布防线





淝 水 之 战
思考:
北魏建立的时间、都城?
时间 都城 民族

4世纪后期
平城
鲜卑族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于
公元439年统一黄河流域
北魏孝文帝改革
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新知讲解
迁都洛阳
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他力排众议,494年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

494年北魏迁都洛阳
平城


洛阳
问题1:措施
迁都洛阳
为什么要迁都洛阳?
比较项目 平城 洛阳
地理位置
经济
政治
军事
历史
地理位置偏僻,水旱易发,交通不便
地处中原,交通便利
产粮有限,不足以承载发展需要
农业发达
保守势力强大
当时中原的政治文化中心
受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
不利于控制中原
利于控制中原
北魏定都近100年
众多汉族王朝先后建都
合作探究
背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出现了民族大交融的趋势

今欲断北语
,一从正音。
其年三十已上,
习性已久
,容不可猝革。
三十已下,
见在朝廷之人,
语音不听仍旧,
若有故为,
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
说汉语
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
1. 在朝廷中必须说汉语,禁用鲜卑语。
新知讲解
汉族服饰俑和鲜卑服饰俑
2. 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北魏文官俑
穿汉服
南朝穿胡服的宫廷乐队
北朝穿汉服的贵族妇女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贺楼 楼
邱穆陵 穆
步六孤 陆
贺赖 贺
独孤 刘
3.改鲜卑姓为汉姓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帝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元也,宜改姓元氏。谓功臣旧族代(代郡)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
改汉姓
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女子作后宫妃嫔,鼓励鲜卑族与门第相当的汉族通婚,又下令五个皇弟分别娶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鲜卑、汉族互为姻亲。
通汉婚
孝文帝
4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通婚
促进了北方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作用:
北魏孝文帝
《北魏帝王出御图》
原名拓拔宏,改姓氏后为元宏,他四岁继皇位,是北魏王朝的第6个皇帝,继位19年时,祖母冯太后去世,开始真正掌握政权。孝文帝自幼在冯太后的教养下,深受汉文化的影响。
思考:自孝文帝之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这是为什么?
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学礼法
合作探究
孝文帝改革

迁都洛阳

采用两汉、曹魏的官制、法律

改汉姓

说汉语

穿汉服

联汉姻

促进民族交融
增强北魏实力
课堂小结
鲜卑族是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传说因兴起于鲜卑山而得名。秦汉时从大兴安岭一带南迁。曾归附东汉,东汉末年开始大量南迁,南北朝时期拓跋部曾先后建立北魏、东魏、西魏等政权。

鲜卑族历史
知识拓展
内蒙古呼伦贝尔鲜卑族发祥地——嘎仙洞遗址
嘎仙洞刻石拓片
有人认为:“孝文帝的汉化措施不值得肯定,他的汉化措施是
一条加速北魏国家和拓跋民族衰亡的路线。”
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为什么?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对我们今天中华民族的复兴有什么借鉴的地方?
不同意。
评价孝文帝改革应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推动历史前进,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为标准。
一个民族想要进步和发展,就必须与先进的民族互相交流,取长补短。中华民族想要获得更大的发展,就不能封闭自己,而应该改革开放,积极吸收,借鉴国外其他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
合作探究


背景
内容
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 实力

①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②黄河流域民族融合成为趋势。

①迁都洛阳

北魏孝文帝改革




②汉化措施


说汉语
改汉姓
通汉婚
用汉制
学汉礼
穿汉服
课堂小结
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

理解“民族交融”的含义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新知讲解
观察课件上的图片信息,结合教材内容,思考: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他们在哪些方面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的交融?
北魏陶俑
胡床
椅子
方凳
新知讲解
由于北方民族善于骑射,涉水草,所以多上身着褶,下身着裤,称为“裤褶服”。裤褶服是北方民族日常穿用的服饰,但在传入中原后为了符合汉族服饰的特点进行了改进,主要是改大袖口,改阔裤腿,多作为军服或休闲装,在南朝时盛行。
南北流行服饰--裤褶服
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
北魏骑兵俑
zhe



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
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

生产生活
方凳
胡床
洛阳东汉时期的墓室壁画。










经济、习
俗方面
内迁人民学习汉族农业技艺、从事农产;汉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接受北方各族人民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政治方面
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文化方面
汉语的使用;西北乐器受欢迎。
民族心理方面
“胡”“汉”观念逐渐淡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课堂小结
农耕民族
(汉人)
游牧民族
(胡人)



中原





鲜卑
匈奴



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民族交融是
时代的主流
学习与创新是一个民族的进步之魂。历史上的北魏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地学习汉族先进的政治制度、生产生活方式,改变自身落后的习俗,在当时产生了积极影响,促进了本民族的发展进步。今天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善于学习先进国家和先进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为我所用,改革开放、锐意进取、不断创新、超越自我。
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1】成语“草木皆兵”的源自( )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淝水之战
D.巨鹿之战
C
课堂巩固
【2】自习课上,小王在整理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的课堂笔记,你认为应该包括哪几项?(??? ?)
①把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姓
②提倡和汉人通婚
③在朝廷中禁止使用鲜卑语,必须使用汉语
④生产布帛多的可以免除徭役
A. ①②③④?????B. ①② C. ①②③???D. ③④
C
【3】下列内容,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成果的是( )
①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③增强国家军事力量?
④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C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南方民族大交融》同步训练试卷
(解析版)
一、选择题
1.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到:“公元383年,这流亡政府的弱势军队出人意外地打败了前秦领袖苻坚所统率的绝对优势的北方联军。”这个“流亡政府”是(  )
A.东汉 B.西晋 C.东晋 D.北魏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淝水之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描述的是前秦和东晋之间的淝水之战,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前秦出兵伐晋,于淝水(现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
2.我国少数民族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建立北魏政权的少数民族是
A.女真族 B.鲜卑族 C.党项族 D.契丹族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4世纪后期,我国东北地区鲜卑族的一支强大起来,建立了北魏,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故B符合题意;女真族、党项族、契丹族与题干无关,故A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
【点睛】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以上措施出自(  )
A.商鞅变法 B.王安石变法
C.管仲改革 D.北魏孝文帝改革
【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可知反映的是魏孝文帝改革。结合所学知识,北魏孝文帝即位后,力排众议,迁都洛阳,规定官员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
4.下图记录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这些措施( )

A.结束了南北分裂 B.削弱了北魏实力 C.促进了民族交融 D.加强了君主专制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鲜卑族向汉族学,这是民族交融,故C符合题意。题干是从民族交融的角度,结束了南北分裂、削弱了北魏实力、加强了君主专制均不是这个角度,故AB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C。
5.“孝文帝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者……于是诏: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材料反映了孝文帝在改革中( )
A.严禁贪污 B.颁布均田令 C.迁都洛阳 D.实行汉化政策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迁都洛阳之后,孝文帝改革的重点是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主要的措施有: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等。其中讲汉话规定汉语为“正音”,鲜卑语为“北语”,他下令官员上朝时改说汉话,30岁以上的官员一时难改,可仍讲鲜卑话,暂不处罚,30岁以下的官员必须严格执行法令,否则要降职。从材料中的“诏断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我们可以判断出是孝文帝改革中的“讲汉话”内容,即是实行汉化政策,所以D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6.历史图片的解读是学习历史的重要能力,下列图片突出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北方统一 B.民族融合 C.中外交流 D.文化昌盛
【答案】B
【解析】依据图片文字“胡人汉服图”、“汉人胡食图”,说明胡人即少数民族可以穿汉人的服饰;汉人也吃上了少数民族的食物。体现了汉族服饰文化对少数民族的影响,体现了少数民族饮食对汉族的影响,民族之间相互影响学习促进了民族融合。B项符合题意;图片中不能体现北方的统一,A项不合题意;图片体现的是中国境内的民族关系的发展,不是中外交往,C项不合题意;图片体现了民族生活习俗的相互影响,不能反映文化昌盛。D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B。
7.北魏孝文帝对大臣说:“我贵为天子,何必一定要居住于中原呢?只不过是想让你们的后代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开阔自己的眼界罢了。如果长期居住在北方,一旦遇到不学无术的君主,就不免沦为他人的囚徒了。”为此,北魏孝文帝采取的措施是( )
A.迁都洛阳 B.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C.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 D.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的“何必一定要居住于中原呢”,可知应该是指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迁都洛阳这一措施,故答案选A。
8.下侧地图所示现象对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

A.促进了民族融合B.丰富了发展了中华文明C.完成了全国经济重心南移D.加速了少数民族封建化
【答案】C
【解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加速了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也丰富发展了中华文明。完成了全国经济重心南移是在南宋,和三国两晋南北朝无关,故答案是C。
9.“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突然)革。三十已下,见(现)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魏书?咸阳王禧传》)材料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是( )
A.改穿汉服 B.改用汉姓 C.学说汉话 D.学习汉礼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准确识记。题干中的“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是解题的关键,这一句话的意思是要禁用“北语”即鲜卑语,统一语言;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迁都后,实行一系列改革,其中就有: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故选C。
10.下列现象出现在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的是( )
①鲜卑贵族改用汉姓 ②鲜卑族改穿汉族服装
③君臣一律用鲜卑语讨论国事 ④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通婚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答案】A
【解析】根据课本所学,在孝文帝改革中,要求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因此君臣一律用鲜卑语讨论国事的说法错误,所以含有③的均排除,①②④符合题意,正确的是A项。故选A。
11.下面表格所反映的改革措施,产生的作用是 ( )
鲜卑姓 拓跋 贺兰 邱穆陵 步六孤 拔拔 独孤
改为汉姓 元 贺 穆 陆 长孙 刘





A.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B.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的交融
C.结束了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D.促成了北方民族的大量南迁
【答案】B
【解析】根据图表的名词,鲜卑姓氏改为汉姓,直接的作用是B选项,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的融合,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官渡之战,促成了北方民族的大量南迁与图表信息不符。故选B。
12.北魏一朝自孝文帝以后,皇帝逝世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和“孝明帝”。这与孝文帝改革的哪一项内容有关( )
A.迁都洛阳 B.改用汉姓,学习汉语
C.该穿汉服,与汉人通婚 D.学习汉族风俗文化,以孝治国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北魏一朝自孝文帝以后,皇帝逝世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和‘孝明帝’”可知,孝文帝主张学习汉族风俗文化,推崇儒家思想,以孝治国,促进了民族融合,故D项正确。ABC说法不准确,排除,故选D。
13.“确立县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军功……”;“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以上材料叙述的是( )
A.商鞅变法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B.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
C.西周分封制和孝文帝改革 D.秦始皇巩固统-的措施和孝文帝改革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各国掀起变法运动,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显著。内容有: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准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建立县制。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后,实行改革,要求鲜卑人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与汉族人通婚等。 所以材料叙述的应该是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所以B符合题意,其他三项均不符合,故本题选B。
14.孝文帝推行“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定族姓”等措施,增强了北魏实力,促进了民族交触。其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
A.北魏实现北方统一 B.孝文帝改革决心坚定 C.改革措施全面易行 D.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末年,伴随着少数民族内迁,我国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趋势。正是因为顺应了这一历史潮流,北魏孝文帝改革才取得了成功。所以D符合题意,ABC项均不是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点睛】本题的关键词是“根本原因”。
15.我们现在坐的方凳、圆凳,吃的烧饼、蒸馍等,都是我国古代民族交融的产物。极大地促进了北魏时期我国北方民族交融的是( )
A.张骞通西域 B.人口大量南迁 C.江南的开发 D.孝文帝改革
【答案】D
【解析】A项张骞通西域是在西汉时期,与题意不符;B项西晋末年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南方的开发,与北方民族交融无关;C项东晋后期江南的开发与北方民族交融没有直接关联;D项北魏孝文帝推行一系列汉化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与题意相符。故选D。


二、综合题
16.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十分重要的历史时期,在这长达近四百年的历史中,北方各民族封建割据。南方封建经济得以发展。请你与七年级(五)班学习小组的同学一起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
任务一知识梳理
(1)请你梳理这一时期的朝代更选.将下面示意圈补充完整。

【答案】①西晋;②东晋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317年东晋在建立建立,与十六国并存;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南方地区得到开发,请你分析其开发的原因及影响。
【答案】原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为南方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南方地区有经济发展的优越条件;江南地区战乱少,社会安定;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的努力等。
影响:江南地区的开发为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解析】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为南方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南方地区有经济发展的优越条件;江南地区战乱少,社会安定;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的努力等;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江南地区的开发为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3)简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答案】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改官制、禁胡服、学汉语、通婚姻、改姓氏等。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有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改官制、禁胡服、学汉语、通婚姻、改姓氏等。


任务二问题解决
(4)在知识梳理的过程中,小组的同学们针对选一时期的发展趋势形成了下面两种观点。请你选出正确的观点并运用所学知识阐述理由。
观点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量少数民族的内迁,使得北方战乱不断,政权更迭频繁,因此游牧民族的内迁是历史的倒退。
观点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量少数民族的内迁,使得北方民族不断融合.南方经济得到了开发,为南北朝之后,中国再次统一奠定了基础.因而游牧民族的内迁是历史的进步。
【答案】观点二正确,游牧民族的内迁是历史的进步。
理由: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量少数民族迁居中原、中原汉族人民为躲避战乱,有的南迁至长江流域,有的北迁至关外少数民族地区,迁居中原的少数民族,受汉族封建经济文化的影响,先后完成了封建化,加速了北方民族的交融,推动了少数民族文明的发展。同时,汉族也从少数民族那里吸收了有益的东西,少数民族的服饰,饮食等文化也推动着汉民族的发展。这种民族间的融合,不仅有利于全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在融合的过程中加速了民族的凝聚力,为后来的国家再次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观点二正确,游牧民族的内迁是历史的进步。
理由: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量少数民族迁居中原、中原汉族人民为躲避战乱,有的南迁至长江流域,有的北迁至关外少数民族地区,迁居中原的少数民族,受汉族封建经济文化的影响,先后完成了封建化,加速了北方民族的交融,推动了少数民族文明的发展。同时,汉族也从少数民族那里吸收了有益的东西,少数民族的服饰,饮食等文化也推动着汉民族的发展。这种民族间的融合,不仅有利于全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在融合的过程中加速了民族的凝聚力,为后来的国家再次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


任务三总结提升
(5)完成上述学习任务后,请你谈谈为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应如何正确处理民族关系。
【答案】各民族团结互助,彼此尊重等。
【解析】开放性题目,各民族团结互助,彼此尊重等。

17.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汉族与各少数民族共同缔造的。魏晋以来北方地区内迁的少数民族与当地汉族混居杂处,互相学习,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材料三 孝文帝带头娶汉族大臣李冲的女儿做皇妃,他的女儿也嫁给汉族地主。他又为几个弟弟娶汉族女子为妻。
(1)据上述三则材料,概括出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答案】说汉语,改汉姓,与汉族联姻。
【解析】根据材料一“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材料二的表格内容,材料三的“孝文帝带头娶汉族大臣李冲的女儿做皇妃,他的女儿也嫁给汉族地主。他又为几个弟弟娶汉族女子为妻”的信息可知,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是说汉语,改汉姓,与汉族联姻。



材料四 公元494年,孝文帝对陆睿说:“朕亲政九年,对百官实行三载考绩,复兴礼乐,志在移风易俗,开导亿万百姓。朕为天子,何必要迁居中原?正是想让你们的子孙后代逐渐接受好的风俗、博见多闻。
(2)据材料四,分析孝文帝实施改革措施的目的什么?他的改革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案】学习汉族先进文化。促进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解析】根据材料四“正是想让你们的子孙后代逐渐接受好的风俗、博见多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实施改革措施的目的是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材料五




(3)材料五的三幅图片,反映了魏晋以来黄河流域怎样的社会现象?
【答案】民族交融。
【解析】根据材料五的三幅图片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三幅图片反映了魏晋以来黄河流域民族交融的社会现象,深刻的反映了我国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相互交往,相互学习和融合的过程。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五所示现象产生了怎样的积极意义?
【答案】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为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解析】根据材料五的三幅图片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五所示现象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促进了民族交流与融合,为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前秦军队虽然有80多万人,但向南进军时前后相距千里,战线过长,力量分散,到达前线的只有30万人。隔着淝水,苻坚远望对岸八公山上的草木,误以为都是晋兵,开始有所畏惧。这一情景被后人描述为“草木皆兵”。淝水阵前溃退后,败逃的前秦士兵,一路上听见风声鹤唳,都以为是晋军追来,因此昼夜不敢停歇。
(1)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哪次著名的战役?
【答案】淝水之战。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前秦”“淝水”“苻坚”“晋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383年,苻坚征集了80万兵力,打算一举灭亡东晋。秦军前锋与东晋军队8万人隔淝水对峙。东晋将领要求秦军稍向后退,以便晋军渡河与秦军决战,苻坚想趁东晋军队渡河时予以打击,同意后退。秦军中的氐族人不多,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将士占大多数,他们不愿为前秦卖命,秦军一退就溃不成军,晋军趁机发起进攻,以少胜多,大败前秦。因此,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的淝水之战。



(2)请写出这次战役的时间、交战双方和结果。
【答案】383年。前秦、东晋。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解析】根据材料及上述分析可知,淝水之战时间、交战双方和结果分别是:383年;前秦、东晋;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3)这次战役的结局对历史发展有何影响?
【答案】淝水之战后,前秦的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淝淝水之战的影响是:水之战后,前秦的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要熟悉淝水之战。淝水之战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除淝水之战外,以少胜多的战役还有,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巨鹿之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南方民族大交融》同步训练试卷
(原卷版)
一、选择题
1.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到:“公元383年,这流亡政府的弱势军队出人意外地打败了前秦领袖苻坚所统率的绝对优势的北方联军。”这个“流亡政府”是(  )
A.东汉 B.西晋 C.东晋 D.北魏
2.我国少数民族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建立北魏政权的少数民族是
A.女真族 B.鲜卑族 C.党项族 D.契丹族
3.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以上措施出自(  )
A.商鞅变法 B.王安石变法
C.管仲改革 D.北魏孝文帝改革
4.下图记录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这些措施( )

A.结束了南北分裂 B.削弱了北魏实力 C.促进了民族交融 D.加强了君主专制
5.“孝文帝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者……于是诏: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材料反映了孝文帝在改革中( )
A.严禁贪污 B.颁布均田令 C.迁都洛阳 D.实行汉化政策
6.历史图片的解读是学习历史的重要能力,下列图片突出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北方统一 B.民族融合 C.中外交流 D.文化昌盛
7.北魏孝文帝对大臣说:“我贵为天子,何必一定要居住于中原呢?只不过是想让你们的后代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开阔自己的眼界罢了。如果长期居住在北方,一旦遇到不学无术的君主,就不免沦为他人的囚徒了。”为此,北魏孝文帝采取的措施是( )
A.迁都洛阳 B.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C.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 D.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8.下侧地图所示现象对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

促进了民族融合 B.丰富了发展了中华文明
C.完成了全国经济重心南移 D.加速了少数民族封建化
9.“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突然)革。三十已下,见(现)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魏书?咸阳王禧传》)材料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是( )
A.改穿汉服 B.改用汉姓 C.学说汉话 D.学习汉礼
10.下列现象出现在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的是( )
①鲜卑贵族改用汉姓 ②鲜卑族改穿汉族服装
③君臣一律用鲜卑语讨论国事 ④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通婚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11.下面表格所反映的改革措施,产生的作用是 ( )
鲜卑姓 拓跋 贺兰 邱穆陵 步六孤 拔拔 独孤
改为汉姓 元 贺 穆 陆 长孙 刘





A.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B.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的交融
C.结束了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D.促成了北方民族的大量南迁
12.北魏一朝自孝文帝以后,皇帝逝世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和“孝明帝”。这与孝文帝改革的哪一项内容有关( )
A.迁都洛阳 B.改用汉姓,学习汉语
C.该穿汉服,与汉人通婚 D.学习汉族风俗文化,以孝治国
13.“确立县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军功……”;“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以上材料叙述的是( )
A.商鞅变法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B.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
C.西周分封制和孝文帝改革 D.秦始皇巩固统-的措施和孝文帝改革
14.孝文帝推行“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定族姓”等措施,增强了北魏实力,促进了民族交触。其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
A.北魏实现北方统一 B.孝文帝改革决心坚定 C.改革措施全面易行 D.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15.我们现在坐的方凳、圆凳,吃的烧饼、蒸馍等,都是我国古代民族交融的产物。极大地促进了北魏时期我国北方民族交融的是( )
A.张骞通西域 B.人口大量南迁 C.江南的开发 D.孝文帝改革


二、综合题
16.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十分重要的历史时期,在这长达近四百年的历史中,北方各民族封建割据。南方封建经济得以发展。请你与七年级(五)班学习小组的同学一起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
任务一知识梳理
(1)请你梳理这一时期的朝代更选.将下面示意圈补充完整。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南方地区得到开发,请你分析其开发的原因及影响。





(3)简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任务二问题解决
(4)在知识梳理的过程中,小组的同学们针对选一时期的发展趋势形成了下面两种观点。请你选出正确的观点并运用所学知识阐述理由。
观点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量少数民族的内迁,使得北方战乱不断,政权更迭频繁,因此游牧民族的内迁是历史的倒退。
观点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量少数民族的内迁,使得北方民族不断融合.南方经济得到了开发,为南北朝之后,中国再次统一奠定了基础.因而游牧民族的内迁是历史的进步。




任务三总结提升
(5)完成上述学习任务后,请你谈谈为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应如何正确处理民族关系。




17.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汉族与各少数民族共同缔造的。魏晋以来北方地区内迁的少数民族与当地汉族混居杂处,互相学习,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材料三 孝文帝带头娶汉族大臣李冲的女儿做皇妃,他的女儿也嫁给汉族地主。他又为几个弟弟娶汉族女子为妻。
(1)据上述三则材料,概括出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材料四 公元494年,孝文帝对陆睿说:“朕亲政九年,对百官实行三载考绩,复兴礼乐,志在移风易俗,开导亿万百姓。朕为天子,何必要迁居中原?正是想让你们的子孙后代逐渐接受好的风俗、博见多闻。
(2)据材料四,分析孝文帝实施改革措施的目的什么?他的改革起到了什么作用?




材料五




(3)材料五的三幅图片,反映了魏晋以来黄河流域怎样的社会现象?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五所示现象产生了怎样的积极意义?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前秦军队虽然有80多万人,但向南进军时前后相距千里,战线过长,力量分散,到达前线的只有30万人。隔着淝水,苻坚远望对岸八公山上的草木,误以为都是晋兵,开始有所畏惧。这一情景被后人描述为“草木皆兵”。淝水阵前溃退后,败逃的前秦士兵,一路上听见风声鹤唳,都以为是晋军追来,因此昼夜不敢停歇。
(1)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哪次著名的战役?




(2)请写出这次战役的时间、交战双方和结果。




(3)这次战役的结局对历史发展有何影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