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2第三单元8《 兰亭集序》 王羲之 (课件)(4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必修2第三单元8《 兰亭集序》 王羲之 (课件)(4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2-04 23:00: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新课导入
天地有情长若春日,山林无事自是清流。
——(《兰亭集序》集字联)
【译文】天地如果有情的话就应该一直是四季如春,山林不会参与世事纷争自然就是清正名流。
【赏析】天地无情,草木无欲,人如果能做到像天地草木一样无欲无情自然就成为至圣清流了。
文品极于古,清言足可听。
——(评《兰亭集序》对联)
【译文】诗文的品格达到古代的最高水平,清雅的言谈议论值得听取。
【赏析】上句写王羲之在文学方面的追求;下句写王羲之为人处世的原则:弃绝甜言蜜语,说话做事都要“清”。

王羲之——兰亭序

兰亭集序
【初读思考】
1.下列对文本内容和结构的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记叙兰亭集会的盛况。
B.文章二、三段抒发作者的人生感慨。
C.全文的感情变化可概括为“乐”“悲”“痛”。
D.《兰亭集序》表达了王羲之豁达的生死观,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
【明确】选C。应是“乐”“痛”“悲”。
整体感知
一(1、2)介绍兰亭集会

二(3)抒发人生感慨

三(4)简述写作缘由





小组合作讨论:
一、文章1、2段概述了兰亭集会的情况,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有“信可乐也”的感受?
二、举例子说一说你对第三段的理解。作者“痛”什么?
三、作者写这篇序的目的是什么?“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
讨论一:
文章1、2段概述了兰亭集会的情况,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有“信可乐也”的感受?
美读 1-2段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讨论一:文章1、2段概述了兰亭集会的情况,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有“信可乐也”的感受?
明确:
良辰: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贤人: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美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清流急湍,映带左右
雅事:流觞曲水,一觞一咏
闲境:仰观俯察,游目骋怀
“永和…癸丑…暮春…”
时间
“…兰亭…”
地点,事情
“群贤…少长…”
人物
“此地有…,又有…”
环境
“引以为流觞曲水…”
活动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天气
“…信可乐也”
感受
研读 第三段
讨论二:
举例子说一说你对第三段的理解。作者“痛”什么?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人生短暂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两种生活态度



补充:
魏晋时期,政治斗争激烈,社会急剧动荡。“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利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就是保全性命。因此,他们有的人是静者,谈玄论道,“悟言一室之内”,有的人是动者,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快乐易逝、人生易倦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生命短暂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痛之一:生命本体永难满足的内在欲望 (所遇既倦)
痛之二: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停无法掌控
(所欣已陈)
痛之三: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毋容抗拒 (终期于尽)
这种"痛"是痛什么?
这是痛惜之情,是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作者借此抒发了自己“重死生”的感慨。
品读 第四段
讨论三:
作者写这篇序的目的是什么?“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
(3)如何理解“悲”
①当时的东晋士大夫们持什么样的生死观?王羲之又是什么看法?
②作者悲什么?作者的人生态度是怎样?
东晋士大夫:生死观:一死生,齐彭殇
原因: 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士大夫的思想消极,选择出世入仙或逃避现实,他们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更有许多人及时行乐、纵情声色。
当然,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一死生”“齐彭殇”。
《古文观止》:通篇着眼在死生二字。只为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一死生齐彭殇,无经济大略,故触景兴怀,俯仰若有余痛。但逸少旷达人,故虽苍凉感慨之中,自有无穷逸趣。
王羲之: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作者认为生就是生,死就是死,二者不得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
作者悲什么?先来看后世文人“其致一也”的诗文。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李白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
一个人只要认真思考过死亡,不管是否获得使自己满意的结果,他都好像是把人生的边界勘察了一番,看到了人生的全景和限度。如此他就会形成一种豁达的胸怀,在沉浮人世的同时也能跳出来加以审视。他固然仍有自己的追求,但不会把成功和失败看得太重要。他清楚一切幸福和苦难的相对性质,因而快乐时不会忘形,痛苦时也不致失态。
——周国平

作者的人生态度是怎样的?
作者认为人不管以怎样的方式活着,生命都在不知不觉中逝去,而寿命的短长只能听凭造化,最终归于结束。所以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
古人
自我
后人




  千古同心,千古同慨,作者的思绪从有限转入无限,又归结到《兰亭集序》的撰集上,既点出了作序的缘起,又留下了无穷的回味。
   乐   痛   悲
聚会之
死生之
千古同
悲缘何而来?
2.作为书序,本文和一般的书序有什么不同?作者行
文有何特点?
【明确】一般的书序介绍成书的经过、出版意旨、编
次体例或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
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本文作为书序介绍了作诗缘,由(文章先叙兰亭修禊事,因修禊而“群贤毕至”,即说明了作诗缘由),作诗情形(又用“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描写了作诗时的情形,说明成书经过,可见《兰亭集》是一部宴游诗集),成书经过(结尾“列叙时人,录其所述”),本书意义(又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指出本书的意义)。这样,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结尾回到兰亭宴集收笔,行文舒卷自如,辞气畅达。这便是《兰亭集序》与一般书序的不同之处。
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可大凡美景盛事,都极易引发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对兰亭美景,不由得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沟通古今。全文情景交融,文简而意深,不愧为千古名篇。
文言知识巩固
1.下列句中加点字于“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是”意义用法相同的是
A.觉今是而昨非。
B.臣是以无请也。
C.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D.是女子不好。


2.下列句中与“信可乐也”的“信”意义相同的是
A.欲信大义于天下
B.言必信,,行必果。
C.文信美矣。
D.半封京信半题诗。
BD(这)
C(实在)
修禊事也 茂林修竹 况修短随化
列坐其次
丝竹管弦之盛 俯察品类之盛
所以游目骋怀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足以极视听之娱
做,修禊,古代一种风俗


旁边,水边
盛况、热闹的情景
繁多
用来
……的原因
动词,穷尽
复习:文言实词、虚词
夫人之相与
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有的人 会面
至,及
面对 明白
原因
对 这
助词,引起下文 交往
①名词活用为动词
一觞一咏  觞:喝洒。
②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群贤毕至  贤:有才有德之人。
少长咸集  少:少者; 长:长者。
无丝竹管弦之盛  盛:热闹的场面。
死生亦大矣  大:大事。
词类活用
齐彭殇为妄作 齐:形容词意动用法,把……等同。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一:数词意动用法,把……看做一样。
③意动用法
下面的句子是哪类句式?
①介词结构后置: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
不能喻之于怀    (于怀不能喻之)
亦将有感于斯文   (于斯文有感)
②定语后置:
仰视宇宙之大    (广大的宇宙)
俯察品类之盛    (丰富的万物)
作业:

背诵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