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十九章 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第1讲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教学目标】
1.了解实施资源区域调配的原因
2.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本讲重点】
1.了解实施资源区域调配的原因
2.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本讲难点】
掌握结合事例分析的能力
【知识结构】
【内容要点】
一、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概况21世纪教育网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
⑴自然资源的区域分布是很不均匀的,存在着明显的资源富集区和资源贫乏区。且自然资源依在区域之间一般不具有流动性。
⑵区域间的发展水平不平衡,各区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该区域所赋存的自然资源往往不匹配:需求量大的区域可能自然资源的赋存量少,需求量小的区域可能自然资源的赋存量多。
2.我国在实现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的大型工程
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北煤南运等
二、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典例——西气东输工程
(2002年7月正式开工建设,2004年实现全线贯通)
1.基础:新疆天然气资源
2.目标市场:长江三角洲
3.主干管道:西起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油气田.向东经过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最终到达上海,全长4200千米。管道工程采取干支结合、配套建设进行,主干管道输气规模设计为年输商品气120亿立方米。
三、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1.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
——使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各自的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从而影响了各地区的进一步发展。
⑴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对能源的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对贫乏,使经济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拥有我国最大的城市群,能源消费量很大。但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却是能源资源极度贫乏的地区,一次能源基本上全靠区外供给。
⑵西部地区因经济水平的限制,使丰富的能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
新疆的能源资源非常丰富,仅塔里木盆地的天然气资源量就占全国天然气总资源量的22%。然而,新疆及其周边省区对能源的需求量都很小。
2.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改变过分依赖煤炭的能源消费结构,提高具有清洁能源优势的天然气比重。
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现状——煤炭一直占到70%左右。
⑵大量使用煤炭作为能源带来的问题:
①可吸入颗粒物的主要来源之一
②造成我国酸雨影响范围大、危害严重(∵燃煤排入大气的大量二氧化硫)
③煤炭的堆放、燃烧的废渣都会造成环境污染
④长期以来北煤南运还给我国的铁路和公路运输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⑶煤炭和天然气作为能源的特点比较
煤 炭 天然气
优点 ①开采成本低②储存、运输方便③价格便宜 ①清洁②使用方便③燃烧效率高④比较价格低21世纪教育网
缺点 ①使用不方便②燃烧效率低③废气、废渣排放量大 ①开采、储运难度大②技术要求高③投资大、回收周期长
3.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
——这是由我国油气资源的分布和开发利用现状所决定的。
⑴我国油气资源的分布
总体特征是西多东少、北多南少,陆上天然气主要集中分布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青海(柴达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和陕甘宁的鄂尔多斯四大气区。
⑵开发利用现状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东北、华北地区一直是我国石油天然气工业的主要基地。目前,这些地区的大部分主力油气田开采已到了中后期,陆续进入了产量全面递减阶段,增产难度大,导致东部地区油气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西部地区则成为我国油气工业新的战略接替区。
20世纪80年代,我国提出并实施了“稳定东部,发展西部”的油气发展战略,使西部地区的油气勘探、开发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四、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从国家层面的意义
①有利于调配能源资源地域分布不均的状况,优化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改善沿线主要城市的大气质量,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
②为沿途各省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契机,激活沿途省区钢铁、建筑、建材、运输、商业、水泥、土建安装和机械电子等产业的发展潜力。
2.从具体意义分析
⑴对西部地区发展的影响
①西气东输工程的起点在西部地区,气田勘探开发投资的全部、管道投资的3/4都在中西部地区。西气东输工程的大量投资,将推动中西部地区天然气勘探开发和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并强力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②西气东输工程可以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使之成为当地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⑵对东部地区发展的影响
①通过管道输送的天然气,稳定可靠,从而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缺的状况,优化东部地区能源的消费结构。
②发挥东部地区的经济、技术优势,推动天然气化工、发电等产业的发展,以及用户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⑶ 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东、西部的协调发展
西部地区虽具有资源优势,但对资源的利用效率与东部地区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西气东输则将使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与东部地区的经济、技术优势合理配置,对于东、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⑷对环境的影响
①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的大气质量
据监测显示,在同等热值的情况下,与煤炭相比,利用天然气作燃料几乎不产生二氧化硫、粉尘等污染物质,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大为减少。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能源长期高度依赖煤炭,例如,上海市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0%。从西部地区输送来的天然气,可以部分替代煤炭。
②为了最大限度减少对沿线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西气东输工程在建设过程中,严格环境保护的要求。
③在沿线农村地区推广使用天然气,可减少农民对薪柴的需求,从而缓解因植被破坏而带来的环境压力。
五、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和晋煤外运工程的比较
原因 主要线路 效益
西电东送 西部能源资源丰富(水电、煤炭等);东部经济发达,电力资源不足 ( http: / / www.21cnjy.com )晋、陕火电与黄河水电输往环渤海地区;三峡等长江干支流水电输往华东;西江水电输往华南21世纪教育网 加速东部地区的发展;改善东部的能源结构和大气环境;促进中西部的发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南水北调 南方水资源丰富;北方水资源紧缺,限制了经济发展,影响了生态环境 西线:西南诸河上游至黄河上游;中线:丹江口至华北;东线:沿大运河北上至华北21世纪教育网 促进北部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条件
晋煤外运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山西煤炭资源丰富,当地消费量有限,东南地区能源短缺 通往东北 三大干线:集通线、京包-京沈线、滨洲线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实现资源重组等
通往华北 四大干线:京包-京沈线、大秦线(在秦皇岛港出口)、石太-京石-京沪线(在天津港出口)、陇海线(在连云港出口)
南北运煤通道 宝成-成昆线、同蒲-太焦-焦柳线、京广线、京九线、京沪线
沿海运煤通道 以海港为枢纽
【典型例题】
例1. 下列因素中,修建“西气东输”主要管线走向所考虑的主要经济因素是( )
A.地形类型 B.城市分布
C.河流状况 D.人口
【解析】注意题干中的中心词“主要经济因素”,城市分布隐含市场需求。
【答案】B
例2.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石油生产与消费的不平衡的矛盾和石油的对外依存度都明显加大,为此,2006年11月上旬,国务院在“关于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主要目标和任务工作分工的通知”中提出:“十一五”期间将兴建“第二条西气东输管道及陆路进口油气管道”等多个能源重点工程。据此并读图,回答(1)~(4)题。
(1)第一条西气东输管道没有直接在东南直出甘肃,而是绕道宁夏、陕西北部与山西,其主要原因是
A.节约管道建设成本
B.带动宁夏、陕西等地的经济发展
C.补充气源
D.保护东部的生态环境
(2)图中反映出我国油气分布与消费方面的特征是
A.油气资源分布西多东少
B.油气资源分布西少东多
C.油气消费西多东少
D.油气消费东西平衡
(3)图中各石油进口路线中,方向①的来源地是
A.俄罗斯 B.欧洲 C.新加坡 D.日本
(4)下列关于论证中的第二条西气东输管道方案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由西向东依次经过了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三大气源地
B.该管道方案的优点是施工难度小
C.途经地区有荒漠、高寒山区、喀斯特地貌和水土流失严重地区
D.该工程有利于改善我国长江三角洲的大气质量
【解析】第(1)题,宁夏、陕西北部与山西天然气资源也很丰富,西气东输线路从此地经过可以补充气源。第(2)题,我国油气在分布地与消费地空间上呈现出不平衡现象,油气资源分布具有西多东少的特点,而油气资源的消费则相反,这使得我国必须大范围调配能源资源。第(3)题,图中各石油进口路线中,方向①②③④的来源地分别是俄罗斯、中亚(或哈萨克斯坦)、中东波斯湾地区和拉丁美洲。第(4)题,第二条西气东输管道方案由西向东依次经过了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三大气源地,具有明显的气源优势,但缺点是施工难度大,途经地区有荒漠、高寒山区、喀斯特地貌和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其目标地是珠江三角洲,而不是长江三角洲。
【答案】(1)C (2)A (3)A (4)C
例3. (2009年福建文综)下图示意我国及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带能源自给率的变化情况。完成(1)~(2)题。
(1)图中四条曲线代表西部地带的是
A.Ⅰ B.Ⅱ C.Ⅲ D.Ⅳ
(2)下列地区可以大量调出能源输往Ⅳ地带的是
①东北地区 ②西北地区 ③青藏地区 ④西南地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第(1)题,根据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经济发展水平和我国能源分布与开发之间的关系可知,西部地带经济发展水平低,石油天然气储量丰富但开采能力较弱,随着经济发展,特别是西部大开发的实施,能源自给率应该提高,图中Ⅲ曲线1980年以来表示的能源自给率状况总体提高,2005年前后达到最高值,最可能是西部地带;东部经济发展水平最高,能源储量不足,Ⅳ曲线自给率最低,且逐渐减少,应代表东部地带,则Ⅰ、Ⅱ应分别代表中部地带和我国能源自给率。第(2)题,由第(1)题知,我国西部地带2005年以后能源自给率最高达160%,所以可以大量调出能源输往东部地带,选项中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皆属于我国西部地带。
【答案】(1)C (2)D
例4. (2008江苏地理)下图甲为“2000—2005年我国三大产业用电量柱状图”,图乙为“2003年我国东、中、西部发电量和用电量柱状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
甲图 乙图
(1)三大产业用电量增长最多的是第 产业,其原因主要是 。
(2)我国东、中、西部电力生产与消费的地区差异是 。
对 策 理 由
开源方面
节流方面
区际协调
【解析】三类产业单位产值中工业耗电最大,2000——2005年时段我国工业增长速度快,用电总量增长速度快;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区域能源生产和消费地区差异大,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快,对电力的需求大,故电力生产和消费总量都很大,但消费大于生产,电力供应不足;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对电力的消费需求较小。解决能源供应不足只能从开源和节流方面着手找寻办法,同时可以加强区际协调联系,实行能源跨区域调配。
【答案】
(1) 二 工业快速发展(工业是用电大户)
(2) 东部地区发电、用电总量都大;东部地区用电量大于发电量;中、西部地区发电量大于用电量
(3)
对 策 理 由
开源方面 开发新能源 东部地区能源需求量大;中西部地区能源丰富;东部地区科技水平高。
节流方面 降低能耗;调整产业结构
区际协调 实施产业转移;能源跨区域调配
对输出地的影响
对沿线地区的影响
对输出地的影响
资源地区分布不均
资源需求差异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区域特征
资源地区分布不均
天然气开发建设
主干管道建设
东部用户管网建设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2讲 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
【教学目标】
1. 了解产业转移的概念、分类、转移的基本规律
2. 运用案例,分析理解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和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本讲重点】
1.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2.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本讲难点】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知识结构】
【内容要点】
一、背景知识[来源:21世纪教育网]
1. 产业的发展类型:
发展类型 主要分布地区
劳动密集型 发展中国家或地区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资源密集型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资金密集型 发达国家或地区
技术密集型
2. 产业的发展阶段
(1)划分依据:根据典型产品在生命周期中的不同阶段
(2)产业的发展阶段:
发展阶段 主要分布地区
开发期 发达国家或地区
增长期
成熟期 发展中国家或地区
衰退期
3. 产品的生产环节
生产环节 附加值 主要分布地区
设计 高 发达国家或地区
加工 低 发展中国家或地区
营销 高 发达国家占有大量国际市场
二、产业转移概述
1. 概念: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2.分类:
3. 目的:降低生产成本,扩大销售市场,追求更高的利润。
二、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因素很多,其中,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市场是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三个重要因素。除此之外,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原生产地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环境污染严重等,都会促使企业进行产业的国际转移。
三、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 原因:
创新和新产业往往在一个或少数国家最先发生;在一个国家内部,经济增长往往率先从某个区域发生。产业转移则使某产业从创新地逐渐扩散到其他地区,成为带动整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2. 典例:由日本向其他国家或地区逐级、分阶段的产业转移,推动东亚地区保持了几十年的经济快速增长。
3. 影响:
【典型例题】
例1. 下图表示某种产业在世界上的迁移过程,回答有关问题。 HYPERLINK " http://www.21cnjy.com" INCLUDEPICTURE "http:///images/200503/pic_279311.gif" \* MERGEFORMATINET
⑴图中反映的产业部门可能是 ( )
A.玩具制造 B.钢铁工业
C.石油化工业 D.制糖工业
⑵该产业部门属于 ( )
A.劳动密集型工业 B.技术密集型工业
C.资金密集型工业 D.资源密集型工业
⑶导致该产业迁移变化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A.交通运输 B.劳动力价格
C.原料 D.市场
【解析】注意图中的产业迁移地区和变化特点,推理为劳动密集型工业的迁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答案】(1)A (2)A (3)B
例2. 下列关于产业转移对区域环境、劳动力等方面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
A.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可导致环境污染大量转移和扩散
B.日本重化工业向海外转移的同时也将环境污染大量向国外扩散
C.高新技术产业的转移可导致国内失业人口大量增加
D.拥有丰富劳动力资源的发展中国家吸收国际产业转移对缓解就业压力无任何帮助
【解析】理解对环境污染影响大的工业部门主要是重化工业,理解对劳动力就业影响大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答案】B
例3. 读某跨国公司家用电器工厂地理转移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该跨国公司工厂的生产、布局2000年和1990年相比的主要变化。。
(2)这种产业转移属于_________。
(3)分析该产业向中国转移的主要因素。
(4)伴随着产业转移,就业机会也由转移国转移到转移对象国,对于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丰富,大量吸收国际产业转移有助于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1990年该公司设在墨西哥城,其产品大部分销往国外,根据箭头指示方向判断主要是销往亚洲、中国,一小部分内销,同时该公司所需劳动力主要来自国外,2000年该公司设在上海,其产品大部分销往中国国内,一小部分外销。该公司所需劳动力主要来自于中国的各个地区。由以上分析,该公司的生产、布局在2000年和1990年相比主要变化归纳如下:生产工厂由墨西哥转移到中国上海;产品由以出口为主转为以内销为主(或者将工厂设到市场所在的国家)。(2)该公司的生产、布局的变化主要是为了靠近产品销售市场,并占领中国这一个大市场,同时也是利用中国大量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降低其生产成本。这两点就是中国吸引该公司在中国投资设厂的主要因素。
【答案】(1)生产工厂由墨西哥(墨西哥城)转移到中国(上海),产品由以出口为主转为以内销为主(或将工厂设到市场所在国)
(2)国际产业转移
(3)中国拥有庞大的家用电器的消费市场,中国拥有大量廉价的劳动力资源
(4)缓解就业压力
区域产业转移:国内的产业转移。
国际产业转移:跨国的产业转移。其中东亚是国际产业转移最活跃的区域之一。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