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北齐
西魏
北周
十六国
北朝
南朝
梁
齐
东晋
西
晋
北魏
东魏
宋
陈
分裂割据
战乱不休
民族混杂
三
国
战争名称
地点
时间
双方
结果
特点
影响
淝水之战
淝水
383年
前秦、东晋
以少胜多
东晋胜
前秦崩,北方乱
练
一
练
阅读P86“淝水之战”一目,完成下表
【图文学史】
鲜卑族拓跋部发源地:阴山的嘎仙洞
游牧、政治、经济、文化落后的民族
要求:请同学们记一记红色词语!
北魏建立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
386年,拓跋珪建立政权;
398年,拓跋珪称帝,定国号为“魏”(北魏)
4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鲜卑(bei)族拓跋(tuo ba )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鲜卑者,亦东胡之支也,别依鲜卑山,故因号焉。
——《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第八十》
译文:
鲜卑也是东胡的一支,因其别依鲜卑山,所以称为鲜卑。
嘎仙洞
思考:这段史料介绍鲜卑民族的名称来历是什么?
汉族 鲜卑
生产方式 农耕
生活方式 定居
政治生活 统一大帝国
皇帝专制集权制度
文化生活 先进
入主中原的挑战
游牧文明与农业文明的不同
汉族 鲜卑
生产方式 农耕
生活方式 定居
政治生活 统一大帝国
皇帝专制集权制度
文化生活 先进
游牧(畜牧业)
不断迁徙
部落联盟
相对落后
北魏落后的文化和统治方式
中原先进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改革迫在眉睫
孝文帝改革
人物档案
孝文帝
姓名 拓跋宏,又名元宏
生 卒 年 公元467~499年
民族 鲜卑族
出生地 平城(今山西大同北)
影响最大的人 祖母冯太后(汉族)
特 长 诗赋、史书传记、
诸子百家
喜爱人物 孔子、比干、周文王等
深受汉文化影响
都城:平 城
洛 阳
【看图学史】
根据地图你能看出孝文帝改革的一项措施是什么?
( )年北魏( )迁都( )
494
孝文帝
洛阳
孝文帝改革
孝文帝改革一:494年迁都洛阳
【史料研读】
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故里,因慈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
思考:
“魏主”指的是谁?
根据材料中概括“魏主”迁都的原因。
(可用材料原文)
洛阳为数朝之都,素来是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此间(指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迁都洛阳,既是改革措施,又为进一步改革奠定基础
平城
洛阳
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说 汉 语
“今欲断北语(鲜卑语),一从正音(说汉语)”,30岁以下的鲜卑官员要立即改说汉语,故意说鲜卑语的,要罢官降爵。
——《资治通鉴》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卷七《高祖纪》
【汉化措施】
孝文帝改革二: 实施汉化措施
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北魏文官俑
汉族服饰俑
鲜卑服饰俑
穿 汉 服
【汉化措施】
孝文帝改革
鲜卑姓 改为汉姓
拓跋 元
贺楼 楼
邱穆陵 穆
步六孤 陆
贺赖 贺
独孤 刘
改鲜卑姓为汉族姓
改 汉 姓
【汉化措施】
孝文帝改革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孝文帝汉化措施:
通 汉 婚
【自主学史】
要求:阅读课本88页,看看还有哪些汉化措施
孝文帝依照魏晋设置三师、三公、尚书、中书、四征、四镇和九卿等中央的文武官吏;地方上设刺史、郡设太守,且设县令,杜绝了官姓家族的发展。
采用两汉、曹魏的官制、律令
用 汉 制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孝文帝汉化措施:
采用两汉、曹魏的官制、律令
通 汉 婚
用 汉 制
【自主学史】
要求:阅读课本88页,看看还有哪些汉化措施
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改鲜卑姓为汉族姓
鼓励鲜卑贵族和汉人贵族联姻
采用两汉、曹魏的官制、律令
通汉婚
改汉姓
用汉制
【争分夺秒】
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说汉语
穿汉服
孝文帝改革二:汉化措施
孝文帝改革一:
要求:请你大声读一读,记一记,背一背汉化措施三字经。
孝文帝改革
考 考 你:
494年迁都洛阳
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
文化生活
政治制度
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表现
互相学习农业生产经验和畜牧业经验
汉族接受北方民族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沿用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民族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民族心理
交融中的发展
——北方民族大交融
北方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北方民族的交融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何意义?
【总结深思】
提示:参考课本89页黑体字部分并思考
站在中华民族大家庭立场上:孝文帝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少数民族改革家。他的改革措施,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推动了社会进步。
站在鲜卑族拓跋部立场上:他的这些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使鲜卑族丧失了勇武之气,导致了北魏的衰落和鲜卑族的消亡。
【以史为鉴】
今天的我们在学习、借鉴先进文化时该如何做呢?
如何评价北魏孝文帝?
鲜卑族从大兴安岭中走来,最终融合于中华民族之中。就保全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角度看,鲜卑族消亡了,但他们像落叶一样分解了自己,归位泥土,化为养分,溶入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
——黄学寅
温馨提示:评价中国历史人物要看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推动历史前进,是否有利于中华民族的进步为标准。
淝水之战
交往中的冲突
交流中的融合
孝文帝改革
知识总结
交融中的发展
同学们,回看历史,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各民族在交往中加深了解,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在交融中实现共赢,共同推动着中华民族的成长和进步,在这种民族力量的推动下,新时期的中华民族定会朝着更好、更强的方向发展,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谱写美好篇章。
教师寄语
如何评价北魏孝文帝?
作为少数民族政权的首领,孝文帝不墨守成规,进行了一系列学习汉族文化的社会改革,体现了落后民族向先进民族靠拢、与先进民族同化的规律。孝文帝改革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各民族交融的结果,反过来又促进了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北方各族带入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大群体的发展趋势,最终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孝文帝成为顺应北方民族大交融历史潮流的杰出代表。
根据上述图片,请你谈谈对“民族交融”的理解?
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
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
由于北方民族善于骑射,涉水草,所以多上身着褶,下身着裤,称为“裤褶服”。裤褶服是北方民族日常穿用的服饰,但在传入中原后为了符合汉族服饰的特点进行了改进,主要是改大袖口,改阔裤腿,多作为军服或休闲装,在南朝时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