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湘教地理《4.3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学课件(共4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七上湘教地理《4.3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学课件(共4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9-12-05 15:40: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5张PPT)
教学课件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三节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目录
1 课导堂入
2 新课讲解
3 课堂练习
4 课堂小结

一 课堂导入
课堂导入
世界各地的气候为什么会千差万别?
热带草原带
热带雨林带
寒带冰原带
热带沙漠带

二 新课讲解

新课讲解-活动1
如下图,将两个温度计分别插入甲、乙两个盒子中的沙土,同时在阳光照射20分钟后,两个温度计显示的温度会一样吗?为什么?
不会一样。左图阳光直射沙土,获得光热多,温度高,右图阳光斜射,温度低。
新课讲解- 01 地球形状与气候


























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简称太阳高度)。
新课讲解- 01 地球形状与气候
直射:太阳高度角大→照射面积小 →光束集中 →太阳辐射强
斜射:太阳高度角小→照射面积大 →光束分散 →太阳辐射弱
B
A

新课讲解-活动2















A
B
C
太阳高度角相同
光热散布面积相同
获得太阳光热A>B>C

大 气 层
太阳光线
A B C
太阳高度角A>B>C
比较两幅图的太阳高度有何不同?获得的太阳光热一样多吗?


新课讲解-活动2
A、B两处哪一处的太阳高度角大?哪一处获得的太阳光热多?
A处太阳高度角大,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光热多。

新课讲解-活动2
夏季温度高,冬季温度低,这与太阳高度有什么关系?
夏季正午太阳高度大,冬季正午太阳高度小。
新课讲解- 02 地球运动与气候



1、地球自转与气候





地球自转

昼夜交替

气温变化
影响气候

新课讲解- 02 地球运动与气候
2、地球公转与气候——
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昼夜长短的变化
新课讲解- 02 地球运动与气候








春分日


太阳直射点:
赤道
日 期:
3月21日前后
节 气:
昼夜长短状况:
全球昼夜等长。
2、地球公转与气候——
昼夜长短的变化
新课讲解- 02 地球运动与气候










夏至日
太阳直射点:
北回归线
日 期:
6月22日前后
节 气:
昼夜长短状况:
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南半球相反。
2、地球公转与气候——
昼夜长短的变化
新课讲解- 02 地球运动与气候










秋分日
太阳直射点:
赤道
日 期:
9月23日前后
节 气:
昼夜长短状况:
全球昼夜等长。
2、地球公转与气候——
昼夜长短的变化
新课讲解- 02 地球运动与气候










冬至日
太阳直射点:
南回归线
日 期:
12月22日前后
节 气:
昼夜长短状况:
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南半球相反。
2、地球公转与气候——
昼夜长短的变化









夏至
秋分
冬至

春分
新课讲解- 02 地球运动与气候
2、地球公转与气候——
四季更替
新课讲解- 02 地球运动与气候
2、地球公转与气候——五带划分



终年炎热



北极圈66.5°N
北回归线23.5°N
南回归线23.5°S
南极圈66.5°S
赤道0°











气候特征
终年严寒
终年严寒
四季分明
四季分明
天文特征
有极昼极夜现象
既无太阳直射,也无极昼极夜现象
有太阳直射现象
既无太阳直射,又无极昼极夜现象

有极昼极夜现象
根据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
新课讲解- 02 地球运动与气候
极昼现象:极地地区出现一天之中太阳总在地平面以上的现象。
极夜现象:极地地区出现一天之中总是看不到太阳的现象。
阅读
新课讲解-活动3
1.对照“地球公转示意”图,说出太阳光线分别直射在赤道、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上的日期。
赤道(3月21日前后和9月23日前后);北回归线(6月22日前后);南回归线(12月22日前后)
2.哪一天北极圈内全部出现极昼现象?
夏至日(6月22日前后)

新课讲解-活动3
3.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和“地球上的五带”图,填写下表。
五带名称 范围 太阳直射情况 极昼极夜现象
热带 南、北回归线之间 无极昼极夜
南、北温带 无太阳直射
南、北寒带
回归线与极圈之间
南、北极圈以内
有太阳直射
无太阳直射
无极昼极夜
有极昼极夜

新课讲解-活动3
4.将地球上的五带与其气候特征用直线连接起来。
热带
北温带和南温带
北寒带和南寒带
气候的四季变化明显
气候终年炎热
气候终年寒冷

新课讲解-活动3
在地球上的五带中,非洲绝大部分位于哪一个带?
非洲
热带

新课讲解-活动3
在地球上的五带中,欧洲绝大部分位于哪一个带?
欧洲
北温带

新课讲解-活动3
七大洲中绝大部分位于南寒带的是哪个洲?
南极洲


南寒带
新课讲解-活动4







沙土
如图,两个玻璃容器中分别盛入等体积的水和沙土,各插入一支温度计。把它们同时置于太阳下照射2小时。你认为哪支温度计的读数高?

把两个容器同时移入室内,2小时后,读出两支温度计的数值,你认为哪支温度计的读数高?
沙土的温度高
水的温度高
新课讲解- 03 海陆分布与气候
世界一月平均气温分布




陆地
海洋

纬度相同的地方,在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
冬季陆地:放热快、降温快。
冬季海洋:放热慢、降温慢。
新课讲解- 03 海陆分布与气候
陆地
海洋
世界七月平均气温分布



纬度相同的地方,在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
原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夏季陆地:受热快、升温快。
夏季海洋:受热慢、升温慢。
新课讲解- 03 海陆分布与气候
北半球气温,大陆7月最高,1月最低;
海洋8月最高,2月最低。
南半球气温,大陆1月最高,7月最低;
海洋2月最高,8月最低。

新课讲解-活动5

1.观察5个城市的纬度位置特点。
纬度位置相当,都位于北温带。
2.自西向东观察5个城市1月平均气温的变化特点。
自西向东1月份平均气温逐渐降低。
3.自西向东观察5个城市7月平均气温的变化特点。

自西向东7月份平均气温逐渐升高。
4.自西向东5个城市的气温年较差的变化有何特点?
自西向东气温年较差逐渐增大。

新课讲解-活动5
这是由于沿海和内陆海陆位置不同,离海越远,受海洋影响越小,气温年较差越大。

为何自西向东气温年较差逐渐增大?
新课讲解- 04 地形地势与气候
山脉对太阳辐射的屏障作用







太 阳 光 线
阳坡
阴坡
山地阳坡和阴坡的温度、湿度状况差异较大。
新课讲解- 04 地形地势与气候


山脉的阻挡,使迎风坡和背风坡的降水量产生很大的差异,迎风坡湿润景观与背风坡荒漠景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新课讲解- 04 地形地势与气候
泰山的海拔1545米,假如我们这里的海拔是45米,
泰山的气温比我们这里低多少呢?
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C。
9℃
A
B

新课讲解-活动6
(1)如图,山麓B处与山顶A处的相对高度为5 000米。如果B处的气温为20℃,那么A处的气温大约是多少?
(2)分析下表各种气候现象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填入相应的表格中。
气候现象 影响因素
天津的年降水量比乌鲁木齐多
青藏高原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
赤道地区终年炎热,而南极大陆终年冰雪覆盖
海陆位置
地形地势
地球形状
纬度位置
-10℃
新课讲解- 05 人类活动与气候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恶性影响有哪些?
通过改变地面状况,影响局部地区气候。
人类排放的氯氟化合物,破坏臭氧层。
人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导致全球变暖。
新课讲解- 05 人类活动与气候
在人口密度大、工业集中的城市,往往中心城市区气温比郊区高,风速比郊区小,上升气流显著,雾和低云增多,形成城市热岛效应。
市区
郊区
郊区
























































































A
A



























B
B

三 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1.海南岛是我国南方旅游避寒胜地,影响海南岛的因素主要是( )
A.纬度因素 B.地形因素 C.洋流因素 D.海陆因素

2.影响北戴河成为著名的避暑胜地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纬度位置 C.海陆位置 D.人为因素

A
C


课堂练习
3.影响喜马拉雅山顶终年白雪皑皑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纬度 C.海陆位置 D.人为因素
4.“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主要原因是( )
A.纬度因素 B.地形因素 C.海陆因素 D.洋流因素

A
B


课堂练习
5.由于人类生产、生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而产生的现象是( )
A.大气臭氧层破坏 B.温室效应 C.热岛效应 D.地形雨

6.某山山脚下的温度为22℃,山顶温度为10℃,这座山相对高度为( )
A.600米 B.3666米 C.200米 D.2000米
D
B

四 课堂总结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地球形状与气候
地球运动与气候


地球公转对气候的影响
海陆分布与气候
地形地势与气候
地球自传对气候的影响
海洋升温慢、降温慢
陆地升温快、降温快
课堂总结
人类活动与气候

地形地势对降水的影响
地形地势对气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