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0张PPT。1第3节地球与地图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必修Ⅰ 第一章2一、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
1.绝对高度是一个地点相对于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即海拔。
2.相对高度是一个地点相对于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二、等高线
1.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3如下图,把高程相同的各点连接起来的线就是等高线。按一定的等高距,把等高线绘制在平面图上就成为等高线地形图。4从图中可以看出等高线地形图有以下特点:
(1)等高线是闭合的曲线。全球的海岸线是最长的一条等高线。注意在图幅范围内可以只是闭合曲线的一部分。
(2)等高线只能在陡崖处重叠,重叠的地方表示陡崖。但等高线不会交叉,因为交叉点不会同时有两个不同的海拔。
(3)坡度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坡度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陡崖处等高线重叠。
(4)山谷处等高线向高处凸出,山脊处等高线向低处凸出。52.等高线的特点
①同线等高: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等高,并以黄海平均海平面作为计算高程的起点,即等高线的零点。②同图等距:在常见等高线地形图上,任意两条相邻等高线的相对高度是一个定值(等高距)。但有时也会出现同图不等距的情况,如必修Ⅰ教材第四章第一节图4—14“铁路选线”。③等高线是封闭的曲线,无论怎样迂回曲折,终必环绕成圈,但在一幅图上不一定全部闭合。④不能分叉,不能合并。即一条等高线不能分叉成两条,两条等高线不能合并成一条(悬崖、峭壁例外)。63.等高线图上的基本地貌类型7续表8续表9 陡崖高度的计算
①如右图是一个陡崖,
可能400米等高线刚好
穿过崖顶,而100米等
高线刚好穿过崖底,
则陡崖的最小高度为
300米。但陡崖的最高点高度可能为499.99……米,而崖底高度可能为0.0……01米,则这个陡崖的最大高度为近500米,所以陡崖相对高度为300米≤H<500米。10归纳后不难发现,一个由n条等高线重叠,等高距为h米的陡崖相对高度ΔH的计算公式为:(n-1)h≤ΔH<(n+1)h。
②崖顶处海拔高度取值范围:A+h>H≥A,A为崖顶处重合等高线中海拔最大值。
③崖底处海拔高度取值范围:B≥H>B-h,B为重合等高线中海拔最小值。114.不同地形的等高线
①零米等高线表示海平面,也是海岸线。
②地形类型包括以下五种,在地形图上的基本特征如下表: 12135.等高线图的判读方法
(1)看等高线数值
①可读出任意点的海拔高度,还可以看其极值,表示该地区海拔最大与最小情况,进而显示该区域地势起伏的大小。如果没有数值注记,可根据示坡线(示坡线——垂直于等高线并指向低处的短线)来判断。14②看局部小范围闭合等高线,如在相邻两条等高线的中间,又增加了一条闭合等高线,则表示其高度不在正常范围,新增等高线的数值必定等于相邻两条等高线的数值之一,等高线内的高度特点是:“大于大的”和“小于小的”。15(2)看等高线的疏密程度
①在同一等高线图上,等高线分布越密集,则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则坡度越缓。可根据“坡度=垂直相对高度/水平距离”来决定。16②在同一等高线图上,若某坡面等高线高处密,低处疏,则为凹坡;反之为凸坡。
③在不同等高线图上,不能根据不同图上等高线的疏密来直接判断坡度陡缓,而要看清楚不同等高线图的比例尺、等高距的差别。要比较它们的陡缓,要看两点间的相对高度与实际水平距离的比值,比值越大,坡度越陡,反之坡度越缓。17(2008·全国卷Ⅱ)读图,完成(1)~(2)题。18(1)①、②、③、④四地段中平均坡度最大的为( )
A.① B.② C.③ D.④D19(2)海拔低于400米的区域面积约为( )
A.0.05km2 B.0.5km2
C.5km2 D.50km2A20(3)看等高线的走向
①根据等高线的走向,可判断某些地形的走向,如山脉走向。
②与等高线垂直方向为坡度最陡方向,也是坡面上的水流方向。
③若一组等高线的走向是向地势低的方向凸,则此处地形为山脊;相反则为山谷(符合等值线的“高向低处凸,低向高处凸”的原则)。21④若一个方向是由一对山脊等高线组成,垂直于它的另一个方向是由一对山谷等高线组成,则该地为鞍部(鞍部是在山脊的最低处,或山谷的最高处)。
⑤若多条等高线会合重叠一处,则该地形为悬崖、峭壁。226.等高线地形图的综合应用
(1)与气候结合
海拔高的地区应考虑气温的垂直递减,垂直递减率为0.6℃/100m。山区应考虑迎风坡和背风坡,迎风坡降水量多、背风坡降水量少。盆地不易散热,容易引起污染空气的滞留。
(2)与河流水文结合
由山谷的分布,判断河流的位置及流向;河流上游海拔高,下游海拔低。 23水库坝址宜选择峡谷地段(水平距离窄,垂直落差大);水库库区宜选在河谷、山谷地区或选在“口袋形”的洼地或小盆地,这些地区不仅库容大,且有较大的集水面积。
(3)与运输线路结合
铁路、公路应建在坡度平缓的地区,翻山时应选择缓坡,并通过鞍部;要利用有利的地形地势,充分考虑路线的长度、坡度,少过河建桥;尽量避免通过高寒区、沙漠区、沼泽区、永久冻土区、地下溶洞区等。输油管道的选择,路线尽可能短,尽量避免通过山脉、大河等。24(4)与“点”的区位结合
工厂区位的确定要从多方面进行分析。对环境有污染的厂矿,要选择河流下游,常年主导风向的下方,结合地质地形条件,宜建在地基坚实,等高线间距较大的地形平坦开阔的地方;若是电子、半导体、感光器材厂等需要建在空气清洁、环境优美的地方;从经济效益考虑,要尽量接近原料、燃料、水源等资源产地。25港口的建设应考虑选择在避风深水海湾;避开含沙量大的河流(以免引起航道淤塞)。气象站应建在地势坡度适中、地形开阔的地方。疗养院应建在地势坡度较缓、气候宜人、空气清新的地方。
(5)与农业生产结合
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反映出来的地形类型、地势起伏、坡度缓急,结合气候和水源条件,因地制宜地提出农林牧渔业合理布局的方案。如平原地区发展耕作业,山地、高原、丘陵地区发展林业、畜牧业。 26(2009·江苏卷)下图是我国某地区地形等高线及某时刻海平面等压线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27(1)此时,A城镇风向是 。A与D相比,晴天概率大的是 ,
原因是 。西南风AA地位于冷锋锋前28(2)四个城镇中,最容易遭受突发地质灾害的是 ,原因是 。
(3)四个城镇中,规模最大的应该是 ,原因是
。DA坡陡;水充足 河流交汇,水源丰富;地形平坦开阔;交通便捷29(4)该地某中学地理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拟定了两个研究课题,即“山区农业资源合理利用调查研究”和“本地形成堰塞湖可能性的研究”。通过查找资料、实地考察获得以下信息:
西北部海拔500米以上山地的坡度多在22°以上,已有大片开垦为耕地;在E、F两地附近有多处崩塌滑坡。崩塌滑坡容易导致峡谷堵塞形成堰塞湖。如果你是课题组成员,请根据以上信息回答:30①西北部海拔500米以上山地适宜发展 ,建议 。
②在E、F两地中, 地附近较容易形成堰塞湖,建议应用地理信息技术中的 技术密切监视崩塌滑坡的动态。退耕还林(或封山育林)遥感林业E31 本题综合考查了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涉及考点有地形图的判读,锋面气旋的判读,城市等级发展条件、区域生态问题、地质灾害的防控及3S技术的应用等。
(1)根据等压线判定该区域主要受低压系统控制,根据气压梯度力(方向大体向北)、地转偏向力(方向向右)及摩擦力,三力平衡决定了A城镇的风向为西南风。同理,D附近为西北风。D与C之间可认为是冷锋锋线所在区域,则A在冷锋锋前,而冷锋降水主要在锋后,故A地晴天概率大。32 (2)图中的等高线反映该区域高低落差大,植被图例反映该区域一些坡地种植了农作物,有毁林开荒的现象。故在山高坡陡、落差较大、植被覆盖较差、流水作用强烈的地区可能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D处恰好如前面所述。
(3)城市规模扩大,城市等级提升与城市所在的位置、交通条件及资源条件密切相关。A城镇所在地河流交汇,水源丰富;地形平坦开阔;交通便捷。这些条件有利于促进其规模扩大。33 (4)山地地区从地形条件及保持水土、防灾减灾的需要来看,适宜发展林业,该区有毁林开荒的现象,故可建议退耕还林(或封山育林)。E处两岸为陡崖,谷地有河流流经,如在E附近出现崩塌滑坡,造成下游土石成堆、阻断河流,很可能形成堰塞湖。应借助遥感,远距离观察监控,做好预防工作。34三、地形剖面图的绘制及其应用
1.地形剖面图是以等高线地形图为基础转绘而成的,它也是一种平面直角坐标图。地形剖面图的主要制作步骤是: 35①根据要求选取剖面线,如图甲中的AB线。
②选择适当的水平比例尺将等高线图上的剖面线转绘到剖面图中作横轴,一般来说剖面图的水平比例尺与等高线图的比例尺相同,如图乙中的A′B′线;用等高线图的高度确定合理的垂直比例尺作纵轴,一般来说垂直比例尺比水平比例尺大若干倍,如图中的垂直比例尺是水平比例尺的10倍。36③在地形图上沿着剖面线AB量Ac、cd、de……各段的距离,按剖面图的水平比例尺将量出的各段距离转绘到水平线A′B′上,得c′、d′、e′……各点;通过各点作垂线,垂线的高度是按各点高程依垂直比例尺计算出来的。
④将垂线各端点连成曲线,注出水平比例尺和垂直比例尺,即成为沿AB线的剖面图。
2.地形剖面图能更直观地表示地面的垂直变化。根据等高线地形图绘制的地形剖面图,在平整土地,修筑渠道、大堤,建设铁路、公路时,可作为计算土石方工程的依据。37(2009·全国卷Ⅰ)甲、乙两地点之间有三条道路相连。某地理活动小组测绘了这三条道路的纵向剖面图。读图,完成(1)~(3)题。38(1)甲、乙两地点间高差大致为( )
A.80m B.110m
C.170m D.220mB39(2)在对应的地形图上可以看出( )
A.道路①为直线
B.道路②经过甲、乙两地间的最高点
C.道路③最长
D.道路①和②可能有部分路段重合D40(3)若使用大型运输车从乙地运送重型机械设备至甲地,最适合行车的是( )
A.道路③ B.道路①
C.道路①和② D.道路②和③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