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我 看
1.准确流畅地朗读诗歌,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2.从语言、意象、内涵等方面学习鉴赏诗歌。
体会作者由自然的激发而生出的愿望,即诗歌所蕴含的情感。
1课时
一、新课导入,简介作者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著名爱国主义诗人、翻译家。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省海宁市。曾用笔名梁真,与著名作家金庸(查良镛)为同族的叔伯兄弟,皆属“良”字辈。20世纪80年代之后,许多现代文学专家推其为现代诗歌第一人。穆旦于20世纪40年代出版了《探险者》《穆旦诗集(1939—1945)》《旗》三部诗集,将西欧现代主义和中国传统诗歌结合起来,诗风富于象征寓意和心灵思辨,是“九叶诗派”的代表诗人。
二、朗读,整体感知
教师朗读提示:
1.字音正确,声音洪亮,吐字清晰。
2.把握节奏和停顿,可在诗中用“/”标出。
3.注意重音,突出关键词,可用“·”标出。
4.恰当地表达作者的感情。
三、品读,体会意象
在学习这首诗歌之前,让我们对以前学过的有关诗歌的知识复习一遍,有人说要读懂一首诗歌,就得领会诗歌的意境,要领会诗歌的意境,就必须要从诗歌的意象入手。
解意象,品意境是解读诗的关键。比如《诗经·小雅·采薇》中写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同学们能读出这句诗里面描绘了一种什么意境?意象是什么吗?
师:这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哀婉凄切的别离画面。征夫出征能不能回,又何时能回,实在是前途难卜。出征时正值春天,道旁杨柳随风飘扬,还有亲人送行,在这样的时候离开家乡,可见征夫的心情是何等哀婉凄切。这句诗歌的意象是“杨柳”。
提问:穆旦在这首诗歌里也不乏对自然景色浓墨重彩的描绘,同学们说说这首诗通过意象来表现意境最突出的是哪几节。
重点品读一、二节。说说“我看”领起的四句,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交流、明确:这首诗的一、二节是平行的结构,反复渲染和谐的气氛,婉转抒情的语气与作者视线投射柔和的弧度是相称的,“我看”领起的四句,描绘出一幅宁静和谐的图画:
揉过青草的春风——春风荡起了远水的绿潮;飞鸟吸入晴空——流云沉醉了大地。意象间宽松而又有呼应,造成一种回旋往复、低回不去的情致。春风、青草、远水和飞鸟、流云、大地两组结构中,所有的意象不仅具有类似感受,且都仿佛要融入对方,不管空间上的差异,均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地包容、眷顾着对方。
诗中声音的紧扣呼应,最大程度补足了这种静观和谐,例如“揉”和“首”,“向”和“荡”,“草”和“潮”,“翼”和“吸”,“里”和“地”的押韵和“低首又低首”,“慢慢”,“静静”等叠字的点缀。
这首诗是穆旦在西南联大读书时的作品,在抒情和造句上都是19世纪西方浪漫主义的气味,诗里表现出宁静的心态和齐整的段落句式。
四、赏读,领会情感
1.提问:赏读——诗的第三、四节,说说诗中的“你”是指什么。诗中“我”与“你”是一种怎样的关系?这种关系在最后一节中的哪些诗句中直接表现出来了?
交流、明确:这里的“你”指大自然和充满生机的万物。诗中“我”看到“你”,这神秘的大自然,到处蕴藏的“丰润的生命”“永在寂静的谐奏里勃发”,“随着季节的起伏而飘逸”。体悟到作为生命个体的“我”曾经宣泄描画的欢乐和忧戚是如此“枉然”,“哦,让我的呼吸与自然合流!/让欢笑和哀愁洒向我心里,/像季节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直接表达了与自然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愫。
2.探讨——有人说,当时国内如火如荼的抗战情绪和街头上政治观念的流行已在袭扰着穆旦的平静,诗人也隐约感到了外部世界的压力,你能从诗中体会到这一点吗?
交流、明确:全诗结尾“让我的呼吸与自然合流!/让欢笑和哀愁洒向我心里,/像季节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虽然仍是表达对和谐和自然生命的渴望,但前面诗句营造的安稳气氛似乎开始动荡起来,因为这种气氛已被诗人以含蓄、稳健的笔法不动声色地烘托出来,没有必要用急切的顿呼“哦,让我的呼吸与自然合流!”来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慕。既然用了顿呼,就说明“合流”愿望可能出现了危机,果然,可能性被紧跟着的诗句证实了,诗人静态的审美观照被洒上“欢笑”与“哀愁”交织的波动思绪,季节燃起了花朵却又把它“吹熄”,诗人已不得不面对袭来的不安。
小结:中国古代诗人历来重视深入自然,与自然的精神气韵进行内在的交流。自然向诗人欢悦地敞开,诗的激情和谐地充溢了各种自然现象。穆旦的这首诗更多表达的是对自我的观照。“我”看到丰润的生命/永在寂静的谐奏里勃发。也许远古的哲人对这丰润的生命早表达咏赞了,但如今它随季节的起伏而飘逸,而“我”也应该与这自然一样,欢笑和哀愁洒向心里,静静流淌、飞奔,这是生命的常态,应该保持此状。
五、布置作业
我 看
绘景:春风、青草、远水、飞鸟、流云
抒怀:融入自然、观照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