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7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2-05 14:13: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7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1.了解法国文学家雨果。
2.学习文中优美的环境描写,体会本文特色鲜明的语言。

1.了解战争给国家和人民所带来的创伤。
2.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1课时

一、新课导入
曾几何时,我们是世界的强国;曾几何时,地大物博是我们的骄傲;曾几何时,世界文明古国却走向了没落,东方的雄狮昏睡不醒。物产丰富的古国引来了列强的窥探。他们狼狈为奸,抢掠了我们无数的珍宝,并且毁坏了世界文明的奇迹圆明园。强盗国的伟大文学家站了出来,发出了正义的呼喊,他就是——雨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他的胆识与气度,学习他当时写给“强盗”的信。
二、走近雨果
雨果(1802—1885),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他的创作期长达60年以上,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之多,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其代表作品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
三、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恍(huǎnɡ)若    珐(fà)琅(lánɡ)
惊骇(hài) 晨曦(xī)
箱箧(qiè) 制裁(cái)
荡(dànɡ)然无存 掠(lüè)夺
赞誉:称赞;称誉。
典范:可以作为学习、仿效标准的人或事物。
眼花缭乱:形容眼前的景象复杂纷繁,使人感到迷乱。
惊骇:惊慌恐惧。
不可名状:不可用言语来形容(名,说出)。
洗劫:把财物全部抢光。
富丽堂皇:气派华贵,建筑宏伟。
四、整体感知,梳理结构
[学生活动]快速阅读全文,理清文章结构,归纳各层大意。
[点拨]第一部分(正文第一段):
写信的起因:巴特勒上尉想用雨果的声望为自己远征中国的所谓“胜利”捧场。
第二部分(“既然……”至“……文明的剪影”):
站在人类的立场,肯定圆明园的艺术价值在世界上的地位。
第三部分(“这个奇迹……”至“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揭露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的强盗行径。
第四部分(最后三段):
表明自己的态度:希望法兰西把从圆明园劫掠的东西还给中国;指出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是窃贼行为。
[学生活动]概括文章中心。
[点拨]本文愤怒地谴责了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愤怒谴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对中国遭受的浩劫寄予深切的同情。
五、合作探究
1.雨果具体是怎样赞美圆明园的?写法上有何特点?(分组研讨,交流发言)
[点拨]讨论后明确:
(1)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
(2)几乎集中了超人类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
(3)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雨果对亚洲文明,对中华民族的创造力作了高度的评价,语言优美而富有激情。
写法上的特点:先概括描写,然后具体描写,再概括描写。
2.雨果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持什么态度?用了怎样的语言?有什么作用?
[点拨]讨论后明确:
运用反语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进行谴责。
巴特勒上尉恬不知耻地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他们期待的是雨果对英法的这个胜利给予盛大的赞誉;雨果在愤激之下,用反语来形容强盗的心理。像“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等等反语正是强盗的口吻,有辛辣的讽刺意味。最后将自己对远征中国的强盗行为的严厉谴责说成“全部赞誉”,更是具有极其尖锐的嘲讽意味。
3.雨果是站在谁的立场上的?
[点拨]讨论后明确:
人类的立场。或者说正义的立场、中国的立场、人民的立场等等。
4.雨果是法国人,法兰西是他的祖国,但他却公开站在了中国人的立场,这反映了他具有怎样的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秀品质?
[点拨]讨论后明确:
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我们要学习雨果博大的胸怀与高尚的品格。
六、课内小结
本文是一封饱含激情的书信,通过反复朗读,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对圆明园的赞誉,对创造圆明园这一艺术珍品的东方人民的崇敬,对毁灭人类艺术的侵略者的谴责。在此基础上,同学们要领悟雨果站在人类的立场上仗义执言的公正和正直。同时,要注意体会反语的运用对文章表现力的作用。
七、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