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论教养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8论教养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2-05 14:14: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8* 论教养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教养”的内涵。
2.了解本文通过对比众多事例分析论述的特点。
3.积极培养自己的高雅情趣,提升自己的内涵素质,做有教养的现代人。

1.理解论证的层次。
2.学习由现象到本质、对比分析的手法。

1课时

一、新课导入
师:谈起教养,老师想起了一个人,这个人曾被许多政治家认为是“真正有教养的中国人”,大家猜猜他是谁?
教师展示周恩来的数张图片,并分析:一言一行皆显魅力,一举一动皆见教养,这就是我们的周总理。请同学们结合你所了解的总理谈谈你如何理解教养。
同学们结合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分组思考并讨论:一个有教养的人会具备哪些优秀的品质?教师引导学生用“有教养的人,有……”的句式来回答。
交流明确:(1)有教养的人懂礼节,有礼貌。(2)有教养的人,有尊重别人的心。(3)有教养的人,有宽广的胸怀。 (4)有教养的人,有注意生活细节的品质。(5)真诚、勇敢、勤奋、节俭、坚贞不屈……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苏联学者、作家利哈乔夫是如何理解教养的。
二、作者简介
德米特里·谢尔盖耶维奇·利哈乔夫(1906—1999),苏联学者、作家。
三、整体感知,小组合作
1.作者在本文表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试归纳。(学生说出大意即可)
交流明确:文章认为良好的教养可以得之于自身,在日常生活中就是要有优雅的风度,教养的本质就是尊重。
2.本文阐述主要观点的整体思路是怎样展开的?
交流明确:文章开门见山,引出“教养”这一论题,接着列举日常生活中众多“无教养”的现象,再论述“有教养”的表现;然后由讨论教养本身转向剖析教养的重要表现“优雅风度”,最后指出教养的本质是尊重的观点。
四、个性化阅读,揣摩探究
1.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
学生互动提问、讨论解答。
2.教师准备以下问题供讨论参考:
(1)作者论述什么是真正的教养时,认为教养首先体现在家里,你怎么看?
交流明确:这篇文章是写给青少年的“书简”,没有从深奥的道理谈起,而是列举教养在家里的一些具体体现,这样深入浅出,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亲切而生动。另外,相对于青少年而言,教养总是体现在言行举止的细节中,从一个人对自己和家人的态度,就能折射出他对社会和自然的态度。
(2)作者在谈什么是真正的教养时,先列举众多“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交流明确:生活中我们往往会观察到很多“无教养”的现象,作者从这写起容易引起读者注意和兴趣,作者将众多“无教养”和“有教养”的事例进行比较、分析,这样能自然而然得出自己的结论。
(3)“教养”和“风度”有什么内在联系?文章谈论“教养”,为什么又转入写“风度”?“优雅的风度”与“教养”有怎样的关系?
交流明确:“教养”和“风度”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因为要具有“优雅的风度”的基础也是得之于自身,是自我素质和自我修养的表现,具有“优雅的风度”的人必须具备良好的教养,所以“优雅的风度”是教养的重要表现。
(4)读完全文,你认为作者自始至终谈论的“教养”的本质是什么?
交流明确:作者自始至终谈论的“教养”的本质是尊重。无论是列举众多日常生活中“无教养”的例子,还是认为什么才是真正的“有教养”,还是剖析“教养”的重要表现“优雅风度”,都无不贯穿“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的看法。
五、拓展迁移,回顾反思
1.搜集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些“无教养”的现象和行为,课后用文字、图片、音频等方式记录下来,小组交流活动后的感受。
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展示有关图片,比如国庆升旗仪式后现场的一片狼藉;巴黎圣母院专门提醒中国人“请保持安静”的中文标志;美国珍珠港只写给中国人看的“垃圾桶在此”的中文标志;泰国皇宫只写给中国人看的“请便后冲水”的中文标志……
在学生引起震撼的时候适时提出问题:(1)为什么在这么多国家只有我们中国不约而同地遭遇如此尴尬的“礼遇”?(2)此时此刻你的感觉如何?你想说些什么?
2.课文谈论了什么是真正的教养,可是我们怎样获得教养呢?你认为获得教养的途径有哪些呢?
学生可充分交流讨论,比如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就认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
六、布置作业

论教养
利哈乔夫
教养→风度   事例对比论述
   尊重 深入浅出、亲切活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