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常熟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的要求.
1.(2分)周灭商后,面对广大的土地和空间,接弃了夏商时代的外服制统治方式,而将土地分封给功臣、子弟和臣服的异姓诸侯,让他们去拓荒、保土和安民,推广周天子的一统政治。这说明西周的分封制( )
A.确立了中央集权体制
B.强化了周天子对地方直接控制
C.保证了统治秩序稳定
D.推动国家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
2.(2分)如图,中国封建时代建造了很多规模宏大的工程,创造了诸多奇迹。我国能够集中力量完成这些工程主要是基于( )
A.中央集权的保证 B.人民群众的奉献
C.科学技术的先进 D.工匠水平的高超
3.(2分)秦朝一位大臣向皇帝进言:“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这位大臣实际上主张( )
A.反对郡县制 B.反对分封制
C.改革中央官制 D.建立中央集权制
4.(2分)古代皇帝集权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组成决策核心;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使其相互牵制。汉武帝的集权措施属于( )
A.前者 B.两者兼有 C.后者 D.两者皆无
5.(2分)“唐代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宰相制度,而且为了防止各机构之间的扯皮,实行了宰相集中议事制。三省长官和其他参与决策的官员,集中到门下省开会,开会的地点被称为政事堂。”“政事堂”设在门下省,主要是因为门下省( )
A.具有审核诏令及封驳权 B.负责草拟及颁发诏令
C.有权召集三省长官议事 D.秉承政令并贯彻执行
6.(2分)如图反映的中国古代中央机构示意图,最有可能出现在(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7.(2分)“该制度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蒙古族入主中原后其统治者在政治制度方面留给后世的一份重要遗产,亦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材料中的制度是( )
A.分封制 B.郡国并行制 C.中书省制度 D.行省制度
8.(2分)曹魏时期,中正的评价必须有书面的正式材料。材料主要包括家世、品、状三个方面。状,指行状,是举主对于被举者道德才能的详细叙述。这反映出,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
A.加大了荐官的随意性 B.促进了社会阶级流动
C.注重选拔的公正合理 D.摒除了门第间的差别
9.(2分)某同学在评析古代某一制度时用到了以下词组:“士大夫阶层的壮大”“社会阶层流动性的增强”“读书重学风气的发展”“官员文化素质的提高”。据此判断,这一制度是( )
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10.(2分)陈登原在其《国史旧闻》中曾对我国古代某一制度有很恰切的描述:“尚书虽为政务之官,反不如代笔人之楼台近水,于是密勿献替(备顾问),秉笔票拟,反为握权衡之现实。”该制度( )
A.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B.确立于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
C.体现了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D.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控制
11.(2分)2018年12月2日,英国反对党工党称,如果议会在12月11日否决了首相特雷莎?梅的“脱欧”协议,则工党将呼吁对特雷莎?梅政府进行不信任投票。这充分体现了英国政体的什么特点?( )
A.国王“统而不治” B.首相掌握立法权
C.内阁对议会负责 D.三权分立的结构
12.(2分)“19世纪初,英国议会下院的议席分配仍沿用中世纪的方式,传统选区大多已经衰败了,而后来发展起来的一些新兴城市,有很多没有选举资格……虽然这场改革没有取得预期的结果,但它使英国至此走上了坚定的改革之路。”英国这场改革的根本原因是( )
A.贵族垄断议会议席 B.君主立宪制确立
C.贵任制内阁的形成 D.工业革命的开展
13.(2分)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合众国之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及国会随时制定与设立之低级法院。最高法院与低级法院之法官毋忝职守时,得终身任职,于规定期间应受俸金,该项俸金于任期内不得减少之。”这一规定的主要意图是( )
A.确保法院系统的正常运行
B.确保法官的生活待遇
C.确保司法独立
D.确保法官服从国会
14.(2分)“这种制度既避免了中央集权制权力过分集中带来的僵化,又防止了政府的权力过分分散而导致的政治分裂与混乱,维护了国家统一。”材料中的“这种制度”是( )
A.英国君主立宪制度 B.英国责任内阁制度
C.美国建立的联邦制 D.美国三权分立制度
15.(2分)从1840年开始,为打开中国大门,列强屡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下列表格中甲、乙两者之间存在紧密关联的是( )
甲 乙
A 鸦片战争 广州、上海等通商口岸开放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革命开始成为中国时代主流
C 甲午中日战争 中国领土主权开始遭到破坏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列强闯入北京并火烧圆明园
A.A B.B C.C D.D
16.(2分)史学家蒋廷黻指出:“太平天国的失败,证明我国旧式的民间运动是不能救国救民族 的。”下面最能证明这一观点的选项是( )
A.《资政新篇》要求发展资本主义
B.《天朝田亩制度》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C.分兵北伐,孤军深入最终失败
D.创立拜上帝教发动农民,纲领具有空想性
17.(2分)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中描述:“两支舰队于9月17日在鸭绿江口外的海面上相遇。经过五个小时的交火,中方损失了4艘军舰,一千余名官兵战死,而日本只损失了1艘军舰。”此次战役的直接影响是( )
A.日本控制了黄海海域制海权
B.京津地区被列强武装控制
C.激发了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D.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18.(2分)面对列强提出的和议大纲,清政府宣布今后的对外方针是“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更厚颜无耻地说:“今兹议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随后淸政府与列强签订了(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9.(2分)《时报》记载:“是故今日之列国,对于此次鄂(湖北)乱,苟能严守中立,相约不肯发难,则此次革命结果,无论两造孰胜孰败,吾国民皆知感激大义……”。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金田起义 B.黄花岗起义 C.武昌起义 D.南昌起义
20.(2分)有学者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特点之一是“揖欧(学习欧洲)仿美”。其“揖欧”表现在( )
A.学习英国,实行责任内阁
B.效仿美国,确立民主共和
C.仿照法国,尝试君主立宪
D.以俄为师,推行改良道路
21.(2分)发生于1919年的某一运动“…是自下而上的,它的根本意义在于其他下层民众借助学生运动走上社会运动的舞台…’,这一运动( )
A.促成无产阶级领导民主革命
B.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C.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D.开启了中国的政治近代化
22.(2分)民国十五年,有一支军队势如破竹,同年席卷湖南,进入湖北,占领武汉,又沿长江东下,攻占江西首府南昌。这正是当年洪秀全的太平军通过的路线,而该军速度是太平军的数倍。材料中涉及的“军队”和事件指的是( )
A.湖北新军和武昌起义 B.国民革命军和北伐
C.工农红军和土地革命 D.八路军和抗日战争
23.(2分)下列各项中,用以注解如图最恰当的是( )
A.“打倒列强除军阀” 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万水千山只等闲” D.“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24.(2分)聂荣臻在答《抗敌报》记者问时指出,该战使日军在华北的主要铁路、公路受到广泛破坏,井陉煤矿被彻底破坏,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囚笼政策”“治安肃正”“以战养战”等阴谋计划。该战应为( )
A.
B.
C.
D.
25.(2分)“暗夜南湖亮斗星,燎原烈火向天明。征程二万经风雨,宝塔擎旗进北京。”其中“宝塔擎旗进北京”指的是( )
A.遵义会议的召开 B.红军长征的开始
C.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发展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4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4分,第29题10分,共50分.
26.(14分)如何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是历朝历代统治者极为关注的问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然而封建之始,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三 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摘自《旧唐书》
材料四 (元行省)……由中央政府常派重臣镇压地方之上,实为一种变相之封建。而汉、唐州郡地方政府之地位,渺不再得。此制大体上为明、清所承袭,于地方政事之推进,有莫大损害。自此遂只有中央临制地方,而中央、地方共同推行国政之意义遂失。
﹣﹣钱穆《国史大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西周与秦的地方行政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
(2)据材料二,指出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的原因,并分析由此产生的后果。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反映了唐末怎样的社会状况?后来宋太祖为改变这一状取了哪些措施?
(4)据材料四,概括钱穆对行省制度的观点。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对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认识。
27.(12分)“民主”、“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一般趋势。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英国革命没有能创造出一种可以取代专制王权的新的政治制度,结果导致专制制度复辟。可是复辟之后不久又发生一件事,这在英国历史上叫“光荣革命”。这是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它缔造了一种新的体制。在这个制度下,王位是被保留的,……但国家的权力中心转移了……
材料二:关于工业革命的影响,…我们今天关心的是,它对英国社会结构产生了什么影响,这些影响又如何改变了英国的政治制度。……工业革命在这方面的影响是:长期以来以贵族为中心的社会结构被打破了,产生了两个新的社会集团,或“阶级”,这两个集团都要求进行变革,变革就不可避免了。
材料三:美国的制度和英国的制度相差并不大,美国有议会(“国会”),国会包括上、下两院(“参议院”和“众议院”),有国家元首(“总统”),……但是英国有国王,美国不要国王;英国有贵族,美国不要贵族;……美国与英国最大的不同是美国让立法、行政、司法三个部分彼此对立、互相制衡,这叫“三权分立”。英国的三权是不分立的,它们融合在同一个议会之内。
﹣以上材料均摘录自钱乘旦《西方“民主”的历史与现实》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的“新的体制”是什么制度?这一制度是在哪部法律文 献中得到正式确定的?“国家的权力中心转移”到了哪一机构?
(2)材料二中英国政治制度的“变革”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在这场“变革”中 受益最大的是哪一“社会集团”?
(3)据材料三理解,为什么说英美“制度相差并不大”?相对英国而言,美国的 政治制度有什么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造成美国与英国民主制度差异的原因?
28.(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按照(天朝田亩制度)所宣布的目标,太平军运动确实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在这场革命中经济竞争被完全消灭;家庭被剥夺了它在经济和社会上的重要作用;国家获得了一种新的合法性和更广泛的权力。然而甚至在最初那些有希望的年代中都有迹象表明,太平军制度不可能在长时期内制止私人财富的积累和特权的膨胀。
﹣﹣摘编自(剑桥中国晚清史》
材料二 严格说来,拳匪运动可(以)说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毅国教民的方案,不过方案是反对西洋化、近代化的,与第一第二两个方案是背道而驰的。拳匪的惨败是极自然的。惨败代价之大足(以)证(明)我民族要图生存绝不可以开倒车。
﹣﹣蒋廷献《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只有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才能认清中国革命的对象、中国革命的任务、中国革命的动力、中国革命的性质、中国革命的前途和转变。所以,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太平天国是怎样进行“社会革命”的。
(2)材料二中的“拳匪运动”是如何救国的?反映出当时社会矛盾发生怎样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出的革命道路是什么?其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上述救国运动的不同结局的因素有哪些?
29.(10分)无论中外,“分权”思想自古就有,虽然他们的目的和影响各不相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分权主要以君权与相权,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的划分为表现形式。……汉代以后,我国的决策、执行权与监督权就正式分由不同机关行使,实现了在职能、权力和人员等三方面的分离,和现代国家三权分立的方式相似。所不同的是,作为宪政国家基本政治制度一部分的分权体制是从总体上以对国家权力进行有效制约为目的而做出的政治安排,这三种权力的最终来源是人民,而我国古代无论决策执行还是监督都直接或间接地对皇帝负责。
﹣﹣张治平《关于分权与制衡问题的探讨》
材料二 美国第四任总统麦迪逊《辩论﹣﹣美国制宪会议记录》一书评论道:《联邦宪法》是一套“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朱雄在《论三权分立原则对美国政治体制的影响》中说:1787年宪法将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制衡理论作为宪法的核心,并对其进行创造性的发展,形成了特殊的“双重分权制衡”政府结构。
﹣﹣麦迪逊《辩论﹣﹣美国制宪会议记录》
材料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1)依据材料一回答:中国的分权在隋唐时期最为典型的体现是实行了什么制度?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分权和近代以来西方分权的根本不同。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87年宪法所体现的原则及其对美国发展所起的作用。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临时约法》如此分权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这部宪法的性质和意义如何?
参考答案与解析
1.【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题干所给材料中“将土地分封给功臣、子弟和臣服的异姓诸侯,让他们去拓荒、保土和安民,推广周天子的一统政治”的主旨,并能够正确评价西周分封制。
【解答】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央集权体制建立于秦朝,这与题干所给时间不符。
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分封制易形成地方割据。
C.“统治秩序稳定”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涉及。
D.题干所给材料中“将土地分封给功臣、子弟和臣服的异姓诸侯,让他们去拓荒、保土和安民,推广周天子的一统政治”说明西周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的疆域,这体现了整体国家观念的发展。
故选:D。
2.【分析】本题关信息是“秦始皇皇陵、大运河和长城”,结合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进行分析即可。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修建大型工程建设,如秦始皇皇陵、长城和大运河都是中央强化的产物,A选项符合题意;
BCD选项知识这些工程修建的条件之一,排除;
故选:A。
3.【分析】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切入,结合分封制进行思考。
【解答】题干中的那位大臣认为商(殷)周统治时间长,是因为分封了子弟功臣的缘故。因此他实际是向皇帝进言,实行分封制,反对郡县制的。他也是朝中大臣,所以他是不可能反对中央集权的。
故选:A。
4.【分析】本题考查汉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关键信息是:一种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组成决策核心。
【解答】汉武帝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提拔一批低级官吏为郎,加以侍中、给事中、常侍等头衔,与尚书令共议军国大事,组成决策机构“中朝”;原以丞相为首的由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为“外朝”。中朝决策,外朝执行,丞相、三公九卿的权力被大为削弱。中朝完全秉承皇帝旨意,有利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中央集权的加强,故A正确。
“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使其相互牵制”是三省六部制的特点,故排除BCD。
故选:A。
5.【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隋唐三省六部制,解答本题需抓住题干所给材料中的关键信息“门下省”,并正确掌握隋唐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
【解答】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门下省的职责是审议和封驳,因此在门下省方便决策提升效率。
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草拟及颁发诏令”是中书省的职责。
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召集三省长官议事”是皇帝的职责,而非门下省。
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秉承政令并贯彻执行”是尚书省的职责。
故选:A。
6.【分析】本题考查北宋加强君主专制的相关知识。对题干图片信息的正确解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设置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事权、财政权,以加强君主专制,故D正确。
秦朝主要是实行三公九卿制度,排除A。
汉朝主要设立中朝,排除B。
唐朝主要实行三省六部制,故排除C。
故选:D。
7.【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主要考查元代的地方行政制度。
【解答】通过材料“蒙古族入主中原后其统治者在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入主中原之后在地方上推行行省制,故D正确;
分封制是西周时期的主要政治制度,排除A;
郡国并行制是西汉时期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排除B;
中书省制度是元朝在中央推行的政治制度,排除C;
故选:D。
8.【分析】本题考查中国九品中正制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状,指行状,是举主对于被举者道德才能的详细叙述。
【解答】“中正的评价必须有书面的正式材料。材料主要包括家世、品、状三个方面。状,指行状,是举主对于被举者道德才能的详细叙述”表明九品中正制选拨人才的公正合理的一面,故C正确。
“中正的评价必须有书面的正式材料。材料主要包括家世、品、状三个方面。状,指行状,是举主对于被举者道德才能的详细叙述”表明选官没有随意性,排除A项。
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无法促进社会阶级流动,排除B项。
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无法摒弃门第间的差别,排除D项。
故选:C。
9.【分析】本题考查科举制,依据材料并联系教材可以得出该制度为科举制。
【解答】A.世官制即世卿世禄制,以血缘亲疏为选官依据,与材料不符,排除;
B.察举制为汉代选官制度,注重官员的品德与才能,不会出现读书风气盛行的情况,与材料不符,排除;
C.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最初注重德行与才能,后主要依据家势门第,与材料不符,排除;
D.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为选拔官吏的依据,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民间重学风气的形成,正确。
故选:D。
10.【分析】本题考查明朝的内阁,需要掌握内阁制度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尚书虽为政务之官,反不如代笔人之楼台近水,于是密勿献替(备顾问),秉笔票拟,反为握权衡之现实”的分析理解。
【解答】“尚书虽为政务之官,反不如代笔人之楼台近水,于是密勿献替(备顾问),秉笔票拟,反为握权衡之现实”表明该机构是内阁,体现了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故C正确;
A内阁不是选官制度,排除;
B内阁是明成祖设立的,排除;
内阁涉及的是加强君主专制,不是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
故选:C。
11.【分析】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主要根据责任内阁特点进行判断
【解答】根据所学,英国责任内阁行使行政权,首相是最高行政首长,首相由议会多数党的领袖担任,责任内阁制特点:①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②责任内阁制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核心,名义上是对国王负责,实际上是对议会负责。2018年12月2日,英国反对党工党称,如果议会在12月11日否决了首相特雷莎?梅的“脱欧”协议,则工党将呼吁对特雷莎?梅政府进行不信任投票。结合所学可知,君主立宪制下,内阁对议会负责,如果议会通过对内阁的不信任案时,首相必须辞职,或要求解散议会重新大选,反映了英国内阁制的特点,故C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涉及国王,排除A;议会掌握立法权,B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三权分立,排除D.故选:C。
12.【分析】本题最关键信息是“而后来发展起来的一些新兴城市,有很多没有选举资格……虽然这场改革没有取得预期的结果,但它使英国至此走上了坚定的改革之路”,结合1832年议会改革的背景进行分析即可。
【解答】根据材料“而后来发展起来的一些新兴城市,有很多没有选举资格……虽然这场改革没有取得预期的结果,但它使英国至此走上了坚定的改革之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32年议会改革适应了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的趋势,D选项符合题意;
ABC选项均不属于1832年议会改革的根本原因,排除;
故选:D。
13.【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美国的宪法,要求学生结合美国宪法特征来分析。
【解答】材料反映的是美国宪法的内容规定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该规定主要是为了确保司法独立不受到行政权和立法权的破坏。
故选:C。
14.【分析】本题考查联邦制,解题的关键是“这种制度既避免了中央集权制权力过分集中带来的僵化,又防止了政府的权力过分分散而导致的政治分裂与混乱,维护了国家统一”。
【解答】“这种制度既避免了中央集权制权力过分集中带来的僵化,又防止了政府的权力过分分散而导致的政治分裂与混乱,维护了国家统一”表明“这种制度”是美国建立的联邦制,故C正确;
AB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C。
15.【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要求学生结合鸦片战争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A.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鸦片战争以后确实开放了广州,上海等地为通商口岸。
B.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革命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
C.甲午战争之前,中国领土主权就开始遭到破坏。
D.火烧圆明园的应该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的英法联军。
故选:A。
16.【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运动,要求学生结合太平天国运动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材料中之所以说太平天国的,就是民间运动不能拯救中国,主要是由于太平天国的局限性所导致的,太平天国的局限性突出,体现在它的纲领的空想性。
故选:D。
17.【分析】本题考查中日甲午战争。主要考查黄海海战。
【解答】通过材料“中方损失了4艘军舰,一千余名官兵战死,而日本只损失了1艘军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指甲午战争中的黄海海战,此次战役后中国失去了黄海制海权,故A正确;
京津地区被列强控制,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都是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排除BD。
反割台斗争出现于《马关条约》签订后,而黄海海战时甲午战争尚未结束,排除C。
故选:A。
18.【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八国联军侵华。要求学生结合八国联军侵华的表现和结果来分析。
【解答】从材料可以看出,清政府的政策实际上体现了他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这应该是在八国联军侵华以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八国联军侵华以后列强迫使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D符合题干的要求,其他选项都不正确。
故选:D。
19.【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武昌起义。要求学生结合辛亥革命的过程特征来分析。
【解答】A.这是在广西,材料应该是在湖北。
B.黄花岗起义是在广东。
C.武昌起义是在而且是辛亥革命开始的标志,符合材料的特点。
D.南昌起义是在江西。
故选:C。
20.【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要求学生结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特征来进行分析。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体现了学习英国政体的特征。符合材料的意思。
故选:A。
21.【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五四运动,要求学生结合五四运动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A.材料所反映的运动应该是指五四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开始领导中国的民主革命,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B.结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是辛亥革命。
C.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是大革命。
D.开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是维新变法。
故选:A。
22.【分析】本题考查国民大革命的北伐战争,关键信息“民国十五年,有一支军队势如破竹,同年席卷湖南,进入湖北,占领武汉,又沿长江东下,攻占江西首府南昌”。
【解答】根据材料中的时间民国十五年,是公历1926年,正是国民革命期间,而一支军队“席卷湖南,进入湖北,占领武汉,又沿长江东下,攻占江西首府南昌”,这应是北伐战争时期的国民革命军不断半年时间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故B项正确;
ACD项时间上都与材料不符。故排除。
故选:B。
23.【分析】本题考查红军长征。考查红军长征路线。解题的关键是对图示的解读与分析。
【解答】依据图示可知,反映的是由瑞金向陕北地区转移,结合所学可知,反映的是红军长征,A项是国民大革命,排除。
B项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排除。
C项是红军长征,正确。
D项是抗日战争时期,排除。
故选:C。
24.【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要求学生结合抗日战争的过程特征来分析。
【解答】A.材料中打破囚笼政策的战争应该是百团大战,选项是淞沪会战。
B.选项是台儿庄战役。
C.选项是百团大战的表现。
D.选项是徐州会战。
故选:C。
25.【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要求学生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来分析。
【解答】材料中的诗句反映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特征,进北京可以看出中共占领了北京,这应该是平津战役取得胜利的结果,通过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军事上取得了基本胜利。
故选: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4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4分,第29题10分,共50分.
26.【分析】(1)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主要考查分封制与郡县制。
(2)本题考查西汉前期地方行政制度。主要考查郡国并行制推行的原因及后果。
(3)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主要考查唐宋之际的地方行政制度变化。
(4)本题考查元朝行省制。主要考查行省制的特点。
(5)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主要考查对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认识。
【解答】(1)制度通过材料“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皆为郡县”概括回答。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2)原因通过材料“矫秦之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后果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回答。
(3)状况通过材料“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措施通过所学知识从军事,政治,财政等角度分析。
(4)观点通过材料“只有中央临制地方,而中央、地方共同推行国政之意义遂失”概括回答。
(5)认识结合上述材料概括回答。
故答案为:
(1)西周:分封制;秦:郡县制。
特点: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均由皇帝任免。
(2)原因:吸取秦灭亡的教训。
后果:容易导致对方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
(3)状况:唐朝后期藩镇割据。
措施:兵权收归中央,抽取精兵充实中央禁军;文官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归中央掌控。
(4)观点: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地方缺乏自主性。
(5)认识:在继承中不断发展,中央集权不断加强。(言之有理即可)
27.【分析】本题考查资产阶级代议制。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和发展历程;美国共和制的特点。
【解答】(1)第一小问的制度,结合所学可知,英国的制度是君主立宪制。第二小问的文献,结合所学可知,《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逐步确立。第三小问的机构,结合所学可知,国家权力中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
(2)第一小问的事件,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可知,事件是1832年议会改革。第二小问的受益集团,结合所学可知,1832年议会改革对工业资产阶级最有利。
(3)第一小问的原因,结合所学可知,英美政体都是资产阶级代议制。第二小问的特点,结合美国共和制的特点解答即可。
(4)本小问的原因,结合所学可知,原因有历史传统不同、民主制度确立途径不同、国情不同。
故答案为:
(1)制度:君主立宪制。文献:《权利法案》。机构:议会。
(2)变革:1832年议会改革。
受益集团:工业资产阶级。
(3)理解:英美都实行资产阶级代议制。
不同之处:政体是民主共和制;权力结构是三权分立、制约平衡。
(4)原因:历史传统不同、民主制度确立途径不同、国情不同。
28.【分析】(1)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2)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3)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4)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解答】(1)依据“经济竞争被完全消灭;家庭被剥夺了它在经济和社会上的重要作用;国家获得了一种新的合法性和更广泛的权力”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实行国库(圣库)制度,平均分配产品。
(2)“方案是反对西洋化、近代化的”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破坏一切洋人相关的事物。反映当时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民主主交革命道路,关键:把马列主义和中国国情相结合。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领导阶级的先进性或局限性,是否有科学理论的指导,是否有坚强有力的组织等。
故答案为:
(1)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实行国库(圣库)制度,平均分配产品。
(2)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破坏一切洋人相关的事物。反映当时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
(3)新民主主交革命道路(或“武装割据”道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理)。
关键:把马列主义和中国国情相结合。
(4)领导阶级的先进性或局限性,是否有科学理论的指导,是否有坚强有力的组织等。
29.【分析】本题考查中外的政治制度。考查中国的分权在隋唐时期体现的制度;中国古代分权和近代以来西方分权的根本不同;1787年宪法所体现的原则及其对美国发展所起的作用;《临时约法》如此分权的主要目的以及这部宪法的性质和意义。需要掌握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的内容和本质;美国1787宪法的特点及其作用;《临时约法》颁布的目的、性质、意义。
【解答】(1)第一小问的制度,依据材料一,结合隋唐时期的制度可知,制度是三省六部制。第二小问的不同,依据材料一“中国古代的分权主要以君权与相权,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的划分为表现形式”、“作为宪政国家基本政治制度一部分的分权体制是从总体上以对国家权力进行有效制约为目的而做出的政治安排,这三种权力的最终来源是人民,而我国古代无论决策执行还是监督都直接或间接地对皇帝负责”,结合所学可知,不同是中国分权服务于皇权专制。西方分权服务于民主制度。
(2)第一小问的原则,依据材料二“1787年宪法将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制衡理论作为宪法的核心,并对其进行创造性的发展,形成了特殊的双重分权制衡政府结构”可以得出原则是权与制衡原则。第二小问的作用,结合三权分立原则的作用可知,作用是防止了专制,保障了民主;维护了国家统一,促进了经济发展。
(3)第一小问的目的,依据材料三“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可知,反映的是责任内阁制的形成,结合所学可知,其目的是限制袁世凯权力,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第二小问的性质,结合所学可知,《临时约法》是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第三小问的意义,结合所学可知,《临时约法》的颁布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故答案为:
(1)制度:三省六部制。
不同:中国分权服务于皇权专制。西方分权服务于民主制度。
(2)原则:分权与制衡原则(或三权分立、互相制约、民主原则等)。
作用:防止了专制,保障了民主;维护了国家统一,促进了经济发展。
(3)目的:限制袁世凯权力,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性质: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意义:实现民主制度,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