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1张PPT。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949年开国大典之日,……广场上万众欢腾,毛泽东的表情却始终凝重,此刻的心情按他自己说是又愉快又不愉快。。
毛泽东后来解释:中国解放我是很高兴的,但是总觉得中国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因为中国很落后,很穷,一穷二白。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课标要求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53-1957)☆探索与失误(1956-1965)☆国民经济的劫难(1966-1976)材料一:1949年,我国有5亿多人口,人均有粮食209公斤,钢0.29公斤。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年)材料二:1949年工农业产量同历史最高水平的比较材料三:1949年人均国民收入与周边地区的比较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教材,思考:新中国成立时,中国的经济状况如何?造成这种局面的因素有哪些?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一五”计划㈠建国初期的经济状况:国民经济全面崩溃①交通堵塞
②通货膨胀
③生活困苦1.表现2.原因①帝国主义掠夺
②国民政府搜刮
③战争破坏面对这种局面,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预言:中国永远摆脱不了一个不堪负担的压力——即庞大的人口,没有一个政府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中共也无能为力,中国将永远是天下大乱。
上海的一个资本家说:共产党军事上可以打一百分,政治上可以打八十分,经济上只能是零分,不依靠资本家,它无法管理复杂的社会经济。
毛泽东代表共产党人作出了这样的回答:我们不仅善于破坏一个旧的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的世界!思考:中共是怎样破坏一个旧世界,建设一个新世界的?1.措施:
进行土地改革、指导工矿业生产、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建立国营经济
经过三年恢复,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国民经济得到恢复
2.意义: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㈡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1952年主要产品产量简表以上材料说明什么?到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国民经济得以恢复。㈢“一五”计划(1953--1957)任务之一: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毛泽东 “一五”计划的显著特点是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结果如何?(1)显著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2)原因:①重工业基础差②增强综合国力(国防)的需要③苏联经验【探究】此图反映到1952年底,中国此时的经济结构说明了什么?提示: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在国民经济所占比例
较小,中国依然是个农业国。材料一:材料二:“一五计划”的基建投资比重分配(%) 据图分析:“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注:1953-1957年为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 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材料三:……“因为我们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一五计划”为什么优先发展重工业?①重工业基础薄弱;
②增强国防实力,巩固新生政权;
③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
④重工业是国民经济支柱和主导产业; (3)结果:沈阳机床、飞机鞍山钢铁公司长春一汽(4)意义: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一五”期间工业的地区分布有何特点?原因是什么?①东北地区临近苏联,易于接受苏联的援助。
②东北地区有着较为丰富的煤、铁资源。
③工业基础较好。超额完成,成就巨大。1956年第一批解放牌汽车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通车宝成铁路筒车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任务之二:⑴对象:农业、手工业:参加合作社(互助组、初高级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和平赎买⑵基本途径和方式: ⑶意义: 生产合作社公私合营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改造(变革生产关系)思考:为什么说三大改造的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的标志呢?(三大改造的实质)改造后,各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从图中可看出中国的经济成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什么?变化: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实质:生产关系的根本性变革1956年底1952年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二 十年探索时期——探索与失误(1956-1966)(一)正确的探索——中共八大的召开材料一 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历史任务,现在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完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
材料二 (中共)八大报告中所阐述的一些经济建设的重要方针,因为有“一五”计划的经验与教训作借鉴,所以比较适合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经济工作的实际。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①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②“一五”计划积累了一些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二)曲折失误1.八大二次会议(1958)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
社会主义”2.大跃进”(1958年)(1)内容:大办工业、大办农业,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的高速度、高指标,大炼钢铁。各级党委第一书记挂帅,大搞群众运动,大搞土高炉土法炼钢 1957年1958年1959年1962年535万吨9000万吨3000万吨1070万吨800万吨大跃进时期的炼钢指标以钢为纲
工业跃进理想对照现实,总结危害教训 全民大炼钢铁 留下荒山秃岭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以粮为纲
农业跃进 这块“卫星”田号称“亩产四万三千斤”。
后来,稻穗上的姑娘回忆说:“那年,队长带着我们连夜突击,从附近将33亩即将成熟的稻连根拔起,移栽到‘卫星’田里。几十万棵稻穗一夜间移栽到一亩田里,丝风不透。为了防止稻穗倒伏,还从山上砍来近千斤圆竹,穿插中间搭上架子。我就坐上了稻穗,有人喊来记者照了相。” ——《新华文摘》理想对照现实,总结危害教训 浮夸的高产 荒芜的土地“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钢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诗中反映的20世纪50年代末的现象 提示: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
严重背离客观规律探究:据以上材料说明大跃进有何特点?并指出大跃进错在何处?提示:强调速度与数量(快、多)提示: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
严重背离客观规律1957年1960年1957年1960年7044155371605工业总产值:亿元农业总产值:亿元探究:此图图表反映出大跃进运动产生了何种影响?提示: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人民公社化运动土地公有;一切财产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大办公共食堂。探究:“人民公社化”运动错在哪里?提示: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特点: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分配中实行平
均主义。热热闹闹的公社食堂松松垮垮的田间劳动者 提示: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探究:此图说明“人民公社化”运动产生了何种负面影响?人民公社内农业集体劳动以吹哨方式召集农民,“一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漫漫晃.”工业:以钢为纲农业:以粮为纲1月9日报道亩产2000斤6月30日报道亩产5103斤7月25日报道亩产9195斤9月25日报道亩产13043斤一颗白菜500斤,亩产小麦12万斤,亩产土豆120万斤你相信吗?(2)大跃进的危害材料1: 1958年,全国生产钢1108万吨,只有800万吨合格。
材料2:“大跃进”中,番禺全县集中了约六万人炼钢。大千年防风林、风水林名木古树砍伐精光,烧炭炼钢。
材料3:就在这种“大跃进”的高潮中,周宁人民无数的宝贵生命被大跃进高潮的巨浪冲进阎王爷的命海之中。这三年(1959-1961),是全国、全省、全县人民刻骨铭心的灾难!不是天灾,而是人祸。人为的错误决策所造成的灾难,是以生灵为代价! ①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严重背离客观规律
②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③炼出的钢合格率很低
④浪费人力和资源,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⑤造成三年经济困难的重要原因(1)特点
材料1:到1958年底,全国74万个农业合作社合并为2万6千个人民公社,99%的农户都参加了人民公社。
材料2:不但土地等生产资料公有,而且经济活动的若干环节也公有;一切财产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大办公共堂。3.“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特点: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2)危害①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②绝对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破坏农村生产力
③造成三年经济困难的重要原因4.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带来了怎样的后果:
——三年经济困难(1959-1961)
“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曾被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三面红旗。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评价与启示)评价大跃进、人民公社化
评价:
①反映了人民要求改变落后的愿望,
②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和超越历史的发展阶段
启示:要实事求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1.首先在农村:纠正“左”的错误
2.对国民经济:实施“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三)纠正错误思考:
十年建设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究竟有没有取得成就?试举例说明。二、探索与失误(1956-1966)1、中共八大(1956 北京)(1)内容:(2)评价: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2、1958年总路线(内容和评价) (1)内容(2)后果:三年经济困难(1959-1961)主要矛盾(实质与解决的关键)、主要任务分析正确,探索成功,但未坚持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反映迫切要求改变落后的愿望;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片面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4、国民经济的调整内容: 农村纠“左”、八字方针结果: 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成就。三、国民经济的劫难(1966---1976)总体损失原因: 局部回升原因: “文革”动乱由思想文化、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1971周恩来恢复调整
1975邓小平全面整顿
(实质:系统纠正文革 “左”倾错误)从表格中我们可以得出哪些信息?
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信息:“文革”期间经济总体损失巨大,但局部年份有所复苏和回升。20世纪50-70年代我国的经济建设历程中有哪些成功的探索和严重的失误?提示:成功:
一五计划 中共八大
八字方针 全面整顿
失误:
总路线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 文革 失误: 正确: 中共八大
1956“大跃进”
1958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国民经济的调整
1960“文革”
1966-1976纵观20世纪50——70年代我国的经济建
设历程,可以从中得出哪些经验和教训?一五计划
1953-1957探究失误: 正确: 中共八大
1956“大跃进”
1958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国民经济的调整
1960启示一: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三年经济困难
59-61启示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启示四:以经济建设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文化大革命
66-76启示五: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启示三: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探究:纵观20世纪50--70年代我国的经济建设历程,可以从中得出哪些经验和教训1、生产关系的变革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人民公社化运动)
2、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实际的关系。(大跃进)
3、国民经济发展要有计划,按比例进行,不要急于求成;
4、要正确认识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文革)
5、要坚持对外开放、适应经济全球化潮流。
6、从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可照搬别国经验。总之,认清国情,实事求是52667649经济状况如何?5357起步国民经济劫难探索与失误经济
恢复一化
三改八大、八字方针、总路线、两大运动“文革”动乱调整和整顿56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过渡时期
(1949-1956年)探索时期
(1956-1966年)文革时期
(1966-1976年)经济恢复:(1949-1952年)一五计划:(1953-1957年)中共八大(1956年)两个运动(1958年)三年困难:(1959年-1961年)经济好转:(1962—1966年)三大改造:(1953-1956年)国民经济的劫难结果: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左”倾错误严重泛滥,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造成连续三年的严重困难时期(1959-1961)。总结思考:一向英明的中共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严重的失误呢?①党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②对国情认识不准确
③受苏联建设模式的影响
④“一五”计划取得的巨大成就使部分领导人被胜利冲昏头脑
⑤长期的革命斗争使党和人民习惯于开展大规模的集体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