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课件(共3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课件(共3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1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2-06 08:0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9张PPT。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注意结合该时期社会状况进行具体分析: 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1、“两弹一星” 原子弹 导 弹 人造地球卫星 (1)原因
①国际: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敌视中国;
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
美苏争霸,世界局势紧张
②国内:社会主义建设需要一个安定的环境。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
加强国防力量。(2)目的(3)成果: a. 原子弹秦山核电站内部大亚湾核电站和平利用核能(秦山、大亚湾核电站)立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b. 导 弹1960年中国仿制近程导弹成功。1964年独立研制的中近程导弹发射成功,揭开导弹、火箭发展史新一页。钱学森一家c. 卫 星 技 术成就①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核垄断,增强国防能力。
②和平利用核能:秦山核电站(1991)和大亚湾核电站(1994)为国民提供电力,取得经济和社会效益。
③1960年,中国仿制近程导弹成功。
④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⑤1970年,“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开始进入航天时代。(4)“两弹一星”的重大意义国际:
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空间技术垄断,维护了世界和平;
中国:
尤其是增强了中国国防力量,提高了的国际地位,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 2、载人航天工程:(1)决策:
1992年中国政府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2)地位:
世纪之交规模最庞大、技术最复杂的航天工程。(3)航天成就①2003年神舟5号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
航天英雄:杨利伟
影响:中国成为世界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②2005年神舟6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
③2008年神舟7号升入太空,中国人迈开太空行走第一步
④2011年神舟8号与天宫一号实现交会对接 怎样理解邓小平的这段话?发展“两弹一星”有何意义?材料: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学思之窗打破了美苏两国对中国的核垄断与核威胁。
展示了我国的实力,尤其是增强了国防力量,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也有利于世界和平。
促进了其他领域(如航天技术)的发展。(4)发展“两弹一星”战略的意义二、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创始人,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当代神农”、“米神”等。1960年,罕见的人祸天灾降临中国。大饥荒夺去数千万人的生命。袁隆平亲眼目睹了这场灾难,严酷而沉痛的现实使他决意开始水稻高产育种研究。1、袁隆平简介2、袁隆平对杂交水稻的研究与培育 1964年发现天然杂交水稻,
1973年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
2001年,他获得中国国家最高奖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①在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
②不仅大大提高中国的水稻产量,也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③多次获得国际大奖,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袁隆平,一个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的名字,
他发起的“第二次绿色革命”,给整个人类带来了福音。3、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对人类的主要贡献:中国农民有这么一种说法:“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吗?中国农民为什么这么说? 邓小平在全国实行的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提高了水稻产量,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解决了农民的吃饭问题。 三、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 1、我国计算机的研制 (1)过程:①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制 ②1983年成功研制出“银河Ⅰ号”巨型计算机(运算速度上亿次),此后,越来越先进的高性能计算机先后问世。 (2)作用:加速了国家信息化发展
1983年研制成功的银河系 巨型计算机 我国的巨型计算机之父 金怡濂 2、生物技术的发展:(1)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1965年,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2)中国积极参与人类基因的研制:意义:
到20世纪末,我国在依靠基因工程技术改良动植物品种、治疗人类重大疾病的药物研究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为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和健康作出了贡献。 20世纪三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科学工程:
“曼哈顿计划”(原子弹);
“阿波罗计划”(登月);
“人类基因组计划”。
中国航天史上三个里程碑:
1970年东方红一号
2003年神舟五号
2007年11月探月工程精品课件总结:
1.建国以来科技发展的原因①新中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②党和政府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和正确决策;
③吸收人类文明成就,并在创新中求发展;
④优秀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开拓精神与无私奉献;
⑤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2.探究新中国科技成就对现代化建设的作用。①两弹一星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和对中国的核威胁,展示了自己的实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营造了安定环境。
②杂交水稻的培育不仅解决了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也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提供了战略思路。
③载人航天工程成为推动高新技术及相关领域发展的强大动力,将为中国带来上千亿元的经济效益,加速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
④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增强了综合国力。认识问题:
科学技术的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思维引领: 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加强国防力量、解决世界性问题、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分析思考。 材料二 美国、欧洲的一些航天专家纷纷对“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发表评论。“这表明中国已成为21世纪世界舞台上科技与经济的强大参与者。”“中国已成为第三个将航天员送上天的国家, 这令世界出现太空新秩序。它向世界宣示, 中国有技术和财力将航天员送上天。”
美国《纽约时报》发表评论:“中国的航天计划激发了中国人民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中国展示了强大的航天技术能力。”
西班牙《世界报》评论说:“中国龙已经飞起来了, 而且飞得很高, 它使整个中国充满了自豪。” 材料一 [美]经济学家 唐·帕尔伯格: 袁(隆平)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 结论: 科技与社会生产紧密结合, 促进了经济发展, 增强了综合国力, 振奋了民族精神, 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 问题探讨: 80年代前后我国发展高科技的不同目的 1. 20世纪80年代以前, 我国积极发展高科技, 是为了巩固国防, 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安定的环境。
2. 20世纪80年代以后, 我国积极推动高科技与经济结合, 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 1、科技的发展与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基础是密切相关的。 3、科教兴国。 4、维护世界和平,避免核战争的灾难。 5、科学是一把双刃剑,要正确对待合理把握,为人类造福。 问题探讨: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可以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2、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要求,反之也推动了经济的发展。1、20世纪中期以来,美国是怎样进入信息化社会的?练习巩固2、面对信息化社会的飞速发展,新时期我国政府提出了哪些科技战略计划?采取的措施?1946年美国研制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1969年互联网在美国诞生
90年代知识经济在美国出现战略计划:863计划、星火计划;科教兴国战略措施:50年代开始研制,83、93年研制出银河一号二号,94年接入互联网课堂练习1、2001年第一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获得者是( )
A.袁隆平 B.邓稼先
C.杨利伟 D.钱学森A2、“两弹一星”是指( )
A.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B.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C.氢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D.核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A3、标志着中国国防力量加强,打破美国、苏联核
垄断的事件是( )
A.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B.实施“星火计划”
C.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D.秦山核电站建立C4、新中国建立以来,取得世界第一的科技成就是( )
A.研制出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
B.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C.掌握载人航天技术
D.原子弹爆炸成功B5、袁隆平的科技成就产生的影响,最主要是( )
A.第一个选育出杂交水稻优质品种“南优2号”
B.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C.多次获得国际大奖,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
D.他培育的杂交稻不仅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
也有助于解决世界粮食问题D6、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的时候,中国是世界上( )
A.第三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B.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C.第八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D.第九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B7、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其最主要原因是( )
A. 中国获得了真正独立
B. 中国政府的重视
C. 中国人民的辛勤劳动
D. 有利的国际环境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