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和技术中的物态变化
【教学设计】
课题
生活和技术中的物态变化
课时
第一课时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生活和生产技术中的物态变化的学习进一步认识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概念及其相互间的联系.
2.通过对生活和生产技术中的物态变化的学习,辨别不同的物态变化形式.
3.能够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一些水的循环现象,总结水的三态循环规律.
4.通过自然界水三态的循环的学习了解我国水资源的紧张状况,认识水对于人类的重要意义,从而产生强烈的水环境保护意识和节水意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回顾复习,理顺知识结构,对物态变化进一步提高归纳总结能力.2.通过课堂探究、训练,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各种与物态变化有关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例题与习题的学习,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解题思路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情趣,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
重点
进一步认识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概念及其相互间的联系.
难点
1.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一些水的循环现象.
2.电冰箱内的物态变化.
学情分析
本章是学生学习物理的第一章,知识点不难,学生学习较易,主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法
阅读感悟、自学检测、合作交流、拓展思维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展示、训练和检测
教 学 过 程
学 案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自然界中雨、雾、露、霜、雪、雹、冰等自然现象的形成与消失,无不与水的状态变化有关.你想知道吗?
课堂探究
1.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云的形成
雨的形成
雪的形成
雾的形成
露的形成
霜的形成
冰雹形成
视频:地球上的水资源,提高节约用水意识.
练习:[来源:学科网]
“缥缈的雾,晶莹的露,凝重的霜,轻柔的雪,同样的水分子,装扮着我们的生活时空”.这是一首描述物理现象的抒情诗.这首诗中所描述的物理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B )
A.“缥缈的雾”是汽化现象
B.“晶莹的露”是液化现象
C.“凝重的霜”是凝固现象
D.“轻柔的雪”是熔化现象
二、高压锅
观看图片,思考下列问题:
(1)高压锅有几部分组成?
高压锅由锅身、锅盖、易熔片、放气孔、安全阀和胶圈组成.
(2)高压锅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来源:学科网ZXXK]
高压锅是根据液体沸点随其压强增大而增大的原理制成的.
(3)高压锅是怎样快速煮熟食物的?
高压锅内部温度可达110~120 ℃,可以快速煮熟食物.
(4)高压锅的安全问题?
压强较大时,锅内气体推起安全阀.
双保险:易熔片.
三、电冰箱
家用电冰箱的致冷系统主要由蒸发器 压缩机 和冷凝器三部分组成.?
异丁烷是国际公认的冰箱致冷剂之一,对臭氧层无破坏作用,温室效应为零,热学性能也比较好.电冰箱在工作过程中,致冷剂在蒸发器中迅速汽化(蒸发) 吸 热,使冷冻室内温度 降低 .气态的致冷剂经压缩机压缩后,送入冰箱外面的冷凝器,这些致冷剂液化 放 热,液态的致冷剂通过很细的毛细管回到蒸发器,又开始了新的循环.?
四、航天技术中的物态变化
阅读课本P32航天技术中的物态变化,完成下列问题:
1.火箭采用 液 态氢作为燃料,助燃剂是 氧气 .?
2.2005年“神舟六号”飞船完成任务顺利返回,这标志着我国航天技术迈上了一个新台阶.神舟系列飞船的外表面都涂有特殊材料,它在高温下 吸热 (填写“吸热”或“放热”)变成液态或气态,对飞船起到保护作用.?
3.飞船返回舱的防热衣通过三种方式防热:
一是吸热式防热,二是辐射式防热,三是烧蚀防热.?
五、热管
自学课本P34回答问题:
1.管内吸液芯中的液体受热 汽化 ;?
2.汽化了的饱和蒸气向 冷 端流动;?
3.饱和蒸气在冷端冷凝 放出 热量,发生 液化 .?
4.冷凝液体在吸液芯毛细力作用下回到热端继续 吸热 .?
利用课件播放一些自然界的图片,指出我们的生活中的物态变化,
让学生通过自学总结自然界的物态变化,及物态变化中的吸放热情况
播放课件上的练习题,让学生作答,能把知识灵活的应用
提出组长分发试卷。
课件出示考试要求:
1.合上课本独立完成
2.时间3分钟
教师应以监考的形式监督、巡视、关注同学们题目完成情况。
及时了解学情,对先做完的同学进行当场批改,得出分数。
时间到后,投影参考答案。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完成互批互改。
引导各学习组长到黑板上表格中登记本组分数
根据各组得分情况评选本节优秀学习小组。
错误集中的题目由做对的学生进行讲解。
及时评价学生,对表现好的小组额外加分.
要求学生完成题1.限时4分钟.要求写出公式还有计算过程.
台下巡视的过程中找到一题多种解法的同学分别上黑板板书.
提出:小组内就不明白的问题交流讨论.
小组活动期间教师进行巡视,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
提出:检查黑板上同学的做法,有问题的直接上台给他红笔改错.
对第(4)问,提出有没有更简单的不用计算的做法?
教师总结并评价.指出我们要善于发现最简单的做题方法,在生活中做事情也是如此.
认真观察图片,将注意力集中
学生自主学习,总结对比自然界中各种水的化生,知道他们的变化过程
主动解决问题,
阅读P32页电冰箱,完成下列问题.
阅读自主学习要求
按要求进行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后合上课本填学案
小组内交流不明白的问题
用红笔更正错误,标注疑惑的地方,思考并提出不会的问题.
通过图片给予学生视觉冲击,通过老师的语言引导学生自主总结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总结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结合,知道物态变化的基本定义,巩固知识点,能在习题中灵活应用
让学生快速明确自学要求
先看课本再去完成学案,这样设计能让学生在看书的过程中产生紧迫感,必须记住才能不看课本完成学案,这样效率更高.
通过小组交流,既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又能通过兵教兵的方式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
用双色笔会引起学生在学习中注意,也可以提醒自己以后不再犯错.
让学生自己提问,他生回答,他生又补充,这样做学生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人,而老师只是引导者,极大程度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所有学生都积极思考,参与到课堂中来.
直接出题节省了时间,避免再出题审题加大复习课的效率.
五、当堂达标评测
(每空20分共100分)
吉林省著名的“引松入长”工程采用的是管道输水,从节水角度看,减少了输水过程中的渗漏和 蒸发 .
?
某市今年春季出现严重干旱,为了缓解旱情,多次实施人工降雨.用火箭弹把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投撒到高空,干冰进入云层时,很快 升华 成为气体,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空气的温度急剧下降,使高空中许多水蒸气 凝华 成小冰粒,这些小冰粒逐渐变大而下降,遇到暖气吸热而 熔化 变为雨点落到地面上.(填写物态变化名称)?
3.(多选题)下列物态变化过程中,属于放热过程的有( BC )
A.冬天,室内的水蒸气在玻璃窗上形成冰花的过程
B.出炉的钢水变成钢锭的过程
C.深秋的早晨,屋外的草堆上形成一层霜的过程
D.冬天,冰冻的衣服变干的过程
4.冰箱冷冻室里长期存放的物品,表面往往变干,而在冰箱冷冻室内的壁上,常常附着一层霜,这是因为( B )
A.先在物体表面发生蒸发,后在冰箱内壁上发生凝华
B.先在物体表面发生升华,后在冰箱内壁上发生凝华
C.先在物体表面发生熔化,再蒸发,后在冰箱内壁上发生凝华
D.先在物体表面发生升华,再在冰箱内壁上发生液化,后凝固
提出组长分发试卷。
课件出示考试要求:
1.合上课本独立完成
2.时间3分钟
教师应以监考的形式监督、巡视、关注同学们题目完成情况。
及时了解学情,对先做完的同学进行当场批改,得出分数。
时间到后,投影参考答案。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完成互批互改。
引导各学习组长到黑板上表格中登记本组分数
根据各组得分情况评选本节优秀学习小组。
错误集中的题目由做对的学生进行讲解。
学生以应对考试的形式答题,闭合课本及资料,独立思考完成达标测试。(3分钟)
先完成的同学举手示意教师,接受教师的批阅.
参考答案给出后学生在小组内完成互批互改.
组长登记组员的分数记录在“小组评价表”上.
组长把本组个人达标测试平均得分和小组课堂得分登记到黑板记录表格内.
达标测试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基础知识,以便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要求学生限时按时完成,像考试一样认真解题,这样可以使考试常态化.
分数记录便于形成学习档案,激励学生自觉努力学习.
养成平时训练时做到有错必改,这样才能达到训练的目的和效果.
1题基础题,考查学生对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区分.
2题能力提升题,考查了功率的计算和图像问题.
3题基础题,考查了运用电功及电功率的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
附件:小组课堂评价表(组长负责加分)
项目
姓名
过程展示分数
达标分数
过程总分
组达标平均分
总分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