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单元综合与测试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单元综合与测试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2-06 13:47: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0张PPT)
高中历史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及特点;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课标要求
第19课
辛亥革命
1.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试图通过“__________”进行“自救”。由于政权掌握在极端腐败无能的权贵手中,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这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推翻这个政府,中国才有希望。
新课导学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知识点一
新政
2.兴起
(1)兴中会的建立:1894 年11 月,孙中山在__________组织兴中会,走上了革命道路。
(2)中国同盟会的建立:①时间:1905 年8 月20 日,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______________,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②纲领: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成为中国同盟会纲领。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__________”。③意义:有力促进了革命运动的发展。
(3)发动反清起义:孙中山组织了多次反清武装起义。革命党人前仆后继,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1911 年4 月27 日的广州__________起义引起了巨大震动。
新课导学
檀香山
中国同盟会
三民主义
黄花岗
3.预备立宪
(1)1906 年9 月,清政府宣布_____________。
(2)1908 年8 月,清政府颁布《_______________》,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
(3)1911 年5 月,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不少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
新课导学
预备立宪
钦定宪法大纲
[易错点拨] (1)民族主义即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对中国的专制统治,是三民主义的政治前提。
(2)民权主义即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是三民主义政治纲领的核心,是政治革命的根本。
(3)民生主义即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平均地权,是三民主义的补充和发展,是三民主义中最具思想特色的部分,是孙中山经济思想的核心,是其经济纲领中最重要的最先进的方案。
新课导学
1.导火线
(1)1911 年5 月,清政府将已归民间所有的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随即与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订立借款合同,四国银行团享有这两段铁路的修筑权和继续投资的优先权,激起粤、鄂、湘、川等省人民的强烈愤慨,引发___________。
(2)四川保路运动发展成武装起义后,革命党人决定在武昌发动起义。
新课导学
保路运动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知识点二
2.武昌起义
(1)1911 年10 月10 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起义军很快控制了武汉三镇,并成立湖北军政府,推__________为都督。
(2)武昌起义胜利后的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14 个省和上海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
新课导学
黎元洪
3.中华民国成立:1912 年1 月1 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________成立,__________宣誓就职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新课导学
南京
孙中山
[名师点睛] 南京临时政府的政体结构
  南京临时政府包括革命派、立宪派、旧官僚三种势力,但它不是三种政权的混合体,领导权掌握在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手中,具有鲜明的资产阶级性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按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三权分立”和“代议政治”的原则来构建中华民国的国家制度;为了防止和限制袁世凯专权,它还将原先的总统制改为内阁制。
新课导学
4.南北和议
(1)袁世凯在英国等列强支持下,以武力威胁革命势力,又利用革命党人急于完成统一的愿望,诱使其展开和议。
(2)孙中山被迫发表声明: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即推举他做大总统。
新课导学
5.清帝退位:___________年2 月12 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宣告统治中国260 多年的清王朝结束。
6.辛亥革命失败:1912 年2 月15 日,南方的临时参议院选举___________为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成果落到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的手中。
新课导学
1912
袁世凯
[名师点睛] 正确认识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1)辛亥革命是一次胜利的革命:①武昌起义胜利了,清朝的统治土崩瓦解;②建立了中华民国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③推翻清王朝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2)辛亥革命失败了,主要是因为:①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篡夺;②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未得到改变。
新课导学
7.《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颁布:1912年3 月11 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________________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内容: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国务员须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等等。
(3)性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__________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新课导学
临时参议院
第一部
[易错点拨]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孙中山在充分考察西方民主政治的基础上颁布的,其中三权分立制度参照了美国,责任内阁制效仿了法国。
新课导学
1.积极意义
(1)辛亥革命是在比较完全意义上开始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次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
(2)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
(3)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新课导学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知识点三
2.局限性:辛亥革命并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没有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它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新课导学
[易错点拨] 辛亥革命的最大功绩是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而不是封建制度。封建制度包括封建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制度等。辛亥革命只是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而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封建土地所有制并未改变,封建思想在国民意识中还根深蒂固。
新课导学
史料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人民得享有下列各项之自由权……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
  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辅佐临时大总统。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内阁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摘编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课中探究
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评价
探究点一
[史料实证]
上述史料分别体现了哪些基本原则?据此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该约法有何意义?
课中探究
[提示] 基本原则:人民主权原则;自由平等原则;三权分立原则;责任内阁制原则。性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意义:以法律形式巩固辛亥革命的成果,结束封建帝制,建立民国;推动中国民主法制进程。
[历史解释]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特点及评价
(1)特点
①为限制袁世凯的权力,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
②为加强对袁世凯的监督,进一步扩大参议院的权力。
③为防止袁世凯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了极其严格的修改程序。
课中探究
(2)评价
①进步性:a.规定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和弹劾权,否定了君主专制政体,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希望在中国实现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愿望,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规定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以及国民的基本权利,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等级制度,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c.体现了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性质,促进了中国政治的近代化进程。
课中探究
②局限性:a.它掩盖了阶级的不平等,广大劳动人民并没有真正获得民主权利。b.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仅凭一纸空文限制袁世凯权力的目的是很难实现的。
课中探究
史料1 辛亥革命有甚么意义呢?简单说:一面是现代中国人自觉的结果,一面是将来中国人自发的凭借。自觉,觉些甚么呢?……第一件叫作民族精神的自觉,第二件叫作民主精神的自觉。
——梁启超《辛亥革命之意义与十年双十节之乐观》
史料2 辛亥革命不仅打响了推翻千年帝制的“第一枪”,迈出了民主共和的“第一步”,而且引发了诸多社会革新和移风易俗的“第一回”。
——马敏《三种视野拓展辛亥革命史研究》
课中探究
辛亥革命的影响
探究点二
[史料实证]
(1)根据史料1,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的主要意义是什么?
课中探究
[提示] (1)促进民族、民主精神的觉醒。
(2)据史料2,说明辛亥革命打响“第一枪”、迈出“第一步”、引发诸多“第一回”的具体成果。
课中探究
[提示] (2)“第一枪”:推翻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第一步”: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第一回”:发布改称谓、废跪拜(剪发辫、易服饰、废止缠足)等革除“旧染污俗”的法令和法律。
[历史解释] 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
(1)政治: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的权利和自由。
(2)经济:提高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颁布了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法令措施,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3)思想:辛亥革命带来了一次思想大解放,促进了思想解放,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4)社会生活:废除了一些陈规陋习,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物质生活和礼仪习俗的变革。
课中探究
1.中国同盟会成立后,“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矣”。这说明中国同盟会 (  )
A.推动了各个革命团体的“百家争鸣”
B.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形势的日益高涨
C.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D.使工农运动风起云涌
课堂评价
【解析】“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反映了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推动了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故选B项。
B 
2.武昌起义后,很多地区的农村官吏士绅大部分持三种态度:一种是顽固守旧,拼命抗拒,愚忠清廷;一种是走走看,认为“……朝野纷争,上下未有所定,此时欲顺不可,欲拒弗能”;一种是顺水推舟,积极响应,在革命的口号中借以自保,并扩大权势。农村官吏士绅的态度说明 (  )
A.革命受到农村官吏士绅的抵制
B.农村官吏士绅对革命的冷漠
C.农村官吏士绅对清政府的同情理解
D.革命思想并未深入人心
课堂评价
【解析】材料反映出,武昌起义后,农村官吏士绅大多反对、观望或投机革命,这是革命思想并未深入人心的结果,反映出辛亥革命的局限性,故D项正确。
D 
3.一部历史作品中写道:“1912年元旦,下午6时15分,孙文换乘马车去总统府,由黄兴和徐绍桢迎入内府。当晚11时,举行受任典礼。”该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
A.孙中山就任同盟会总理
B.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C.孙中山就任海陆军大元帅
D.孙中山就任中国国民党总理
课堂评价
【解析】根据材料“1912年元旦”等信息可知应选B项。
B 
4.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被称为亚洲第一个“美国式”的共和国政府,主要是因为它 (  )
A.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B.是在美国支持下建立的
C.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D.是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的
课堂评价
【解析】美国实行总统制共和制,贯彻了三权分立的原则,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被誉为“亚洲第一个‘美国式’的共和国政府”,主要是因为它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A 
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这在当时的实际意义是 (  )
A.否定君主专制制度
B.确立民主共和政体
C.使人民获得了政治权利
D.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
课堂评价
【解析】“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的意思是主权在民,直接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A 
第20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1.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活动
(1)1912 年3 月10 日,袁世凯在______宣誓就任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
(2)1913 年11 月,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
(3)1914 年5 月公布的《________________》,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同年底发布的《修正大总统选举法》,又规定总统任期十年,可连选连任。
新课导学
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
知识点一
北京
中华民国约法
(4)1914 年8 月,日本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列强无暇东顾的时机,向袁世凯提出把中国的部分领土以及政治、军事、财政等置于日本控制之下的“二十一条”要求。袁世凯最终于1915 年5月被迫签订不平等的“__________________”。
(5)1915 年10月,参政院以“尊重民意”为由,召开“国民代表大会”,表示一律“赞成”君主立宪。袁世凯接受“劝进”当上了皇帝,以1916 年为洪宪元年。
新课导学
中日民四条约
2.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斗争
(1)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组织______________,武力讨伐袁世凯。袁世凯称帝的行径,激起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2)1915 年底, __________、蔡锷、李烈钧在__________宣布独立,并组织护国军,发动护国战争,讨伐背叛共和的袁世凯。随后,贵州、广西、广东、浙江、湖南、陕西、四川等省相继宣告独立。
(3)袁世凯于1916 年3 月被迫宣布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年号。
新课导学
中华革命党
唐继尧
云南
[名师点睛] 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说明辛亥革命影响深远,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任何逆历史发展潮流的活动都是注定要失败的。
新课导学
1.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
(1)主要派系: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的派系纷争,很快发展为军阀混战与割据的局面,主要包括__________、 __________ 、 __________三大派系。各军阀凭借手中掌握的军队,争权夺利,先后爆发直皖、直奉混战。
(2)府院之争:袁世凯死后,段祺瑞重新召开被袁世凯解散的国会。1917 年5 月,继任总统的黎元洪免去段祺瑞总理职务,造成所谓的“__________”。
新课导学
直系
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
知识点二
皖系
奉系
府院之争
[名师点睛] “府院之争”中的“府”是指以黎元洪为代表的政治集团,“院”是指国务院,即以段祺瑞为首的政治集团。“府院之争”反映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其实质是日本与美国争夺在中国的霸权。
新课导学
(3)张勋复辟:张勋以调解府院之争为名,率兵入京,解散了国会,拥清废帝溥仪复辟。
(4)护法运动:张勋复辟失败后,段祺瑞以“再造共和”的姿态回到北京就任国务总理。但他公然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拒绝恢复国会。1917 年8 月,南下的国会议员在__________召开非常会议,决定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推举__________为大元帅。借孙中山的名望争权夺势的西南军阀,却千方百计排挤孙中山。
新课导学
广州
孙中山
(5)参加一战:1917年8月14日,中国向德、奥两国宣战,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协约国方面。随即,中国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界,撤销两国领事裁判权。十几万名中国劳工远渡重洋前往欧洲前线,为协约国一方取得胜利作出了贡献。
新课导学
[易错点拨] 辛亥革命后,民族资产阶级进行了一系列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也没有从根本上维护民主共和制度。这些斗争的结局再次说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新课导学
1.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发展
(1)原因:①中华民国建立,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缚和障碍,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定条件;②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鼓励民间兴办实业;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战,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④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此起彼伏,特别是1915年因反对“二十一条”掀起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有力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新课导学
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知识点三
(2)表现: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速度和规模甚至超过以往半个世纪所取得的成绩。纺织、面粉等轻工业发展较快,以____________、荣德生兄弟开办的面粉厂、纱厂等为代表的一批民族企业迅速壮大起来。
(3)影响:随着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中国产业工人的人数也急剧增加,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
新课导学
荣宗敬
[易错点拨] 1912—1919年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欧洲列强忙于准备和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不要误以为主要是辛亥革命的推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迅速走向萧条,从反面说明了这一问题。
新课导学
2.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1)南京临时政府致力于社会生活各方面除旧布新,成立当天宣布改用阳历。
(2)颁布了剪发辫、易服饰和废止缠足的法律。
(3)颁布法令,革除“大人”“老爷”等清朝官场的称呼。
新课导学
1.兴起
(1)开始标志:1915 年9 月陈独秀创办《____________》。
(2)原因:人们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痛苦反思,认识到共和制度之所以不能真正得到巩固,中国的状况依然黑暗,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大多数国民的头脑仍被专制和愚昧牢牢地束缚着。
新课导学
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知识点四
青年杂志
(3)代表人物:胡适、李大钊、鲁迅、钱玄同等。
(4)主要阵地:1917年初, ____________就任北京大学校长,随即聘请陈独秀为文科学长,并延揽许多具有新思想的学者来北大任教。北京大学和迁往北京的《新青年》杂志,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新课导学
蔡元培
[名师点睛] 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的原因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锐意改革,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这一办学方针,使北大聚集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学者,成为当时中国思想活跃、学术兴盛的最高学府,培养造就了一批具有先进思想的进步青年。
新课导学
2.内容
(1)要拥护“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______、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
(2)要拥护“________”,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
(3)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________。
新课导学
孔教
赛先生
旧文学
3.意义: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推动思想文化革新,有着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
新课导学
史料1 盖责任内阁之要义,即总统不负责任,而内阁代总统对于议会负责
任是也。
——宋教仁
史料2 我现在不怕国民党以暴力夺取政权,就怕他们以合法手段取得政权,把我摆在无权无勇的位子上。
——袁世凯
课中探究
袁世凯复辟帝制
探究点一
史料3 1917年夏,张勋率领“辫子军”北上,以调停“府院之争”为名,进入北京。他首先逼迫黎元洪解散国会,然后拥戴清废帝溥仪复辟,恢复“宣统”年号。张勋的复辟活动遭到全国人民的一致反对。孙中山随之发表《讨逆宣言》,各地各界群众纷纷召开大会,发表通电,声讨张勋。段祺瑞立即在天津组织“讨逆军”,攻入北京。张勋战败,溥仪再次退位,复辟丑剧仅12天就迅速收场了。
课中探究
[史料实证]
(1)史料1中宋教仁主张的责任内阁的实质是什么?对袁世凯的权力有何威胁?
课中探究
[提示] (1)实质:资产阶级政党政治。威胁:宋教仁运用资产阶级民主政治选举,组织责任内阁以限制袁世凯的权力,使其不能实行独裁统治。
(2)根据史料2及所学知识,分析袁世凯采取了哪些手段和措施。
课中探究
[提示] (2)用政治流氓的暗杀手段刺杀了宋教仁。解散国民党,取消国会,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复辟帝制。
(3)据史料3,概括张勋失败的原因。这一结局说明了什么? 
课中探究
[提示] (3)原因:根本原因是全国人民的反对;具体原因是孙中山、段祺瑞等人的“讨逆”。说明:帝制不得民心,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
[历史解释] 对民国初年袁世凯复辟帝制与张勋复辟帝制的原因分析及认识
(1)发生原因
①根本原因:辛亥革命反封建不彻底,封建势力仍然十分强大,封建意识根深蒂固,构成了复辟帝制的社会基础。
②资产阶级共和制未能在中国真正实行。
③革命党人软弱、革命组织涣散,反专制斗争软弱无力。
④国际因素:两次复辟均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无暇东顾;日本为独霸中国,积极支持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的背后也有帝国主义的支持。
课中探究
(2)失败原因
①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复辟帝制违背民主共和的历史发展潮流,遭到全国人民的唾弃。
②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坚决反对复辟帝制,得到全国人民的支持。
(3)认识:民主共和已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复辟帝制违背民心,必然失败。
课中探究
史料1 要拥护“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
史料2 余之抨击孔子,非抨击孔子本身,乃抨击孔子为历代君主所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非抨击孔子,乃抨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
——李大钊
课中探究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探究点二
[史料实证]
(1)据史料1,分析陈独秀提出了什么主张。
课中探究
[提示] (1)提倡科学和民主,反对愚昧和专制;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反对旧传统和旧文学;主张用民主和科学重新评估传统文化。
(2)新文化运动宣扬科学与民主,为什么把矛头指向儒家传统道德?
课中探究
[提示] (2)历史上孔子成为封建专制主义的符号和灵魂;辛亥革命后,实行专制者都打着“尊孔”的旗号;新文化运动要反对专制,必然要批判孔子及其代表的传统道德。
[历史解释] 理解新文化运动中的民主与科学的口号
(1)含义
①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包括个性解放、人权、主权在民、自由、平等、共和、宪政等,反对君主专制和军阀独裁。
②科学是指科学精神和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包括进化论、唯物论、无神论等,反对迷信武断、愚昧盲从、偶像崇拜等封建落后思想。
(2)目的:宣传民主与科学,旨在开启民智,扫除封建思想,为国家富强创造条件。
课中探究
(3)评价
①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
②这一口号反映了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及人民的迫切需要,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③这一口号也有其阶级和时代局限性,它不能同群众运动相结合,不能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更不能从根本上推翻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
课中探究
1.以下史实中不属于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表现的是 (  )
A.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B.下令解散国民党
C.修改总统选举法
D.反对日本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课堂评价
D
2.中华民国农工商部向各省发出长篇通告,提出欧战正是“工商业发达之转机”,公布《维持工厂办法大纲七条》,规定糖类、棉毛织物等数十种制造厂家,均在维持之列。该材料说明 (  )
A.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B.糖类、棉毛织物等行业发展迅速
C.中华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
D.民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课堂评价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由材料可知,通告是由民国政府的国家行政机关专门发出的,体现的是国家为促进民族工业发展所制定的政策。故D项符合题意。
D
3.《新天津报》曾报道:“……开兰州市放足运动会,除散布印刷品并讲演外,更由小学学生演新剧《天足》,唱《天足歌》,以资宣传。……其经劝导放足妇女甚多,均觉悟缠足痛苦,甚愿解除云。”这一现象最有可能出现在 (  )
A.洋务运动时期 B.维新变法时期
C.民国初期 D.新中国成立后
课堂评价
【解析】洋务运动时期没有涉及废止缠足问题,故A项错误;
维新变法时期开始提倡废止缠足,但没有得到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故B项错误;
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废止缠足的法律,社会方方面面开始关注缠足问题,故C项正确;
新中国成立后缠足的陋习基本上被废除,故D项错误。
C
4.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是(  )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B.辛亥革命的影响
C.十月革命的影响
D.尊孔复古逆流
课堂评价
【解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这是新文化运动发生的经济原因也是根本原因,故选A项。
A
5.《新青年》创刊时就大力提倡民主与科学,但其后十余年间所发表的专门论述民主与科学的文章并不多。尽管如此,“民主”与“科学”仍然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基本口号。这主要因为民主与科学是 (  )
A.改造中国的迫切要求 B.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C.西方兴起的历史经验 D.倡导文学革命的需要
课堂评价
【解析】民主与科学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利用民主与科学改造中国的迫切要求,尽管新文化运动时期专门论述民主与科学的文章不多,但它依然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基本口号。
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