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传统文化复习之年龄称谓 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传统文化复习之年龄称谓 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2-06 13:37:57

文档简介

课件16张PPT。传统文化之年龄称谓古诗文中的年龄掌握教科书涉及的重要的传统文化知识。 ——《2019年浙江省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说明》 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节气、民俗、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传统文化知识:教科书涉及的年龄“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十五从军征》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愚公移山》年龄“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
——《石壕吏》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愚公移山》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送东阳马生序》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 ——《论语》
乳下孙始龀加冠
(1)、下列词语排列顺序正确的一组是( )
A、及笄 豆蔻年华 垂髫 加冠
B、垂髫 及笄 加冠 豆蔻年华
C、豆蔻年华 垂髫 加冠 及笄
D、垂髫 豆蔻年华 及笄 加冠当堂练习D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
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2)、在一位老人的寿宴上有这样的一副对联,暗含了他的年龄,请问他多少岁?141年龄“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
——《石壕吏》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愚公移山》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送东阳马生序》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 ——《论语》
乳下孙始龀加冠年龄 古人为什么不直接用数字表示年纪,而要给它这么多的别称呢? 我们国家从炎黄时期就以“天干地支”来编排年号和日期。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十干和十二支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称为“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六十甲子”。六十年周而复始,所以六十岁又被称之为“花甲”之年。年龄
给各个年龄段取别称的依据是什么?古人的年龄称谓来源不一,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或者外貌特征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袭前人所言而成为固定称谓的,还有一部分是巧用比喻或借代的手法来表示的。

要求:
①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建构图式,使知识点变得有序。
②独立设计,推荐优秀思维图展示。从教科书中再涉猎传统文化知识一二。
飞舞的线条:书法 (《课后附录》)
绚烂的民间艺术(《云南的歌会》《泥人张》等)
传统节日的魅力 (《端午的鸭蛋》《春酒》)
酒中深味 (《春酒》《饮酒》《醉翁亭记》等)
……
(逐册整理,寻找规律,探讨内涵;
查阅资料,建构图式,探讨内涵。 )作业乳下孙吃奶的孩子,形容孩子非常幼小。襁褓:
婴儿的被子,
也指背负婴儿的布带和布兜,
后用以表示一个人的婴儿时期。
王充
《论
衡·初禀》

“昌在襁褓之中。

(昌,指周文王姬昌。
)襁褓:
婴儿的被子,
也指背负婴儿的布带和布兜,
后用以表示一个人的婴儿时期。
王充
《论
衡·初禀》

“昌在襁褓之中。

(昌,指周文王姬昌。
)婴儿的被子,也指背负婴儿的布带和布兜,后用以表示一个人的婴儿时期。襁褓黄口 本指雏鸟的嘴,借此比喻儿童;古代户役制度称小孩为黄,隋代以不满三岁的幼儿为黄,唐代以刚生的婴儿为黄。后来,十岁以下儿童皆泛称为“黄口”。发展语义为无知的年轻人,用以讥讽他人年幼无知。年龄“朕用兵老矣,岂反不如一黄口孺子耶!”始龀指老年人头发由白转黄,旧时长寿的象征,后常用指老人。垂髫黄发“龀”指换牙,始龀就是开始换牙,那就是七八九岁的年龄“垂髫”指的是小孩头上散垂下来的头发,这里就以此来指代四到七八岁的孩子。用早春二月枝头含苞待放的豆蔻花来比拟体态轻盈、芳龄十三的少女,这一千古妙喻一直流传至今。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豆蔻年华束发十三四岁的男生还是扎着两只羊角的发髻,到了十五岁就得把这两个羊角放下来,梳成一束,所以,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年龄加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笄,古代盘头发或别住帽子所用的簪子。及笄,女子到了指女子15岁可以插簪子,即成年。 及笄年龄《传统文化知识复习之年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教科书涉及的重要的传统文化知识。
2、了解古代关于年龄的不同表述并掌握常见的表述方式。
3、学习运用思维导图有序整理知识。
教学过程:
1、导入
《2019年浙江省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说明》中,在语文知识积累的第四点说到这样的要求:教科书涉及的重要的传统文化知识。
什么是传统文化知识?
传统文化是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他应该是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我也找了找资料,传统文化知识它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节气、民俗、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
看到这个省略号有同学要哭了,对的,实在太多了,但是我们来看,考试有范围的,它考察的是哪些传统文化知识呢?教材中的。
2、在古诗文的时候经常会碰到关于年龄的表述,我们最喜欢的当然是这样的: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十五从军征》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愚公移山》
直接用数字表示,简洁易懂,可是古诗文中常出现这样的内容:
“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石壕吏》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愚公移山》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
……
我把同学们整理出来的内容梳理了一下,并且根据相应的内容补充了一部分,请大家把整理出来的这部分内容读两遍,等一下我请同学们来解释一下,他们分别表示什么年龄。
A、襁褓:婴儿的被子,也指背负婴儿的布带和布兜,后用以表示一个人的婴儿时期。
王充《论衡·初禀》:“昌在襁褓之中。”(昌,指周文王姬昌。)
黄口:题南岳招仙观壁上(题此诗后数日上升)(许碏xī)黄口小儿初学行,唯知日月东西生。
本指雏鸟的嘴,借此比喻儿童;古代户役制度称小孩为黄,隋代以不满三岁的幼儿为黄,唐代以刚生的婴儿为黄。后来,十岁以下儿童皆泛称为“黄口”。发展语义为无知的年轻人,用以讥讽他人年幼无知。
B、“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愚公移山》
“龀”指换牙,始龀就是开始换牙,那就是七八九岁的年龄
“黄发垂髫”《桃花源记》中“黄发”是指老年人头发由白转黄,旧时长寿的象征,后常用指老人。“垂髫”指的是小孩头上散垂下来的头发,这里就以此来指代四到七八岁的孩子。
“这院门上也有四五个才总角的小厮,都垂手侍立。”《林黛玉进贾府》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当然这男生男生,女生的十来岁年纪又是另一种说法了。
有同学曾经问,古代男子和女子表示年龄的此都一样吗?还有些年龄段真不一样,男孩子的十三四岁可以用总角表示,而女孩子的十三四岁却叫豆蔻年华。
豆蔻年华,源于唐代诗人杜牧的《赠别》诗:“娉娉袅袅(pīng pīng niǎo niǎo)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他用早春二月枝头含苞待放的豆蔻花来比拟体态轻盈、芳龄十三的少女,这一千古妙喻一直流传至今。
十三四岁的男生还是扎着两只羊角的发髻,到了十五岁就得把这两个羊角放下来,梳成一束,所以,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归有光《项脊轩志》男孩十五岁束发,二十岁加冠。
C、“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汉刘向 《说苑·修文》:“冠者,所以别成人也,加冠以厉其心。”后因以“加冠”指满二十岁。 古代男子成年时(二十岁)加冠的礼节。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
女孩成年十五岁叫及笄。及笄:指女子15岁。笄,古代盘头发或别住帽子所用的簪子。及笄,女子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即成年。《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而笄。”
除此之外,还有“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论语》
我15岁时,立志于学习,30岁能自立于世,40岁时遇事就不迷惑,50岁时懂得了什么是天命,60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了70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做什么便做什么,也不会超出规矩.”
后来人们也把三十岁称之为而立之年,四十岁为不惑之年,五十岁为知命之年,六十岁叫做耳顺之年,七十岁也叫从心所欲之年。因为唐代大诗人杜甫《曲江二首》诗,说道:“人生七十古来稀。”所以七十岁又称古稀之年。
有同学还想问那八九十岁有什么别称了,常用的是耄耋,曹操《对酒歌》:“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期颐:指百岁。如《礼记·曲礼上》:“百岁曰期颐。”
讲了这么多我们来演练一下。当堂练习。
(1)、下列词语排列顺序正确的一组是:
A、及笄 豆蔻年华 垂髫 加冠 B、垂髫 及笄 加冠 豆蔻年华
C、豆蔻年华 垂髫 加冠 及笄 D、垂髫 豆蔻年华 及笄 加冠(2)、在一位老人的寿宴上有这样的一副对联,暗含了他的年龄,请问他多少岁?
“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 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
2、请同学们整理出六册书中关于年龄的这些别称的时候,陈坤就在抱怨:什么而立啊,不惑啊,好烦啊!也有不少同学问:古人为什么不直接用数字表示年龄?有没有同学来帮忙解答一下。
a、我们国家从炎黄时期就以“天干地支”来编排年号和日期。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十干和十二支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称为“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六十甲子”。六十年周而复始,所以六十岁又被称之为“花甲”之年。在《唐事记事》中说到“手捋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那么在数字计数不成熟的岁月里,聪明的古人就用了很多的称谓来表示各个年龄阶段。
b、刚才我们讲到的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各个年龄阶段还有很多不同的表述方式。你有兴趣的话还可以去查找一些资料再整理一下。
3、这么多的年龄称谓,那么它的命名与什么有关呢?在整理的时候就有十几位同学提出了同样的困惑。联系刚才我们对这些年龄称谓的解读分析,同学们讨论一下,看看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写在相应的框里。
A、运用比喻借代的手法暗指年龄
B、外貌特征生理特征
C、名人的作品
4、由此看来古人对年龄的称谓很有讲究,不仅对男性和女性有这明显的区分,而且其中更是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特有的文化气质。很多用法流传至今,使我们可以从中窥见中国古代的一些风俗习惯,文化礼节,用刘茂赟的话说:我们国家的文化真是博大精深啊。
复习的目的在于使知识更为有序的被我们掌握,那么思维导图则是有序整理知识的一种很好的方法,下面有四种导图,大家选用自己喜欢的导图,将我们今天复习的内容画一画,等一下请同学来展示
6、课外作业
从教科书中再涉猎传统文化知识一二。
飞舞的线条:书法 (《课后附录》)
绚烂的民间艺术(《云南的歌会》《泥人张》等)
传统节日的魅力 (《端午的鸭蛋》《春酒》)
酒中深味 (《春酒》《饮酒》《醉翁亭记》等)
……
(逐册整理,寻找规律,探讨内涵;查阅资料,建构图式,探讨内涵。 )
任务单
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
【搜集整理】搜集整理六冊教材中关于年龄称谓的内容。
例如:三十而立《论语十二章》 而立——30岁
“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石壕吏》
“昌在襁褓之中。”——《论衡·初禀》王充(昌,指周文王姬昌。)
“黄口小儿初学行,唯知日月东西生。”——《题南岳招仙观壁上》许碏x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愚公移山》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这院门上也有四五个才总角的小厮,都垂手侍立。”——《林黛玉进贾府》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赠别》杜牧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项脊轩志》归有光
“女子……十有五而笄。”——《礼记·内则》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论语》
“人生七十古来稀。”—— 《曲江二首》杜甫
“耄耋皆得以寿终,”——《对酒歌》曹操
“百岁曰期颐。”——《礼记·曲礼上》
【问题一】古人为什么不直接用数字表示年龄?
【问题二】这些年龄别称的命名与什么有关?
【绘制导图】要求:
①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建构图式,使知识点变得有序。
②独立设计,推荐优秀思维图展示。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