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形的认识》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观察梯形的特点,概括归纳出定义,并且知道各部分名称;通过动手操作找到等腰梯形的特征;并对所学四边形进行建构,能用集合图表示它们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概括、动手操作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通过动手操作、讨论、归纳等活动获取新知,对知识进行建构,使其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教学重点:
经历探究的过程,获取新知,亲身经历知识的再现过程。
三、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梯形的本质属性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课前准备:
PPT课件 梯形教具 三角尺 量角器 四边形
教学过程
⊙初步认识梯形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它有哪些本质特征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2.课件出示生活中的一些物体:生活中的这些物体都能抽象出什么图形?请同学们描述一下。
(学生描述抽象出的图形)
3.揭题:这就是梯形,它有什么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结合生活画面引入新课,既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操作体验,了解特征
1.探究梯形的概念。
(1)(出示四边形图片)你能从中选出哪个是梯形吗?
(2)为什么你能这么准确地选出梯形呢?梯形有什么特征?
(一组对边互相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
(3)(出示梯形教具)观察这个梯形,和平行四边形比一比,这两种图形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4)揭示概念: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5)说一说生活中的梯形。
2.认识梯形的各部分名称。
(1)课件出示梯形的各部分名称。
在梯形中,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底,根据图形的位置,一般在上面的叫上底,在下面的叫下底。一般上底较短,下底较长。不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腰。从上底的任意一点向下底画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梯形的高。
(2)类比迁移,画梯形的高。
师:你能用画平行四边形的高的方法画梯形的高吗?
(学生独立画梯形的高,教师指名板演并让学生介绍画法)
师:能不能在梯形的腰上画高?
(梯形的两腰不平行,不能在梯形的腰上画高)
(3)小结:梯形的高是互相平行的上底和下底之间的垂直线段,这样的垂直线段有无数条。
3.认识等腰梯形。
(1)直观认识。
师:(出示等腰梯形)这个梯形的两腰有什么特征?(长度相等)能验证一下吗?
(2)深入探究。
①量一量这个梯形两腰的长度,结果怎样?(两腰相等)
②把这个梯形沿中间的高对折,有什么发现?(两腰完全重合,长度相等;折痕两侧也完全重合,是轴对称图形)
(3)揭示等腰梯形的概念: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4.认识直角梯形。
(1)直观认识。
师:(出示直角梯形)这个梯形的腰有什么特征?(有一个腰和上、下底垂直)能验证一下吗?
(2)学生用三角尺或量角器验证。
(3)揭示直角梯形的概念:有一个角是直角的梯形叫做直角梯形。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在动手实践、交流讨论中认识梯形,了解梯形的各部分名称,掌握等腰梯形和直角梯形的特征。
⊙操作探究,深化新知
(1)给四边形分类。
师:我们已经把四边形大家族里的特殊成员都学完了,现在把它们进行分类。
(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分类的方法。
①四边形可分为一般四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三类;
②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③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3)用集合图的形式表示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如下图: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分类的过程,用集合图的形式把四边形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有利于学生区分概念,把握图形的本质特征。
⊙巩固练习,拓展新知
1.用七巧板拼梯形。
(1)用两块七巧板拼一个梯形。
(2)用三块七巧板拼一个梯形。
2.课件出示练习题。
我们学过的四边形有着密切的关系,你能说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3.画出下面梯形的高。
⊙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
教材67页4、5、6题。
板书设计
梯形的认识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梯形叫做直角梯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