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 5课 生活中的民族纹样 浙美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 5课 生活中的民族纹样 浙美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美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19-12-06 20:38: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生活中的民族纹样
引领者:
教材分析:
本课是浙美版第九册第五课的内容,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的各方面,都离不开匠心设计图案的装饰和美化。在生活中,美的花布、美的服装、美的鞋帽,把人们打扮得更加漂亮;美的卧室、美的家具,使人们的居住环境更舒适。
民族纹样是人们把生活中的自然形象经过概括、夸张、变形和修饰等手法进行艺术加工而成的图形,使其纹样、构图、色彩等都适合实际运用的要求。人们称它为“经化妆、打扮出来的图形”,它在形式上具有一定的完整性,有上下、左右、交叉或中心对称的特点,给人以和谐、稳定、整体和庄重的美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民族纹样的构成要素及设计方法,感受民族纹样的形式美。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掌握民族纹样的表现形式,学会用民族纹样装饰生活用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尊重民族文化,感受民族纹样的艺术魅力,发现并创造生活美。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民族纹样的造型美和形式美,采用概括、夸张、变形等表现手法设计生活用品中的民族纹样。
难点:能运用民族纹样对生活用品进行设计,体现较好的色彩搭配和构成。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具有民族纹样的物品,彩笔、画纸。
(教师)有民族纹样的相关物品,多媒体课件、4K画板、夹子、丁字钉。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程序
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思辨导入
激发兴趣
欣赏图片
探究新知
学生实践
感悟体验
欣赏图片
巩固新知
教师示范
作品赏析
实践创作
巩固新知
展示评价
提升技艺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课前准备:
聆听《爱我中华》
一、思辨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1.我国一共有多少民族?56个,其中少数民族有55个。
你知道哪些少数民族?
了解少数民族的哪些习俗及特点?
考考你:出示图片(汉族、少数民族服装)如何区分民族服装?汉族(大众化)、少数民族服装(服装、头饰的变化)(从造型、图案、色彩入手)
同学们真是善于发现啊!人们把生活中的自然形象经过概括、夸张、变形和修饰等手法进行艺术加工而成的图形,称为“民族纹样”。
让我们走进生活中的民族纹样,感受它的艺术魅力。
出示课题:《生活中的民族纹样》。
二、欣赏感受,了解民族纹样的构成。
著名艺术家罗丹曾经说过: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让我们用善于观察的眼睛去发现。
1.美在变化与统一。
(1)出示:白族刺绣小围兜。猜一猜:这个小围兜为谁设计?美在哪里?小围兜上有什么纹样?纹样是怎么构成的?
小结:图案中有动物纹样和植物纹样,局部对称的构成方式,色彩丰富。变化是寻找各部分之间的差异、区别、统一是寻求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点或共有特征。没有变化,则单调乏味和缺少生命力;没有统一,则会显得杂乱无章、缺乏和谐与秩序。
(2)出示:彝族刺绣肚兜。
看一看:肚兜上的图案美在哪儿?肚兜上有什么纹样?纹样是怎样构成的?选用哪些颜色搭配的?有什么寓意?
小结:直立对称的构成方式:中间是人物纹样和花草纹样,周围是连续花草纹。引伸二方连续、四方连续。
它主要有三种颜色:红色代表喜庆、豪放;黑色代表庄重、高雅;黄色代表和平、尊贵。
2.美在对称与平衡。
出示:白族扎染方巾。
想一想:在抽象的图案中你看出了哪些纹样?
这个图案花纹是怎样构成的?用什么颜色搭配的?
小结:本图案是圆形放射的骨式,主要是由几何纹和花草纹组成;典雅的蓝底白花源于植物染料蓝草的作用。以一根线为中轴线,左右对称。对称又称“均齐”,是在统一中求变化;平衡则侧重在变化中求统一。
3.美在对比与调和。
出示:适合纹样蓝印花布。
找一找:这个蓝底白花的图案中有哪些植物和动物?
想一想:美观的同时又有什么寓意?
小结:石榴寓意多子多福;喜鹊寓意吉祥;猫寓意耄耋富贵。对比富有冲击力,可以加过渡色来调和,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彩合理搭配,产生统一和谐的效果,称为色彩调和。
三、大胆尝试,实践创作
1.小组讨论:学习袋中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服饰特点。
2.尝试着用黑色记号笔快速地在小纸上勾勒出民族服饰中出现的纹样。
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而又丰富多彩的传统艺术样式。
学生了解服装中的图案、造型、色彩的特点,感受民族纹样的魅力。使其纹样、构图、色彩等都适合实际运用的要求。人们称它为“经化妆、打扮出来的图形”。
四、欣赏图片,了解民族纹样的应用。
教师:我们应该怎样把民族纹样运用到我们的现代生活中?
1.课件出示:民族风的服装、包、鞋。
教师:你发现设计师是如何对民族纹样的元素进行组合设计的?
体会:民族纹样使服装、鞋、包更漂亮。
出示:民族风的家居布艺。
体会:民族纹样使布艺更美丽、环境更舒适,传统的民族纹样为现代生活增添了别样的韵味和风采。
五、教师示范,突破教学重、难点。
1.拓印法表现民族纹样。
2.微视频进行教师示范展示。
六、优秀学生作品赏析。
(1)同学们的作品参照民族纹样进行创作,使两件作品既整体统一,有局部变化,美在哪里?
(2)变中求整,平中求奇。
小结:这些设计作业中的纹样都来自于同一幅贵州蜡染中的民族纹样。
七、实践创作,巩固新知。
民族生活馆马上要开馆啦!
1.请同学们利用民族纹样的元素为一件生活用品进行装饰设计。(交流设计意图)
2.单独完成或小组合作完成。
八、展示评价,提升技艺。
展示学生的作品,和同学们交流民族纹样在生活中的应用。
1.说一说:“我”用民族纹样装饰了什么东西?表达了自己什么想法和感受?
2.评一评:小组快速讨论,小组长上台给最欣赏的五幅作品贴上星星。你喜欢哪一件作品?你能看出来作者用了什么纹样装饰的吗?
总结:今天我们了解了生活中的民族纹样,认识了民族纹样的内容美,感受到了民族纹样的形式美,还能在平面图形设计中选择喜欢的民族纹样来装饰,美化生活物品。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人民还给我们带来了新疆葡萄干,大家课后可以来尝一尝。
九、课外拓展。
民族图案在生活中的应用。出示《少数民族分布图》,外出旅游的向导、指引。
通过观察和分析,学生了解民族纹样的内容和形式,为下一步设计解决技法难点。


通过欣赏作品,观摩示范,消除学生畏难情绪,增强创作自信,为下一步的创作打下基础。
学生尝试设计,感受应用民族纹样的趣味性,体验成功的喜悦。
通过介绍自己的成果,与同学交流心得体会。
了解民族纹样,领会美术设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




《生活中的民族纹样》是设计·应用领域的课型。民族纹样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它装点我们的生活,美化我们的心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民族纹样的特点并运用于生活中。
美术课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反思教学总结如下:
一、生动、自然的生成
课堂教学生成效果的关键是预设,从中融入了教师对学情及教材的理解,及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学生课堂反映情况的综合考虑,是对千百种教学生成的可能性掌握。
课堂教学正是在一次次的试教与日常教学预设中生成。试教的过程真的很辛苦,某一个环节的改动,整个教学过程都将受到影响。如在试教时的导入环节,由于教师的语言引导不够准确到位,学生往往回答不出你所期待的答案,教师的语言缺乏激情,容易影响学生的情绪及课堂气氛。是啊,教学中只有先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学生,只有用心才能入情入境。
二、及时、有效的示范
美术课堂是美术教师的舞台,也是学生发挥想象的天堂。在本节课中教师通过微视频和现场示范,及时有效的解决了教学重、难点,充分展示了美术课堂教学的实质。让学生更好的掌握了创作要领。在教学中学生的课堂作业辅导经常是老师所忽视的,其实从中产生的问题往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在学生创作的环节,我有意向选择有代表性的作业进行修改和点评,将构图、线条、色彩等内容充实其中,既符合美术课的特征,也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三、多元化、丰富的评价
新课程倡导在美术课堂要注重多元化评价。《生活中的民族纹样》一课的评价贯穿课的始终。在课的起始,“观图思辨”、课中“作品赏析”、“教师魔术小示范”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带着任务的学习,让孩子们更有创作的欲望与热情。为孩子们能设计出丰富多彩的民族纹样而欢呼雀跃!整节课老师用形象生动地语言引导学生进行自评、互评,并结合师评等多元评价,如:你画得比老师还好!你真是天才小画家!让孩子们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四、“润物细无声”的情感教学
新课程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教学中教师最难以把握与调控的目标。在教学中我深刻体会到“润物细无声”的道理,巧妙地将情感教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评价中引导学生说说最喜欢哪一个民族纹样?为什么?是将情感的再次升华,潜移默化地强调了生活与艺术的结合、渗透了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拓展了学生的独特思维方式。
正如,全国特级美术教师候令所说,“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在每节课中难免有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只有不断的学习探索,遗憾才会越来越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