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太阳系的构成。
2.了解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
3.掌握太阳系的构成,提高对太阳系的理解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分析课文,培养学生归纳整理地理资料、提取重点和找出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2.通过阅读地图、图表、图片等材料,提高学生从图中获取有用地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2.了解本节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了解本节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2.掌握太阳系的构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复习导入
教师简单复习上节课的知识并通过提问抽查学生掌握情况。
2.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太阳系,教师板书课题:太阳系。
二、新课讲授
(一)知识点一:太阳系的构成。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然后请学生说说
2.过渡:八大行星和矮行星介绍
3.小行星、卫星、彗星、流体星和行星物质
(二)知识点二: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
1.教师引导学生自学: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的内容,回答问题: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师生共同总结:
2.人类对太阳系起源的研究,可追溯到17世纪科学家们至今已经提出了40多种学说。这些学说以天文观测为依据,尽管有一定的科学基础,但至今还没有一种学说被学术界普遍接受。
3.多数科学家认为,太阳系的起源可能是这样的,原始的弥漫星云逐渐凝聚,最初形成了高温的中心天体,也就是原始的太阳。引力汇集的能量导致异常的高温,并引起猛烈的爆发。在太阳爆发的过程中,一些物质被拋射出来,随后形成了大大小小的行星等。也有的科学家认为,当某一个质量巨大的天体从太阳附近经过时,由于万有引力的作用,太阳的一部分物质被吸引出来,再经过漫长的凝聚过程,就逐渐形成了行星等。
教师举例说明帮助学生理解。
三、巩固练习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太阳系的未来
18世纪,著名的哲学家康德和数学家、天文学家拉普拉斯,曾经共同提出了太阳系发展的未来模式:太阳的能量消耗,导致其温度不断下降,最终行星围绕着冷却了的太阳运行,行星的轨道一天天地缩小,这些行星最终回到太阳的怀抱。
20世纪的天文观测表明:太阳系行星的运行轨道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扩大。也就是说,在太阳系进一步演化的过程中,行星不是回归到太阳的怀抱,而是要远离太阳而去。而且,远在这种情形发生之前,太阳就可能会演变为一颗红巨星。这次演变是以氦聚变为碳的更加猛烈的爆发开始的,这种爆发目前人们还只能在天文观测中找到其痕迹,尚无法模拟。这次爆发将彻底改变太阳系其他成员的命运,包括人类及地球生物的命运。
学生回答,教师指导点评。
四、课堂小结
1.教师请学生回顾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谈一谈收获。
2.教师总结:今天,我们主要学了太阳系的构成内容,课后同学们查找一下太阳系的相关材料,拓展自己的地理知识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