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对鲜花 学科 音乐
集备成员
执笔
日期
单元主题
年级
册数
第一册
课型
唱歌课
教学目标
学习歌曲《对鲜花》,了解民歌中“对唱”的演唱形式。
有感情的进行对唱表演。
启发学生养成良好的唱歌习惯,能有自己喜欢的花进行歌词创编。
教学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学生能体验和感悟北京民歌的韵味,
教学难点:组织学生即兴创编歌词,发展学生的表现力与创作力;指导学生唱准确歌曲中切分节奏和附点节奏部分。
主要教学媒体
钢琴,多媒体电脑,相关教学软件
教学资源
相关地区音乐特色的教学辅助材料
教学过程或环节
教学活动及具体的活动操作步骤
学生学习策略
设计意图
教学导入
以北京方言“儿化音”导入新歌教学。
老师朗读北京儿歌:
小小子,坐井台儿,
摔个跟头拣个小钱儿,
又买米,又买盐儿,
又娶媳妇儿,又过年儿。
二、介绍北京方言中的特色儿化音,引出今天要学的北京民歌《对鲜花》。
学生通过聆听老师朗读有趣的北京儿歌,感受北京方言特色。
跟这朗读一遍儿歌。
小小子,坐井台儿,
摔个跟头拣个小钱儿,
又买米,又买盐儿,
又娶媳妇儿,又过年儿。
用北京方言特色大声读出《对鲜花》的歌名。
根据北京地方方言儿化音的特点为切入,进行歌曲的教学。
三、老师范唱歌曲《对鲜花》,请学生找出歌曲里带有儿化音的字。
“花儿”“根儿”
学生初次完整的聆听歌曲,找出歌曲中带儿化音的字。
让学生对歌曲有初次的完整印象。
新歌教学
拓展部分
一、介绍《对鲜花》是一首对唱演唱形式的歌曲,是一问一答的形式。
老师按节奏提问,让学生按节奏回答:
师:什 么 尼 |开 花儿| 在 水| 里—
什 么 尼 |开 花儿| 像 木| 耳—
什 么 尼 |开 花儿| 红 满| 山—
什 么 尼 |开 花儿| 满 身| 刺—
二、让学生了解民歌中的“衬词”。
1、完整的播放一遍歌曲,要求学生找出有特色的歌词。 “呀根儿哟” “呀格呀根儿哟”
2、介绍“衬词”,并学唱。和老师合作接唱“衬词”部分。
师:这朵鲜花儿瞒不了我。生:呀根儿哟。
师:菱角开花儿在水里。 生:呀格呀根儿哟。
衬词能使歌曲增加韵味,在结束时加上衬词会有结束感。
三、要求学生完整的学唱歌曲
1、完整的播放歌曲,提出要求让学生边唱边留意歌词。
2、把歌词中出现的花朵的名字和特点列出了
3、播放鲜花的图片,一边放图片一边唱歌词。
4、师生、生生对唱的形式学唱歌曲。
了解歌词中的押韵,并创编歌词。
1、要求学生找找歌词中的规律,解释歌词中的押韵是韵母相同。
一 里、 二 耳、 三 山、 四 刺
2、播放牵牛花和水仙花的图片,让学生根据押韵创编歌词。
3、请大家课后多发觉身边的美丽的花朵,发挥想象,编出跟多的歌词。
学生按歌词有节奏的回答:
菱. 角|开 花儿| 在 水| 里
凤. 仙|开 花儿| 像木| 耳
山. 茶|开 花儿| 红满| 山
蔷. 薇|开 花儿| 满 身| 刺
请学生边听边轻声跟唱并找出“衬词”(呀根儿哟,呀格呀根儿哟)。
和老师合作,接唱。学唱衬词部分。
学生完整自信的跟唱歌曲,留意歌词中出现的花朵名字,和特点。
说出歌词中花朵的特点。
和老师合作学唱歌曲,以一问一答的形式
学生之间分组唱。
完整的演唱歌曲,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找到歌词中的规律。
尝试创编歌词
我说一个(八),你对一个(八)。什么尼开花像(喇叭)。
师生合作感受一问一答的形式,按着节奏读歌词,可对歌曲中的切分音节奏和附点节奏进行渗透学习。
以接唱的方式,让学生学会歌曲中的衬词部分。
介绍花朵的特点加深对歌词的印象,为创编歌词埋伏笔。
通过不同的演唱方式完整的学唱歌曲,并引导学生尽情的以问答的形式唱起来。
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提高他们对民歌的了解和学习兴趣。
教学反思
歌曲《对鲜花》是一首北京民歌,歌曲情绪活泼轻松,采用一问一答的对歌形式。在课中我针对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来设计教学,让学生处于一个平等,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在设计环节中紧密的联系,层层的递进是本课的特点。
存在的不足,基于唱歌课的要求,教师对学生整体的演唱水平要给予更细致的要求,如歌唱时音准、音色的统一,应给人最美的享受。这一点我做的还不够,还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注意,并付诸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