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上地理 2.1地形和地势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上地理 2.1地形和地势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9-12-06 16:31: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节《地势和地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通过阅读统计图表,总结出我国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的地形特征。
2、培养学生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的能力。在地形图上熟悉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理解山脉在我国地形分布中所起到的“骨架”作用。说出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分布特点及各级阶梯的主要特征,记住位于阶梯分界线的山脉名称。
3、学生通过读图提取有用地理信息,增强对信息加工提取的能力。通过学生的合作讨论和共同探究,使学生逐步形成交流和合作的学习习惯。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地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学习、勇于发现和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如何从各种地理图像中分析总结我国地势、地形的基本特征。
2、我国的地形特征对其它地理环境要素的影响和人类如何去适应、利用、改造地理环境。
【教学难点】
1、山脉是地形的骨架。
2、中国地势西高东低这样一个特点对气候、河流、交通等的影响。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是地形,它包括哪五种类型?
学生回忆回答。【知识回顾】
(课件展示:“我国地形分布大势”图)
提问:找一找这五种地形类型在我国是否都有?
我国地形具有什么特点?
读图得出结论:五种地形类型在我国都有,从而得出我国地形复杂多样的基本特征。
总结: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合作探究】:山区开发利用有哪些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有利条件:发展林业、牧业、旅游业 采矿业
不利因素:地面崎岖 、交通不便、不利于发展耕作业、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
一、学习主要山脉
1、讲解什么是山地和山脉。
2、课件展示:“中国陆上主要山脉”图
结合教材25页活动1分小组相互合作讨论确定我国主要山脉的走向,比赛看谁找得快,准确率高,并推选出代表发言。
(读图讲解: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高大而绵长的山脉,犹如一条条卧伏的巨龙,纵横在中华大地上,把祖国江山妆扮得雄伟壮丽,多姿多彩。这些山脉多为东西走向和东北-西南走向,南北走向和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较少。)
3.举例讲解山脉走向。
【课堂练习】
指导学生在教材25页“中国陆上主要山脉”图上,用不同颜色的彩笔,分别将走向一致的山脉连接起来。可以看到,这些山脉将大陆分隔成许多网格,高原、盆地和平原就分布在这些网格中。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25页活动3
山脉
两侧的地形区
西侧
东侧
⑤横断山
青藏高原
四川盆地
⑥巫山
四川盆地
长江中下游平原
④ 太行山
黄土高原
华北平原
②大兴安岭
内蒙古高原
东北平原
山脉
两侧的地形区
北侧
南侧
①天山
准噶尔盆地
塔里木盆地
③ 昆仑山
塔里木盆地
青藏高原
二、分析归类主要山脉及走向:
1、东西走向: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
南北走向:横断山脉、贺兰山
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2、在“中国陆上主要山脉”图上用不同颜色的彩笔,分别将走向一致的山脉连接起来。确定纵横交织的山脉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
【兴趣拓展】
三、地形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要求学生阅读教材26页“地形与民俗”资料。帮助学生认识我国的环境,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初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使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地形和地势
一、我国的地形特征
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二、我国主要山脉的分布
东西走向: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长白山--武夷山
台湾山脉
南北走向:横断山脉、贺兰山
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三、山脉是构成地形的骨架
【课堂练习题】
1. 关于我国的地势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B.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C.多山地高原,四周低、中间高 D.西高东低,山脉呈网络状分布
2. 我国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主要有三列,最西边的一列是: ( )?
A.祁连山—横断山脉 B.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C.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脉 D.天山—阴山—燕山?
3. 下列山脉与地形区相邻的一组是: ( )?
A.昆仑山—内蒙古高原 B.秦岭—黄土高原?
C.横断山—塔里木盆地 D.巫山—东北平原?
4. 下列地区与所在省份组合正确的一组是: ( )?
A.安徽——庐山 B.江西——桂林山水?
C.山东——黄山 D.四川——成都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