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上化学 5.3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九上化学 5.3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9-12-05 22:08: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1.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2、理解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思路和规范解题的固定格式。
3、能计算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基本计算题。
2.学情分析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是每年中考的必考内容,同时也是很多学生容易失分的重点。学生在考试时做到该题之后,要么急于求成,还未读懂题目就设未知量进行计算,结果不是做不出来就是错得很远,要么就是根本看不懂题的意思,无从作答。在拿到“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题之后解答之前应该怎样来分析理解“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题。学生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1)对分子、原子、化学式等化学概念建构不完全;(2)化学方程式书写不正确;(3)不会审题、分析题意;(4)不会用比例计算的方法进行解题,出现数学方面的障碍等等。
3重点难点
1、掌握已知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 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书写格式规范化。
4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1
导入新课:取一定量锌粒,将30g稀硫酸分三次加入,每次生成气体的质量如下表,请计算:
次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加入稀硫酸质量/g
10
10
10
生成氢气质量/ g
0.04
0.04
0.02
(1)共制得氢气 g;
(2)所用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根据每次生成氢气的质量分析可知第三次加入的硫酸将锌粒已经耗尽,那么再多给硫酸还有用吗?为什么?
教学活动2
学习依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方法及步骤
先回顾复习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1)表示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关系;
(2)表示各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粒子个数之比;
(3)表示化学反应的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以碳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的反应为例复习巩固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教学活动3
某化学小组为了探究一瓶久置在空气中的氢氧化钠样品(不含有水分)的变质程度,进行了如下实验:取该氢氧化钠样品13.3 g于烧杯中,加水完全溶解,然后向烧杯中逐渐加入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钡溶液,反应过程中对加入氯化钡溶液的质量与烧杯中产生沉淀的质量进行了记录,部分数据见下表:
加入氯化钡溶液的质量/ g
20
40
80
生成沉淀的质量/ g
1.97
3.94
5.91
请计算:
(1)13.3 g氢氧化钠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
(2)13.3 g氢氧化钠样品变质前的质量;
以此题为例,讲解如何解答表格式的计算题,首先总结归纳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步骤
解:(1)设未知量(注意不要带单位)
(2)正确写出化学方程式(切记配平)
(3)写出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已知量、未知量(注意:写在对应化学式的正下方,先写相对分子质量,用相对分子质量乘以化学式前面的系数即记量数,然后再写上质量,质量单位要写,并且切记要统一)。
注意事项:主要是分析表格中给出的数据关系,准确的代入。
教学活动4
向100 g CuSO4与H2SO4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质量分数为20%的氢氧化钠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所加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 (1)由图像可知,NaOH先与混合溶液中???????发生反应。? (2)生成沉淀Cu(OH)2的质量是多少? (3)当加入NaOH溶液的质量为40?g时,所得溶液中Na2SO4的质量分数是多少(结果精确到0.1%)
以此题为例,进一步讲解图表式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突出其简单明了的解题思路,归纳总结这类计算题的注意事项,从题中找准发生反应的方程式,从图像中找准发生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
教学活动5
再次练习,进一步巩固图表式的解题思路。
学生练习:
某同学在实验室发现一瓶标签残缺的硫酸铜溶液。为了测定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他取出50g该溶液,向其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他取出50g该溶液,向其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过程中生成沉淀的质量与所用氢氧化钠溶液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
请你仔细分析此关系图,并进行计算。
(1)当滴入氢氧化钠溶液?????g时,硫酸铜与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此时溶液中的溶质为????(填化学式)。
(2)计算此硫酸铜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写出解题过程)。
教学活动6
回顾本节课教学内容,再次突出强调利用化学方程式简单计算的方法与步骤,并进一步讲解了表格类型和图表类型计算题的分析思路。布置课后作业,结束本教学时段的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