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美八上 4用画笔触摸细节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湘美八上 4用画笔触摸细节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美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19-12-06 21:02: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课 《用画笔触摸细节》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欣赏能学会去发现美术作品中的细节,并且理解画家是如何通过细节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学生能了解线条的特点,并尝试用各种线条来描绘细节。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赏析《父亲》、《清明上河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三幅作品,能学会去发现美术作品中的细节,并且理解画家是如何通过细节来表达自己情感的。
学生通过教师的演示能了解线条的特点,并尝试用各种线条来描绘细节。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形成认真观察生活的习惯,同时逐步养成良好的欣赏美术作品的习惯,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2.教学重难点:学生能学会去发现美术作品中的细节,并且理解画家是如 何通过细节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学生尝试用各种线条来描绘细节。
3.教学方法:欣赏、讲述、比较、讨论、演示(示范)等。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组织教学
二:欣赏导入:
《父亲》 油画 罗中立
师:同学们在这幅作品中你看到了一位什么样的父亲呢?
那么在这幅作品中最吸引你、最打动你的是什么呢?
大家说的很好,其实大家所说的这些,都是画家所刻画的“细节”,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4课——《用画笔触摸细节》。
三:多媒体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通过赏析三幅作品,学生学会发现美术作品中的细节,并且理解画家是如何通过细节来表达自己情感的。
学生尝试用线条来描绘细节。
四:讲授新课:
(一)活动一
再次欣赏油画 《父亲》
学生欣赏作品
学生回答问题,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学生谈谈自己的
导出课题
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了解重点
学生再次欣赏作品,学生进一步品味作品中的’细节”。
学生小组讨论,总结,请代表上台
学生通过作品欣赏,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直接导出课题。
学生能明确学习目标,并且能有意识地带着目标学习。
学生敢于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并且学生学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2.我们再回到这幅作品中。(放大局部:眼睛、皱纹,皮肤,双手。)
我们再来细细品味画家是如何表现作品细节的?
教师总结,画家就是通过对父亲的五官、服装、神态、及所用的道具等这些细节进行描写,才把一位具有勤劳、善良,对生活充满了希望的普通农民的父亲的形象塑造的这么有血有肉,才能把他对父亲的爱与感激表达的这样淋漓尽致。
那大家来说说,画家是如何处理人物与背景的关系的呢?强调哪一个是详细刻画的?
总结:画家仅用一片金黄色去渲染父亲工作的环境,却不详细刻画,这样才能与描绘细致的“父亲”形成反差,从而更好地突出主体。有比较才有特点 。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前实后虚

(二)活动二
请大家跟着老师一起穿越到我国的宋代,来看看北宋画家张择端创作的《清明上河图》
1.欣赏《清明上河图》
教师介绍作品: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是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清明上河图宽25.2厘米,长525厘米,绢本设色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在技法上,大手笔与精细的手笔。《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时期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的状况,主要是汴京以及汴河两岸的
指出作品的细节所在,谈谈理解。
学生感受细节描绘与作品情感主题间的内在联系。
学生进行比较人物与背景的区别,体会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
学生比较了解,
学生欣赏作品,感受作品的魅力
学生回答:北宋的张择端
大家知道这幅作品么?这是
朝的 画的?
学生跟随着老师的讲述,仔细品味作品,感受作品的魅力。
会发现作品中的细节。
使学生的比较分析的能力得到提高,了解画家处理画面的虚实关系,以突出主体。
学生体会画家是如何表现细节的?
学生能逐步形成良好的欣赏美术作品的习惯。
感受中国绘画作品的魅力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自然风光和繁荣景象。[。
《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时期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的状况,主要是汴京以及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繁荣景象。[。全图大致分为汴京郊外春光、汴河场景、城内街市三部分。
(2)教师:下面,我们就和这幅名作来一个近距离的接触,请大家说一说你发现了作品中的哪些细节呢?
教师总结: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814个各色人物,牛、骡、驴等牲畜73匹,车、轿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九艘。房屋、桥梁、城楼等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可贵的是,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主体突出,首尾呼应,全卷浑然一体。画中每个人物、景象、细节,都安排得合情合理,疏密、繁简、动静、聚散等画面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达到繁而不杂,多而不乱。充分表现了画家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度的画面组织和控制能力。
(三)活动三
刚才我们欣赏的是我们国家的绘画作品,下面我们一起穿越到19世纪的俄罗斯,来欣赏画家列宾的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请大家尝试分析画家在(人物动态、环境、服装、表情、道具等)着力描绘了哪些细节?这些细节使你感受到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多媒体给出资料,
请几位学生把作品围着教室进行展示,学生欣赏。
学生说一说自己发现的细节
学生结合老师给出的资料欣赏作品,说说作品是用哪些细节去进行表现情感的?体会作品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并且能对画家列宾以及巡回画派有一定的了解。
激发学生对作品的细节的关注。
学生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学生对祖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关注,弘扬民族文化。
学生能发现作品中的细节,并且巩固细节描绘与情感表达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便于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
教师总结:
画面上展示的是:烈日酷暑下,漫长荒芜的沙滩上,一群衣衫褴褛的纤夫拖着货船,一条陈旧的缆绳把纤夫们连接在一起,步履沉重地前进着,残酷的现实将他们沦为奴隶。一曲低沉的号子在炎夏的闷热中与河水的悲吟交织在一起。画中的纤夫共有11个人,约略分成三组。他们的年龄、经历、性格、体力以及他们的精神气质各不相同。画家把这些性格作了高度的典型化,又都统一在主题之中。充分表现了在封建势力和资本家的剥削下,俄罗斯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记录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 。在这幅反映纤夫苦难生活的画里,与其说是人与自然在搏斗,不如说是人在与残酷无情的黑暗命运和社会搏斗。
因此我们说,高明的画家不但通过物象来表达情感,而且总是通过事物的细节进行描绘,来突出要表达的情感。
(四)细节的表现方法:
1.如果让大家去表现“秋天”这一主题,你会选择哪些物体作为你的表现对象呢?如果选择树叶作为表现的对象,那大家又会用怎样的线条来描绘树叶呢?(打出树叶的图片。)大家仔细比较就会发现,同样是树叶,看似一样的每片树叶的细节特点其实都不相同。比如形状、大小、薄厚、叶脉纹理等等。
(播放只有轮廓和有明暗关系的图,比较)
大家比较这两种表现方法哪一种更细致?
学生感受对于作品中细节描绘与情感体现之间的密切关系。
学生回答?说说自己的想法。比如
落叶等等。回答:线条
学生欣赏图片,去发现树叶的细节。
学生比较,说出理解
间的对应关系应关系。也能对巡回画派有简要的了解。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下面大家先来看看老师是如何画的树叶吧。
(1)我先用细线勾出轮廓和叶脉,(2)接着用细密的线条突出树叶的暗面,(3)再用粗一些的线条把暗面的轮廓线加强,(4)最后用细密的线条画出阴影,加强树叶的体积感与空间感。(板书出示各种线条的组合)
曲直的变化
轻重的变化
长短的变化
细密与稀疏的变化
就像大家所看到的,线条表现细
学生带着问题看看老师是如何表现的?
学生了解不同线条的表现方法:
借助线条的粗细变化、曲直变化、轻重变化,和线条的不同组合进行表现。
学生能更清楚地了解绘画的过程和方法,便于学生自己进行描绘
了解不同线条的特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节的能力很强,可以描绘空间与形体,可以勾勒轮廓,捕捉动态,还可以表现色调、质感和明暗关系。线条的方向和粗细还能产生运动感。
下面我们就一起穿越到梵高的油画作品《星空》中。看看画家是如何运用它独有的线条去表现星空的。
画家用他独有的旋转地线条描绘了一幅夜晚星空的景象,我们正是通过画家笔下这些具有方向的线条,感受到了一种运动感,一种旋转感。
再播放动态的作品。大家是不是有这种感觉呢?
三:学生活动
大家欣赏了这么多画家的作品,也看了老师画的树叶,下面我们也用你喜欢的线条来画一画你身边的事物吧,比如你的文具,你的书包等等。
教师举例:(播放照片)
1. 学生作品:文具、书包等。
2.(教师示范)新球鞋到旧球鞋的变化:比如一些线段、加粗、破洞、标志、细密线条的组合、
学生欣赏作品,感受线条的方向产生的运动感。
学生欣赏
学生思考,开始活动
师生互动
学生通过欣赏能了解线条的方向能产生运动感
学生会用恰当的线条来表现细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阴影、明暗等等。
四:学生作业展示,并进行评价。
教师给予鼓励性评价。
五:小结
希望大家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停下你的脚步,去观察你身边的同学,观察我们的校园,你会发现很多美的事物。请大家拿起你的画笔去记录属于你自己的记忆吧!
谢谢大家和我一起度过了非常愉快的45分钟!
学生任选一种用品,用自己喜欢的线条进行细节的表现。
学生自评、互评,说一说用了哪些线条?是通过怎样的细节来描绘对象的?

鼓励学生大胆表现,并且能运用所学知识去评价作品。
板 书
《用画笔触摸细节》
细节的表现方法:五官
服装
皮肤
表情(神情)
道具
环境(场景)
动态
线条的变化:粗细的变化
曲直的变化
密集与稀疏的变化
轻重的变化
反思: 小结时显得有些仓促,应该加强“学生活动”和“小结”这两个环节的衔接,形成自然而有效地过度。另外,应该加入一些达标检测的小练习,学生能更好的掌握知识并达到检测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