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的确,______战胜了虔信造成的奴役制,是因为他用信念造成的奴役制代替了它。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是因为他恢复了信仰的权威,他把僧侣变成了世俗人,是因为他把世俗人变成了僧侣。他把人从外在的宗教笃诚解放出来,是因为他把宗教笃诚变成了人的内在世界。他把肉体从锁链中解放出来,是因为他给人的心灵套上了锁链。”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路德
第五单元 欧洲的宗教改革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背景、主张、实质、影响。
学习要点
马丁·路德(1483-1546)出生在德国矿工家庭,18岁进入爱尔福特大学学习法律。1505年,他放弃学业,进了奥古斯丁修道院,当上了修道士,1507年后成为神学博士,大学神学教授。16世纪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发起者。
马丁?路德
人物标签
1517年10月31日约正午时分,马丁.路德把“九十五条论纲”贴在维登堡大教堂门上
“九十五条论纲”的提出(1517.10)
第36条: 每一个基督教徒,只要自己真诚悔罪,就是不购买赎罪券,也同样可以得到赦罪或免罪。
第86条:教皇的财富今日远超过最富有者的财富。他为建筑一个圣彼得堂,为何不用自己的钱,而必须花费可怜的信徒们的钱呢?
(《论赎罪券的功效》)
“九十五条论纲”的提出(1517.10)
——拉开了德国宗教改革的序幕
材料一
思考:
1、为什么称德意志是“教皇的奶牛” ?
2、德意志为什么会成为“教皇的奶牛” ?
3、“奶牛”会愤怒吗?为什么?
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严重阻碍了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罗马教会对德意志的政治控制和经济掠夺。
材料二:16世纪初的德国已经受到了欧洲人文主义思想的巨大影响,马丁·路德就是德意志维登堡大学一位深受人文主义思想影响的神学教授。他打破天主教会禁止一般基督徒阅读《圣经》的规定,潜心研读《圣经》,初步在思想上否定了教皇的权威,立志要通过改革,实现民族复兴。
【思考】马丁·路德受什么思想的影响而立志宗教 改革的?
人文主义在德意志的传播,马丁·路德立志改革。
圣彼得大教堂
导火线:教皇出售赎罪券
教会宣称:“当你购买赎罪券的银钱叮当落在箱子里,灵魂即刻应声升入天堂 。”
1、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严重阻碍了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2、主要原因:罗马教会对德意志的政治控制和经济掠夺。
3、思想因素: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马丁.路德立志改革。
4、导火线:1517年,教皇兜售“赎罪券”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的原因
根本原因
路德当众把教皇令投入火中
发表《致德意志的基督教贵族书》等文章,系统地阐发了自己的宗教改革主张。
判断甲和乙各代表谁的观点?二者主张有何不同?有何作用?
(一)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主要内容
第一小组
甲: 人生来是有罪的,只有尊崇上帝,忠实地履行七种圣礼:洗礼、圣餐、悔罪等,通过苦修才能得到上帝的恩典。
乙: 只要虔诚地信仰耶稣就可灵魂得救,无须经过烦琐的仪式。这些仪式中,除圣餐外,皆是糟蹋钱财的多余之举,皆可废除。
教会
路德
上帝
教会
信徒
上帝
信徒
天主教的“因行称义”
路德教的“因信称义”
即信仰上帝即可得救
作用:否定了教皇和教会的权威
判断甲和乙各代表谁的观点?二者主张有何不同?有何作用?
第二小组
甲:上帝是不与油嘴之人直接交往的,只有在我们教士的主持下,才能聆听到上帝的福音;否则,就要受到永世惩罚。
乙:每个教徒,只要自己面对《圣经》,真诚忏悔,就可直接与上帝心灵沟通,无须你们所谓尊贵的教士,凡信徒皆为祭司。
教会
路德
《圣经》是人们信仰的唯一神圣权威
——反映了正在兴起的资产阶级要求自由、平等的愿望和反封建的思想。
判断甲和乙各代表谁的观点?二者主张有何不同?有何作用?
第三小组
甲:宗教仪式是神圣的,建立辉煌的教堂、修道院才能体现信徒的虔诚;为了赎罪,神职人员必须禁止一切欲望,包括结婚生子
乙:凡知道自己不适合独身生活的人应该赶快做些功夫,奉上帝的名赶快结婚,男孩子最晚廿岁﹑女孩子在十五岁到十八岁之间就应该结婚,这是他们正健康而适合结婚的年龄。修道生活不但毫无价值,不能成为在上帝面前为自己辩护的理由。而且,修道士生活放弃现世的义务是自私的,是逃避世俗责任,与此相反,履行职业的劳动在我看来是同胞爱的外在表现。
教会
路德
简化宗教仪式,建立廉价教会,减少教堂、修道院,神职人员可以结婚生子
——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建立“廉价教会”的要求,进行资本原始积累。
判断甲和乙各代表谁的观点?二者主张有何不同?有何作用?
第四小组
甲:世俗权力是受上帝的委任来惩治奸邪,保护良善的。因此我们应该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
乙:教权的权力好比太阳,国王的权力好比月亮,他的光是太阳借来的。
教会
路德
国家权力是唯一合法的权力,世俗统治者权力应当高于教权并支配教权;建立本民族的教会
——表达了新兴资产阶级彻底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加强王权,实现国家统一的政治要求。
三、品改革之实
(一)主要内容:
(1)教义:
①理论基础:是所谓的“因信称义”;
②坚持《圣经》是人们唯一信仰的神圣权威;
③人人在上帝与《圣经》面前都是平等的;
(2)宗教仪式:
①减少教堂和修道院,简化宗教仪式;
②神职人员也可以结婚生子。
(3)世俗权力:
①国家权力是唯一合法的权力,世俗统治者的权力应当高于教权并支配教权;
②建立本民族教会。
(二)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实质
根据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产生的背景和内容,探讨:马丁·路德是资产阶级的代表吗?宗教改革的实质是什么?
合作探究
实质:新兴资产阶级在宗教外衣下进行的反封建统治的政治运动。
马丁·路德是虔诚的基督徒,他的宗教改革理念
符合资产阶级的利益。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推动了广大民众的反封建斗争,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和封建势力。
托马斯·闵采尔,德国宗教改革的激进派领袖,也是德意志农民战争领袖。 1524—1526年他领导德意志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和封建势力。
《圣经》译成德文有利于宗教改革的拓展,促进了德意志民族语言的发展。
1534年的德文《圣经》
路德《圣经》翻译手稿
公元1555年,德意志新旧教诸侯签订《奥斯堡和约》,规定诸侯有权在领土辖区内决定其臣民的信仰,即 “教随国定”原则。
2、路德教派取得合法地位
《奥斯堡和约》
【思考】通过材料,分析德意志地区民众反教会的斗争带来什么结果?
日耳曼贵族支持路德的原因
王公要的是政治上的主权。由于路德教义否定了罗马教会存在的正当性,因此使他们意识到自己:
不但不再需要将税收贡献给意大利,而能留为己用;
更能收回治下教士的任命权。通过任命高级教士,停止向罗马交税;
削弱宗教法庭的审判权,没收修道院的财产。日耳曼贵族打着路德的旗帜,一步步向王权国家前进。
新教的传播
3、为欧洲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基督教一分为三:天主教、东正教、新教。
影响:
(1)宗教改革主张,在德意志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迅速得到传播,不少宗教团体接受了路德的新的宗教思想。
(2)引发了反对罗马教廷的风潮,推动了广大下层民众的反封建斗争,1524-1526年德国爆发了闵采尔领导的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和封建势力;
(3)把《圣经》译成德文,有利于宗教改革的拓展,也促进了德意志民族语言的发展;
(4)1555年,德国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路德派取得了合法地位;
(5)这场改革首次在天主教神权体系中打开了一个缺口,为欧洲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
四、悟改革之光
结合本课学习,说说马丁·路德有何品质?
课堂小结
16世纪德国四分五裂;“教皇的奶牛”;人文主义传播
兜售赎罪券
马丁·路德立志改革
因信称义;
《圣经》至上;
王权高于教权
冲击天主教会;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1.马丁·路德倡导宗教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 )
A.反对在德意志出售赎罪券
B.脱离罗马天主教会的管辖
C.改革天主教的教义和仪式
D.建立适合资产阶级需要的教会
2.下列情景不可能发生在路德身上的是
A.正在兜售“赎罪券”
B.在演讲中呼吁“信仰即可得救”
C.正伏案把《圣经》翻译成德文
D.正与一修女举行结婚仪式
3.之所以说欧洲宗教改革运动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其依据是
①宗教改革运动中,各国封建统治者的权力得到了加强 ②改革中,《圣经》被译成当地文字,推动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③改革中出现了多种派别 ④改革中都主张“先定论”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③④ D、①②③
收集资料,比较新教与天主教(旧教)有何差异。
课后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