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推荐》——项羽之死
一、单选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叱责(chì) 数阕(què) 纰漏(pī) 果实累累(lěi)
B. 垓下(Gāi) 创伤(chuāng) 悄然(qiǎo) 引吭高歌(kàng)
C. 麾下(huī) 瞋目(chēn) 田父(fù) 望风披靡(mǐ)
D. 刈旗(yì) 怨懑(mèn) 横祸(hèng) 嗷嗷待哺(bǔ)
【答案】D
【解析】【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然后根据字形和字义辨析字音字音正误。
A项,“果实累累”的“累”应读léi,“累累”有两个音,读léi的时候,指接连成串,多指果实,读lěi的时候,形容累积得多,多指罪行。
B项,“引吭高歌”中“吭”应读háng,“吭”,指嗓子,喉咙,该成语是形容放开嗓子大声歌唱。
C项,“田父”中“父”应读fǔ,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故选D。【点睛】
对多音字的把握,掌握音随意转的原则。吃不准的情况下,可多考虑从词语具体意义的角度入手解决问题。常见多音字标次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大,标常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小,如鲜多半考的是xiǎn的音。善用排除法。如果题干是全部不相同的,就把有两项相同的去掉;如果题干是与所给字的读音全部相同的,则去掉一个不同的一项;如果题干是读音全都正确,就去掉有一个错误的一项;如果题干是读音有错误的一组,就排除肯定无误的一项;总之,用排除法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当然也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的。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 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B. 江东虽小,地方千里
C. 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D. 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
【答案】D
【解析】【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的古今异义设题,考生可以把该词的现代意思代入句中,看是否能讲得通。
A项,“山东”的古义,指崤山的东面;今义,指山东省。
B项,“地方”古义指土地方圆;今义,指处所、地域,也指与中央相对应的下面的行政区域。
C项,“左右”,古义指身边的人;今义指方位名词。
D项,“败北”古今都是“战败”“失败”的意思。
故选D。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被:受
B. 项王自度不得脱 度:估计
C. 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 快:快速
D. 籍独不愧于心乎 独:难道
【答案】C
【解析】【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题中,C项,“愿为诸君快战”,从文中来看,这句话是说“我愿与各位一起痛痛快快地打一仗”,此处的“快”应解释为“痛快,畅快”,解释为“快速”不当。其他三项解释都正确,故选C。
4、下列各句中,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
A. 时不利兮骓不逝 B. 直夜溃围南出
C. 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D.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答案】C
【解析】【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审清题目,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有通假字的一句”,这是针对通假字设题。判断语句中是否存在通假现象,可以分为两步:第一步,把握语句中每一个词语的意思,如果某个字不能用其本义、引申义等解释时,就要考虑通假问题;第二步,通过分析同音、近音或音变等把握是否通假。题中,C项,“骑皆伏”中“伏”通“服”,心服。其他三项没有通假字。故选C。
5、下列各组句子与例句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B.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C. 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D. 左,乃陷大泽中
【答案】A
【解析】A项,与例句句式相同,均为定语后置句;B项,判断句;C项,介宾短语后置句;D项,省略句。
6、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江东虽小,地方千里 B. 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C.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 D. 我何面目见之
【答案】D
【解析】A项,“地方”在文中是两个词,“地”意为“土地”,“方”意为“方圆、面积”;今义指地面的某一个特定地区。B项,“山东”在文中指山的东面;今义指山东省。C项,“慷慨”在文中指“情绪激昂”;今义指大方。D项,“面目”意为“面子、脸面”,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
7、对下列加横线词活用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项王军壁垓下(名词作动词,设营驻守)
B. 有美人名虞(名词作动词,名叫)
C. 渡江而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D.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名词作状语,向东)
【答案】C
【解析】【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主要考核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有名词动用,名词做状语,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动词用作名词,形容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动词的意动用法和数词的活用等,根据具体的句子具体的分析。C项,“渡江而西”中的“西”,名词作动词,向西走。故选C。
8、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 幸:受到宠爱。
B. 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属:随从。
C. 项王自度不得脱 度:估计,揣摩。
D.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被:表被动。
【答案】D
【解析】【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D项,“项王身亦被十余创”中的“被”应解释为“受”。故选D。
9、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江左”即长江下游以西地区。古人以东为右,以西为左,比知我们现在看地图常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法。
B. 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如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C. 古代文章中,一般而言,“江”专指长江,“河”则专指黄河。
D. “逐鹿中原”中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答案】A
【解析】【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借助课内所学和课外积累来辨析正误。题中,A项,“‘江左’即长江下游以西地区。古人以东为右,以西为左……”错误,应该是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江左”是指长江下游以南地区。故选A。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关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日“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10、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项王军壁垓下 壁:设营驻守
B. 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属:隶属
C. 田父绐曰“左” 绐:欺骗
D.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 购:悬赏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题中,B项,从文中来看,“骑能属者百余人耳”意思是说“能随从的骑兵只有一百多人罢了”,“属”应解释为“随从”,解释为“隶属”错误。故选B。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 虞兮虞兮奈若何 若入前为寿
B. 汉骑追者数千人 南冥者,天池也
C. 我何渡为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D. 不忍杀之,以赐公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
A项,两个“若”都是人称代词,你。
B项,第一个“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应为“追逐的汉骑”;第二个“者”用于判断句,放在主语后,引出判断。
C项,两个“为”都是句末语气词,呢。
D项,两个“以”都是介词,把。
故选B。
12、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项羽勇猛善战的一组是 ( )
①力拔山兮气盖世 ②与其骑会为三处 ③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④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 ⑤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⑥所杀汉军数百人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⑤ D. ④⑤⑥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作答本题,需要考生先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选出“全部表现项羽勇猛善战的一组”,然后分析每个句子,看与“项羽”“勇猛善战”是否有关,以此做出判断。题中,①“力拔山兮气盖世”是表明项羽力气大;②“与其骑会为三处”是项羽和士兵的约定;③“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是项羽对自己兵败的看法,这三句与题干的要求无关,排除这三句。故选D。
1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项羽被汉军包围在垓下,夜听四面楚歌,感到获势,已去,于是饮酒帐中,慷慨悲歌,怆然涕下,英雄末路,无限悲凉。
B. 项羽带骑兵八百余人,乘夜突围,过淮河,剩下百余人,到了阴陵,迷了路,又被一老农所骗,陷入沼泽地,导致部下只剩下二十八骑相随。之后他们逃至东城,居然还能斩将刈旗,令人佩服。
C. 为了证明”天之亡我,非战之罪”,项羽奋起作战,斩汉军二将,杀数百人,瞋目一叱,使汉军将士倒退数里。
D. 项羽自感无颜再见江东父兄;不愿渡过乌江,他把乌骓送给亭长,带领部下徒步作战,最后自刎而死。 一个知耻重义的末路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答案】B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题中,B项,“陷入沼泽地,导致部下只剩下二十八骑相随”错误,从文中来看,第二段说的是“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可见应是到东城时剩下二十八骑。故选B。
1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2)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答案】(1)可是如今最终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灭亡我,绝不是我作战的过错。
(2)纵使江东父老兄弟怜爱我,让我称王,我又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纵使他们不说什么,我难道心中没有愧吗?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中,“然”,表转折,然而;“卒”,最终;“困”,动词本身包含被动,被困;“于”,在;“此……,非……也”,判断句;“亡”,使动用法,使……亡;“罪”,过错;第一个“之”,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独,第二个“之”,结构助词,的。(2)中,“纵”,纵使;“怜”,怜爱;“王”,使动用法,让……为王;“面目”,脸面;“彼”,代词,代指江东父老;“独”,难道;“于”,在;“愧”,形容词意动,感到羞愧。
三、语言表达
15、项羽乌江自刎留给后人无数的思考,请结合《项羽之死》的内容,联系现实,写一段150字左右的评论文字。
答:????????
????????
????????
【答案】示例:善于用人和广纳民心至关重要。项羽攻破秦城时,只顾烧秦殿、庆功业、赏士卒,却偏偏忘了安抚百姓,以致他在溃围迷路时,竟被田父欺骗,误入大泽,走向绝境。项羽虽然“力拔山兮气盖世”英勇一生,但沽名钓誉,不会用人,也不知民心可贵。可见,当权者理政,为官者处事,当重视人才,以百姓为重,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解析】评论文字要结合项羽的性格和失败的原因确立观点,并且联系社会实际展开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