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4第四单元11《 廉颇蔺相如列传》 司马迁 (同步测试)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必修4第四单元11《 廉颇蔺相如列传》 司马迁 (同步测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2-06 18:35: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作业推荐》——廉颇蔺相如列传(培优版)
一、单选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缪贤(mào) 燕王(yàn) 砧板(zhǎn) 傲倨(jù)
B. 睥睨(nì) 弄臣(lòng) 斋戒(zhāi) 佯狂(yáng)
C. 汤镬(huò) 渑池(miǎn) 盆缶(fǒu) 怒叱(chì)
D. 披靡(mǐ) 避匿(nì) 鄙贱(bēi) 刎颈(wěn)
【答案】C
【解析】【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词语中加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汉字的读音,考生应根据字形和字义辨析正误。A项,“燕王”的“燕”应读yān,“燕国”是周朝国名,战国七雄之一,在今河北北部、辽宁西部一带。为秦所灭。指河北北部。B项,“弄臣”的“弄”应读nòng,指帝王狎昵的臣子。“弄”读lòng 的时候,是方言中的巷子。D项,“鄙贱”的“鄙”应读bǐ,卑贱,指卑微下贱的人。“披靡”的“靡”应读mǐ,草木倒伏,喻军队溃败,泛指退却后退,喻事物衰落,犹风靡谓风吹到的地方,草木随之倒伏。“靡”读mí的时候,指浪费。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B. 且秦强而赵弱 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
C.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不如因而厚遇之
D. 以勇气闻于诸侯 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答案】D
【解析】【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把虚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来判断,常用文言虚词的辨析方法有:词性分析法、位置分析法、温故求新法、语境判定法、语法切入法、标志识别法等,一般采用排除法或者直选法。本题要求选出“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项,“乃”,第一个是副词,就;第二个是副词,才。
B项,“而”,第一个是连词,表示并列,第二个是连词,表示转折。
C项,“因”,第一个是介词,通过;第二个是副词,趁机,由此。
D项,两个“以”为介词,凭借。
故选D。
3、下列对句式类型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何以知燕王
④而君幸于赵王
⑤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⑥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⑦会于西河外渑池
⑧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A. ①⑤⑧/②④/③/⑥⑦ B. ①⑤/②③/④⑥/⑦⑧
C. ①/②④⑤⑥/③⑧/⑦ D. ①⑤/②④⑥/③/⑦/⑧
【答案】D
【解析】【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对下列句式类型,分类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文言特殊句式的辨析。首先了解文言特殊句式的种类,以及每种句式的特点,然后根据选项做出判断。①⑤都是判断句,“廉颇者,赵之良将也”中“……者,……也”表判断,“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中“……,……也”表判断。②④⑥都是被动句,“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中“见”表被动,“而君幸于赵王”中“于”表被动,“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中“见……于”表被动。③“君何以知燕王”是倒装句中的介词宾语前置,应为“以何”;⑦“会于西河外渑池”是状语后置句,“于”是标志,应为“于西河外渑池会”;⑧“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是倒装句中的定语后置句,应为“求可使报秦之人”。
4、下列各项中,词类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②乃使其从者衣褐
③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舍
④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⑤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⑥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⑦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
⑧毕礼而归之
A. ①②④/⑤⑦/⑥⑧/③ B. ①⑧/②③⑦/④/⑤⑥
C. ①④/②⑥⑦/③/⑤⑧ D. ①⑧/②⑥⑦/③⑤/④
【答案】B
【解析】【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各项中,词类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考生应先明确词语本身的词性,然后根据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词语的词性辨析活用类型。①⑧都是使动用法,“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中的“负”应为“使……承担”,“毕礼而归之”中的“归”应为“使……回去”。②③⑦都是名词做动词,“乃使其从者衣褐”中“衣”应为“穿”,“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舍”中第一个“舍”应为“安置”,“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中“前”应为“上前”。④“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坚明”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意为“坚定明确地遵守”;“约束”是动词活用为名词,意为“同盟,信约”。⑤⑥都是名词做状语,“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中“间”应为“从小路”“抄小路”,“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中“西”应为“向西”,故选B项。
5、下列各句中都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
①相如奉璧西入秦 ②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③拜送书于庭 ④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
⑤召有司案图 ⑥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⑦乃使其从者衣褐 ⑧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⑨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⑩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
A. ①②③⑤⑦⑧ B. ②③④⑦⑨⑩
C. ①②③⑤⑥⑧ D. ④⑤⑥⑦⑧⑨
【答案】C
【解析】【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各句中都含通假字的一组”,这是考查文言实词中的通假现象。①“相如奉璧西入秦”中“奉”同“捧”,双手捧着。②“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中“不”同“否”。③“拜送书于庭”中“庭”同“廷”,朝堂。⑤“召有司案图”中“案”同“按”,查明。⑥“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中“缪”同“穆”。⑧“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中“孰”同“熟”,仔细。④⑨⑩中没有通假字。
6、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以勇气闻于诸侯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B. 乃设九宾礼于廷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C. 不如因而厚遇之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 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答案】D
【解析】D项,为:介词,替,给。A项,以:介词,凭借/介词,用。B项,乃:副词,于是,就/副词,才。C项,因:副词,由此,趁此/介词,经由,通过。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
A. 奉璧西入秦 秦御史前书曰
B. 且庸人尚羞之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C. 归璧于赵 怒发上冲冠
D. 左右欲刃相如舍相如广成传
【答案】D
【解析】A项,名词用作状语/名词用作动词;B项,意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C项,动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用作状语;D项,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动词。
8、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召有司案图”中的“有司”是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
B. “九宾”是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指由傧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
C. 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文中“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采用的是年号纪年法。
D. “斋戒”是古代的一种礼仪,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等严肃庄重的场合前沐浴更衣、洁身清心,以示虔诚。
【答案】C
【解析】【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C项,题中“赵惠文王十六年”采用的是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故选C。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②舍相如广成传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④左右欲刃相如 ⑤相如廷叱之 ⑥秦王恐其破璧 ⑦庸人尚羞之 ⑧宁许以负秦曲
A. ①⑤/②④/③/⑥⑧/⑦ B. ①②④/⑤/③⑦/⑥⑧
C. ①②④⑤/③⑥⑦/⑧ D. ①⑤/②④/③⑥/⑦⑧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活用,题干要求选出“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①⑤名词作状语,②④名词作动词,③形容词作动词,⑥⑧是使动用法,⑦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文言实词的考查包括: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一词多义等。本题主要考查词类活用。词类活用应结合词语在句中的位置和其前后词语的词性思考。比如①和⑤中的加点词都是名词,都是放在动词的前面,但都不是动作的发出者,故都属于名词作状语;②④中,名词+名词,前一个名词作动词;③中,形容词后面跟了宾语,故形容词作动词;⑥⑧中的动作都是宾语发出的,故是使动用法;⑦中形容词+代词,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蕃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蕃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初仕郡,孝廉,除郎中。后遭母忧,弃官行丧。太尉李固表荐,征拜议郎,再迁为乐安太守。郡人周璆,高洁之士。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唯蕃能致焉。字而不名,特为置一榻,去则县之。大将军梁冀威震天下,时遣书诣蕃,有所请托,不得通,使者诈求谒,蕃怒,笞杀之,坐左转修武令。拜尚书。时,零陵、桂阳山贼为害,公卿议遣讨之,又诏下州郡,一切皆得举孝廉、茂才。蕃上疏曰:“昔高祖创业,抚养百姓同之赤子。今二郡之民,亦陛下赤子也。致令赤子为害,岂非所在贪虐,使其然乎?宜严救三府①,隐核牧守令长,其有在政侵暴百姓者,即便举奏,更选清贤之人能班宣法令情在爱惠者,可不劳王师,而群贼弭息矣。”以此忤左右,故出为豫章太守。后迁大鸿胪。会白马令李云抗疏谏,桓帝怒,当伏重诛,上书救云,坐免归田里。永康元年,帝崩。窦太后临朝,时新遭大丧,国嗣未立,诸尚书畏惧权官,托病不朝。蕃以书责之曰:“古人立节,事亡如存。今帝祚未立,政事日蹙诸君奈何委茶蓼②之苦,息偃在床?于义不足,焉得仁乎!”诸尚书惶怖,皆起视事灵帝即位,窦太后复优诏蕃,封蕃高阳乡侯,食邑三百户。帝乳母赵娆,旦夕在太后侧,中常侍曹节、王甫等与共交构,谄事太后。太后信之数出诏命有所封拜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蕃因与窦武谋之。用理泄,曹节等矫诏诛武等。蕃时年七十余,闻难作,将官属诸生八十余人,并拔刃突入承明门。王甫时出,遂令收蕃,即日害之。
(节选自《后汉书·陈蕃传》
[注]:①三府:汉制,三公皆可开府,因称三公为“三府”。②茶蓼:泛指田野沼泽间的杂草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太后信之/数出诏命/有所封拜/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蕃/因与窦武谋之
B. 太后信之/数出诏命有所封拜/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蕃/因与窦武谋之
C. 太后信之/数出诏命/有所封拜/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蕃因与窦武谋之
D. 太后信之/数出诏/命有所封/拜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蕃因与窦武谋之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
比如本题,划线句的大意是,太后信任他们,多次下诏令,给他们封爵授官。陈蕃常恨这帮人,决心消灭宦官。恰逢窦武也有谋划,陈蕃于是与窦武商量。
根据主语的变化,确定前半部主语是“太后”,后半部主语是“陈蕃”;再抓动词,以动词为中心,寻找前后结构关系。分析可知,“数出诏命”“有所封拜”都是太后发出的两个不同动作,中间应断开,排除B、D;
“志诛中官”“因与窦武谋之”是陈蕃发出的两个不同动作,“蕃”应该断在后句,排除A。
故选C。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举孝廉”古代选拔官员的方式,属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B. “出”,被调出京城任官职,实为贬官;陈蕃因提建议被贬为豫章太守
C. “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陈蕃劝说托病不上朝的大臣要尽职尽责。
D. 陈蕃对周只称字不称名,是表示对他的尊敬,故“字而不名”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
本题中,A项,“属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错误,“举孝廉”是自下而上选拔官吏的制度。
故选A。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陈蕃自有名节能招徕贤士。郡人周瑶不接受本郡前后太守的招命,而陈蕃能够招徕,正是因为陈蕃本人自是名节之士。
B. 陈蕃识见卓异颇有方略。他认为地方官吏贪赃枉法、虐待百姓是导致山贼危害一方的重要原因;应该选贤任能,更换地方官吏。
C. 陈蕃尽孝尽忠反而受到杀害。他因母亲去逝,宁愿弃官守丧;虽然多次免官,但他仍然上疏,最后窦太后还是下令捕杀他。
D. 陈蕃少有大志,为人称赞。十五岁时闲处一室而庭院芜秽,他以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回答父亲好友之问,被认为有澄清天下的志气,受到赞叹。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本题中,C项,“最后窦太后还是下令捕杀他”错误。根据原文“曹节等矫诏诛武等。蕃时年七十余,闻难作,将官属诸生八十余人,并拔刃突入承明门。王甫时出,遂令收蕃,即日害之”大意是,曹节等人伪造太后的命令杀了窦武等人。陈蕃当时七十多岁,听说变乱发生,率领属官和学生八十余人,一起拔刀冲进承明门。王甫当时从宫里出来,于是命令逮捕陈蕃,当日杀害了他。可见,不是窦太后下令捕杀他,是为奸臣所害。
故选C。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者诈求谒,蕃怒,笞杀之,坐左转修武令。
(2)致令赤子为害,岂非所在贪虐,使其然乎?
【答案】(1)于是送信的人说假话请求见陈蕃,陈蕃发怒,把送信的人鞭打至死,获罪降为修武令。
(2)导致儿子们为害的原因,难道不是当地官吏贪污暴虐逼迫他们像这样造反的吗?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关键词有:(1)诈,说假话;笞,鞭打;坐,获罪。(2)岂,难道;非所在然,这样。

三、情景默写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
(2)廉颇闻之,肉袒负荆,                   。
(3)卒相与欢,                   。
(4)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他忠贞爱国的体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吾所以为此者,                   ”也体现出蔺相如的这一情感。
(5)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以廉颇自比,来表示自己不服老,还希望能为国效力的句子是“                   :                   ,                   ”。
【答案】????(1).徒慕君之高义也????(2).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3).为刎颈之交????(4).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5).凭谁问????(6).廉颇老矣????(7).尚能饭否
【解析】【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比较简单。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慕、蔺、刎、颈、廉。【点睛】
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