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推荐》——张衡传(培优版)
一、单选题
1、下列加横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少善属文(shǔ) 连辟公府(bì) 莫不逾侈(chǐ)
B. 精思傅会(fù) 邓骘将军(zhì)璇机之正(xuán)
C. 首衔铜丸(xián) 合契若神(qì) 上下肃然(shù)
D. 积年不徙(xǐ) 中有都柱(dōu) 河间相(xiànɡ)
【答案】B
【解析】【详解】
此题考核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形声字重点记忆“统读字”,形似字注意字形的细微差别。A项,“属”应读“zhǔ”;C项,“肃”应读“sù”;D项,“都”应读“dū”。故选B。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表示降职的一项是( )
A. 公车特征拜郎中 B. 再迁为太史今
C. 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D. 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答案】D
【解析】【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表示官职升降的实词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一是要有大量的表示官职升降的词语的积累,二是要有阅读量的积累,能够再具体语境中分辨清楚。本题要求找出加点词表示降职的一项。D项,“左迁”,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是降低官职,即"降官"。犹言下迁。“拜”是授与官职;任命;“迁”是晋升或调动;“徙”是调职。故选D。
3、下列句子不属于特殊句式的一项是( )
A. 连辟公府不就 B.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C. 讽议左右 D. 衡下车,治威严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句子不属于特殊句式的一项”,这是考查文言句式。首先应了解文言特殊句式的类型;然后抓住标志进行选择。A项,“连辟公府不就”是被动句,“辟”动词本身表被动;B项,“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应为“未有之也”。C项“讽议左右”省略句,省略介词“于”。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常见文言特殊句式:(一)判断句(1)用“者,也”表判断:“……者,……也”、“……者也”、“……也”、“……者……”;(2)“为”、“乃”、“即”、“则”或否定词“非,未,弗”等表判断。(3)名词做所谓语直接表判断(刘备,天下枭雄。)(二)被动句:(1)单独用“于”“受”“见”或组合成“见……于……”,“受……于……”表判断。如:“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徒见欺于王”(2)“为”、“为……所……”、“……为所……”表判断;如:“臣闻如姬父为人所杀”(3)“被”(后起用法,如:周公之被逮)。(4)意念被动(无词语标志):兵挫地削(三)省略句:(1)省略主语: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2)省略宾语:“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3)省略介词:“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注意:“以,与,从,为,因”五介词常省略宾语。(四)宾语前置:(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沛公安在?”疑问代词(如:谁、何、奚、曷、胡、恶、安)(2)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如:“时人莫之许也。”(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如:“唯利是图”等。(4)方位词、时间词做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纪》)(五)定语后置:(1)者: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2)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3)……之……者:“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六)介词结构做状语后置:(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翻译时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翻译时前置做状语。如:“具告以事。”(《鸿门宴》)。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例句中的“奇”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A. 舍相如广成传 B. 反欲斗两主
C. 且庸人尚羞之 D. 相如廷叱之
【答案】C
【解析】【详解】
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重点考查词类活用现象。此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将词语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本题要求找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例句中的“奇”用法相同的一项,例句“大将军邓骘奇其才”,是意动用法。A.项, “舍相如广成传”中“舍”是名词作动词,安置;B.项,“反欲斗两主”中“斗”是使动用法;C.项,“且庸人尚羞之”的“羞”是意动用法;D.项,“相如廷叱之”中“廷”是名词作状语。故选C。
5、下列各组语句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②戍卒叫,函谷举
B. ①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②师不必贤于弟子
C. ①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D. ①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
【答案】C
【解析】【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判断文言文特殊句式类型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句式不相同的一组”,A项,①被动句;②被动句。B项,①介词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句);②介词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句),C项,①省略句;②定语后置句。D项,①宾语前置句;②宾语前置句。故选C。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因入京师,观太学 伺者因此觉知
B. 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C. 精思傅会,十年乃成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D. 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 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答案】D
【解析】A项,均为介词,趁此/凭借;B项,均为介词,对/比;C项,均为副词,才/于是,就;D项,均为介词,“用”。
7、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是一篇典型的人物传记,以翔实的文笔全面记述了张衡的一生,描述了他在科学、政治、文学等领域的诸多才能,重点介绍了他在科学与文学方面的成就,表达了作者对传主由衷的敬仰之情。
B. 第1段中,作者用了“不行”“不就”“不应”等词语表现了张衡不慕荣利的高洁品格。
C. 第4段中,作者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的夸张描写和“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的强烈赞叹,着力描写了地动仪检测地震的准确无误。
D. 张衡出任河间相时,与奸党斗争一事,“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表现了他的政治智慧;而“上下肃然,称为政理”,则表现了他的政绩卓然。
【答案】A
【解析】【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A项,“重点介绍了他在科学与文学方面的成就”不合文意,表述错误,课文只在第一段和第五段三言两语简单介绍了他在文学上的成就,相关表达为第二段的“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和第五段的“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第二段和第四段用大量笔墨重点介绍了他在科学方面的成就。故选A。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文章,完成各题。
来歙字君叔,南阳新野人也。父仲,哀帝时为谏大夫,娶光武祖姑,生歙。歙女弟为汉中王刘嘉妻,嘉遣人迎歙,因南之汉中。更始①败,歙劝嘉归光武,遂与嘉俱东诣洛阳。
帝见歙,大欢,即解衣以衣之,拜为太中大夫。是时方以陇、蜀为忧,歙因自请曰:“臣尝与隗嚣相遇长安。其人始起,以汉为名。今陛下圣德隆兴,臣愿得奉威命,开以丹青之信,嚣必束手自归,则公孙述自亡之势,不足图也。”帝然之。
建武三年,歙始使隗嚣。五年,嚣遂遣子恂随歙入质。时山东略定,帝谋西收嚣兵,与俱伐蜀,复使歙喻旨。嚣将王元说嚣,多设疑故,久冘豫①不决。歙素刚毅,遂发愤质责嚣曰:“国家以君知臧否,晓废兴,故以手书畅意。足下推忠诚,遣伯春委质,是臣主之交信也。今反欲用佞惑之言,为族灭之计,叛主负子,违背忠信乎?吉凶之决,在于今日。”欲前刺嚣,嚣起入,部勒兵,将杀歙,歙徐杖节就车而去。嚣愈怒,王元劝嚣杀歙。歙为人有信义,言行不违,及往来游说,皆可案覆,西州士大夫皆信重之,多为其言,故得免而东归。
八年春,歙与征虏将军祭遵袭略阳,遵道病还,分遣精兵随歙,合二千余人,伐山开道,从番须、回中径至略阳,斩嚣守将金梁,因保其城。嚣大惊,乃悉兵数万人围略阳,斩山筑堤,激水灌城。歙与将士固死坚守,矢尽,乃发屋断木以为兵。嚣尽锐攻之,自春至秋,其士卒疲弊。帝乃大发关东兵,自将上陇,嚣众溃走,围解。
明年,攻拔落门,隗嚣支党周宗、赵恢及天水属县皆降。初王莽世,羌虏多背叛,而隗嚣招怀其酋豪,遂得为用。及嚣亡后,五溪、先零诸种数为寇掠,皆营堑自守,州郡不能讨。歙乃大修攻具率盖延及太中大夫马援等进击羌于金城大破之斩首虏数千人获牛羊万余头谷数十万斛又击破襄武贼傅栗卿等。
十一年,蜀人大惧,使刺客刺歙,未殊,驰召盖延。延见歙,因伏悲哀,不能仰视。歙叱延曰:“虎牙何敢然!今使者中刺客,无以报国,故呼巨卿,欲相属以军事,而反效儿女子涕泣乎!刃虽在身,不能勒兵斩公邪!”延收泪强起,受所诫。歙自书表,投笔抽刃而绝。赠歙中郎将、征羌侯印绶,谥曰节侯。
(选自《后汉书·来歙传》,有删改)
【注】①更始:更始帝刘玄。②冘(yóu)豫:犹豫。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歙乃大修/攻具率盖延及太中大夫马援等进击羌/于金城大破之/斩首虏数千人/获牛羊万余头/谷数十万斛/
B. 歙乃大修攻具/率盖延及太中大夫马援等进击羌于金城/大破之/斩首虏数千人/获牛羊万余头/谷数十万斛/
C. 歙乃大修攻具/率盖延及太中大夫马援等/进击羌于金城大破之/斩首虏/数千人获牛羊万余头/谷数十万斛/
D. 歙乃大修/攻具率盖延及太中大夫/马援等进击羌/于金城大破之/斩首虏数千人/获牛羊万余头/谷数十万斛/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①抓虚词看位置,②看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本题中画线句主语是“歙”,谓语有“修”“率”“进击”“破”“斩”“获”,“首虏”“牛羊”“谷”都是名词。“大修”的内容是“攻具”,故应在“具”后断开,排除A、D两项。“金城”是“进击”的地点,故应在“金城”后断开,排除C项。故选B。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把姊妹称为女兄、女弟,或直接称姊妹为兄弟。“姊”又称“姐”,与姊相对者称为“妹”。古时的“兄”又称为“昆”。有兄弟数人的情况下,称呼中必须表示出排行,或以数字为排行,或用伯、仲、叔、季这些排行常用语来表示。
B. 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文中的“建武”即为年号。
C. 谥号是古代君主、诸侯、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的称号。一般一字为正、一字为辅,文官以“文”字为首字,武官以“武”字为首字,而文武双全者得通谥,以“忠”开头,以“忠武”二字为最高荣誉。
D. 《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长于细节描写,所写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C项,“谥号是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的称号”表述错误,根据史实记载“谥号”是根据人物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恶评价或者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选项中“寓含善意”以偏概全。故选C。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来歙受皇帝之命出使隗嚣,希望劝降隗器,孤立公孙述。后来隗嚣把儿子隗恂派到汉朝来做人质。
B. 来歙的妹妹嫁给汉中王刘嘉后,来歙便应邀来到汉中。刘玄失败后,来歙劝服刘嘉归顺光武帝,光武帝见到来歙后非常高兴。
C. 来歙在与征虏将军祭遵袭击略阳途中,因与祭遵意见不合独自率领两千人马从番须、回中径直攻到略阳,杀死隗嚣部下金梁,占领了略阳城。
D. 来歙在征讨隗嚣的过程中,隗嚣余党周宗、赵恢和天水属县都投降了,后来又打败了五溪、先零等地少数民族的势力。后来蜀地人害怕了,便派人刺杀来歙。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C项,“因与祭遵意见不合独自率领两千人马”不合文意,文中说的是“遵道病还,分遣精兵随歙”,即祭遵在路上生病回朝,祭遵分派精兵跟随来歙继续袭击,并非二人“意见不合”。故选C。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山东略定,帝谋西收嚣兵,与俱伐蜀,复使歙喻旨。
(2)今使者中刺客,无以报国,故呼巨卿,欲相属以军事,而反效儿女子涕泣乎!
【答案】(1)当时崤山以东大致平定,光武帝谋划向西收取隗嚣的士兵,想与他们一起攻打蜀,又派来歙去告诉隗嚣光武帝的意旨。
(2)现在我被刺客刺中,没办法报效国家了,所以叫你来,想把军务托付给你,你反而学小孩子哭天抹泪么!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略:大致。谋:图谋。喻:告诉。(2)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属:委托,交付。效:效仿,学习。
三、语言表达
12、张衡为河间相的时候“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可是在皇帝“问天下所疾恶者”的时候却“诡对而出”,“常思图身之事”,更在为河问相三年之时,就“上书乞骸骨”。如何看待张衡的这些行为?请谈谈你的观点。
观点一:张衡这些看似矛盾的行为,并非表明他的软弱,而是表现出一个政治家敏锐的政治眼光、清醒的政治头脑和高明的政治手腕。面对当时险恶的政治形势,他作《二京赋》是为委婉讽喻,作《思玄赋》是“以宜寄情志”,而一旦掌握了实权,他就大力铲除奸徒败类。从文中,我们不难看到一个正直、真实的张衡。
观点二:张衡的这些行为揭示了他内心的矛盾。他先是不想做官,想沽身避祸,后来不得不入了官场二他洞察当时的社会,认为政治旋涡是“吉凶倚伏,幽微难明”的,因此“常思图身之事”。他在狠狠地打击了河间王的势力后,就急流勇退,做出了明智的决策——“上书乞骸骨”。这些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正直的官员内心的苦闷,在无力除恶,无法避祸的情况下,只好独善其身了。
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与张衡的为人有关,他“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这种为人处世的态度对他的仕途是有影响的。作为有责任感的官员,在其位谋其政、除恶扬善是必然选择;但他个性谨小慎微,“不好交接俗人”,所以“乞骸骨”也成为张衡的必然选择。
【解析】【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结合文本探究问题的能力。它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能够创造性的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且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注意提出的观点和看法最好是从文本出发的,而不是随意发挥。本题要求谈谈对文中提到的张衡的行为的看法。要求考生依据文中提到的信息,组织文字阐发观点。本题其实变相考查张衡的性格。文中说“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不慕当世”是说张衡性格谦虚低调,并且淡薄,清高,这种为人处世对他出仕做官是有很大影响的,作为一个“通五经,贯六艺”,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官员来说,“达则兼济天下”,在其位谋其政“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表现了他一个官员的担当责任,忠君爱民的特点;同时他又“交接俗人”“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微难明”,性格中又有小心谨慎的特点,所以最后“乞骸骨”也是他自保的必然选择。这与他的为人处世之道,性格决定命运可以做很好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