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推荐》——短文三篇
一、单选题
1、下列语句横线处,应填入的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
①通过爱他就从他的由自恋引起的孤独中解脱出来,他开始________关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的统一。
②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通过努力换取的爱________会使人生疑。
③________这种情况,因此我们所有的人,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都牢牢地保留着对母爱的渴求,是________的。
A. 体验 常常 基于/不足为奇
B. 体会 常常 基于/不足为训
C. 体验 往往 鉴于/不足为奇
D. 体会 往往 鉴于/不足为训
【答案】C
【解析】【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应填入的最恰当的一组词语”,这是考查词语的辨析。“体验”,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亲身经历。“体会”,指体验领会,也用于人对某种境界或事物的感受。“体验”重在亲自去做,而“体会”重在做后的感受。第一句中,是说他开始亲自去做,故应使用“体验”,这就排除BD两项。“往往”多表示重复出现的情况有一定的规律性,表示某种情况在一定条件下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常常”(事情的发生)不止一次,而且时间相隔不久,只是说明重复出现的某种情况或动作行为,不受其他情况、条件的限制。第二句中说“通过努力换取的爱”会使人生疑,应使用“往往”。“基于”,是介词,由于、根据的意思;“鉴于”,关于,考虑到,按照,根据的意思,指根据某事的情况来确定下步的工作。第三处,此处意思是根据这种情况,应使用“鉴于”。“不足为奇”,不值得奇怪,指事物、现象等很平常;“不足为训”,不能当做典范或法则。第四处,此处是说所有的人都保留着对母爱的渴求是很平常的,应使用“不足为奇”,故选C。【点睛】
解答近义词的方法如下:(1)语素分析:“留同析异”,分析出不同的语素进行组词再作区别。比如,“体验”和“体会”,不同的语素是“验”和“会”,“验”强调经历,重在亲自去做;“会”,意思是“领会”,重在做后的感受。(2)语境分析:对词语的运用,一定要在上下文中找到相应的信息,重点是使用场合上的搭配。(3)语素都不相同的词语,重点从用法方面考虑。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凝聚 背谬 称颂 焦躁不安
B. 赋予 摄服 寥廓 计日成功
C. 履行 羸弱 惋惜 垂暮之年
D. 恩赐 栽脏 遐想 归根结蒂
【答案】C
【解析】【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这是考查汉字的字形,考生应根据字义和字音进行辨析。A项,“背谬”的“背”应为“悖”,“悖谬”指荒谬;不合道理。B项,“摄服”的“摄”应为“慑”,指“因恐惧而顺从”“使恐惧而屈服”。“计日成功”的“成”应为“程”,按照日程,要求工作进度;工作的进度和成效,可以按日子计算。D项,“栽脏”的“脏”应为“赃”,“栽赃”指把赃物或违禁物品暗放在别人处,诬告他犯法。故选C。
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 地铁施工是为了以后出行方便,作为一名本土企业家,我定会鼎力支持。
B. 我进去之后,他问了一声“家父的姓名”,接着又问了我父亲早期的学历。
C. 临别时,他将自己的一张照片送给我,我很感动,决心一定要好好惠存。
D. 喝过两盏茶后,吕端笑着问道:“赵大人深夜光临寒舍,不知有何见教?”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这是考查语言表达的得体性。考生应关注语言使用的场合、使用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D项,“光临”,敬称他人的来访,敬辞,称宾客来到;“寒舍”,谦辞,指自己家,句中使用正确。A项,“鼎力”,敬辞,大力,用于请托或表示感谢时,说的是对方,句中说自己尽全力支持,不当。B项,“家父”,谦辞,对人称自己的父亲,而句中是问对方的父亲,不当。C项,“惠存”,敬辞,请保存,多用于送人相片、书籍等纪念品时所题的上款。句中说自己会好好保存,不当。
4、下列词语中加横线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度日(dù) 推衍(yǎn) 风和日丽(hè)垂暮之年(chuí)
B. 厚赐(cì) 糊涂(tu) 枯燥无味(zào)躁动不安(zào)
C. 弥补(mí) 短暂(zhàn)稍纵即逝(shāo) 丰盈饱满(yíng)
D. 牲畜(chù) 囊括(kuò)强颜欢笑(qiáng) 一叶扁舟(piān)
【答案】B
【解析】【详解】
此题考核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形声字重点记忆“统读字”,形似字注意字形的细微差别。A项,“风和日丽”的“和”应读“hé”;C项,“短暂”的“暂”应读“zàn”;D项,“强颜欢笑”的“强”应读“qiǎng”。故选B。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试论“家”对于中国人的精神价值
陈午晴
中国文化历来强调“家”的存在意义,尤其是“家”的精神价值。此处“家”取广义,指人们以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为基础且主观认定的生活共同体;而“家”的精神价值,则是“家”对人们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及性情意志的形成和发展所起的作用。
中国人历来看重家庭教育,不仅仅是对自己子女知识技能的培养,更是特别强调对其德性的培育。此处的“德性”,是指人们以道德价值追求为核心的精神气质、品性,也可以说是一种道德心灵。中国传统文化中极为丰富的家庭教育文本即透露出对德育的偏重。譬如,《三字经》《弟子规》等发蒙读物虽然也含有部分生活常识,但更偏向伦理教化;而大量的《家训》《家规》简直就是道德读本。当然,中国人更懂得“身教重于言教”“正人先正己”的道理。相应地,晚辈学“做人”则首先要懂得关爱亲人,而“关爱亲人”的起点自然着落在“家”的生活世界里。所以我们说,“家”是中国人德性成长的摇篮。
“家”还是中国人道德价值追求的平台。在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看来,家人、亲人之间原本就应该知道相互关爱。“亲情”一词虽然没有出现在古代汉语当中,但“爱亲”“敬长”“亲亲”等说法在感情层面的含义即等同“亲情”。可以说,儒家思想的起点正是从道德修养、道德规范的意义上来看待亲人之间的关爱方式,进而确立“亲亲、尊尊”原则,对亲人之间的“关爱之情”与“情义”进行一致化的诠释。其中最突出的一个亲情表现方式自然是“孝”,“孝”就是为人子女者对父母特有的关爱,就是对父母的情义。诚然,从今天科学的立场和时代发展的视角来看,亲人之间形成的深厚亲情一定有多种源头,“亲亲、尊尊”原则也不完全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不过,道德价值追求无疑仍然是亲情发展最重要的一个动力,同时也是维系亲情稳定的一个保障。正因为有道德价值追求,我们明白自己对“家”的维系与发展必须有所担当;正因为有道德价值追求,我们懂得亲情不能超越道德规范;正因为有道德价值追求,我们自觉自愿地对亲人给予关心、体贴、照顾和爱护,如尊老爱幼、育儿养老、扶危解困及感恩回报等。也就是说,人们一旦意识到自己在“家”中的道德责任,即有可能自觉自愿地对家人、亲人采取相应的关爱行动。故此,“家”为我们中国人的道德价值追求提供了一个独特的途径或平台。
现在进一步认识和把握“家”的精神价值,自然是为了更好地弘扬“家”的精神价值所具有的积极意义,而弘扬“家”的精神价值则应该是当下有关民族复兴战略的题中之义。首先,民族的真正复兴必然包括文化复兴,因为,文化复兴才是民族复兴的精神内核,而“家”的精神价值原本就是中华文化这个整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次,“家”的精神价值不是简单地见诸文化典籍中的信条,而是一种文化机制,这种机制让人们在生活实践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文化的影响;可以说,“家”的精神价值在一定意义上铸就了我们中国人的民族特性。再次,文化复兴需要从多个向度和层面上展开,而“家”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形态,因此,践行“家”的精神价值也是最基本、最可行的一个文化复兴途径。
(选自《人民论坛》,有删改)
5、下列关于“家”的精神价值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家”的精神价值指“家”对人们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及性情意志的形成和发展所起的作用。
B. “家”的精神价值体现在“家”不仅是中国人德性成长的摇篮,还是中国人道德价值追求的平台。
C. “家”的精神价值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正是它铸就了所有中国人的民族特性。
D. “家”的精神价值是一种让人们在生活实践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文化的影响的文化机制。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C项,“正是它铸就了所有中国人的民族特性”表述绝对化,原文是“‘家’的精神价值在一定意义上铸就了我们中国人的民族 特性”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中国人历来看重家庭教育,不仅注意对子女进行知识技能的培养,更注重对子女德性的培育。
B. 中国人懂得“身教重于言教”“正人先正己”的道理,所以晚辈学“做人”只能从关爱亲人开始。
C. 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的“爱亲”“敬长”“亲亲”等说法在感情层面的含义即等同于现在的“亲情”。
D. 践行“家”的精神价值是最基本、最可行的一个文化复兴途径,因为“家”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形态。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B项,属于强加因果,另外,“只能从关爱亲人开始”与原文“首先要懂得关爱亲人”的表述不一致。
点睛:这类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传统文化中《三字经》《弟子规》等发蒙读物以及大量的《家训》《家规》都是专门的道德读本。
B. 从时代发展的视角来看,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的“亲亲、尊尊”原则也不完全符合时代友展的潮流。
C. 人们如果意识到自己在“家”中的道德责任,就有可能自觉自愿地对家人、亲人采取相应的关爱行动。
D. 更好地弘扬“家”的精神价值所具有的积极意义是我们今天进一步认识和把握“家”的精神价值的目的。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项,“都是专门的道德读本”的表述太绝对化,与原文观点不一致。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
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三、语言表达
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青春不是人生的一段时期,而是心灵的一种状态”。① ,心态上的年轻确是能够永远保持的。无论做人还是做事,方式可以沉稳持重,② ,否则必定一事无成。只有保持年轻心态、葆守青春状态,才能自信若胸有成竹,勃发如沐浴春风。③ ,流淌出的不只是无穷的激情,更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刚猛勇毅的魄力。
【答案】????(1).(1)年龄上的青春是留不住的????(2).(2)但心态决不能染上秋霜(沾上暮气或死气沉沉)????(3).(3)年轻心态犹如生命深处的一股清泉
【解析】试题分析:要考虑语段中心,语段层次,所填语句要与上下文前后扣合。第一处上文规定了对比的两个概念——人生时期、心灵状态,下文应据此展开阐述,横线上的句子与下文在意思上构成对比。第二处要注意“否则”一词。第三处是全段总结性语句,而且要填一比喻句方可与下文“流淌出”关联。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四、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各题。
搀扶年迈的老人,你选择了敬老;安慰摔倒的儿童,你选择了爱幼。这两者______,你又选择了漠视。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国外进修后,穿越了重重艰难险阻,放弃了______的生活,毅然回到祖国,为祖国的科技进步献计献策;( );爱国诗人文天祥在刑场上毅然放弃生存的机会,______;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为了追寻世间真谛而抛弃了______的生活。这些人的选择虽然不明智,但又有谁可以否认这不是他们心灵的选择呢?
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不屑一顾 衣食无忧 舍身取义 雍容华贵
B. 不屑一顾 养尊处优 视死如归 锦衣玉食
C. 置之不理 衣食无忧 视死如归 锦衣玉食
D. 置之不理 养尊处优 舍生取义 雍容华贵
【答案】C
【解析】
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置之不理,放在一边,不去理睬它;不屑一顾,认为不值得一看,形容极端轻视。结合后句的“漠视”可知,前句填做法即可,故应选“置之不理”。衣食无忧,衣服食物应有尽有,不用担心;养尊处优,生活在尊贵、优裕的环境中(多含贬义)。句中是“生活”,故应选“衣食无忧”。视死如归,把死看得像回家一样平常,形容不怕牺牲;舍生取义,为了正义事业不怕牺牲,常用于赞扬别人难能可贵的精神。句中强调的是面对死亡的态度,故应选“视死如归”。雍容华贵,形容人仪态文雅从容,庄重大方,也形容服饰华丽锦绣;锦衣玉食,形容豪华奢侈的生活。此处偏重指生活,不强调仪态与服饰,故应选“锦衣玉食”。故选C。
1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虽然这些人的选择并不明智,但又有谁可以否认这不是他们心灵的选择呢?
B. 这些人的选择虽然并不明智,但又有谁可以否认这是他们心灵的选择呢?
C. 这些人的选择虽然并不明智,但又有谁可以认为这不是他们心灵的选择呢?
D. 虽然这些人的选择并不明智,但又有谁可以否认这是他们心灵的选择呢?
【答案】D
【解析】
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句子共两处错误,第一,语序不当,前后主语不一致,关联词语“虽然”应置于句首;第二,后句否定不当,应把“这不是”改为“这是”。
A项,否定不当,把“这不是”改为“这是”;
B项,语序不当,前后主语不一致,关联词语“虽然”应置于句首;
C项,兼具AB的错误。
故选D。
1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宁可拖着久病的身体困苦生活的著名文学家朱自清,不去领美国的救济粮
B. 著名文学家朱自清宁可拖着久病的身体困苦生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C. 朱自清,现代著名文学家,宁可拖着久病的身体,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D. 著名文学家朱自清宁可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拖着久病的身体
【答案】B
【解析】
此题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选填衔接句,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结合前后句子可知,先说人物,再说事件。“宁可……也不……” 表达一种取舍关系“宁可”后面是“取”的内容,“也不”后面是“舍”的内容。“取”的是“困苦生活”,“舍”的是“救济粮”,由此可确定答案。故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