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李清照词两首
课后篇巩固提升
随堂演练
一、课内精读
(一)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第1~2题。
醉 花 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1.下列对这首词的内容与手法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薄雾浓云”,渲染了一种阴沉忧郁的氛围;“愁永昼”,极言白昼漫长没有尽头,暗示了词人的孤单寂寞。
B.“佳节又重阳”中的“又”字,有很浓的感彩,表明词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突出了伤感的情绪。
C.“凉初透”的“凉”字,一语双关,不但写出重阳节时候天气的萧瑟,更含蓄地反映出词人心境的凄冷。
D.“东篱把酒”是为了排遣离愁,“暗香盈袖”更触动了愁绪,“销魂”是愁的表现,“瘦”字是愁的深化。
答案B
解析B项,“表明词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理解错误,应为“表明词人独过佳节已非一回”。
2.古人常爱用花比喻人之美貌,如“芙蓉如面柳如眉”“人面桃花相映红”等,而李清照却说“人比黄花瘦”,这样的比喻有什么丰富的内涵?
参考答案黄色的菊花外形淡雅、清秀,与作者因相思而消瘦的体态相近,贴切地反映了当时作者由于与丈夫分别而产生的孤独、愁闷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情感。而菊花品格的传统象征意义,也酷似作者清高、淡泊的精神。这样的比喻极切合女词人的身份和精神气质。以花喻人,花人相映,人如花,花似人,营造了婉曲优美的艺术情境。
解析抓住“菊花”形象的特点,从词人与菊花的相似点角度思考作答。
(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第3~4题。
声 声 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寻寻觅觅”四字,以议论开篇,准确地写出了词人处境的孤寂、心情的空虚以及无可排遣、无可寄托的精神状态。
B.“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是“寻寻觅觅”的结果,不但一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笼罩,备感忧伤。
C.“乍暖”两句,言气候寒暖不定之可伤;“三杯”两句,言晓风逼人之可伤;“雁过”两句,言雁声入耳之可伤。
D.“梧桐”两句是说,即使挨到黄昏,秋雨梧桐,也只有更添愁思。暗用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意。
答案A
解析A项,“寻寻觅觅”不是议论,是描写,描写词人的行为和精神状态。
4.融情于景,借秋景以渲染愁情是本词的最大艺术特色,试对此做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本词通过刻画冷清萧索的环境来烘托凄惨悲切的心境。无论忽暖忽冷容易致病的天气,还是单薄的酒味、入夜猛起的秋风、天上的过雁、满地的黄花、窗外的梧桐和黄昏的细雨,无一不是生愁、助愁、牵愁的。篇末托出一个“愁”字,融合了丧夫之哀、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显得格外深广深厚。
解析结合词中大量写“秋景”的词句,秋风、秋雨、秋雁、黄花、梧桐雨等,再加上词的最后一句中直言的“愁”字,综合分析即可。
二、语言运用
5.“菊花”“梧桐”“雨”是李清照诗词中常用的意象,请将这三个词语扩展成一段话。
要求:语句通顺、语意连贯,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不少于60字。
参考答案站在庭院中,听着孤雁的悲鸣,李清照,一个比黄花更瘦的女子,在滴雨的季节里愁苦寂寞。红烛摇影,摇出一片晕黄;梧桐低泣,滴滴到天明;微风低拂,飘落一地菊花。
解析将三个意象串联起来,选取合适的意境,结合李清照的性格或经历,描写一个场景。
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古人远比今人喜爱扇子,他们亲切地称扇子为“凉友”。对扇子“救人于酷暑”的感恩仅是原因之一,① ,才是更重要的理由。《西游记》中家喻户晓的芭蕉扇让人联想到神仙的法力;拜《三国演义》所赐,② ;因仕女贵妇的把玩,团扇则散发着贵气和脂粉香;而这一把折扇、衣袂飘飘,构成了今人对古人“风流才子”的想象。芭蕉扇、团扇、折扇……虽材质与工艺有别,趣味和风格各异,③ ,此“凉友”真“良友”也,待人不分高低贵贱一视同仁,所挥之处,身清爽,心安宁。?
参考答案①扇子上承载着超越器用的文化含义 ②羽扇成了谋略和智慧的化身 ③但扇出的凉风却是一样的清爽
解析根据后面的文字,第①处应该从文化的角度填写,以使之符合“今人对古人‘风流才子’的想象”。第②处,要紧扣《三国演义》中“羽扇纶巾”一词的联想,体现出扇子代表的智慧。第③处要注意与扇子本身的功用联系,以使之符合“凉友”的含义。
课时作业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的词语,意思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B.莫道不销魂
C.东篱把酒黄昏后
D.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答案A
解析次第:文中指光景,状况;今义指次序,一个挨一个地。
2.下列词句中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B.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C.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D.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答案D
解析D项,为比喻,A、B、C三项均为借代。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李清照纪念堂是座古色古香的庭院, :“大明湖畔, ,故居在垂杨深处; ,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人们在读后不觉产生了对这位婉约词人的怀念之情。?
A.郭沫若撰题了纪念堂的门联 趵突泉边 漱玉集中
B.郭沫若撰题了纪念堂的门联 漱玉集中 趵突泉边
C.纪念堂的门联为郭沫若撰题 漱玉集中 趵突泉边
D.纪念堂的门联为郭沫若撰题 趵突泉边 漱玉集中
答案D
解析首先明确本段话的陈述对象是“李清照纪念堂”,A、B两项改变了陈述对象,根据陈述对象一致原则可将其排除,因此剩下了C、D两项。根据对称原则,“趵突泉边”对“大明湖畔”,讲的是地理位置;“漱玉集中”对“金石录里”,讲的是李清照的作品情况。故选D项。
4.李清照的下列词句中,从词的风格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
A.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B.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C.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D.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答案D
解析D项,豪放风格,其他三项是婉约风格。
5.依次填入下面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李清照是独创一格的,她是独立于一群词人之中的。 , 。 , 。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他们一大半是代女主人翁立言的,这一切的诗词,在清照之前,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于是, , 。?
①别的词人也似乎受不到她的影响
②她和她的词也就永远高悬在历史的星空
③她不受别的词人的什么影响
④她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就转化为凄清的悲剧之美
⑤庸才的作家是绝不能追得上的
⑥她是太高绝一时了
A.③①②⑥④⑤
B.①④②⑤⑥③
C.③①⑥⑤④②
D.①③⑥④⑤②
答案C
解析由“独立”推知③“她不受别的词人的什么影响”,由③推知①“别的词人也似乎受不到她的影响”;由⑥“她是太高绝一时了”推知⑤“庸才的作家是绝不能追得上的”;④②两句可知②为总结。
6.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醉花阴》一词中的“ , ,半夜凉初透”三句既点明时令,也暗示出心绪不好、心事重重的原因。?
(2)《声声慢》中的“ , ”两句,作者用雨点打在梧桐叶上的情形,写出自己不能自抑的凄苦。?
(3)李清照的《声声慢》中“ , ”两句是说凄苦的哀愁浸满了作者心灵。身世之痛、家国之痛、孤独之病等等,作者的愁太多太多了,又如何包括得尽,概括得了。?
答案(1)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厨
(2)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3)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二、类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第7~8题。
临 江 仙①
李清照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②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③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注①此词作于建炎三年初春,是宋室南渡的第三个年头。②秣(mò)陵:与下文“建康城”是同一地方,即今江苏南京。③试灯: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张灯,以祈丰稔,未到元宵节而张灯预赏谓之试灯。
7.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与欧阳修《蝶恋花》词一样,连用三个“深”字,前两个“深”字重在形容庭院的幽深,第三个“深”字有加强语气、强化情感的作用。
B.“柳梢梅萼渐分明”写出词人喜见之景:柳梢吐绿,梅萼泛青,一片早春风光。写景如画,不设色,淡墨勾线,寄寓着词人的欣喜之情。
C.下片紧承上片,触景而伤怀,进而追忆往昔,对比眼前,感到一切心灰意冷。“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今昔对比,无限感喟。
D.“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与上片情境遥相呼应,进一步表露了词人落寞无奈的心绪,读者仿佛看到了年老憔悴、神情倦怠的女词人的形象。
答案B
解析词人在上片中表现的是哀情,是怕见春景,而不是高兴看到春景。
8.前人评李清照《临江仙》“‘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人旨以为巧”,请分析此二句巧在何处。
参考答案这两句运用对比和对偶的手法,用“春归”与“人老”形成对比,写出春天又回到了建康,而“我”却只能在建康终老,再也难以回到北地家乡,创设出令人悲痛欲绝的意境。对偶使词句音韵和谐,便于抒发情感。
解析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作答时先指出手法,然后结合词句内容具体分析手法的运用,最后点明效果及情感。这两句的意思是“春天又回到了建康,而‘我’却只能在建康终老,再也难以回到北地家乡”,从内容上看,“春归”和“人老”构成对比,从结构上看,构成对偶,“人老建康城”表达出悲痛欲绝的情感。
(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第9~10题。
点 绛 唇
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纤纤手”语出《古诗十九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借以形容双手的细嫩柔美,同时也点出人物的年纪和身份。
B.开篇两句,着力刻画动作神态,完全不写相貌,但一个少女的形象已经跃然纸上。这和此前此后诗人词人凡是写到女子必重颜值大不相同。
C.“露浓花瘦”写的是带着露珠含苞待放的花,象征花一样的年龄、水一样娇嫩的青春少女形象。
D.词人善于抒写爱情,这首词也不例外,全词虽有叙事,但重在借景抒情,借“露”“花”“青梅”抒发少女敏感而细腻的怀春情感。
答案D
解析D项,“全词虽有叙事,但重在借景抒情”有误,这首词通篇叙事。上片写荡完秋千的精神状态。词人不写荡秋千时的欢乐,而是剪取了“蹴罢秋千”以后一刹那间的镜头。下片写少女乍见来客的情态。她荡完秋千,正累得不愿动弹,突然花园里闯进来一个陌生人。“见客入来”,她感到惊诧,来不及整理衣装,急忙回避。
10.杜牧“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被公认是唐人写少女的佳句,请结合本词对少女形象的塑造做一个对比分析。
参考答案①杜诗只写出了少女的婀娜身姿,整个形象显得模糊不清,不鲜明,而好处是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②李词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了一个立体丰满的宋代少女形象:既勾勒出一少女荡完秋千后的娇美神态,又以极精湛的笔墨描绘了这位少女怕见又想见、想见又不敢见的情窦初开的微妙心理。
解析“娉娉袅袅”是身姿轻盈美好的样子,“十三余”则是女子的芳龄。第二句不再写女子,转而写春花,显然是将花比女子。“豆蔻梢头”又暗自照应了“娉娉袅袅”四字。而本词中,整个上片以静写动,以花喻人,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一少女荡完秋千后的神态。下片以动作写心理,几个动作层次分明,曲折多变,把一个少女惊诧、惶遽、含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
(三)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词,完成第11~12题。
孤 雁 儿①
李清照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游春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注①《孤雁儿》写于李清照晚年,赵明诚去世之后。
鹧鸪天 暮春
黄 昇
沉水香销梦半醒。斜阳恰照竹间亭,戏临小草书团扇,自拣残花插净瓶。 莺宛转,燕丁宁。晴波不动晚山青。玉人只怨春归去,不道槐云绿满庭。
1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梅心惊破”句,是拟人法。词人赋无情之物以知春的灵性。词人着一“惊”字,就将梅花开放的形状和神情都活现出来了。
B.“戏临小草书团扇”,这句摹写闺中佳人在精美的生绡白团扇上临摹字帖、戏学草书的生活情景,表达了主人公追求高雅生活的闲情逸致。
C.李词以景衬情,将环境描写与心理刻画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孤寂凄婉的意境。黄词用叙事的手法,把女主人公的寂寞情怀、怜花心事,曲折深入传给了读者。
D.两首词都写到了“沉香”,李词借时断时续的香烟更突出了环境的凄冷与心境之痛苦。黄词则用炉香渐消、天还未暮以突出永昼难消与心境之孤寂。
答案B
解析“表达了主人公追求高雅生活的闲情逸致”错,“戏临小草书团扇”应是主人公聊以自遣之举,抒发的是主人公的寂寞情怀。
12.两词中的女主人公都充满了愁思,但心境不同,请结合语句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孤雁儿》中含蓄地写出了对亡夫的思念之情。“梅心惊破”,《梅花三弄》的笛曲吹开了枝头的梅花,春天虽然来临了,却引起了“我”无限的幽恨,个人悲欢已见笔底;词末三句写出寻寻觅觅之形及怅然若失之感,表达自己的孤独寂寞,借梅花寄托对亡夫的悼念之情。
《鹧鸪天·暮春》主要是表达女主人公青春被禁锢的失落与寂寞。词的上片,写女主人公春昼梦醒的无聊之状,表现女主人公的寂寞情怀、惜花心事。下片进一层写景抒情,表现了女主人公留春无计、怨春不语的失落心境。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的能力。分析词人情感要逐句分析。两首词表达的情感是不同的。结合诗词之后的注解,李清照的词是在赵明诚去世之后写的,所以从“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可以看出词人思念亡夫内心的孤苦。《鹧鸪天·暮春》中通过“玉人只怨春归去”表达的是女主人公在暮春时节惜春的失落和青春流逝的落寞。
三、语言运用
13.下面是一封自荐信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
感谢您在百忙之中垂询我的自荐书。我积极进取,不断努力提高鄙人的专业技术水平;我乐观开朗,能够很好地搞好人际关系。在众多招聘者中,我不一定是最优秀的,但我信心十足。最后祝贵公司事业有成,明天会更好!
①将 改为 ?
②将 改为 ?
③将 改为 ?
④将 改为 ?
⑤将 改为 ?
参考答案①“垂询” “审阅” ②“鄙人” “个人” ③“搞好” “处理” ④“招聘” “应聘” ⑤“(事业)有成” “蒸蒸日上”
解析作为自荐信,除了语言表达简明、准确外,态度要诚恳,谦敬词语运用要恰当。①“垂询”是敬辞,称别人(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询问。此处用“垂询”不合语境。②“鄙人”的意思是知识浅陋的人,或为谦辞,对人称自己。用于此处,不合语境。③“搞好”和前面的“很好地”语意重复,且过于口语化。④“招聘者”不合语境,应该是“应聘者”。⑤“事业有成”指事业取得一定的成绩,一般用来祝福个人,不能用来祝福公司。
14.在某次“中国好网民”公益广告作品网上评选活动中,小马在自己的朋友圈转发了下面这幅作品,请你帮小马配上一段文字,描述作品内容,阐述推选理由,以便得到更多朋友的支持。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字。
参考答案画面中三人团结协作,共骑一辆自行车,并搭载着“文明、网络、和谐”三个醒目标语。整幅作品构图形象,设计简洁,生动表达了中国网民“网络文明,你我同行”的心声。支持优秀公益广告,希望你也能转发!
解析本题有两问,一是“描述作品内容”,二是“阐述推选理由,以便得到更多朋友的支持”。第一问,注意图中“文明、网络、和谐”的标语,三人同行,共骑一辆自行车等要素。第二问,推选理由,也是揭示图画的寓意,要结合“中国好网民”公益广告主题来写,突出图画“网络文明,你我同行”的寓意。
课件39张PPT。7 李清照词两首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一、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人。宋代女词人。她通晓金石鉴赏,能诗善文,词的成就尤其突出。李清照十八岁时,嫁给丞相赵挺之子赵明诚。婚后,夫妻感情笃深,常投诗报词。公元1127年,金兵攻破汴京,高宗仓皇南逃,李清照夫妇也先后渡江南去,第二年,赵明诚死于建康(南京),李清照独身漂泊江南,在孤苦凄凉中度过了晚年。其词风对后世影响较大,在词坛中独树一帜,称为“易安体”,她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之一。主要作品:前期有《一剪梅》《醉花阴》《如梦令》,后期有《声声慢》《永遇乐》《武陵春》等。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二、作品背景
《醉花阴》写于北宋末年,当时赵明诚离乡在外任知州,李清照独守空闺,形单影只,居室寂寥,再不闻评诗论文、查书品茶、鉴赏碑刻的欢声笑语,极度思念丈夫之下而写成此词。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而在南方辗转逃亡避难中,她丢失了大量珍爱的文物、古籍。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痛苦。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此词。
三、相关常识
易安体:李清照的词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逸思,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优美,故名噪一时,号为“易安体”,该词体具有神“愁”形“瘦”而以清新奇隽出之的艺术特征。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一、读准字音 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二、理解多义 资源助读知识整合资源助读知识整合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三、积累名句
(1)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2)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3)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4)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一、理理文章思路 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二、说说文章主旨
《醉花阴》是青年时期的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分别之后所写,通过悲秋伤别来抒写词人的寂寞与相思的情怀。
《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后震动词坛的名作,通过对秋景秋情的描绘,抒发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悲苦。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任务一】 赏析《醉花阴》的语言与手法
1.“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两句,是如何渲染词人的愁苦之情的?
参考答案:“薄雾”“浓云”,意境凄凉,借景抒发孤寂的愁情。既写出了时间的漫长,烘托出了环境的凄寂,更写出了词人百无聊赖的愁情。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2.“半夜凉初透”的凉意从何而来?重阳节对这种“凉”意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参考答案:①重阳秋夜,天气转冷;玉枕纱厨,难御风寒。②独居家中,没有家庭的温馨,内心感觉到孤独凄凉。③重阳佳节,是家人团聚的日子,以佳节团聚反衬独处之悲,加深了凉意。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3.结合全篇来看,词人以“瘦”煞笔,有什么妙处?参考答案:①结构上,“瘦”字和首句的“愁”字相呼应。②手法上,运用夸张比喻,生动地描绘出词人因思念日渐消瘦的形象。③情感上,一个“瘦”字,归结全篇的情意,表达刻骨的离愁。
4.总体来看,《醉花阴》一词中刻画了怎样的词人形象?运用了哪几种手法?
参考答案:刻画了一个多愁善感、弱不禁风、美丽多情的女主人公形象。运用了比喻、烘托、借景抒情等手法,通过悲秋伤别来抒写词人的寂寞与相思情怀。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任务二】 赏析《声声慢》的语言与情感
1.《声声慢》一词中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参考答案:选用了淡酒、急风、飞雁、满地黄花、梧桐、点点滴滴的细雨,营造了寂寞、冷落、凄恻的意境。
2.“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14个叠字被历代词家赞颂。为什么?
参考答案:①这14个叠字极富音乐美,虽是重叠使用,却无累赘之感,朗读起来,只觉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至极的人在低声倾诉。②这三句,由外而内,由浅入深,由动作、环境到心理情感,文情并茂地描写出女词人孤苦无告的凄凉心境。仅此三句,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已笼罩全篇。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3.“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是怨酒淡天寒还是有更深层的含意?
参考答案:这两句其实是说愁“浓”,以至用酒消愁却不抵事。一个“淡”字,表明作者晚年是何等的凄凉,心境是何等的凄苦。
4.“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写出了怎样的意境?
参考答案:此处将凄凉的景色与痛苦的心情交融在一起,使词的意境更为深远。
5.《声声慢》一词结尾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除“愁”外,你还读出了词人哪些心情?
参考答案:此词篇末托出一个“愁”字,这种愁融合了丧夫之哀、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因而显得格外厚重。全词除结句一语道破外,都没有直接说愁,而是从刻画冷清萧索的环境来烘托凄惨悲切的心境。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 1.有人认为,李清照后期词作中的愁绪,只是抒发了她作为一个落难贵妇人的个人哀愁,是低沉、消极的,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
提示:要运用知人论世的观点,结合时代背景以及词人的独特的人生经历去思考。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2.《醉花阴》和《声声慢》都是写“愁”的名篇,两者在写“愁”上有什么不同?
提示:可以从写“愁”的手法、“愁”的内容等方面对比分析。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参考答案:《醉花阴》以“愁”发端,《声声慢》以“愁”作结。《醉花阴》中的愁:重阳无阳,有高难登,诗兴难发,此一愁也;丈夫远离,独饮闷酒,此二愁也;秋风飒飒,菊残人老,此三愁也。三种愁思聚于一处,借酒浇愁,不胜酒力,酒醒之后愁绪更浓。《声声慢》中赋予了“愁”更深广厚重的内涵:丧夫之哀、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以及一个女人在那个时代的所有无助与无奈……而这些“怎一个愁字了得”。《醉花阴》中所见的愁是迷蒙而华丽的,《声声慢》中所见的愁是孤寂而凄清的。《醉花阴》通过摹愁态、绘愁容,抒写了一位敏感多才的少妇在重阳佳节对远方丈夫刻骨铭心又委婉动人的相思之情。《声声慢》通过设愁境、布愁景,抒发了一个凄惶孤孀饱经国破、家亡、夫死离乱后的孤独寂寞、悲凉愁苦的心绪。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技法借鉴主题阅读借景抒情
技法指导
借景抒情,是借助客观外界景物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的写作方法。采用这种方法,能使情和景互相感应,互相交融,互相依托,从而创造一种物我一体的艺术境界,更好地表达作者的主观感受。
运用借景抒情手法,首先,对所写的景物要有细致的观察和感受,要把景物描写得逼真传神,为抒情做铺垫。其次,要把真切的感受融入所写的景物之中,使景物具有浓郁的思想感情。再次,要把立足点放在抒情上,因为借景抒情,关键在“借”。即写景是次,抒情是主;写景是手段,抒情是目的。技法借鉴主题阅读《醉花阴》和《声声慢》都是借景抒情的名篇。《醉花阴》中,“薄雾浓云”“黄昏”“菊花”“帘卷西风”借助室外秋天的特有的景物,表现了词人孤独寂寞的愁怀。《声声慢》中,词人将自己伤感、凄苦的愁绪融入到了对淡酒、飞雁、黄花、细雨等这些萧瑟惨淡的意象的描写之中,借秋景抒愁情,以哀景来烘托哀愁,充分表现出词人杰出的艺术才华。技法借鉴主题阅读对点小练
借景抒情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描写的景物中,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作者的主观情感。请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写一段文字,200字左右。技法借鉴主题阅读写作示例窗前,有一棵树。
春天绿,秋天黄。
曾经,年幼时,为落叶缤纷雀跃,舞蹈在“秋风扫落叶”中。双手捧起落叶,高举,撒下,双眼凝视叶落下的瞬间。记得,旁边还有哥哥。
日子久了,树已淡出我的视野。每天背着包,只是赶路,赶车。偶然抬头间,觉得心中被什么东西挠了一下,不由得停下脚步。又一次在深秋停留在树下。
树,长得好高。
树叶如枯蝶在空中翻飞飘舞,久久不愿落向地面,似乎想延长在空中停留的时间,不住地向来处回眸。是树母亲狠心抛弃了它,还是为了让它躲避寒冷才提前结束它的生命?大概是后者吧。树枝无声摇曳,谁,是下一个下站者?
此时,哥,已不在。技法借鉴主题阅读让灵魂美丽充实
名句诵读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无论什么事,如果不断收集材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鲁迅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人的知识愈广,人的本身也愈臻完善。——高尔基
当美的灵魂与美的外表和谐地融为一体,人们就会看到,这是世上最完善的美。——柏拉图
一个伟大的灵魂,会强化思想和生命。——爱默生
人应当一切都美,外貌、衣着、灵魂、思想。——契诃夫
只有情感,而且只有大的情感,才能使灵魂达到伟大的成就。——狄德罗
一个勇敢而率真的灵魂,能用自己的眼睛去观照,用自己的心去爱,用自己的理智去判断。不做影子,而做人。——罗曼·曼兰技法借鉴主题阅读素材趣读
1.李清照典衣治学
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后,由于两人都对金石十分爱好,使得夫妇二人只能勤俭度日,常典当衣物,“取之千钱”,买来一些碑文古迹,回家研习,且全身心投入。她给自己立下规矩:不吃第二道荤菜,不穿第二件绸衣,更不置办贵重饰物。有时她在街市上碰见珍贵史料,宁肯脱掉身上的衣服典当,也要买回。李清照的文学成就为世人所称颂,这与其在治学方面的不断追求分不开。技法借鉴主题阅读2.永不褪色的美丽
当我们像吟咏春天的温暖一样吟咏易安的诗词时,她的妩媚依然是我们心灵上的一道风景;当我们从浩瀚万里的历史中找到李清照这个名字时,她的人格魅力依然还流淌在时空的中间。作为女人,沧桑而不失坚强;作为文人,高格而不陷孤僻;作为国人,忧愤而不失忠诚,出色而本色。于小我中张扬个性,于风雨中念国家,虽然孑孑半世,一身轻愁,却给我们留下了永不褪色的传世风流。技法借鉴主题阅读美文品读
乱世中的美神(节选)
梁 衡
①李清照的悲剧就在于她是生在封建时代的一个有文化的女人。作为女人,她处在封建社会的底层。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她又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她看到了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事情,追求着许多别人不追求的境界,这就难免有孤独的悲哀。
②本来,3 000年封建社会,来来往往有多少人都在心安理得、随波逐流地生活。你看,北宋仓皇南渡后不是又夹风夹雨、称臣称儿地苟延了152年吗!尽管与李清照同时代的陆游愤怒地喊道:“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但朝中的大人们不是照样做官,照样花天酒地吗?你看,虽生乱世,有多少文人不是照样手摇折扇,歌咏风月,琴棋书画了一生吗?你看,有多少女性,不学什么辞藻,不追求什么爱情,不是照样生活吗?技法借鉴主题阅读③但是李清照却不,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爱情之尊。无论对待政事、学业还是爱情、婚姻,她决不随波,决不凑合,这就难免有了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法解脱的悲哀。她背着沉重的十字架,集国难、家难、婚难和学业之难于一身,凡封建专制制度所造成的政治、文化、道德、婚姻、人格方面的冲突、磨难都折射在她那如黄花般瘦弱的身子上。
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从骨子里讲,李清照除追求民族气节和政治上的坚定外,还追求人格的超俗。她总是清醒地持着一种做人的标准,顽强地守着自己的节操。在未遭大难,生活还比较稳定时,已见出她高标准的人格追求。当年赵明诚在莱州做官,她去探亲,见室中诗书不多,竟大不悦。以后世事纷扰,她就更超群拔俗,出污泥而不染。她是站在世纪的高阁之上,穿越时空,俯视众生的,所以有一种特殊的寂寞。技法借鉴主题阅读⑤有一本书叫《百年孤独》,李清照是千年孤独,环顾女界无同类,再看左右无相知,所以她才上溯千年到英雄霸王那里去求相通,“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还有,她不可能知道,千年之后,到封建社会气数将尽时,才又出了一个与她相知相通的女性——秋瑾,秋瑾回首长夜3 000年,也长叹了一声:“秋风秋雨愁煞人!”
⑥如果李清照像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一样,是一个已经麻木的人,也就算了;如果李清照是以死抗争的杜十娘,也就算了。她偏偏是以心抗世,以笔唤天。她凭着极高的艺术天赋,将这漫天愁绪抽丝剥茧般地进行了细细的纺织,化愁为美,创造了让人们永远享受不尽的词作珍品。李词的特殊魅力就在于它一如作者的人品,于哀怨缠绵之中有执着坚韧的阳刚之气,虽为说愁,实为写真情大志,所以才耐得人百年千年地读下去。技法借鉴主题阅读⑦郑振铎在《中国文学史》中评价说:“她是独创一格的,她是独立于一群词人之中的。她不受别的词人的什么影响,别的词人也似乎受不到她的影响。她是太高绝一时了,庸才的作家是绝不能追得上的。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他们一大半是代女主人翁立言的,这一切的诗词,在清照之前,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于是,她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就转化为凄清的悲剧之美,她和她的词也就永远高悬在历史的星空。
⑧随着时代的进步,李清照当年许多痛苦着的事和情都已有了答案,可是当我们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
(选自《十月》,有删改)技法借鉴主题阅读[品开头]
节选部分开头,直接点出李清照悲剧的根本原因,加深了悲剧的历史性。
[品手法]
文章第②段,连用四个反问句,气势酣畅,情感激烈,表达了对苟安偷生者的嘲讽。
第③段多用短句、排比句,褒扬李清照的不同俗流,揭示了李清照悲剧的性格原因。
文章第②段引陆游的诗句,借陆游的愤怒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交代了李清照生活的社会背景;第④段引王维的诗句,赞美李清照如“松间明月”“石上清泉”般的超俗人格。技法借鉴主题阅读[品观点]
在封建社会,作为女人,李清照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她又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她看到了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事情,追求着许多别人不追求的境界。正由于这两方面的矛盾,她只能生活在孤独与悲哀之中,这就是李清照的悲剧。技法借鉴主题阅读【问题】
1.作者将李清照称为“乱世中的美神”,她的“美”在文中有哪些体现?试结合全文,分条陈述。
2.文中说,“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在清照之前,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你赞同这一观点吗?请说出两至三点理由。技法借鉴主题阅读参考答案:1.①追求民族气节和政治立场上的坚定;②追求人格的超俗;③化愁为美,创造了让人们永远享受不尽的词作珍品。
2.(1)赞同:①在写作的主题上,离情闺怨类诗词写的都是男女相思;李清照的词作往往表现的是女词人在国难当头的困境里的愁思。②在诗词的格调上,离情闺怨类诗词表现的都是狭隘的个人愁绪;李清照的诗词往往表现出关心国家兴亡,坚守操守的大志。③在艺术风格上,离情闺怨类诗词往往滥用感情,手法粗劣;李清照的诗词含蓄蕴藉,给人以美的享受。
(2)不赞同:①“无数”“粪土”等说法太绝对;②高于或相当于李诗者不乏其人,例如柳永等;③诗作风格、内容等应该丰富多彩,不拘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