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8 拿来主义
课后篇巩固提升
随堂演练
一、课内精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1.下列对节选部分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先把中外文化遗产比作一所大宅子,强调了“拿来”的态度,要果敢,要坚决;然后反面设喻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B.对待文化遗产,作者用“孱头”“昏蛋”“废物”来批判三种错误观点;用“鱼翅”“鸦片”“烟灯和烟枪”来比喻三个组成部分;用“占有”“挑选”和创新来说明批判继承的三个步骤。
C.鲁迅既批判了在旧的遗产面前畏首畏尾的“孱头”,也批判了那种为了表示自己的“革命性”而故意毁灭遗产的“昏蛋”,但对前者的批判明显强于后者。
D.运用比喻说理,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风趣,变陌生为熟悉,从而增强杂文的形象性和感染力,是这几段文字的突出特点。
答案C
解析C项,“但对前者的批判明显强于后者”,在文中没有依据,鲁迅先生对“孱头”“昏蛋”和“废物”都是给予强烈批判的。
2.“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一句话,在内容和结构上各起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内容上:以简要的语言明确了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和本国文化遗产,即要通过独立思考,鉴别精华和糟粕,完全自主地进行选择,这是全文的基本观点。结构上:起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
解析分析这句话在内容上的作用,“运用脑髓”即要善于思考,“放出眼光”即要善于鉴别,“自己来拿”即要争取主动。分析这句话在结构上的作用,要看上下文,特别要注意句中的“所以”一词,通过它可看出此句是承上而来的,然后再看它与下文的关系,其承上启下的作用就很明显了。
3.如何理解“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这句话的内涵?
参考答案这句话揭示了继承文化遗产的意义。强调实行“拿来主义”对于改造民族素质和建设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其中特别提到“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显示了作者认为首要的是改造民族精神和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真知灼见。
二、语言运用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文字是抽象的符号,作为一种媒介,① 。而电视直接用图像影响观众,它有时甚至忌讳思考,因为② 。在波兹曼看来,做一个有文化的人,就是置身于人类精神传统之中进行思考。书籍能够帮助我们实现这个目标,电视却会使我们背离这个目标。那么,③ ?它把我们引向文化的反面——娱乐。一种迷恋当下和排斥思考的文化,我们只能恰如其分地称之为娱乐。?
参考答案①它要求阅读的同时必须思考 ②思考会妨碍观看 ③电视究竟会把我们引向何方
解析第①处要结合后面的语句“它有时甚至忌讳思考”思考,并与之形成对比;第②处要结合前面的语句写原因;第③处要与后面的语句构成设问句。
5.下面是某毕业学生在教师节前夕给老师发来的短信,其中有四处不得体,请找出并加以修改。
恩师无恙,毕业之后,学生垂念师恩。曾经我是您的高足,现在学生也没让恩师失望!值此教师节到来之际,谨祝恩师节日快乐,万事如意!以后还请恩师继续斧正我的不足,如有事需要学生效劳,我当鼎力相助!
参考答案①“垂念”改为“常念”或“思念”。②“高足”改为“得意门生”或“优秀学生”。③“斧正”改为“指出”。④“鼎力”改为“大力”或“全力”。
解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得体,要根据对谦辞和敬辞的知识积累来分析。“垂念”,称别人对自己的思念。“高足”,尊称别人的学生。“斧正”,请人修改文章。“鼎力”,感谢别人帮助之大,敬辞。
课时作业
一、基础巩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有一个大坑,看着很松软,有点像巧克力蛋糕——这是北京时间2019年1月3日上午11时40分,“嫦娥四号”传回的月背影像图带给人们的 。这张在网络上刷屏的图片,拍自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中的冯·卡门撞击坑。这一盆地是在40亿年前被小天体砸出来的。?
到月球背面去看看,一直是人类的梦想。但由于潮汐锁定的关系,月球的自转和公转周期几乎相等,( )。同样,从地球发射的电磁波也只能到达月球正面的半球,使得人类无法对月球背面的探测器进行远程操控。这大大 了人类对于月球背面的探索。月球正面的历史,科学家已经大致研究得清楚了,但最古老的那一段历史却是仍藏在月球背面的深坑。此前,有关月球背面的信息主要来自遥感探测。此次,“嫦娥四号”携带月球车在月球背面成功软着陆,是中国航天创造的又一个人类“第一次”,是中国为全人类科技发展作出的一个重大贡献。在公众和网友为此 之时,科学家则对“嫦娥四号”所携带的月球车有着更多期待:当月球车正式开始巡视,将会有更多科学数据 地通过地月之间的中继星“鹊桥”传回地面。有关月背的研究才刚刚开始。?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遐想 限制 亢奋不已 源源不断
B.联想 限制 亢奋不已 不绝如缕
C.遐想 制约 兴奋不已 不绝如缕
D.联想 制约 兴奋不已 源源不断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遐想”,悠远地思索或想象。“联想”,由于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由于某概念而引起其他相关的概念。根据原文“有一个大坑,看着很松软,有点像巧克力蛋糕”中“巧克力蛋糕”是人们日常所见,第一个横线处应用“联想”。“制约”,是甲事物本身的存在和变化以乙事物本身的存在和变化为条件,则甲事物为乙事物所制约。“限制”,规定范围,不许超过。第二个横线处应用“制约”。“亢奋”,极度兴奋。“兴奋”,振奋,激动。第三个横线处应用“兴奋不已”。“源源不断”,继续不断的样子。“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儿就要断了,多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根据原文“更多科学数据”“传回地面”,第四个横线处应用“源源不断”。故选D项。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所以无论人们何时在地球上观察月球,只有同一面的半球,即月球的正面能被看见
B.所以无论何时观察月球,只有同一面半球,即正面的半球能被地球上的人们看见
C.所以无论何时在地球上观察月球,人们都只能看见同一面的半球,即正面的半球
D.所以无论何时观察月球,地球上的人们都只能看见同一面的半球,即月球的正面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进行推断。结合原文,空缺的主语应是“人们”,排除B项。A项虽然主语是“人们”,但后半句采用被动句,语气不流畅。排除A项。D项,结合下文“从地球发射的电磁波也只能到达月球正面的半球”,“正面的半球”表述更准确,排除D项。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月球正面的历史,科学家已经大致研究清楚了,但最古老的那一段历史却仍藏在月球背面的深坑中。
B.月球正面的历史,科学家已经大致研究得清楚了,但最古老的那一段历史却仍藏在月球背面的深坑中。
C.科学家已经大致把月球正面的历史研究清楚了,但最古老的那一段历史却仍是藏在月球背面的深坑。
D.科学家已经大致把月球正面的历史研究得清楚了, 但最古老的那一段历史却仍是藏在月球背面的深坑。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的语病是不简明和主宾搭配不当。“科学家已经大致研究得清楚了”不简明,排除B项。“最古老的那一段历史却是仍藏在月球背面的深坑”主干提取为“历史是深坑”,主宾搭配不当,排除C、D两项。
二、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6题。
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17世纪西方有人赞美这种造诣的翻译,比为原作的“投胎转世”,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换句话说,译本对原作应该忠实得以至于读起来不像译本,因为作品在原文里决不会读起来像经过翻译似的。但是,一国文字和另一国文字之间必然有距离,译者的理解和文风跟原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也不会没有距离,而且译者的体会和他自己的表达能力之间还时常有距离。从一种文字出发,积寸累尺地渡越那许多距离,安稳到达另一种文字里,这是很艰辛的历程。一路上颠顿风尘,遭遇风险,不免有所遗失或受些损伤。因此,译文总有失真和走样的地方,在意义或口吻上违背或不尽贴合原文,那就是“讹”,西洋谚语所谓“翻译者即反逆者”。中国古人也说翻译的“翻”等于把绣花纺织品的正面翻过去的“翻”,展开了它的反面。
彻底和全部的“化”是不可实现的理想,某些方面、某种程度的“讹”又是不能避免的毛病,于是“媒”或“诱”产生了新的意义。翻译本来是要省人家的事,免得他们去学外文、读原作的,却一变而为导诱一些人去学外文、读原作。它挑动了有些人的好奇心,惹得他们对原作无限向往,仿佛让他们尝到一点儿味道,引起了胃口,可是没有解馋过瘾。他们总觉得读翻译像隔雾赏花,不比读原作那么情景真切。
这样说来,好译本的作用是消灭自己;它把我们向原作过渡,而我们读到了原作,马上掷开了译本。勇于自信的翻译家也许认为读了他的译本就无须再读原作,但是一般人能够欣赏货真价实的原作以后,常常薄情地抛弃了翻译家辛勤制造的代用品。倒是坏翻译会发生一种消灭原作的效力。拙劣晦涩的译文无形中替作品拒绝读者:他对译本看不下去,就连原作也不想看了。这类翻译不是居间,而是离间,摧灭了读者进一步和原作直接联系的可能性,扫尽读者的兴趣,同时也破坏原作的名誉。
林纾的翻译所起的“媒”的作用,已经是文学史上公认的事实。他引导他们去跟原作发生直接关系。能读原文以后,再来看错误的译本,有时不失为一种消遣。有人说,译本愈糟糕愈有趣。我们对照着原本,看翻译者如何异想天开,用胡猜乱测来填补理解上的空白,无中生有,指鹿为马,简直像一位“超现实主义”的诗人。但是,我对林译的兴味绝非想找些岔子,以资笑柄谈助,而林纾译本里不忠实或“讹”的地方也并不完全由于他的助手们语文程度低浅、不够理解原文。
一个能写作或自信能写作的人从事文学翻译,难保不像林纾那样的手痒,他根据自己的写作标准,要充当原作者的“诤友”,自以为有点铁成金或以石攻玉的义务和权利,把翻译变成借体寄生的、东鳞西爪的写作。正确认识翻译的性质,严肃执行翻译的任务,能写作的翻译者就会有克己功夫,抑止不适当的写作冲动,也许还会鄙视林纾的经不起引诱。
(选自钱锺书《旧文四篇:林纾的翻译》,有删改)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使原作“投胎转世”,躯壳换了一个,却保存了原有的风味。
B.两种文字之间的距离、译者跟原作者的距离、译者表达能力欠缺等都会使译文走样。
C.文学翻译的“化境”只是一种理想,由于“讹”无法避免,因而“化境”是无法实现的。
D.翻译本图省事,却变为导诱一些人去学外文、读原作,与目的相去甚远,费力不讨好。
答案A
解析B项,不是“译者跟原作者”,而是“译者跟原作品”。C项,不是“文学翻译的‘化境’”,而是“彻底和全部的‘化’”;再者“文学翻译的‘化境’”是能够实现的。D项,翻译的目的是促进文化交流,“与目的相去甚远”之说不当,“费力不讨好”更无从谈起。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为了论证文学翻译的“化”和“讹”的关系,援引古今中外论据,辩证而形象。
B.文章把好的翻译和坏的翻译进行对比论证,通过对比,二者之高下、优劣不言自明。
C.文章对林纾翻译西方小说的功过得失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论证,给后来者提供借鉴。
D.文章围绕着文学翻译的“化”“讹”“媒”“诱”等几方面展开论述,条理清晰。
答案C
解析C项,“细致深入的分析论证”与原文不符。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优秀的翻译作品,既要忠于原著,保留原先的精神姿致,而又不露生硬牵强的痕迹。
B.文学翻译的所谓“媒”,就是通过译本作为媒介让读者去阅读原著,促进文化交流。
C.林译小说的“讹”,不是因为他的助手们语文程度低,而是因为没有抑制写作冲动。
D.坏的翻译那是糟蹋原著,因为译本的不堪卒读,进而连累原著,居间反而成了离间。
答案C
解析C项,林译小说的“讹”,与“他的助手们语文程度低”不无关系,只是“不完全由于”。
三、语言运用
7.(2019·天津高考)为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某中学文学社团准备举办以某位作家为专题的展览。以下是该展览的版块标题:①家道中落国势危 ②别求新声于异邦 ③横眉冷对千夫指 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⑤万众同仰“民族魂”
下列语句也可以作为该展览版块标题的一项是( )
A.凤凰涅槃,女神再生 B.流亡南洋,坚持抗日
C.我以我血荐轩辕 D.当年海上惊雷雨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与辨析能力。从题目所给的几个标题看,纪念的作家应该是鲁迅。C项,“我以我血荐轩辕”是鲁迅的诗句。A项,《女神》是郭沫若的诗集,《凤凰涅槃》是其中的代表诗篇。B项,“流亡南洋,坚持抗日”是郁达夫的事迹。D项,茅盾曾以“当年海上惊雷雨”的诗句热烈赞扬曹禺的话剧《雷雨》演出的成就,《雷雨》是曹禺的代表作。
8.仿照下面画线的句子,从你熟悉的中国古代文化名人中任选两人,续写两句话。
中国自古以来都不乏有脊梁的人,“举世皆浊我独清,举世皆醉我独醒”,这是屈原正道直行的无悔誓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是李白倔强清高的浪漫告白; , ; , 。?
参考答案“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是柳宗元傲岸不屈的赤子衷情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是文天祥视死如归的慷慨壮歌
解析首先要注意仿写语句要切合语境,合乎情感基调;其次,取例要恰当,阐释要准确;再次,要注意句式一致,诗文引用恰当,能凸显文化名人的精神特质。
课件33张PPT。8 拿来主义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一、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为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
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1918年5月,他首次用“鲁迅”的
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
记》。其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
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花边文学》《伪自由书》《准风月谈》《集外集》《且介亭杂文》等。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二、作品背景
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是中国文化受外来文化影响最集中、最剧烈的时期,与以往历次的文化革新不同,这次新文化的倡导者对旧文化几乎彻底产生了怀疑,主张“全盘西化”。可是没过多久,新文学的过分年轻、稚拙就让不少人大失所望。人们发现,一味地模仿西方文化也是行不通的。于是,20世纪30年代“发扬国光”的复古潮流一度抬头。这时,国民党政府奉行卖国政策,实行反革命文化“围剿”,主张“全盘西化”。在左翼文艺队伍中,一些人反对继承旧文化,反对吸收外国文化,造成思想混乱。1934年6月,鲁迅先生借当时上海《文学》月刊正在讨论的如何对待“文学遗产”问题,写下了这篇杂文,批驳了错误思潮,提倡“拿来主义”。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三、相关常识
杂文是简短的评论性短文,兼有政论、文艺两种因素,但以议论为主。杂文不像一般议论文那样抽象地说理,或者简单地举例说明,而是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剖析,以比喻、征引、联想、引申、夹叙夹议等手法来阐发深刻的道理。杂文的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灵活。有关社会生活、文化动态以及政治事变的杂感、杂谈、杂论、随笔,都可归入这一类。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一、读准字音 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二、写对字形 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三、掌握词语
(1)碰钉子:比喻遭到拒绝。
(2)自诩:自我夸耀。
(3)礼尚往来:在礼节上讲究有来有往。现也指你对我怎么样,我也对你怎么样。资源助读知识整合(4)残羹冷炙:吃剩的饭菜,借指权贵的施舍。
(5)孱头:懦弱无能的人。资源助读知识整合四、辨明词义
(1)不免 未免 难免
辨析:“不免”的意思是“免不了”,只能用在肯定句中,不能用在否定句中。“未免”的意思偏重于“不能不说是”,表示不以为然,用在肯定句或否定句中都可以。“难免”的意思是“不容易避免”,它可以用在否定句中,也可以用在肯定句中。
例:①高校忽视学生客观需求禁止外卖入校未免不近人情。
②“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样的禁令难免遭遇尴尬,不免成为“一纸空文”。资源助读知识整合(2)冠冕堂皇 富丽堂皇
辨析:两者都有盛大或庄严的意思。前者侧重在外表的庄严或正大,多用作贬义词;后者则指建筑物宏伟华丽,气势盛大,也形容诗文辞藻华丽,这是“冠冕堂皇”所没有的。
例:①一组数据撕下美国“国家安全”“知识产权”等冠冕堂皇的面具,无非就是拿国家安全当借口搞保护主义遏制中国贸易。
②奔驰S550的车身,营造出了一种富丽堂皇般的轮廓,完美地符合了它的身份。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一、理理文章思路 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二、说说文章主旨
这是一篇杂文。文章先批判了“送去主义”的危害,然后以生动的比喻论证阐述了“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最后明确了实行“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和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必须具备的品质。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任务一】 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1.“闭关主义”的做法是什么?为什么行不通?
参考答案:做法是“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因为“给枪炮打破了大门”,遭到了帝国主义的武力逼迫,“又碰了一串钉子”。
2.“抛来”和“抛给”有何区别?参考答案:抛来——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者无代价地送人或施舍,一般不怀有什么不良的动机或目的。抛给——有目的、带恶意地输出。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3.“拿来”的观点是在哪一段提出来的?是从哪一段开始阐述其要旨的?
参考答案:第二段点到“拿来”后,第五、六段再次提到,到第七段才开始正面阐述“拿来主义”这一主张。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4.“拿来主义”者应该怎样对待文化遗产?
参考答案:有益的(“鱼翅”),要“拿来”,而且“使用”;既有危害又有用处的(“鸦片”),要吸取、使用它有用的方面,清除它有害的方面;无用但有一点文化价值的(“烟灯”“烟枪”),少许送博物馆,其余的毁掉;人民根本不需要的(“姨太太”),原则上加以“毁灭”。
5.文章最后一段共5句话,如果这5句话是5个问题的答案,那么应该是哪5个问题?
参考答案:①究竟应该怎样对待文化遗产?②对文化遗产应该怎样区别对待?③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意义?④要处理好文化遗产我们必须具备哪些条件?⑤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迫切性何在?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任务二】 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1.作者要提倡“拿来主义”,为什么先从“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写起?
参考答案:近代的“闭关主义”必然导致现在的“送去主义”,“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破”正是为了“立”。
2.作者用什么方法否定“送去主义”?
参考答案:采用类比手法,通过与尼采的类比,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必沦为乞丐。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3.作者用“大宅子”批判了哪几种错误对待文化遗产的人?他们的行为和实质是什么?参考答案:①孱头——徘徊不敢走进——不敢继承;
②昏蛋——放火烧光——拒绝继承;
③废物——欣欣然蹩进——全盘接受。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4.为了说明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作者运用了一系列比喻,请根据喻体,写出本体,指明作者的态度。参考答案:①鱼翅——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吸收(使用);
②鸦片——精华和糟粕并存的部分——趋利避害(合理使用);
③烟枪、烟灯——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作为史料、反面教材(存放);
④姨太太——糟粕——彻底抛弃。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1.本文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当时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现在已经是经济强国,“拿来主义”还有没有现实意义?
提示:“拿来主义”不仅可用在对待文化遗产上,也可用在对外交流与经济生活上。
参考答案:作者所论述的“拿来主义”的主张,与马克思、列宁所讲的对待文化遗产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是吻合的,就其见解来说,这篇文章仍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在当今世界,任何国家和地区保持封闭的自给自足状态(“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都不可能取得经济的迅速发展,更不可能实现现代化。拒绝接受外国的先进科学文化,任
何国家,任何民族要发展进步都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在接受外国的科学文化时必须要“挑选”,要摒弃外来的一切腐朽的东西。要按自己民族的需要去吸取、去发展、去创新。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2.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一文最后阐述“拿来”的方法时说,“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鲁迅先生没有说“其次”应该怎样。结合你对“拿来主义”的理解,谈谈你认为还要注意什么。
提示:解答此题,可结合怎样“拿”和“拿什么”分析,也可结合“如何拿”分析。技法借鉴主题阅读比喻论证
技法指导
比喻论证法又叫喻证法,是通过打比方来形象地对论点进行证明的一种论证方法。恰当地使用这种方法,能深入浅出,平易生动,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具体化,让人易于理解与接受。
《拿来主义》是巧妙地运用比喻论证的典例。文中的八、九两段,集中运用了比喻论证法。第八段中,作者用“譬如罢”这一标志语,引出后面的若干比喻:“大宅子”“孱头”“昏蛋”“废物”等,比喻文化遗产和不同的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在第九段中,作者用“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一群姨太太”分别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与糟粕。两段中的比喻,新颖别致,形象生动,将深奥、抽象的道理说得浅显和具体,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技法借鉴主题阅读对点小练
请尝试使用比喻论证法,写一段文字,阐述某种道理,200字左右。力求体现语言雄辩性的特点。
写作示例拿洗脸作比方,我们每天都要洗脸,许多人并且不只洗一次,洗完之后还要拿镜子照一照,要调查研究一番,生怕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你们看,这是何等有责任心呀!我们写文章,做演说,只要像洗脸这样负责,就差不多了。拿不出来的东西就不要拿出来。须知这是要去影响别人的思想和行动啊!一个人偶然一天两天不洗脸,固然也不好,洗后脸上还留着一个两个黑点,固然也不雅观,但倒没有什么大危险。写文章做演说就不同了,这是专为影响人的,我们的同志反而随随便便,这就叫作轻重倒置。技法借鉴主题阅读鲁迅的精神
名句诵读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
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鲁迅
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鲁迅
愈艰难,就愈要做。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鲁迅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鲁迅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鲁迅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
怀疑并不是缺点。总是疑,而并不下断语,这才是缺点。——鲁迅技法借鉴主题阅读素材趣读
1.思想巨人鲁迅
鲁迅是巨人。他不是帝王,不是将军,他无须挥舞权杖。作为旧世界的逆子,唯以他的人格和思想,进行着韧性的战斗。他把对于民族和人类的热爱埋得那么深沉,乃至他的目光,几乎只让人望见直逼现实的愤怒火焰。在一生中,他呐喊过也彷徨过,但是从来没有屈服和停顿。中国数千年的“文明”、专制和保守,都是他攻击的对象。中国的思想文化界,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赢得众多的私敌,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招致密集的刀箭,因此,也就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获得更为辉煌的战绩。他所凭借的仅是一枝“金不换”,便在看不见的险恶战场里,建树了超人一等的殊勋。技法借鉴主题阅读2.民族魂鲁迅
“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鲁迅《华盖集续编·学界的三魂》)你就是中华民族的魂。当亿万百姓在困顿中止步不前时,是你,像北斗星一样,指引人们前进的方向,永不迷失;当哀鸿遍野,满目疮痍时,是你,以笔为枪,激起了国人的斗志;当整个文坛充斥着一股复古思潮时,是你,以狂人之口呼唤救救孩子!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赞美你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技法借鉴主题阅读美文品读
品读鲁迅
鲁迅(周树人),这似陌生又似熟悉的名字。陌生,是因为他所生活的时代离我们远去,他的思想,他的行为,都日渐模糊。熟悉,是因为他笔下的一段段历史,都烙印在我们中华民族每一个人的心里。在无数革命先驱抛头颅洒热血,为革命事业前仆后继的时候,他拿起他的武器,尖锐的笔锋直刺敌人的心脏。他的文章既深奥难解但又通俗易懂,自中学以来我们就接触鲁迅的文章。让我们走近他,一起来品读:鲁迅。技法借鉴主题阅读鲁迅先生是文学史上的巨匠,更是旧中国封建社会中唤醒了麻木人群的先驱。他的文章犹如一杯上好的龙井。初品,生涩难懂;细细品尝,茶香也越浓。一篇《故乡》披露了旧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人们的愚钝、麻木,抒发了自己对打破彼此隔膜、探求人生新路的执着信念;《孔乙己》抨击整个人吃人的封建制度,但鲁迅对群众的落后不是抱着嘲笑态度,而是进行严肃的思考,使群众从封建思想的桎梏下挣脱出来;面对精神幻灭的论调,鲁迅先生大声喊出:我们从古以来,就有中国的脊梁。明确了绝大部分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极大鼓舞了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鲁迅先生面对的吹捧者、打杀者、唾骂者、麻木者不知有多少,但鲁迅先生时愤怒、时沉默、时奋然反击、时听之任之,鲁迅先生骨子里依然故我,本色不改,正如急流险滩中的高地,永远那么安宁、坚牢,岿然不动。技法借鉴主题阅读走进文章背后的故事,看看通俗易懂的文字下,隐藏了哪些深刻寓意,这何尝不是一种方法呢?面对旧社会的麻木人群,感受人吃人社会的残酷,这何尝不是一种经历呢?阅览鲁迅深奥的思想,品味鲁迅的爱国赤心,这何尝不是一种感悟呢?鲁迅先生留给我们的东西是属于历史的,但是其意义与价值光照未来,他的作品和精神将伴随我们一路同行。技法借鉴主题阅读鲁迅,虽然没有曲折的长篇自传,没有莎士比亚的累累巨著,也没有雨果那曲折动人的小说情节,但他确是位文坛巨匠,伟大的文学家,对中国文学的贡献无与伦比;他虽然不是圣人,也不是完人,但他的确是位文化伟人。他的身影虽然没有出现在战场上,但他也是冲锋陷阵的猛将,以思想作剑以笔为戈,鼓舞着人们,激励着人们,试图将人们的落后思想改变。伟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文学家的鲁迅,是奔腾的骏马,叫声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声《呐喊》;思想家的鲁迅,是大海上的灯塔,灯光划破中国旧社会的《彷徨》;革命家的鲁迅,是寒光闪闪的一把剑,剑锋直指封建时代的封建思想。技法借鉴主题阅读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的一声呐喊。现在鲁迅已远离了我们,但他的精神是永恒的!他有等身的著作,还挑起最荣耀的、也是最艰巨的责任,既批判无知, 讽刺无知,又护佑人民,树立思想!他以嘲讽挑战封建,以坚毅挑战谬论,以真理挑战愚昧,他不屈不挠,坚定不移。我们应该学习这种精神,坚持不懈地学习,为整个中华民族忙碌着,时刻不忘爱国志向,用我们的一生肩负起中国伟大复兴的使命!
(有删改)技法借鉴主题阅读[品开头]
文章开头,用“似陌生又似熟悉”来形容我们对鲁迅的认知,引出“品读”的必要性。
[品内容]
文章第二段高度赞扬了鲁迅先生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巨大贡献,在思想史上的指引作用,认为“鲁迅先生留给我们的东西是属于历史的,但是其意义与价值光照未来”。
[品手法]
运用了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以莎士比亚、雨果和鲁迅对比,突出鲁迅“对中国文学的贡献无与伦比”的观
[品结尾]
文章结尾,与开篇照应,从时代上看,鲁迅离我们远去;从思想上看,鲁迅精神永恒。技法借鉴主题阅读【问题】
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2.鲁迅并无累累巨著,为何称他为文坛巨匠?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
参考答案:1.首先由鲁迅的名字、文章引出话题——品读鲁迅;接着从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等角度评价鲁迅;最后得出结论——鲁迅的思想与精神对我们仍有积极的影响。
2.他的文章揭露了旧社会的种种黑暗,并对此进行了激烈的抨击;极大鼓舞了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激扬了人们的爱国热情;他的奋笔疾呼已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的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