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廉颇蔺相如列传》(71张PPT课件+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11《廉颇蔺相如列传》(71张PPT课件+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2-06 19:03:44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
11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课后篇巩固提升
随堂演练
一、课内精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徒:白白地。
B.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 伏:趴伏。
C.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许:赞许。
D.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完:使……完好无缺。
答案C
解析C项,“许”,答应,许可。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舍人”,古代豪门贵族家里的门客。宋元后用以称呼权贵子弟,犹称公子。
B.“大将军”,古代各朝经常设置的武官职名,多为高级军事指挥甚至最高军事统帅。
C.“斧质”,古代一种处置罪人的酷刑。置罪人于砧板上,以斧斫之。“质”,杀人时作垫用的砧板。
D.“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权臣对自己的谦称。
答案D
解析D项,“寡人”不是权臣的谦称。
3.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赵国得到楚和氏璧时,秦昭王遗书欲以十五城换取和氏璧。给还是不给,这是摆在赵国面前的两难问题。
B.秦派使者送信,按照外交礼节,赵应派使者回复,但满朝文武找不到一个可以出使秦国的人,这是蔺相如出场的背景。
C.缪贤在赵国确实没有可出使秦国的合适人选时推荐了蔺相如,可见当时赵国并不注重人才,致使国力弱小。
D.蔺相如认为,秦强赵弱,国家实力的差距决定了和氏璧不得不给。在决定给秦国和氏璧后,又许下诺言:完璧归赵。
答案C
解析C项,“当时赵国并不注重人才,致使国力弱小”在原文中没有依据。
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
(2)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
参考答案(1)我曾经犯有罪过,私下打算逃到燕国。(2)赵王说:“拿走我的璧,不给我城,怎么办?”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5~6题。
八公山忆廉颇①
[宋]李曾伯
在楚犹在赵②,始终同一颇。
晚年犹矍铄,劲气肯消磨。
非老无能也,如时不利何。
汉皇还拊髀③,用壮莫蹉跎。
注①廉颇墓在今安徽省寿县城北的八公山之放牛山西南坡上。②楚幽王四年(前234),楚王听说廉颇住在魏国,暗中派人把他接到楚国。廉颇当了楚国的将军,也没能建立什么战功。他说“我思用赵人”,流露出对赵国的眷恋之情。③《汉书·冯唐传》:“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良说,乃拊髀曰:‘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为将,岂忧匈奴哉!’”
5.下列对这首诗有关诗句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诗歌的首联,写廉颇晚年成为楚国的将领,仍然想为赵国尽力,“犹在赵”,和在赵国时一样。
B.廉颇一生,忠勇爱国,虽至晚年,仍然想报效国家。“晚年犹矍铄”是对廉颇精神的高度概括。
C.颈联含蓄地指出廉颇不得志的原因,不是年老无能而是生不逢时,暗含对统治者不识人才的不满。
D.尾联借用《汉书·冯唐传》的典故,希望统治者及早发现使用人才,莫让他们空怀壮志,岁月蹉跎。
答案C
解析C项,“含蓄地指出”说法不当,是直接指出。
6.这首诗从表达方式上看,主要采用了哪种手法?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这首诗在表达上采用了议论的手法。诗歌虽然以《八公山忆廉颇》为题,却没有写八公山之景,也没有详细叙述廉颇的事迹,开篇就是议论,赞美廉颇的忠心;颔联、颈联都是议论,谈廉颇遭遇,慨生不逢时。最后一联,借汉皇典故,以议论作结,希望统治者莫让廉颇之类的忠臣良将空怀抱负,蹉跎人生。
解析题目指明是“表达方式”,故应从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角度思考。从诗歌的具体内容看,是议论和抒情,尤以议论为主,指出表达方式后,再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即可。
课时作业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使人遗赵王书        遗:送给。
B.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拜:拜访。
C.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独:唯独。
D.求人可使报秦者 报:报复。
答案A
解析B项,任命或授予官职;C项,难道;D项,答复、回复。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秦贪,负其强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B.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
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C.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D.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答案C
解析间:从小路。A项,负:凭借,倚仗/使……承担;B项,使:派,让/出使;D项,徒:白白地/只,不过。
3.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舍相如广成传 ②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 ④毕礼而归之 ⑤宁许以负秦曲 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⑦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⑧且庸人尚羞之
A.①②/③⑤/④/⑥⑦/⑧
B.①③/②/④⑤/⑦/⑥⑧
C.①⑧/②/⑤④/③⑥/⑦
D.①④/③⑤/⑥⑧/②/⑦
答案B
解析①③名词用作动词,②名词作状语,④⑤使动用法,⑦形容词用作动词,⑥⑧意动用法。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
A.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B.璧有瑕,请指示王
C.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D.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答案D
解析A项,古义为“侍从”;B项,古义为“指给……看”;C项,古义为“遵守约定”。
5.下列各项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B.使不辱于诸侯
C.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D.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
答案D
解析D项是定语后置句,其他三项是被动句。
二、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6~9题。
牵招字子经,安平观津人也。年十余岁,诣同县乐隐受学。后隐为车骑将军何苗长史,招随卒业。值京都乱,苗、隐见害,招俱与隐门生史路等共殡敛隐尸,送丧还归。道遇寇钞,路等皆悉散走。贼欲斫棺取钉,招垂泪请赦。贼义之,乃释而去。由此显名。
东诣太祖。太祖将讨袁谭,而柳城乌丸欲出骑助谭。太祖遣诣柳城。到,值峭王严,以五千骑当遣诣谭。又辽东太守公孙康使韩忠赍单于印绶往假峭王。峭王大会群长,问招:“昔袁公言受天子之命假我为单于今曹公复言当更白天子假我真单于辽东复持印绶来如此谁当为正?”招答曰:“昔袁公承制,得有所拜假,中间违错,天子命曹公代之。辽东下郡,何得擅称拜假也?”忠曰:“我辽东在沧海之东,拥兵百万,曹操独何得为是也?”招呵忠曰:“曹公允恭明哲,翼戴天子,宁静四海。汝君臣恃险远,背违王命,欲擅拜假,方当屠戮,何敢慢易咎毁大人?”便捉忠头顿筑,拔刀欲斩之。峭王惊怖,左右失色。招为峭王等说祸福所归,皆下席跪伏。太祖灭谭,署招军谋掾。文帝践阼,出为雁门太守,寇钞不断。招既教民战陈,又表复乌丸五百余家租调,使备鞍马,远遣侦候。虏每犯塞,勒兵逆击,来辄摧破,吏民胆气日锐,荒野无虞。又构间离散,使虏大结怨仇。招出,大破之。寇贼静息。乃简选有才识者,诣太学受业,还相授教,数年中庠序大兴。郡井水咸苦,民远汲流水,往返七里。招凿原开渠,注水城内,民赖其益。其治边之称,次于田豫,百姓追思之。
(选自《三国志·魏志》,有删改)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昔袁公言/受天子之命/假我为单于/今曹公复言当更/白天子/假我真单于/辽东复持印绶来/如此/谁当为正
B.昔袁公言/受天子之命/假我为单于/今曹公复言/当更白/天子假我真单于/辽东复持印绶来/如此/谁当为正
C.昔袁公言受天子之命/假我为单于/今曹公复言当更白/天子假我真单于/辽东复持印绶来/如此/谁当为正
D.昔袁公言受天子之命/假我为单于/今曹公复言当更白天子/假我真单于/辽东复持印绶来/如此/谁当为正
答案D
解析首先比较选项,然后结合文意排除。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印绶,旧时称印信(以作凭证)和系印的丝带。古人印信上系丝带,佩带在身。
B.公,古代对人的一种敬称,如“袁公”“明公”等。敬称还有“陛下”“太祖”“单于”“阁下”“台端”等。
C.席,古人专用的坐具,不用作卧具,用草或苇子编成。古人习惯在地上铺席,坐在席上。
D.太学,古学校名,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汉武帝时期始设太学,立五经博士。
答案C
解析C项,“席”,供人坐卧铺垫的用具。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牵招有情有义,打动强盗。他的老师乐隐被害,牵招和乐隐的门生史路等人收殓其尸首,归途中遇强盗抢劫,史路等逃跑,牵招含泪请求得以幸免。
B.牵招胆气过人,征服峭王。袁、曹、公孙三方均想争取峭王,牵招对比分析了只有曹公为正宗,呵斥并要杀掉公孙康派来的韩忠,在场人极为震恐。
C.牵招有勇有谋,静息边乱。他任雁门太守时,教百姓打仗列阵,派他们去深入侦查,打败过敌人;又用离间计使敌人之间大结怨仇,然后主动出击,消灭寇贼。
D.牵招为民谋利,治边有方。牵招挑选有才识的人,送他们到太学读书,还亲自教他们,使学校大兴;郡里井水又咸又苦,他引水入城,百姓深受其益。
答案D
解析D项,“还亲自教他们”错,原文“还相授教”的意思是被送到太学读书的人再回故里传授他人。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汝君臣恃险远,背违王命,欲擅拜假,方当屠戮,何敢慢易咎毁大人?
(2)虏每犯塞,勒兵逆击,来辄摧破,吏民胆气日锐,荒野无虞。
参考答案(1)你们君臣倚靠天险远地,违抗王命,还想擅自拜授官职,正应当处死,怎么敢轻慢诋毁大人?(2)敌人每次进犯边塞,牵招就派兵迎击,敌人来了就被打败,官吏百姓的胆气一天天增强,边远地区没有忧患。
解析(1)“恃”,依赖,倚仗;“拜假”,擅自拜授官职;“慢易”,轻慢,懈怠;“咎毁”,怪罪诋毁。(2)“勒”,率领;“逆”,迎击;“锐”,勇猛;“虞”,忧患。
参考译文牵招字子经,是安平观津人。十几岁时跟随同县的乐隐求学。后来,乐隐任车骑将军何苗的长史,牵招跟随他完成了学业。正逢京城大乱,何苗、乐隐被害,牵招和乐隐的门生史路等人一起将乐隐的尸首收殓起来,把灵柩护送回家乡。路上遇有强盗抢劫,史路等人全都逃散了。强盗想砍棺拔钉,牵招含泪请求赦免。强盗认为他讲义气,就放过棺材离开了。牵招从此名声显扬。
他向东投奔曹操。曹操想征讨袁谭,但是柳城的乌丸想派出骑兵援助袁谭。曹操派他到柳城去。牵招到了那里,正赶上峭王装束严整,要将五千骑兵派遣到袁谭那里。又有辽东太守公孙康派韩忠带着单于的印绶前来授给峭王。峭王召集各部落的首领,他问牵招:“从前,袁公说他受天子之命,任命我为单于;而今曹公又说应再次禀告天子,任我为真单于;同时,辽东太守又拿着印绶来。这样看来,谁该是真正的?”牵招回答说:“从前袁公承天子命令,能够拜授职位,但后来发生变故,天子命令曹公取代了他。辽东是下属郡,怎么能擅自称说拜授职位呢?”韩忠说:“我辽东在大海东边,拥兵百万,怎么只有曹操能拜授职位呢?”牵招呵斥韩忠说:“曹公诚信恭敬圣明贤哲,他拥戴天子,让四海安宁。你们君臣倚靠天险远地,违抗王命,还想擅自拜授官职,正应当处死,怎么敢轻慢诋毁大人?”便抓住韩忠的头往地上撞,拔刀要杀了他。峭王惊恐,身边的人也都吓得变了脸色。牵招向峭王等人讲述灾祸和幸福的两种归宿,在场的人都离开座位,屈膝伏地聆听。曹操消灭了袁谭,任牵招为代理军谋掾。魏文帝曹丕即位,牵招出任雁门太守,此郡侵扰劫掠的事接连不断。牵招既教百姓打仗列阵,又上表请求免除乌丸五百多家的租税,并让他们备好鞍马,派他们去深入侦查。敌人每次进犯边塞,牵招就派兵迎击,敌人来了就被打败,官吏百姓的胆气一天天增强,边远地区没有忧患。牵招又用离间计离间敌人,使敌人之间大结怨仇。牵招出兵攻打,大败敌人。盗贼再也没有出没。牵招又挑选有才识的人,送他们到太学读书,然后叫他们再回故里传授他人,几年间学校广泛兴办。郡里井水又咸又苦,当地人到很远的地方汲取河水,往返七里。牵招在原野上开凿河渠,引水入城,百姓深受其益。他治理边郡的声誉,仅次于田豫,老百姓都追怀思念他。
三、语言运用
10.下面是为父亲举办个人书画展的杨先生给某知名书画家写的一份邀请函的正文内容,其中有五处使用了不得体的词语,请找出并加以修改。
明日请您屈驾到府上一坐,令尊珍藏的墨宝将悉数展出,届时还请您抛砖引玉、不吝赐教。明早七点请您务必在家恭候,我们将有专车迎接。真诚期待您的光临!
参考答案(1)“府上”修改为“寒舍”;(2)“令尊”修改为“家父”;(3)“抛砖引玉”修改为“批评指正”(或“发表高见”);(4)“务必”删掉;(5)“恭候”修改为“等候”。
解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作答此题,考生要明晰这是一份邀请函,为此,用语自然有讲究。“府上”是指对别人的家或老家的尊称,修改为“寒舍”。“令尊”尊称对方父亲,修改为“家父”。“抛砖引玉”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好作品,修改为“批评指正”(或“发表高见”)。“务必”带有强制性,不礼貌,应删掉。“恭候”指敬辞,恭敬地等候,修改为“等候”。
11.下面是某班级一次“分享阅读”活动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字。
答案示例班级分享阅读活动将分组进行,各组要确定阅读主题和书目,并完成海报等作业;班内则将开展海报展示、笔记漂流等活动,并通过投票对各组阅读成果进行评比。
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中的框架示意图,要仔细观察框架图,在明确题目要求的基础上,分析图的层次性以及每层的主要内容。在组织答案时,注意语言的连贯得体和准确生动,同时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组织答案时应先指出这是某班级一次“分享阅读”活动,然后按照从下往上的顺序,分别介绍小组和班级的活动,小组活动环节包括主题、节目、作业,班级活动包括海报展示、笔记漂流,还有投票评比。要做到内容完整,归属得当,表述准确,语言有条理、清楚、连贯,字数超出要求,酌情扣分。
课件71张PPT。11 廉颇蔺相如列传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一、作者简介
司马迁(前145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二、作品背景
战国末期,秦、楚、齐、赵、韩、魏、燕七国中,以秦力量最为强大,它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积极对外扩张,以图统一中国。本文所叙史实发生在公元前283年到公元前279年之间,正值战国中期之末。在此之前,秦早已占领了巴蜀,并夺取魏在河西的全部土地,又多次大败楚军,初步形成了统一全国的趋势。在此期间,秦以主力图楚,公元前280年秦取楚上庸及汉水北岸,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逼楚迁都于陈。尽管如此,秦仍未停止对赵的进攻,所以如何对付秦的挑战已成为关系着赵国安危的大问题。廉颇和蔺相如就是在这个历史舞台上起关键作用的人物。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会时,秦的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虽对赵国虎视眈眈,但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进攻。这就是蔺相如进行外交斗争取得胜利的客观有利条件,当然,蔺相如的主观努力——利用有利的形势,机智勇敢地斗争也非常重要。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三、相关常识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事起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讫于汉武帝(元狩元年),历时三千余年。全书130卷,共526 500 字,
包括12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30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70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10表(大事年表)、8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称为“实录、信史”,列为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之首,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一、读准字音 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二、分清通假
(1)可予不(“不”通“否”)
(2)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
(3)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察看)
(4)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 (“缪”通“穆”)
(5)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三、理解多义 资源助读知识整合资源助读知识整合资源助读知识整合资源助读知识整合四、辨明活用 五、区别古今 资源助读知识整合资源助读知识整合六、明察句式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3)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判断句,“为”表判断)
(4)而君幸于赵王。(被动句,“于”表被动)
(5)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被动句,“见”表被动)
(6)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被动句,“见……于”表被动)
(7)使不辱于诸侯。(被动句,“于”表被动)
(8)何以知之?(宾语前置,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
(9)君何以知燕王?(宾语前置)
(10)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定语后置,“者”,定语后置的标志)资源助读知识整合(11)拜送书于庭。(介词结构后置)
(12)设九宾礼于廷。(介词结构后置)
(13)会于西河外渑池。(介词结构后置)
(14)传以示美人及左右。(省略句,省略“传”的宾语“之”)
(15)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省略句,省略“使”的宾语“之”)
(16)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省略句,省略“以”的宾语“之”)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七、积累名句
(1)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2)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资源助读知识整合八、储备常识
(1)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洁身清心,以示虔诚。
(2)列观:一般的宫殿。观,宫廷中高大华丽的楼台。
(3)有司: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
(4)九宾: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由傧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
(5)汤镬:古代的一种酷刑,用滚水烹煮。
(6)寿(为寿):向人进酒或献礼。
(7)负荆:背着荆条,表示愿受责罚。这是向对方请罪的一种方式。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一、理理文章思路 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二、说说文章主旨
本文记述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表现了蔺相如智勇双全、能言善辩、顾全大局、维护团结的美德,以及廉颇粗豪坦荡、知错必改的可贵品质,歌颂了文臣武将竭忠尽智,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爱国精神。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任务一】 把握文章的内容
1.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先后写了几件事?它们是围绕什么展开的?
参考答案:课文按时间顺序写了三件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欢。这三件事都是围绕对秦斗争展开的。
2.开头两段写什么?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这是传记的开头,介绍传主的身份,突出两人地位的悬殊,为后文两人的矛盾做铺垫。
3.蔺相如发现秦王“无意偿赵城”后采取了哪些做法?请结合原文内容简要回答。
参考答案:①设计智取——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②说理斗争——一方面以“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来批评秦王的欺骗手段,另一方面以赵王的虔诚来批判秦王的傲慢、不讲信义。③誓死捍卫——倚柱,怒发上冲冠;“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4.渑池之会是蔺相如和秦王的又一次正面交锋,为什么还要写老将廉颇送别赵王时说的那段话?
参考答案:表明廉颇对待国家大事的态度,谨慎持重,对敌斗争坚决,有长远眼光;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此次会盟的危险性。作者详写这段为“廉蔺交欢”张本。
5.明人李贽评相如“引车避匿”一事说:“节节见相如智勇俱妙。”试结合这段话说说“妙”在什么地方。
参考答案:相如深知廉颇公忠体国之心,故以“秦王之威”相比,又以“国家之急”相许,足见其胸襟阔大,如此方能使廉颇顿悟己非。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任务二】 赏析人物形象
1.课文是如何安排蔺相如出场的?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参考答案:蔺相如是在赵国君臣对秦王的威逼利诱、以空言求璧而无计可施的情况下出场的。这样写既交代了事情的起因,也揭示了秦赵之间的矛盾,也间接表现了蔺相如的智勇。
2.“完璧归赵”着重表现蔺相如哪一方面的品质?是如何表现的?
参考答案:“完璧归赵”表现了蔺相如的大智大勇。表现方法是:①直接描写,如写蔺相如的语言、动作、神态等;②间接描写,以秦王的声威、秦廷的环境气氛来反衬蔺相如的镇定自如、智勇双全及非凡的外交斗争艺术。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3.有人认为,渑池会上,秦王意态傲慢,轻视侮辱赵王,着重体现在下面的几个字上。写写你对这几个字的理解。参考答案:“酣”字写出秦王的趾高气扬、盛气凌人的神态;“令”写出秦王自认为高赵王一等的颐指气使、不可一世的霸气;“寿”字表现了秦国君臣自视为大、蔑视赵王的傲慢。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4.综观全文,文章写了三件事,但每件事写人的方法各不相同。请根据下图,写出事件对应的写人方法。参考答案:“完璧归赵”注重在矛盾冲突的发展变化中刻画人物。“渑池之会”注重用简洁凝练传神的语言来描绘人物。“廉蔺交欢”注重在对比、反衬中凸显人物的思想性格。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1.有人说,第二段“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两句可删。但课文在节选的时候并没有删除,想一想,其理由是什么?
提示:注意合传的特点和本课节选部分要突出描写的人物。
参考答案: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2.本文是两个人的合传。两个人物一生事迹很多,在纷繁庞杂的材料中,作者是如何选择材料的?作者对选出的这些材料又是如何处理的?
提示:选材上有详略,表现手法上有正面和侧面描写。
参考答案:作者根据主旨的需要选取材料,分别采取了明写、暗写,详写、略写的方法。作者以蔺相如为主,详写、明写;以廉颇为辅,略写、暗写。但文中都能做到各尽其妙,使廉、蔺二人的性格同样鲜明、突出。“完璧归赵”完全写蔺相如,主要表现他“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胸怀和智勇双全的品质。“渑池之会”详写蔺相如,主要表现他的机智果敢;略写廉颇,表现他参与决策,勇而有谋,以军事力量支持蔺相如外交斗争的爱国行动。“廉蔺交欢”合写两人,还是以蔺相如为主,通过蔺相如的先国后私,廉颇的勇于改过,把两人的思想统一到爱国这一基本点和共同点上。另外,在事件经过的叙述上也有详略之分,如“完璧归赵”部分,对秦决策写得详,入秦经过写得略;对秦斗争写得详,斗争结果写得略。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技法借鉴主题阅读抓住特征写人物
技法指导
一个人一生中所做的事情很多,可是写人物传记时,不能事无巨细,统统罗列,而是必须对这些传记的素材进行加工、提炼,选择最能表现人物主要性格特征的典型事件来写。司马迁为了要表现廉颇、蔺相如的主要性格特征,不是给廉颇、蔺相如各开一张履历表,而是选择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欢”三件事来写。这三件事反映了两种矛盾:一是秦、赵两国之间的矛盾,一是廉、蔺两人之间的矛盾;前一个矛盾发展的后果,是构成后一个矛盾的原因。通过这两种矛盾冲突,廉颇和蔺相如的主要性格特征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技法借鉴主题阅读对点小练
学习本文选材的特点,写一个人物,表现出其鲜明的性格特点或卓越的见识。字数不限,力求生动形象。
写作示例云长变色而起,夺周仓所捧大刀,立于庭中,目视周仓而叱曰:“此国家之事,汝何敢多言!可速去!”……云长右手提刀,左手挽住鲁肃手,佯推醉曰:“公今请吾赴宴,莫提起荆州之事。吾今已醉,恐伤故旧之情。他日令人请公到荆州赴会,另作商议。”鲁肃魂不附体,被云长扯至江边。吕蒙、甘宁各引本部军欲出,见云长手提大刀,亲握鲁肃,恐肃被伤,遂不敢动。云长到船边,却才放手,早立于船首,与鲁肃作别。肃如痴似呆,看关公船已乘风而去。(罗贯中《三国演义》)技法借鉴主题阅读宽容的力量
名句诵读
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尚书》
能容小人,方成君子。——冯梦龙
不念旧恶,此清者之量。——《论语集注》
自出洞来无敌手,得饶人处且饶人。——善棋道人《绝句》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
人之谤我也,与其能辩,不如能容。人之侮我也,与其能防,不如能化。——弘一法师
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苏霍姆林斯基
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另一颗心宽容。——纪伯伦技法借鉴主题阅读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雨果
宽容就像天上的细雨滋润着大地。它赐福于宽容的人,也赐福于被宽容的人。——莎士比亚技法借鉴主题阅读素材趣读
1.千古铭记“将相和”
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感人至深。主动请缨、威震敌国、有勇有谋的蔺相如,赤胆忠心、知错就改的老将廉颇,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蔺相如一介布衣,身为舍人,寄人篱下,在国家有急之时,却主动请缨,在强大威武的秦昭王面前,不卑不亢,怒叱秦廷,极力维护国家的尊严,又能在万般危难之时,完璧归赵。其诚心、其气魄、其胆量、其谋略可谓古今无双。更令人钦佩的是,面对廉颇老将的“恶言”,他能忍辱退让,以国家之急为先;当廉将军承认错误、负荆请罪时,他能宽宏大度,不计前嫌。技法借鉴主题阅读2.宽容是一种美德
宽容是一种美德。深邃的天空容忍了雷电风暴一时的肆虐,才会有风和日丽;辽阔的大海容纳了惊涛骇浪一时的猖獗,才会有浩渺无垠。泰山不辞抔土,方能成其高;江河不择细流,方能成其大。包容是壁立千仞的泰山,是容纳百川的江河湖海。技法借鉴主题阅读美文品读
宽容是一种美德
肖复兴
有一首小诗这样写道:“学会宽容/也学会爱/不要听信青蛙们嘲笑/蝌蚪/那又黑又长的尾巴……/允许蝌蚪的存在/才会有夏夜的蛙声。”
在竞争激烈的社会,在唯利是图的商业时代,宽容同忠厚一样都成了无用的别名,让位于针尖对麦芒的斤斤计较。但是,我还是要说:宽容是一种美德。技法借鉴主题阅读18世纪的法国科学家普鲁斯特和贝索勒是一对论敌,他们关于定比这一定律争论了九年之久,各执一词,谁也不让谁。最后以普鲁斯特的胜利而告终,普鲁斯特成为定比这一科学定律的发明者。但普鲁斯特并未因此而得意忘形,据天功为己有。他真诚地对曾激烈反对过自己的论敌贝索勒说:“要不是你一次次的质难,我是很难把这个定比定律深入地研究下去的。”同时,他特别向公众宣告,发现定比定律,贝索勒有一半的功劳。
这就是宽容。允许别人的反对,并不计较别人的态度,而充分看待别人的长处,并吸收其营养。这种宽容是一泓温情而透明的湖,让所有一切映在湖面上,天色云影、落花流水,便都蔚为文章。这种宽容让人感动。技法借鉴主题阅读16世纪的德国天文学家科普勒未出名时,曾经写过一本关于天体的小册子,被当时已久负盛名的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发现。第谷在繁忙当中,向科普勒发出邀请。科普勒在前往布拉格的路上病倒了,第谷得知消息后给他寄来了钱,才使得他一家来到布拉格。但由于妻子,他和第谷产生了误会,他毫无根据地谩骂了第谷一通后不辞而去。但第谷觉得这个年轻人富有才华,便由秘书代笔写信请回了科普勒,是第谷的胸怀感动了科普勒。合作不久,第谷就身患重病。临终前,第谷将自己所有的资料和观察星辰的科学底稿都毫无保留地交给了科普勒,科普勒后来根据这些资料和底稿整理出著名的《路德福天文表》。技法借鉴主题阅读这就是宽容!误解、谩骂、忘恩负义,都不去计较,并在临终之前将一份最珍贵的信任托付给他。这种宽容是一片宽广而浩瀚的海,包容了一切,便也化解了一切,裹挟着你跟随着他一起浩浩荡荡向前奔涌。宽容的最高境界不是索取,而是付出和给予,这种宽容让人钦敬。
我们的生活日益纷繁和复杂,不尽如人意、不顺心、烦恼、忧愁,甚至能让我们恼怒、无法容忍的事情,可能天天会摩肩接踵而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抽刀断水水更流。技法借鉴主题阅读我所说的宽容,并不是让你毫无原则一味退让。宽容的前提是对那些可宽容的人或事;宽容,不是去对付,去虚与委蛇,而是以心对心去包容,去化解,去让这个越发世故、物化势利的粗糙世界变得湿润一些。不是什么都要剑拔弩张,什么都要斤斤计较,什么都要你死我活、钩心斗角。我们为什么不能多一分宽容给予对方,多一分爱给予这个世界?即使我们一时不能做到像普鲁斯特一样成为一泓深邃的湖,更难以做到如第谷一样成为一片宽广的海,我们起码可以做到如一只青蛙去宽容蝌蚪一样,让温暖的夏夜充满嘹亮的蛙鸣。我们面前的世界不也会多一分美好,自己的心里不也多一些宽慰吗?
宽容,是我们自己的一幅健康的心电图,是这个世界的一张美好的通行证!
(选自《华夏时报》,有删改)技法借鉴主题阅读[品开头]
开篇是一首有趣的小诗,却讲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没有青蛙对蝌蚪的宽容,就没有夏夜热闹的蛙声。
第二段逆势立论,在宽容被抛弃的时代,却主张宽容,显示了作者不同一般的见识。
[品手法]
普鲁斯特和贝索勒的故事,很好地诠释了什么是宽容。
科普勒和第谷的故事,更生动,更感人,让我们知道,宽容需要多么宽阔的胸怀,是一种何等伟大的品格。
作者在每个示例后的分析,加深了论证的力量,起到了很好的点题作用。技法借鉴主题阅读[品思想]
文章倒数第二段,准确界定了“宽容”和退让的区别,不仅使论述更严密,也使论证具有辩证性。
[品结尾]
文章结尾,用两个比喻,再次强调了宽容的重要性。技法借鉴主题阅读【问题】
1.文中列举普鲁斯特和第谷的事迹分别论证了什么观点?请简要回答。
2.如何理解“宽容,是我们自己的一幅健康的心电图,是这个世界的一张美好的通行证”的含意?
参考答案:1.普鲁斯特的事迹论证了宽容应该是允许别人的反对并不计较别人的态度,应该充分看待别人的长处并吸收其营养。第谷的事迹论证了宽容应该是以宽阔的胸怀付出和给予,包容一切,化解一切。
2.宽容是一种健康的心态,是评价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的依据,宽容是受人欢迎的良好品质,拥有它能让你得到更多的认同和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