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柳永词两首》(38张PPT课件+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4《柳永词两首》(38张PPT课件+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2-06 19:08:22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4 柳永词两首
课后篇巩固提升
随堂演练
一、课内精读
(一)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第1~2题。
望 海 潮
柳 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靧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词一开头即以鸟瞰式镜头摄下杭州全貌。点出杭州位置的重要、历史的悠久,揭示出所咏主题。
B.“烟柳”后三句从多个方面描写杭州之形胜与繁华,写街巷河桥的美丽,居民住宅的雅致,都市人口的繁庶。
C.“云树”三句,由郊外说到市内,只见钱塘江堤上,行行树木,远远望去,郁郁苍苍,犹如云雾一般。
D.这首词艺术构思上匠心独运,上片写杭州,下片写西湖,以点带面,明暗交叉,铺叙晓畅,形容得体。
答案C
解析C项,“由郊外说到市内”错误,应为“由市内说到郊外”。
2.这首词中使用了很多数词,这些数词在表意上具有怎样的作用?
参考答案“三吴都会”“十万人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千骑拥高牙”等在词中的运用,或为实写,或为虚指,均带有夸张的语气,有助于表现赞美孙何的主旨。
解析词中数词的使用,意在扩大词的意境,表现气势。这首词中的数词,带有夸张成分,与赞美孙何的主旨相关。
(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第3~4题。
雨 霖 铃
柳 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3.下列对《雨霖铃》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寒蝉”“长亭”“晚”等词点明了节令和地点,通过对景色铺写为下文设伏笔。
B.“执手”两句紧承上两句,用细节描写的手法和通俗的语言表达了深挚的感情,形象逼真,凝练有力。
C.词人把“杨柳”“风”“残月”这三种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一幅凄凉的图景,融情于景,故而能打动人心。
D.这首词的结尾,词人采用了以景结情的手法,欲见钟情之殷、离愁之深,有无穷之意,耐人寻味。
答案D
解析D项,“以景结情的手法”错,应是“以问句作结”,直抒胸臆。
4.关于“离情”,有人说“别时容易见时难”,也有人说“相见时难别亦难”。你认为《雨霖铃》一词应该属于哪一种?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示例(1)我认为《雨霖铃》属于“相见时难别亦难”这一种。从词的内容上看,两人相见无期,“此去经年”,应是“相见难”;从“都门帐饮无绪”“执手相看泪眼”等句,不难看出离别时的难分难舍,可谓“别亦难”。(2)我认为《雨霖铃》属于“别时容易见时难”这一种。作者与恋人长亭一别,相见无期。分别只是瞬间的,思念却是漫长的。从“念去去,千里烟波”可以看出去地之远,从“此去经年”可见归期之遥。
解析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只要能结合《雨霖铃》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做出合情合理的分析即可。
二、语言运用
5.仿照下面一段话的句式及修辞手法,以柳永和《雨霖铃》为对象写一个句子。
示例 (苏轼)他豪迈,唱“大江东去”;他狂放,“老夫聊发少年狂”;他多情,“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柳永)?
?
答案示例他婉约,歌“杨柳岸,晓风残月”;他多情,“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他执着,“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解析例句运用了排比手法,仿写时注意词人特点与其词句相对应,词句默写要正确。
6.人们在分析艺术品虚和实的关系时常说:“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这一现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诗字面上是写景,但这景中却包含了诗人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浓情厚谊,又是抒情。所写之景是实,所抒之情是虚。这实际上是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写法。
还比如柳永《雨霖铃》:?
?
答案示例“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设想酒醒梦回所见到的景象,弱柳扶晓风,残月挂枝头,这是虚写。词人设想的这种凄清的景象为与恋人分别的场景平添了一层惜别感伤之情。
解析《雨霖铃》中运用虚写手法最成功的名句就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注意结合诗句分析拓展。
课时作业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去经年        经年:一整年。
B.云树绕堤沙 云:像云一样茂密的。
C.市列珠玑,户盈罗绮 盈:到处是。
D.异日图将好景 图:绘制成图。
答案A
解析A项,“经年”,年复一年。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怒涛卷霜雪②会其怒,不敢献
B.①寒蝉凄切,对长亭晚②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C.①执手相看泪眼②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D.①便纵有千种风情②纵一苇之所如
答案B
解析A项,①气势盛大;②生气。B项,都是介词,面对。C项,①副词,互相;②表对第一人称“我”怎样。D项,①纵使;②任凭。
3.与“杨柳岸,晓风残月”运用的表现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  )
A.杏花春雨江南。
B.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C.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D.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答案C
解析“杨柳岸,晓风残月”运用了“列锦手法”(纯用名词组合)。
4.下列对词的有关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它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故俗称宋词。早期的词,本是一种配乐的歌词,可以歌唱。
B.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别称有长短句、曲子、曲词、乐府、乐章、琴趣、诗余。
C.词大致可分为三类:小令、中调、长调。有人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
D.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李煜、晏殊、柳永、李清照、晏几道、姜夔等。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有辛弃疾、苏轼、秦观、周邦彦、岳飞、陈亮、陆游等。
答案D
解析D项,秦观和周邦彦以婉约见长。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自古钱塘风景优美,柳永在《望海潮》中用“          ,          ”描写了茂密如云的树木、浪涛汹涌的海潮。?
(2)《雨霖铃》下片中“          ,          ,          ”是感慨深秋季节的个人离别之苦,进而推及一般离人的思想感情,俯仰古今,在难言的凄哀中去深沉地思索人们普遍的离别伤感。?
(3)柳永在《雨霖铃》中用“           ?          ,          ”写想象酒醒后的情景,也是他漂泊江湖的感受。?
答案(1)云树绕堤沙 怒涛卷霜雪 (2)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 冷落清秋节 (3)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 晓风残月
二、类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第6~7题。
鹤 冲 天①
柳 永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注①这首词是柳永初考进士落第之后的一纸“牢骚言”。据说,宋仁宗在放榜时想起柳永这首词中的“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说道:“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就这样黜落了柳永。从此,柳永便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长期流连于“烟花巷陌”中。
6.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考科举求功名而落榜,在柳永看来只是“偶然”,可见其狂傲自负的性格。
B.他自称身处圣明的朝代,又说自己是“明代遗贤”,这是对宋仁宗不识人才的嘲讽,“明代暂遗贤”是反语。
C.“未遂风云便”,于是就转向了另一个极端——“恣狂荡”,是词人恃才负气的表现,也是一种抗争的方式。
D.“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意思是说青春短暂,不忍虚掷,不为“浮名”而牺牲赏心乐事。
答案B
解析B项,“‘明代暂遗贤’是反语”理解错,“明代”可以理解为圣明的时代,“贤”不是反语,从下文词人自诩“才子词人”“白衣卿相”句可以看出。
7.柳永在科举中偶然失意,便“恣狂荡”“依约丹青”“偎红倚翠”。对这种做法,有人说是过于轻狂,有人说是正当反抗,你是怎样理解的?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示例(1)我认为柳永这种做法有些“轻狂”,在科举考试中的偶然失意是不可避免的,因落第而牢骚满腹,转而寻花问柳,是一种消极的态度。
(2)我认为这首词反映了柳永的反叛性格,他虽“狂荡”,却仍然保持严肃自律的“才子词人”“白衣卿相”的面目,他的做法是对命运的抗争而不是自甘沉沦。
解析这是一个主观性较强的题目,只要观点鲜明,结合词作内容,自圆其说即可。从这首词的内容看,柳永既有恃才放旷的一面,也有对不幸命运的抗争。
(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第8~9题。
八声甘州
柳 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8.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写雨后江天。此时已入素秋,本已气肃天清,又加此一番秋雨,更是纤埃如雾,尽皆浣去,一澄如洗。
B.“渐霜风”三句写风紧日斜之境。当此之际,秋意更深,雨洗暮空,凉风忽至,关河肃杀凋零之气已浓,残阳照着高楼,一片冷落之景象。“紧”字突出了雨后傍晚的江边寒风渐冷渐急。
C.“惟有”两句写的是短暂与永恒、变与不变这令人思索的宇宙人生哲理,“无语”乃“无情”,蕴含了百感交集的复杂心理。
D.本词融写景、抒情于一体,使用了细节描写、虚实结合、对比等手法,将词人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语浅而情深。
答案D
解析D项,本词并未使用对比的手法。
9.简要赏析“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的意境。
参考答案遥想佳人在妆楼上天天盼“我”回家,看到多少次天边驶回的船帆,还以为是“我”的归舟呢。从想象对方思念自己的情景落笔,进一步深化了自己的盼归之情。
解析下片妙处在于词人善于推己及人,本是自己登高远眺,却偏想故园之闺中人,应也是登楼望远,伫盼游子归来。“误几回”三字更觉灵动,将自己的思归之情从对方落墨,曲折蕴藉。
(三)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第10~11题。
安 公 子
柳 永
远岸收残雨,雨残稍觉江天暮。拾翠汀洲①人寂静,立双双鸥鹭。望几点、渔灯隐映蒹葭浦。停画桡②、两两舟人语。道去程今夜,遥指前村烟树。  游宦成羁旅,短樯吟倚闲凝伫。万水千山迷远近,想乡关何处?自别后、风亭月榭孤欢聚。刚断肠、惹得离情苦。听杜宇声声,劝人不如归去。
注①拾翠汀洲:古代妇女喜欢到河滩上拾翠鸟尾羽作装饰品。一说拾翠是采摘香草。②画桡:装饰华美的船桨。
10.下列对这首词理解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远岸收残雨,雨残稍觉江天暮”,说明下了很长时间的雨,雨点逐渐稀疏,但天已近傍晚,为全词营造了迷蒙冷清的气氛。
B.“拾翠汀洲人寂静,立双双鸥鹭”,以“双双”形容鸥鹭,衬托出抒情主人公的寂寞孤独,景中有情。
C.“停画桡、两两舟人语”,说明词人已到达目的地,听到身边人的谈话声,却不知自己该走向何方。
D.词的结尾,以听杜宇哀啼结束,更觉深情婉转、凄恻动人。杜宇声声,劝人归去,愈觉不堪。
答案C
解析C项,“已到达目的地”有误。
11.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感情,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①对前路的迷茫感。“道去程今夜,遥指前村烟树”“游宦成羁旅”说明作者不知前路在何方。②漂泊江湖的孤独感。“自别后、风亭月榭孤欢聚”说明作者感到孤独。③对故乡的思念。“听杜宇声声,劝人不如归去”说明作者思念家乡。④离别的痛苦感。“刚断肠、惹得离情苦”说明作者对别离的痛苦。
解析这首词是写词人于舟中凝伫时触景伤情,在羁旅失意之中怀乡,心绪郁结。通过对宦游思归的描写,反映了作者长年落魄、官场失意的萧索情怀。分析时要抓住具体的词句。
三、语言运用
1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5个字。
文艺与时代的关系,往往体现为①                            。每个时代都意味着一定时空人类社会现实生活的变化,其中包含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变化,政治、文化、生态文明的变化,人们的社会关系、思想情感的变化等。②                              。例如,鲁迅的《狂人日记》、茅盾的《子夜》反映的是作家对“五四”时期社会问题的有力回应;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乐曲《黄河大合唱》则是高扬爱国精神、动员全民抗战的嘹亮号角;蒋子龙小说《乔厂长上任记》等则是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文学”对于新时期改革的认识……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时运交移,质文代变”,强调的便是③                              ,它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必然与一定时代的特点及其历史趋势紧密联系。?
答案示例①它与这一时代现实生活的关系 ②这些变化都会在这一时代的文艺作品中有所反映 ③文艺必须扎根于一定的历史时代(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陈述对象是“文艺与时代的关系”,根据第①处后的“每个时代都意味着一定时空人类社会现实生活的变化”,可以确定第①处应填“它与这一时代现实生活的关系”;第②处中的主语应该是紧承上文的“变化”,而下文又列举了同时代的文学作品对这些变化的回应,所以确定第②处应填“这些变化都会在这一时代的文艺作品中有所反映”;第③处紧承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时运交移,质文代变”,强调的是文艺和历史时代密切的关系,因此应填“文艺必须要扎根于一定的历史时代”。
13.请根据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概述嫦娥四号探测器在月背成功着陆的意义。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100个字。
2019年1月3日10时26分,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东经177.6度、南纬45.5度附近的预选着陆区,并通过“鹊桥”中继星(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的中继卫星,为嫦娥四号的着陆器和月球车提供地月中继通信支持,于2018年5月21日发射升空)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此次成功落月是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嫦娥四号探测器由着陆器和巡视器组成,共配置包括2台国际合作载荷在内的8台有效载荷。其中着陆器上安装了与德国合作的月表中子及辐射剂量探测仪,巡视器上安装了与瑞典合作的中性原子探测仪。科学家认为,月球背面比正面更为古老,且屏蔽了来自地球的无线电信号干扰,在此开展低频射电天文观测可以填补射电天文领域在低频观测段的空白,为研究太阳、行星及太阳系外天体提供可能,也将为研究恒星起源和星云演化提供重要资料。
参考答案嫦娥四号首次实现了人类探测器月背软着陆,首次近距离拍摄了月背影像图并传回地面,书写了国际合作探索宇宙奥秘的新篇章,填补了射电天文领域低频观测段的空白。(其他表达,符合语段意思亦可)
解析分析可知,语段共有五句话,分别从五句话中提取相关信息即可。由一、二句可知,嫦娥四号探测器首次实现了人类探测器月背软着陆,首次近距离拍摄了月背影像图并传回地面;由三、四句“2台国际合作载荷”“与德国合作的……与瑞典合作的……”,可概括出嫦娥四号探测器在月背成功着陆书写了国际合作探索宇宙奥秘的新篇章;由第五句“在此开展低频射电天文观测……提供重要资料”,可知其填补了射电天文领域在低频观测段的空白。
课件38张PPT。4 柳永词两首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一、作者简介
柳永(约987—约1053),字耆卿,原名三变,崇安(今福建崇安)人。北宋词人。仁宗景祐元年(1034)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早年屡试不第,经常出入于歌楼舞馆,并通晓音律,这使他成为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的代表词人。柳永的词在宋元时期流传甚广,有“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的说法。主要作品有《雨霖铃》《望海潮》《八声甘州》等。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二、作品背景
宋真宗咸平末年(1002-1003),柳永从家乡前往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应考,路经钱塘(今浙江杭州),为了谒见两浙转运使孙何,柳永就写下了《望海潮》这首词,投赠他。
《雨霖铃》是作者晚年离开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时所作的。词人屡试不第,一生落魄,到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才中进士,那时已年近半百了。可是仕途坎坷,他并没得到重用,只做了一个小小的屯田员外郎。宦途失意的压抑与恋人别离的痛苦交织在一起,词人内心充满哀怨,于是作《雨霖铃》以寄离情。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三、相关常识
词:萌芽于南朝,兴起于隋唐,到了宋代进入全盛期,是一种和乐可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初起时称“曲子”“杂曲子”“曲子词”,后来也称作“乐府”“长短句”或“诗余”等。它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如“雨霖铃”。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
词按字数的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阕”或“片”);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一、读准字音 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二、理解多义 资源助读知识整合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三、积累名句
(1)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2)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3)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4)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一、理理文章思路 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二、说说文章主旨
《望海潮》描写了西湖景色的秀美和杭州城市的繁华,展现了北宋富裕的都市生活和多彩的市井风情。
《雨霖铃》主要以冷落、凄凉的秋景来衬托情人之间难以割舍的离情,将抑郁的心情和失去爱情慰藉的痛苦交织在一起,谱成了这首词的主旋律。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任务一】 体会《望海潮》的语言
1.“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三句,在词的上片中具有怎样的作用?
参考答案:用“形胜”“都会”“繁华”总领下文,引出下面的铺叙。
2.“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句中,若将“卷”字改为“推”字好不好?为什么?
参考答案:不好。“怒”表现了钱塘江潮来时波滚流翻、排山倒海的气势,用“推”则显得比较平淡,力度、气势均没有“卷”强,对浪花飞溅的情态描写也不如“卷”形象逼真。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3.“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两句,据说曾引起金主完颜亮投鞭渡江之志,这两句美在什么地方?
参考答案:“桂子”“荷花”是不同季节的两种花,均为具有西湖乃至杭州特色之景物;“三秋”点出桂子飘香季节,“十里”渲染荷花种植之广,工整的两句,高度概括了西湖、杭州美的特征,给人以美好的联想。
4.在《望海潮》一词中,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杭州的繁华与美丽?
参考答案:地理位置、历史传统、自然景观、市井面貌、百姓生活。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任务二】 鉴赏《雨霖铃》的情与景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交代了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交代了分别的时间、地点以及特定环境。渲染了一种凄楚悲凉的气氛,为全词奠定了低沉伤感的情调,烘托出浓浓的离愁别绪。
2.“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运用了怎样的描写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白描手法(或细节描写)。寥寥数语便把缠绵眷恋之情、无可奈何之意惟妙惟肖地表达了出来,收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表达效果。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3.“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三句再次描写景物,这里的景物描写与词的开头三句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开头三句写的是眼前的景物,而这三句写的是想象中的景物。前者是实景,此处是虚景,是词人“缘情设景”。
4.宋词一般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这首词符合这一特点吗?上、下片各写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符合。上片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渲染氛围;下片是词人想象别后羁旅生活孤独痛苦的愁情。(也可以理解为不符合,结合下片虚写的景物分析即可。)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5.“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千古名句,你能说说其成为名句的理由吗?
参考答案:融情于景。没有一个字写情,而又没有一个字不写情。词人设想旅途中的情景:待今宵酒醒之后,我将身在何方呢?我的身边还能有我的知心人陪伴我吗?不会有了,陪伴我的将只有岸边杨柳,耳畔清风,天边残月!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望海潮》一词的上片写景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是按照怎样的角度来写的?
提示:上片的写景角度多样:“东南形胜”从地理位置角度,“三吴都会”从历史传统角度,“钱塘自古繁华”从自然风物角度。
参考答案:《望海潮》上片先从杭州地理位置上说,它是东南的重镇;从历史传统上说,它自古以来便是繁华都市;从自然景观看,这里有著名的钱塘江,有秀丽的西湖。“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写“都会”;“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侧重刻画“形胜”;“市列珠玑,户盈罗绮”侧重突出杭州的富庶繁华,寥寥数语,运用了动静结合、比喻、夸张等手法,极力铺排渲染,从不同角度表现了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西湖与钱塘胜景尽收眼底。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望海潮 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雨霖铃 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技法借鉴主题阅读虚实结合
技法指导
虚实结合是中国古典诗歌中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所谓“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景、实事、实境,是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捕捉到的部分。所谓“虚”,是指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情感、设想、梦境,是通过诗人主观想象得到的部分。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融合。这一手法在《雨霖铃》中得到了完美体现。寒蝉、长亭、暮雨、兰舟,是词人的眼前景,是实景;暮霭、楚天、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想象景,是虚景。实景与虚景的结合,表现了词人离别时的难分难舍、离别后的担忧相思。技法借鉴主题阅读对点小练
借鉴《雨霖铃》中虚实结合、缘情设景的手法,为词人(柳永)和恋人设想一个由期盼到相聚的场面, 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手法描写这一场景。200字左右。
写作示例孤独的客船,已经装满我三年的思念;明朝,我就要返回到我日思夜想的汴京,去和她相见。想当年,长亭送别的景象,又清晰地呈现在我的眼前:清秋暮雨,衰草寒蝉,四目相对,泪痕阑干。是船夫一声声的催促割断了遥送的视线,是江天暮雨拉长了叮嘱,掩埋了嗔怨。今夜无眠,无眠的还有远方的明月。在明月下,花香袭鼻,清风拂帘。她一定也夜不成眠,眉儿频画,窗儿频眺,碎步辗转。盼晓星早早出现,望层层叠叠的远山,哪一个明白,此时的我,正归心似箭。技法借鉴主题阅读逆袭的人生
名句诵读
宇宙一何愁,人生少至百。岁月相催逼,鬓也早已白。——陶渊明
时间顺流而下,生活逆水行舟。——艾青
逆境展现才华,顺境遮蔽才华。——拉丁谚语
只要你不计较得失,人生还有什么不能克服的。——海明威
命运的变化犹如月之圆缺,对智者毫无妨害。——富兰克林
苦难是人生的老师。——巴尔扎克
一个人的价值,全决定于他自己。——高尔基
谁要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己,谁永远是一个奴隶。——歌德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也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普希金技法借鉴主题阅读素材趣读
1.柳永:别开一片天地
柳永年轻时应试科举,屡屡落第;暮年及第,又转官落魄,终官不过屯田员外郎。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柳永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沉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以毕生精力作词,并在词中以“白衣卿相”自诩。政治上的抑郁失志、生活上的特殊经历,以及他的博学多才、妙解音律,使这位“浅斟低唱”“怪诞狂情”的浪子,成为有宋一代词坛上少有的“才子词人”。仕途上的不幸反倒使他的艺术天赋在词的创作领域得到充分的发挥。技法借鉴主题阅读2.扎根沃土,创造“新我”
与同代同朝的文人名士相比,柳永独具风流,这与时代环境密切相关。柳永所处的时代国家统一,盛世太平,经济复兴,文化繁荣。汴京城是当时的大都市,新兴市民阶层迅速形成,都市通俗文艺快速发展。市井沃土姹紫嫣红,都市文化日新月异。土壤是肥沃的,优良的种子不会霉腐。愈挫愈刚的柳永没有选择归隐,既没有像大隐者那样隐于朝堂,又没有像中隐者那样隐于闹市,也没有像小隐者那样隐于山野。以新我的形象游走在市井之间的柳永,成长为一棵绿意盎然的茁壮之树。技法借鉴主题阅读美文品读
读柳永(节选)
梁 衡
柳永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并不大的人物。很多人不知道他,或者碰到过又很快忘了他。但是近年来这根柳丝紧紧地系着我,倒不是为了他的名句“杨柳岸,晓风残月”,也不为那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只为他那人,他那身不由己的经历和那歪打正着的成就,以及由此揭示的做人成事的道理。技法借鉴主题阅读柳永于词的贡献,可以说如牛顿、爱因斯坦于物理学的贡献一样,是里程碑式的。他在形式上把过去只有几十字的短令发展到百多字的长调。在内容上把词从官词中解放出来,大胆引进了市民生活、市民情感、市民语言,从而开创了市民所歌唱着的自己的词。在艺术上他发展了铺叙手法,基本上不用比兴,硬是靠叙述的白描的功夫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意境。就像超声波探测,就像电子显微镜扫描,你得佩服他的笔怎么能伸入到这么细微绝妙的层次。他常常只用几个字,就是我们调动全套摄影器材也很难达到的情景。技法借鉴主题阅读艺术高峰的产生和自然界的名山秀峰一样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柳永自己也没有想到他死后在中国文学史上会占有这样一个重要位置。就像我们现在作为典范而临摹的碑帖,很多就是死人墓里一块普通的刻了主人生平的石头,大部分连作者姓名也没有。凡艺术成就都是阴差阳错,各种条件交汇而成一个特殊气候,一粒艺术的种子就在这种气候下自然地生根发芽了。柳永不是想当名作家而到市井中去的,他是怀着极不情愿的心情从考场落第后走向瓦肆勾栏,但是他身上的文学才华与艺术天赋立即与这里喧闹的生活气息、优美的丝竹管弦和多情婀娜的女子发生共鸣。他在这里没有堕落。他跳进了一个消费的陷阱,却成了一个创造的巨人。这再次证明成事成才的辩证道理。技法借鉴主题阅读一个人在社会这架大算盘上只是一颗珠子,他受命运的摆弄,但是在自身这架小算盘上他是一只拨着算珠的手,才华、时间、精力、意志、学识、环境通通变成了由你支配的珠子。一个人很难选择环境,却可以利用环境,大约每个人都有他基本的条件,也有基本的才学,他能不能成才成事原来全在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怎么处理。就像黄山上的迎客松,立于悬崖绝壁,沐着霜风雪雨,就渐渐干挺如铁,叶茂如云,游人见了都要敬之仰之了。但是如果当初这一粒籽有灵,让它自选生命的落脚地,它肯定选择山下风和日丽的平原,只是一阵无奈的山风将它带到这里,或者飞鸟将它衔到这里,托于高山之上寄于绝壁之缝。它哭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一阵悲泣(也许还有如柳永那样的牢骚)之后也就把那岩石拍遍,痛下决心,既然活就要活出个样子。它拼命地吸收天地之精华,探出枝叶追日,伸着根须找水,与风斗与雪斗,终于成就了自己。这时它想到多亏我留在了这里,要是生在山下将平庸一世。技法借鉴主题阅读生命是什么?生命就是创造,是携带着母体留下的那一点信息去与外部世界做着最大程度的重新组合,创造一个新的生命。为什么逆境能成大才?就是因为在逆境下你心里想着一个世界,上天却偏要给你另外一个世界。两个世界矛盾斗争的结果你便得到了一个超乎这两个之上的更新的更完美的世界。而顺境下,时时天遂人愿,你心里没有矛盾,没有企盼,没有一个另外的新世界,当然也不会去为之斗争,为之创造,那就只有马齿徒增,虚掷一生了。
柳永是经历了宋真宗、仁宗两朝四次大考才中了进士的,这四次共取士916人,其中绝大多数人都顺顺利利地当了官,有的或许还很显赫,但他们早已被历史忘得干干净净,但柳永至今还享此殊荣。
呜呼,人生在世,天地公心。人各其志,人各其才,人各其时,人各其用,无大无小,贵贱无分。只要其心不死,才得其用,时不我失,有功于民,就能名垂后世,就不算虚度生命。这就是为什么历史记住了秦皇汉武,也同样记住了柳永。技法借鉴主题阅读[品题目]
文章以“读”为题,一方面,作者对柳永的认识,是读他的诗文而获得的;另一方面,本文侧重探索的是柳永的精神世界,“读”字用得传神。
[品情感]
“柳永于词的贡献,可以说如牛顿、爱因斯坦于物理学的贡献一样,是里程碑式的”,高度赞扬了柳永在词坛上的贡献。
“他跳进了一个消费的陷阱,却成了一个创造的巨人”,积极评价了柳永的人生价值。?技法借鉴主题阅读[品手法]
将柳永和牛顿、爱因斯坦类比,肯定其贡献;
把柳永比喻为“大算盘上的一颗珠子”,说明其主宰不了自己的命运;
把柳永比喻为黄山上的迎客松,说明柳永在逆境中摆脱了平庸,创造出属于自己也属于未来的人生新天地,认为柳永没有虚掷岁月,荒废人生。?
将柳永放在历史的大背景中,与真宗、仁宗两朝916名进士对比,说明柳永在历史上的殊荣。
[品结尾]
文章结尾,作者用整齐的四字句,如连珠炮一般,礼赞了柳永不甘随波逐流的人生。技法借鉴主题阅读【问题】
1.选文第二段说“柳永于词的贡献,可以说如牛顿、爱因斯坦于物理学的贡献一样,是里程碑式的”,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柳永对词的发展所做出的主要贡献。
2.概述“历史记住了秦皇汉武,也同样记住了柳永”的原因。参考答案:1.在形式上,把过去只有几十字的短令发展到百多字的长调;在内容上,改变了词的题材,把词从官词中解放出来,大胆地引进了市民生活、市民情感、市民语言,开创了市民所歌唱着的自己的词;在艺术上,他发展了铺叙手法,基本上不用比兴,硬是靠叙述的白描的功夫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意境。
2.人生在世,天地公心。人各其志,人各其才,人各其时,人各其用,无大无小,贵贱无分。只要其心不死,才得其用,时不我失,有功于民,就能名垂后世,就不算虚度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