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苏轼词两首》(40张PPT课件+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5《苏轼词两首》(40张PPT课件+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6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2-06 19:08:57

文档简介

5 苏轼词两首
课后篇巩固提升
随堂演练
一、课内精读
(一)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第1~2题。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 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开篇,直奔历史,把奔流不尽的大江与历史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的背景。
B.“乱石”三句,集中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直插云霄的山峰、拍岸惊涛和澎湃的雪浪。
C.下片由“遥想”领起五句,着力塑造了年轻有为、春风得意、指挥若定的东吴将军周瑜的形象。
D.词中所描绘的“乱石”“惊涛”的赤壁景色与“雄姿英发”的周郎形象,相映生辉,各臻其妙。
答案A
解析A项,“词的开篇,直奔历史”不当,词的开篇写的是眼前景。
2.词作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结束全词,表现了怎样的人生格调?
参考答案作者在对大好河山的赞美和对英雄人物的追怀后,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结束全词,既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短暂的感喟和功业无成的无奈,又表现了作者襟怀旷达、自解自慰的超脱和豁达。
解析作者用祭奠江月来收束全词,表现了自己的忧谗畏讥和无可奈何,但“江月”一词,又让人感到作者的豁达与豪放。
(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第3~4题。
定 风 波
苏 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3.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奠定基调,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B.“吟啸且徐行”的意思是“在雨中边吟诗边啸歌散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C.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何妨”二字透出一点忧伤,更增加挑战色彩。
D.结尾三句是饱含人生哲理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间所获得的人生顿悟。
答案C
解析C项,“‘何妨’二字透出一点忧伤”错,应为“洒脱”。
4.古人评苏轼这首词时说,“此足征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且“能道眼前景,以曲笔直写胸臆”(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词人是如何“任天而动”的。
参考答案所谓“任天而动”,即自然景物引发、牵动人的主观情感。这首词表面写道中遇雨,雨过天晴遂又感春风料峭,又见阳光斜照;实指人生亦会遭遇突如其来的“风雨”,而这一切终会过去,不要把它们放在心上。这便是作者的“以曲笔直写胸臆”。
解析解答这个题目的关键是理解“任天而动”的含义,“天”指自然,“动”指诗人的主观情感。结合词前面的小序和词结尾处的“胸臆”语分析即可。
二、语言运用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啸,是一种介于呼叫与歌唱之间的声音。①               ,如徐干《情诗》“啸歌倚华楹”里以啸呼唤爱情,曹植《杂诗七首》“悲啸入青云”中以啸来表达青云之志难以实现的悲凉。从魏晋开始,啸歌与清谈、饮酒、服药、弹琴等一样,成为名士风度的象征。②               ,据记载,阮籍之啸可“闻数百步”,南朝还有“嵇琴阮啸”的美誉。③               ,与其沉默寡言的个性、有苦难言的境遇有关,也和他常与善啸高人切磋,其人其事得六朝以来文史家的关注有关。?
参考答案①啸可以用来传情达意 ②其中阮籍的啸歌最为著名 ③推究其能够成为啸歌的名家高手的原因
解析第①处由后面所举例子可知,应填写“啸”的作用;由“据记载”后面的内容可知,第②处应填写“阮籍的啸歌最为著名”;由“与……有关,也和……有关”可知,第③处应填写阮籍“成为啸歌的名家高手的原因”。
课时作业
一、基础巩固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千古风流人物  风流:有才学而不拘礼法。
B.一尊还酹江月 酹:将酒洒在地上,以表示凭吊。
C.料峭春风吹酒醒 料峭:形容春天的微寒。
D.回首向来萧瑟处 萧瑟:风吹雨落的声音。
答案A
解析风流:有功绩而又有文采。
2.古诗词中,有时为了押韵,或为了强调某一点,或为了协调平仄,常存在语序颠倒的情况,下列诗句中,不存在这种现象的一项是(  )
A.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B.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陆游《书愤》)
C.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
D.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定风波》)
答案D
解析A项,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B项,北望中原气如山;C项,遥望孤城玉门关。
3.下面对两首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风流人物”是指那些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B.“卷起千堆雪”是比喻句,比喻浪花像雪一样白。
C.“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是“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
D.“也无风雨也无晴”表现了词人消极遁世的人生态度。
答案D
解析“也无风雨也无晴”表现了词人旷达、洒脱的人生态度。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
A.终岁不闻丝竹声
B.举酒欲饮无管弦
C.樯橹灰飞烟灭
D.君当作磐石
答案D
解析“丝竹”“管弦”都代指音乐,“樯橹”代指曹操的水军。
5.从词的风格特点看,下列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B.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C.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D.杨柳岸,晓风残月。
答案A
解析A项,属于豪放风格的词,B、C、D三项均属于婉约风格的词。
6.补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周瑜轻松从容大败曹军的句子是:“        , 。”?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感叹自己多愁善感、过早长出白发的句子是:“      , 。”?
(3)《定风波》最能体现苏轼超然物外情怀的句子是:“      ,      , 。”?
答案(1)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2)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 (3)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二、类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第7~8题。
满 庭 芳①
苏 轼
有王长官者,弃官黄州三十三年,黄人谓之王先生。因送陈慥来过余,因为赋此。
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闻道司州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江南岸、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  扌从扌从②,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居士先生老矣,真梦里相对残钅工③。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④。
注①本词创作于苏轼谪居黄州之时,当时朋友多怕受牵连而有意疏远,令他备感世态炎凉。②扌从扌从:形容雨声。③残钅工:残灯。④逢逢:形容鼓声。
7.下面对本词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上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上片一开篇即自问自答,用比拟的手法将王长官的人格精神与永恒的长江共论,予以高度评价。
B.上片的“闻道司州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苏轼借想象王长官生活环境的幽静高雅,烘托了这位隐士的高洁。
C.下片的“扌从扌从,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既写当日风雨骤至的景象,又反衬作者与贵客的遇合之脱俗。
D.下片“一饮空缸”中的“空”字,很形象地写出了当日知己相逢、畅快豪饮的情景。
答案C
解析C项,不是反衬,而是暗示。
8.本词的结尾“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感情?结合全词分析此感情产生的原因。
参考答案感情:行人未起,别离的船鼓就已经响起,仿佛在催促一般,从而表达了词人心中的惜别之情。产生的原因:①词人对王长官很仰慕,以经冬不凋的“苍桧、竹坞、松窗”等代表正直刚毅的景物烘托了王长官正直耿介、性格刚毅的隐士形象;②词人与王长官情意相投,词中写了自己与客人畅谈,整整一夜,把酒都喝完了。
解析“歌声断,行人未起”表现了词人与客人之间感情的深厚,对客人的留恋之情。“船鼓已逢逢”又表示不得不离开,更加深了这种留恋之情。产生这种情感的原因要结合注释和词的有关内容分析,特别是苏轼被贬之后的处境。
(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第9~10题。
西 江 月①
苏 轼
照野弥弥②浅浪,横空隐隐层霄③。障泥④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⑤。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枕臂醉卧少休。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②弥弥:水波翻动的样子。③层霄:弥漫的云气。④障泥:马鞯,垂于马两侧以挡泥土。⑤琼瑶:美玉。这里形容月亮在水中的倒影。
9.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写词人濒临溪流,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鞯,即欲眠于芳草。既侧面描绘出月下溪景之美,又表现了词人的喜悦心情。
B.“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用“解鞍欹枕”这个特写镜头表现出词人的随意豁达,而“杜鹃春晓”写出空山春晨的喧闹和生机。
C.本词写作者爱惜一溪风月,不让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晓,描写了一个醉心自然、随性洒脱、乐观豁达的词人形象。
D.词的结尾,不写野外的景色多么迷人,而是通过描写杜鹃在黎明的一声啼叫,对野外春晨的景色做了画龙点睛的提示。
答案B
解析B项,“喧闹和生机”有误,应为“表现了空山春晨的万籁俱寂”。
10.请从表达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的妙处。
参考答案①侧面描写(或“侧面烘托”):写月下细浪涟漪层层涌起,空中云朵依稀,侧面烘托月光朗照,月色美好。②借景抒情,通过写景营造出清爽明丽的意境,凸显词人的愉悦之情。③叠词,“弥弥”“隐隐”表现了水之盛、云之淡,音律和谐,朗朗上口,声声悦耳。④对仗,“照野”对“横空”,“弥弥”对“隐隐”,“浅浪”对“层霄”,对仗工整,富于音韵之美。(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解析从内容看,这两句是写景,写的是月光下的江水和天空中的云朵,故可以从写景抒情的角度思考;从形式看,运用了对仗和叠词的手法。指明手法,结合情感分析表达效果即可。
(三)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第11~12题。
水 龙 吟
苏 轼
小沟东接长江,柳堤苇岸连云际。烟村潇洒,人闲一哄,渔樵早市。永昼端居,寸阴虚度,了成何事。但丝莼玉藕,珠粳锦鲤,相留恋,又经岁。  因念浮丘①旧侣,惯瑶池、羽觞沈醉。青鸾歌舞,铢衣摇曳,壶中天地。飘堕人间,步虚声断,露寒风细。抱素琴,独向银蟾影里,此怀难寄。
注①浮丘:浮丘公,古仙人名。
1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开头五句写景:小沟、长江、柳堤、苇岸、烟村、早市。描绘出一幅开阔辽远、祥和而富有生机的风景画。
B.在这样一个民风淳朴、景色极佳的小村,词人整天闲居无事,没有凡事纷扰,关心的唯有莼菜与玉藕等美食,过着寻常百姓的生活。
C.“飘堕人间”三句,作者笔锋一转,由“仙境”陡然坠入“人间”,反照现实,过着“露寒风细”贫困的贬居生活,好不凄凉,可见当时的苏轼面临着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困境。
D.整首词,词人采用以景托情、正反观照,杂以仙话寄托的手法,由景入情,由实入虚,以虚显情,由虚而实,层次井然,收到良好的艺术效果。
答案B
解析B项,这里采用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表达了谪居的苦闷。
12.此词系苏轼被贬黄州两年之时寄赠友人所作,请结合全词分析词人情感。
参考答案①感叹光阴虚度,功业无成。上片运用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词人面对美丽的乡村风光,却感叹自己“寸阴虚度,了成何事”。②于苦闷中见旷达。词人虽然对自己当前的困境感到苦闷,但又从“丝莼”“玉藕”“珠粳”与“锦鲤”的寻常百姓生活中,看到了一条值得留恋的人生道路。③怀念京城生活。诗人想象的仙境生活亦可看作是对往昔和旧友痛饮沉醉的京城生活的怀念。④想要超脱苦闷而不得的无奈。词人虽然借美食、仙境、回忆来自我疏解,甚至还要“抱素琴”向月独奏来遥慰旧友,但仍有“此怀难寄”之感。
解析此题考查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题干要求“结合全词分析词人情感”,作答时要结合词的内容进行分析。“寸阴虚度,了成何事”抒发年华易逝之感慨;“丝莼玉藕,珠粳锦鲤,相留恋”抒发对现实生活的留念;下阕前半部分回忆京城生活,后半部分回到现实,突出“此怀难寄”。形成答案时要按照要点逐条列举。
三、语言运用
13.下面是一份邀请函的部分内容,请对其中五处表述不当的语句加以改正。
兹定于2018年6月28日上午9:00在学校大礼堂举行建校100周年庆典活动,亲爱的校友,无论您远在天边还是近在眼前,无论您一头白发还是风华正茂,您的心都与母校依依相牵,您的情都与师长同窗紧紧相连。我们诚挚地邀请您在百忙之中,恭敬莅临,共襄庆典。专此诚邀,敬祈惠存!
答案示例①“天边”改为“天涯”;②“眼前”改为“咫尺”;③“一头白发”改为“两鬓斑白”;④“恭敬莅临”改为“拨冗莅临”;⑤“惠存”改为“惠允”。
解析作答此题,要明晰这是一份邀请函,邀请校友回校参加校庆。为此,用语自然有讲究。“天边”的表达比较随便,应改为书面语“天涯”。同理,应将“眼前”改为“咫尺”。与“风华正茂”相对应的应该是比较文雅的词语,“一头白发”不符合这个要求,应改为“两鬓斑白”。“拨冗”是具有文言色彩的客套话,是请对方推开繁忙的工作,抽出时间来(做某件事情),这与前文的“百忙之中”相契合,因此,应将“恭敬莅临”改为“拨冗莅临”。“惠存”是敬辞,意思是请保存,多用于赠人照片、书籍等时所题的上款,用于此处不妥,应改为“惠允”。“惠允”指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属于固定用法。
14.下面是中国邮政2019年发行的植树节纪念邮票中的主体图形,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00字。
参考答案主体为双手托起的绿色家园。手臂和手掌意化为树干和树枝,树干枝头上方是生机盎然的绿叶环绕着城乡生活环境的图形,图案中央为“3.12”字样。寓意为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或:履行植树义务,建设美丽中国)。
解析本题要求就中国邮政2019年发行的植树节纪念邮票的主体图形说明构图要素及图形寓意。首先观察这幅画的主要对象, 总体轮廓是一棵树;然后观察各个部分,树干和树枝是手臂和手掌,生机盎然的绿叶环绕着城市和乡村,“3.12”字样在图案中央。这棵树的主体造型就是双手托起的绿色家园,所以它的寓意就是植树造林,建设美丽中国。
课件40张PPT。5 苏轼词两首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一、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豪放派词人代表。他的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他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诗文集有《东坡七集》等,词集有《东坡乐府》。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二、作品背景
苏轼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他不同意参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先后调往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政绩显赫,深得民心。到任湖州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出狱以后,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政治上的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胸怀豁达,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为其代表作。资源助读知识整合《定风波》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在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愤懑和痛苦,但他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这首《定风波》就表现了苏轼当时“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泰然处之”的心境。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三、相关常识
豪放派,中国宋词风格流派之一。其特点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宏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北宋时期,以苏轼为首的一批革新派词人打破传统柳词的词风,以“豪放”评词写诗。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一、读准字音 二、分清通假
一尊还酹江月(“尊”,同“樽”,酒杯)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三、理解多义 资源助读知识整合资源助读知识整合资源助读知识整合四、积累名句
(1)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2)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两句,描写了骇浪搏击江岸的壮丽景色。
(3)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4)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5)苏轼《念奴娇》 (大江东去) 中“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6)在《赤壁赋》中,苏轼用“舳舻千里,旌旗蔽空”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时的军容之盛。
(7)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一、理理文章思路 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二、说说文章主旨
《念奴娇·赤壁怀古》通过对古迹的描写和对古人、古事的记叙,来抒发作者对古代英雄豪杰的缅怀和仰慕之情,表达了因年岁将老而产生的人生苦短和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
《定风波》记叙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表现了作者洒脱的人生态度,宠辱偕忘、超乎物外的人生境界,寄寓了他对自己所遭受的政治打击的旷达之情。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任务一】 赏析《念奴娇》的情感与意蕴
1.《念奴娇·赤壁怀古》开篇三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具有怎样的作用?
参考答案:奠定了全词雄浑大气、壮阔磅礴的感情基调,引出对古代英雄人物的追慕之情。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三句,在写景上具有怎样的特点?
参考答案:①“乱石”两句一仰视一俯视,写山的奇峭高峻,写江的汹涌澎湃,给人不同寻常的雄奇之感。②“乱、穿、卷”写形,“惊、拍”写声,“雪”写色,有静有动,有形有声有色,雄壮奇伟。③将眼前景与心中情交融在一起。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周瑜形象的?在众多的人物中,为什么单单追慕周瑜?参考答案:①“小乔”句写婚姻,年少英俊,奋发有为。②“羽扇”句写服饰,风度闲雅,从容不迫。③“谈笑”句写神态,胸有成竹,指挥若定。原因:周瑜年少有为,人生得意,而作者壮志未酬,贬官黄州,两鬓斑白,无所建树,在对比反衬中凸显“人生如梦”的感慨。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4.作者在下片后五句中是怎样抒发人生感慨的?
参考答案:“故国神游”承接上文,道出了对英雄时代、英雄人物的热诚向往。但想到自己头发斑白,空有才华,一事无成,作者用自嘲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伤感,最终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以呼应首三句。英雄人物与丰功伟绩,全都是过眼烟云,所以最后诗人以酒酹月,表达自己的伤感。
5.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含义和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
参考答案:人生就像一场梦这样短暂,得失算得了什么,任何英雄伟业都会被时间淘洗消失,不变的只有江月。表现了苏轼从惆怅失意中解脱出来,情怀开始变得旷达洒脱。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任务二】 体会《定风波》的语言与手法
1.《定风波》一词的序和正文的内容是相互对应的,请根据序的内容,找找正文中的对应处。参考答案:①莫听穿林打叶声 ②何妨吟啸且徐行 ③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④山头斜照却相迎
2.这首词中“莫听”“何妨”两个词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参考答案:“莫听”表明不以外物萦怀之意;“何妨”表明意态安闲。表现了作者从容不迫、悠然自在的神态。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3.“竹杖芒鞋轻胜马”中的“轻”字有何含义?
参考答案:“轻”指心情轻松,大有“无官一身轻”之意,透露了作者被贬后豁达豪迈、无拘无束的性格。
4.“一蓑烟雨任平生”一句表达的是一种逆来顺受的情怀,还是一种倔强抗争的态度?
?
参考答案:“雨”既指自然界的雨,也指政治风雨、人生风雨。这句写作者任由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表现了作者在潇洒镇定中的倔强、抗争之心。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1.《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的豪壮情调体现在哪些地方?
提示:可从所写的景物、人物和抒发的情感角度分析。
参考答案:(1)表现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这首词一开篇就显示了词人的旷达视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不仅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象,而且囊括了自古以来和这里有关的英雄人物。“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慨叹,将江山之胜和怀古之情融为一体,颇有“天风海雨逼人”之感。
(2)表现在对周瑜形象的塑造上。词的上片将周郎和赤壁并提,下片再着力写周瑜的才干和功业,完美地表现了周瑜从容娴雅、沉着应战、指挥若定的风度,令人满怀崇敬。词人感慨古今,雄浑苍凉,大气磅礴,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苏轼评价最多的就是“旷”:“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请以《定风波》为例,说说词人的“旷达”情怀是如何体现的。
提示:苏词的“旷达”可以结合“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等句分析。
参考答案:这首词的上片借自然界的风雨来象征政治斗争的风雨,表达了词人履险如夷,不为忧患所动摇的修养。词中集中了三组形象表现词人的旷达风貌,一是“何妨吟啸且徐行”,二是“竹杖芒鞋轻胜马”,三是“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是词人最得意的旷达行为,也是他内心世界的外化。下片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进一步深化主题,写出词人对人生经验的深刻体会,面对人生的晴雨宠辱偕忘、超乎物外。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定 风 波 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技法借鉴主题阅读借事说理
技法指导
借事说理是议论常用的方法,在写作中借助具体的事情,通过对这些事情的记叙、描述、议论,使人们弄懂抽象而深刻的道理。借事说理的好处是,用生活现象讲道理,浅显易懂,人们容易接受。善于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发掘人生哲理是《定风波》一词的最大特点。这首词描述的是苏轼在沙湖道中遇雨一事,表现的却是词人被贬黄州后对生活的认识和心情。途中遇雨实属小事,词人却在常事之中体现出了自己的平生学养和处世精神,表现出不为外物所累、不为忧患所扰的心情和洒脱、旷达的性格与胸襟。技法借鉴主题阅读对点小练
请借鉴这一手法,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曾给你启示的一件小事或一种现象,写出这件事或这一现象给你带来的人生感悟或其中蕴含的哲理。200字左右。
写作示例“空”是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领悟了“空”的含义,也就达到了人生最高的境界。杯子只有空才可以装水,房子只有空才可以住人,每一个容器的利用价值其实在于它的空。空也是人的一种胸怀和度量,空是有的可能和前提,空是有的最初因缘。佛经里有“一空万有”和“真空妙有”的禅理,生活中也有“胸无城府”和“虚怀若谷”的赞美之言。如果说人生如茶,只要能空杯以对,就有喝不完的好茶,就有装不完的欢喜和感动;如果说人世纷纭,只要能虚怀以对,就有看不完的风景,听不完的歌声。技法借鉴主题阅读坦然看生活
名句诵读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草色人心相与闲,是非名利有无间。——杜牧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苏轼
此心安处是吾乡。——苏轼
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苏轼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苏轼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苏轼
人生由来不满百,安得朝夕事隐忧。——于谦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菜根谭》
能够反躬自省的人,就一定不是庸俗的人。——布朗宁
只有在苦难中,才能认识自我。——希尔蒂技法借鉴主题阅读素材趣读
1.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东坡的仕途异常坎坷,在42年的官宦生涯中,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下放”中度过的。42岁时,他因“乌台诗案”受小人谗言,被宋神宗贬到黄州。而他并没有自暴自弃、放浪不羁,而是将一腔悲愤化为了文学创作的动力。此间,他寄情于山水,与古人神交,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等流传千古的词作,给自己的创作开辟了广阔天地,也在词坛开创了豪放之风的先河。而《定风波》中“一蓑烟雨任平生”更是非常形象地表现了苏轼遇艰危而不惧,处逆境而乐观、泰然的旷达心态。
乐观的人往往能够积极地看待挫折,辩证地对待得失。苏东坡曾被林语堂称为“不可救药的乐天派”,而今,我们仍可以以他为鉴,学习如何培养乐观的人格。技法借鉴主题阅读2.豁达人生天地宽
余秋雨说,苏轼是中国古代最高贵、最亲切、最有魅力的文人。他是大书法家、大文学家、佛学大师,中国文化史上的旷世奇才。他不仅有着神奇的文笔、渊博的学识和睿智的思想,更可贵的是,多舛的命运和人生路途的风雨飘零,并没有让他高尚的人格遭到一丝的磨灭。相反,在不可避免的痛苦之后,他依然还拥有着一分宁静如月、旷达如风的难得心境。诚如陈友康先生所说:“东坡词开辟了一个波澜壮阔的人生境界,其中有苦难、叹息、笑噱,但更多的是一种佛陀拈花似的微笑,一种由高贵品性和苦难人生历程锻铸的宁静和澄明,一种凡人难以步趋的潇洒和从容,一种在苦难中体证生命价值的深沉,一种饱经忧患对人生与社会保持热情的豪迈与豁达。”技法借鉴主题阅读美文品读
“淡”是人生最深的滋味
蒋 勋
苏东坡在最落难的时候,在岸边写下了“大江东去,浪淘尽”这样豪迈的诗句。殊不知,受到皇帝赏识时,他的书法漂亮、工整、华丽,而且得意。因为他是一个才子,才子总是很得意的。但是他从来没有想过,他让很多人受过伤。他得意的时候,很多人恨得要死,别人没有他的才气,当然要恨他。但是他落难时写的书法,这么笨,这么拙,歪歪倒倒无所谓,却变成中国书法的极品。
此时苦味出来了,他开始知道生命的苦味,并不是你年轻时得意忘形的样子,而是在这么卑屈、所有的朋友都不敢见你的时候,在江边写出最美的诗句。技法借鉴主题阅读他原本是朝廷大员,但因为政治,朋友都避得远远的。当时他的朋友马梦得,不怕政治上受连累,帮苏轼夫妇申请了一块荒芜的旧营地使用,苏轼始号为东坡。苏东坡开始在那里种田、写诗,他忽然觉得:我何必一定要在政治里争这些东西?为什么不在历史上建立一段光明磊落的生命情感?
所以他那时候写出了最好的诗。他有米可吃了,还跟他太太说,让我酿点酒喝好不好?他还是要喝酒!“夜饮东坡醉复醒”是说,晚上就在这个坡地喝酒,醒了又醉,醒了又醉。“归来仿佛三更”则是,回来已经很晚。“家童鼻息已雷鸣”是说,当地还有一个小孩帮他管管家务,但是他睡着了,鼻子打呼。“敲门都不应”是指,苏东坡敲门那孩子都不回应。我们看到他之前的诗,敲门都不应,就要发脾气了,可是现在就算了,他就走去听江水的声音,“倚杖听江声”。技法借鉴主题阅读苏轼变成了苏东坡后,他觉得丑都可以是美。他开始欣赏不同的东西,他那时候跑到黄州的夜市喝点酒,碰到一身刺青的壮汉,那个人就把他打倒在地上说:“什么东西,你敢碰我!你不知道我在这里混得怎样?”他不知道这个人是苏东坡,然而倒在地上的苏东坡忽然就笑起来,回家写了封信给马梦得说:“自喜渐不为人知。”这是了不起的生命过程。他过去为什么这么容易得意忘形?他是才子,全天下都要认识他,然后他常常不给人好脸色,可是落难之后,他的生命开始有另外一种包容,有另外一种力量。
所以我觉得,酸、甜、苦、辣、咸百味杂陈之后,最后出来的一个味觉是“淡”,所有的味道都尝过了,你才知道淡的精彩,你才知道一碗白稀饭、一块豆腐好像没有味道,可是这个味道是生命中最深的味道。你会发现苏东坡在得意的时候,从来没有感觉到清风徐来,但是从他的诗中看到,因为他不得志,才感觉到清风。技法借鉴主题阅读我觉得苏东坡应该感谢的是:他不断被下放,每一次的下放就更好一点。因为整个生命被现实的目的性绑住了,所以被下放的时候,才可以回到自我,才能写出这么美的句子。他可以感受到:历史上那些争名争利,最后变成一场虚空。可以“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是因为他回到了自我。
我相信,美是一个自我的循环。笑到最后不管你是富贵,或是贫穷,有自我,才有美可言。如果这个自我是为别人而活着,其实感觉都不会美。所以这个“淡”是你经历酸、甜、苦、辣、咸以后,才知道它的可贵。苏东坡写过一首很有名的词说:“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我回头看我走来的这一生,心很静,也就无所谓了。技法借鉴主题阅读[品标题]
看到这题目,让人马上想到苏轼的名句:“人间有味是清欢。”能把“淡”作为“人生最深的滋味”的人,一定遍尝了世间所有的酸甜苦辣咸。
[品手法]
文章从苏轼被贬到黄州的生活中,梳理出了苏轼心灵变化的轨迹,寻找到了苏轼从封建帝王朝廷上的官员到黄州东坡贫瘠土地上的独立自我的精神升华历程。技法借鉴主题阅读[品语言]
“苏轼变成了苏东坡后,他觉得丑都可以是美。”这句话是说,苏轼落难后,开始欣赏不同的东西,他的生命开始有另外一种包容,有另外一种力量。
“他不断被下放,每一次的下放就更好一点。”这句话的深意是:苏轼在不断被贬斥中越来越脱离目的性的现实,不断感悟,越来越接近回到自我。
[品结尾]
文章结尾,照应标题和开头,再次强化了“淡”是人生最深的滋味的观点。技法借鉴主题阅读【问题】
1.文章前两段中,苏轼的“得意”和“落难”分别表现在哪里?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2.文章第四段主要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苏轼的变化?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得意时,他被皇帝赏识,流露得意,被人嫉妒,书法漂亮、工整、华丽;落难时,他卑屈而被疏远,开始知道生命的苦味,书法笨拙却成极品,诗句完美。通过对比,突出了苏轼落难后的“苦味”,为下文叙写苏轼的感悟和变化做铺垫。
2.引用和对比。连续引用了苏轼词的句子,边引边解;对比了苏轼感悟前后的态度和行为。借以表达苏轼有了“在历史上建立一段光明磊落的生命情感”的感悟,为后面归结出回归自我才是人生真谛(或“淡”是人生最深的味道)的主旨做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