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课件 (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课件 (共2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2-07 11:29: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7张PPT。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课标:
(1)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
(2)了解明清时期儒家学说的发展。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宋】范仲淹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南宋】文天祥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清】林则徐理学的危害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戴震(1723—1777)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统治;压抑、扼杀自然欲望。对待理学的态度: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一、时代背景:“机户出资,机工出力”君主专制日益强化西学东渐思想僵化、扼杀人性商品经济的繁荣1、国际: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与发展;2、国内:以下图片反映了明末清初什么样的社会状况?⑴ 政治: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封建制度渐趋衰落,政治腐败,
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社会危机严重);李自成起义以下图片反映了明末清初什么样的社会状况?2、经济:明清之际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根本)以下图片反映了明末清初什么样的社会状况?几何原本利玛窦 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耶稣会传教士来中国传教,同时带来了西方的器物和技术,如自鸣钟、历法、测量等;徐光启和利玛窦合译了《几何原本》。3、思想: ①西学东渐,近代科技传入中国;中国社会风气的变化。 ②理学仍占统治地位,实行文化专制(八股取士、文字狱)。 八股取士:明清选拔官吏沿用的科举制度。规定考试只须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根据指定的观点答题,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答卷的文体,分成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 (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组成)。这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使儒家学说成为求取利禄的敲门砖。朱熹等人的学说核心“忠君”,科举完全成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这在使读书人思想僵化的同时,也把科举考试制度本身引向绝路。平日袖手谈心性,临难一死报君王。思考1:刘宗周是不是正直的忠臣?思考2:刘宗周是不是能挽救民族危亡的贤臣? 1645年,清兵攻陷杭州,刘宗周听到消息后,悲痛不已,绝食23日而亡。 刘宗周是明朝后期的理学大家。他面对明朝的内忧外患,笃信治心可以救国,认为只要崇祯帝修德治心、亲近贤臣,就可转乱为治。4、阶级:新兴市民、工商业阶层日益强大,他们要求反对封建束缚,
发展商品经济。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二、代表人物思想主张及其评价:明末(1527-1602)明末清初明末清初明末清初(1610-1695)(1613-1682)(1619-1692)温陵居士梨洲先生亭林先生船山先生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共同的生活背景:①阶级、民族矛盾尖锐;②资本主义萌芽出现;③自然科学发展;④抗清后隐居著书。(一)、品味“异端”思想家--李贽 材料一 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焚书 》 材料二 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焚书 》结论:_ _________________李贽的思想主张:批判程朱理学,反对以孔孟学说为权威和思考标准。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用武之处,并不是学来了孔子的教诲后才本事。如果(每个人要有本领)都必须从孔子那里学习,那么在很古老的时代并没有孔子,那个时代的人难道不是人吗?都是以孔子认为的对错为对错,所以从来没有什么对不对的。 材料三:人皆有私,“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人之常情),追求物质享受乃是“秉赋之自然”(天赋)。
每个人都可以顺其“自然之性”,“各从所好,各骋所长”(顺应自己的喜好,发挥自己的特长)。结论:__________提倡个性自由发展。材料四:万物皆生于两,不生于一(并非生于三纲五常天理)……结论:_________________ _ 否定了“天理”的存在,震撼了“存天理 灭人欲”的理论基础。 材料五:李贽宣称“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赞扬汉代卓文君私奔再嫁司马相如是“正获身,非失身”,“当大喜,何耻为”。李贽也招收女弟子。结论:________提倡男女平等。1、“离经叛道”的李贽:⑴挑战孔子和儒学正统地位,反对以孔子作为评判是非的标准;(否定孔孟权威,鞭挞程朱理学)
⑵批判道学家的虚伪,强调人的正常私欲;
⑶认为人不能脱离物质生活去空谈仁义道德;
⑷批判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主张男女平等。⑴具有鲜明的反封建色彩和战斗精神;
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⑶李贽的思想冲击了封建礼教和正统思想,对推动思想解放、反封建民主思想产生了积极作用。特征:反传统、反权威、反教条,蔑视礼法,追求个性发展。李贽,号卓吾,福建泉州人。经历:少年求学穷困潦倒;中年做官正直清廉;老老年入狱被迫害致死。→性格:“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焚书》、《藏书》。黄宗羲—梨洲先生概括:黄宗羲观点分析其思想根源? 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说:(1)观点:批判君主专制,呼吁君臣平等。
(2)根源:政治: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
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
芽产生。材料一 其(君主)既得之(天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材料二 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明夷待访录.原君》黄宗羲提出限制君权的方法:
①设立宰相与天子共议事。
②设学校,使学校成为舆论议政的场所。
③提倡“法治”,反对“人治”。 梁启超曾说:“我们当学生时代,《明夷待访录》实为刺激青年最有力之兴奋剂。我自己的政治活动,可以说是受这部书的影响最早而最深!”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也一再介绍黄宗羲等人进步的政治学说,大量印发《明夷待访录》等著作,以有助于宣传反对君主专制,动员人民进行民族、民主革命。 黄宗羲的思想,对以后的反专制斗争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2、黄宗羲:⑴政治: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限制君权;
提倡“法治”,“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
⑵思想:继承民本思想,批判旧儒学,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君臣平等思想;提出学校决定是非;
⑶经济:主张“工商皆本”,反对传统重农抑商。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是反专制主义的思想武器,对晚清反封建专制民主思想的产生起了积极推动作用。黄宗羲,浙江余姚人,人称梨洲先生。《明夷待访录》 材料一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结合材料,如何理解亡国与亡天下?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亡 国:改朝换代,统治者政权的变更。
亡天下:民族、文化的沦亡,关系到整个民族的命运。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材料二 “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gōng)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 (1)强烈反对“程朱理学”的空谈;
(2)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 宋后逐渐形成一种提倡研究社会政治、经济等实际问题,要求经书研究与当时社会问题联系,并提出解决重大问题的治学方法。3、顾炎武: “经世致用”的特点是以史为鉴,学术研究和现实结合,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从中发挥自己的社会政治见解,并用于社会改革,开辟了一代重实际、重实证的新学风。以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之先河,对近代有启蒙作用。⑴政治:批判君主专制,主张“众治”;“天下兴
亡,匹夫有责”;⑶思想: 批判道学脱离实际,发挥孔子 “博学于文,
行已有耻” ,注重实学,反对不切实际的学风。⑵经济:倡导“经世致用”:实践求真知,解决国
计民生问题;亡 国:改朝换代,统治者政权的变更。
亡天下:民族、文化的沦亡,关系到整个民族的命运。《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江苏昆山人,人称亭林先生。4、王夫之:⑴政治: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循天下之公”,抨
击“孤秦陋宋”;
⑵经济:强调经世致用,土地不能为帝王私有,提
出“耕者有其田”;
⑶哲学思想:①唯物论:世界是物质的,其发展有规
律;批判“天命论”和“生知论” ;
②辩证法: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③认识论:主观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建立了超越前人的唯物主义体系,具有划时代意义,代表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王夫之,湖南衡阳人。
晚年隐居衡阳石船山麓,世称“船山先生”。《船山遗书》、(《周易外传》、《读通鉴论》)(1)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限制君权,提倡“人民为主”,冲击了专制统治,对后世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具有启蒙作用。
(2)经济上,提倡“工商皆本”,重视发展工商业,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要求和市民工商阶层的兴起 。
(3)思想上,对宋明理学的反思、批判,为儒学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具有时代特色和解放思想的进步意义。
(4)学术上,提倡经世致用的思想,影响深远。5、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共同主张: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是怎样从不同角度批判理学的?① 批判君主专制,提倡“天下为主,君为客”;
②提倡“法治”,反对“人治”
③提出“工商皆本”。①主张“经世致用”;
②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①世界是物质的;
②认识由客观对象引起;
③静止是相对,运动是绝对。①黄宗羲从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角度,批判理学视君臣之义为天理的伦常观。②顾炎武从经世致用的角度提倡实学,批判理学的空谈。③王夫之通过论述物质第一、意识第二的唯物主义思想,对理学的唯心主义进行批判。思考: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思想改变家国命运了吗? 康熙十七年,朝廷开博学鸿儒科,亭林称“刀绳俱在,无速我死。……他选陕西华阴作栖息地,从此不再踏入京城一步。

康熙十九年,朝廷下诏督抚以礼敦聘黄宗羲,黄称病不应,在复函中称:“羲蒙圣天子特旨召入史馆”,只因老病缠身,望“圣天子怜而行之”。
王夫之晚年归隐,写了很多的文章和书,二百年里没有传世,直到道光咸丰年间,才刻成《船山遗书》。
——李海生《中国学术思潮史—朴学思潮》逃 离 妥 协归 隐三、评价:①对传统儒学的批判和继承,推动了明清之际儒学的发展,从
而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时代反映)
②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和经世致用的思想,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
想的源头,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民主色彩)
③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影响着清末民初的资产阶级思想家们
宣传反封建斗争。(影响晚清)(1)积极性:
(2)局限性:
①从内容看,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没有提出新的社会制度;
②从地位看,在当时没有形成主流,无法动摇儒家思想的主流
地位;
③从影响看,未能使中国社会实现社会的转型,作用有限。①民主色彩——封建叛逆、战斗精神;②时代反映——冲击君主专制;
③影响晚清——经世致用、博学考据。封建儒学,未成主流,影响有限。 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为什么没有像启蒙运动那样推动社会转型? (1)自身局限:没有从根本上否定现存秩序,没有对未来
社会提出自己的设想。
(2)时代环境: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
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仍受到严重阻碍;
程朱理学仍占据统治地位。 日月流逝,年复一年。……后来,无知山谷里发生了一场特大干旱,有幸存活下来的人最终踏着先驱者的尸骨,找到了生存的希望。“他是对的,我们错了” , “他救了我们,我们反倒杀死了他。”
——房龙《<宽容>序言》无知山谷的历史命运 就像明清的社会沿着传统的轨迹惯性般走过了200多年,厄运最终降临。近代,面对着民族灾难,急于救国救民的中国人又翻出了故纸旧说,在激愤与痛苦中再次体会到这些思想的进步和可贵。“君为臣纲”脱离实际理学的
唯心主义先秦民本思想继承积极入世、关注现实和强调社会责任感的儒学传统。荀子“天行有常”的相互唯物思想提出民主思想提倡“经世致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建立唯物主义体系课堂小结:应运而生初步发展春秋魏晋南北朝正统思想遭到打击西汉武帝秦朝战国宋明面临挑战隋唐三教合一
新发展明清之际新体系—理学批判继承、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儒家思想演变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