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必修一:第14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课件 (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 必修一:第14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课件 (共3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2-07 12:01: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0张PPT。第14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课程标准
(旧)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概述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历史意义。
(新)认识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认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认识国共合作领导国民革命的历史作用;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正确认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1.分期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从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开始,到1928年底张学良东北易帜结束,持续16年,又可分为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1916年)和军阀割据混战时期(1916-1928年)两阶段。
2.社会发展状况
①政治:共和受挫、复辟帝制、军阀割据、斗争不断;
②经济、阶级:民族工业迅速发展,“短暂春天”,无产阶级力量壮大;
③思想:新文化运动,思想文化活跃;
④外交:国家主权进一步受到破坏,也进行了一定的努力和尝试。危机、生机、转机(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29)《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这一时局出现在(  )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义和团运动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一、五四运动 1.背景(1)政治基础:北洋政府对内镇压革命运动,对外卖国,国内阶级矛盾尖锐。
(2)经济基础: 进一步发展。
(3)阶级基础: 力量壮大。
(4)思想基础: 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为中国人民指出了解放道路。
(5)直接原因(导火线):1919年, 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民族资本主义无产阶级马克思主义新文化运动巴黎和会2.经过:初步胜利:①北洋军阀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
②罢免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的职务;
③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3.结果:一、五四运动 结合材料,分析五四运动的特点与性质
史料一 沪埠自青岛问题发生后,学生二万余人全体罢课,以抵制日货、取消密约为名义,开会演说,发布传单,纷扰业已多日……本日因北京学生被捕消息传沪,晨间学生结团出发,先在南市要求商号罢闭……于是顷刻之间,南市一律罢闭……(10日)有火车、轮船机工及钱业大司务均罢工之事,人心大慌。
——上海交通银行1919年6月5日、10日电函 体现了爱国性、群众性(广泛性);同时反映了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显示出巨大力量。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今与全国同胞立两个信条道:
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
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
国亡了!同胞起来呀!
——《北京学界全体宣言》史料体现了五四运动的革命性、爱国性与彻底性。一、五四运动4.性质:
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5.特点:
爱国性(天下兴亡)
彻底性(革命精神)
广泛性(群众基础)
革命性(反帝反封建)
先进性(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2019·全国2卷)1919年11月,全国各界联合会在上海成立,发表宣言:“数月以来,国内之群众运动,风起云涌,虽受种种压迫,而前仆后继,不少顾却;大义当前,绝不退让……全国各地,知合群自救为万不可缓之图。”这说明,当时参加联合会的各界团体( )
A.对社会改造道路认识趋于一致
B.爱国觉悟得到提高
C.反思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弊端
D.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一、五四运动6.影响:
(1)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走上同工人相结合的道路,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2)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精神:爱国救亡、民主科学、文化启蒙(2018·全国1卷)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这场争论(  )
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
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习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摘录)新、旧民主主义革命之比较资产阶级无产阶级三民主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区分主标理论拔高:革命性质只由革命任务来决定,与其领导人无关,革命任务由主要矛盾来决定,主要矛盾由社会性质决定。 分析史料,论证感性爱国与理性爱国的统一性
史料 五四学生运动,可分为以傅斯年、梁实秋为首的理性爱国者和以杨晦、匡互生为主的以情感宣泄为主的暴力爱国者。对于杨晦、匡互生这样的火烧赵家楼,并且痛打所谓“卖国贼”的学生,许多学者认为他们表现了毫不妥协的战斗精神。1919年6月,陈独秀在题为《我们究竟应不应该爱国》的文章里写道:自从山东问题发生,爱国的声浪更陡然高起十万八千丈,似乎“爱国,这两字,竟是天经地义,不容讨论的了。感情和理性,都是人类心灵的重要部分,而且有时两相冲突。……爱国大部分是感情的产物,理性不过占一小部分。有时竟全然不合乎理性,爱国就是害人的别名。”
——摘编自黄广明、杨潇《启蒙是最好的爱国——新文化运动健将的觉悟》等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条件:(1)阶级:
(2)思想:
(3)组织:
(4)外部: 队伍的壮大; 的广泛传播并与工人运动的日益结合;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南陈北李); 的帮助。工人阶级马克思主义共产国际2.标志: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的召开(上海→浙江嘉兴南湖)3.内容: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4.意义:“新”的体现:新政党、新指导思想、新奋斗目标等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教材补遗中共二大与三大1、中共二大(1922年)
(1)最高纲领:实现共产主义。
(2)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与1924年国民党一大提出的新三民主义在革命对象上一致)
(3)意义:近代中国第一个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2、中共三大(1923年)
会议的中心议题是讨论与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以实现国共第一次合作。三、国民大革命 (一)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1.背景:
(1)敌人强大、工人运动遭受挫折,中国共产党由此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必要性)
(2)辛亥革命后,孙中山领导的一系列维护民主共和制度的革命斗争都相继失败,决定转向“以俄为师”,同意与中共合作。(可能性)
(3)共产国际的帮助(外部条件)(2017年北京卷16).毛泽东曾说:“本人信仰共产主义,主张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惟目前的内外压迫,非一阶级之力所能推翻,主张用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及中产阶级左翼合作的国民革命,实行中国国民党之三民主义。”这一论述(  )
A.阐明了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理论
B.说明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理由
C.指明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
D.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纲领2.标志:1924年,中国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
【会上提出的新三民主义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3.合作方式:(1923年中共三大,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党内合作【党内合作是指某一党派组织成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另一党派组织,并以那一党派组织的名义展开工作。当时的党内合作反映出中共力量弱小。尽管国民革命的指导思想是新三民主义,但不代表中共放弃马克思主义。后来抗战时期的党外合作是两个党派之间的平等合作,谁也不融合谁,反映出中共力量壮大。】三、国民大革命 (一)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1.目标:2.条件:消灭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
统一中国。(1)群众基础: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
(2)组织基础:1925年,成立广州国民政府;
(3)军事基础:整编国民革命军,统一了广东革命根据地。三、国民大革命 (二)国民革命的高潮:北伐战争3.过程:1926年开始北伐,歼灭了(两湖)吴佩孚、(东南五省)孙传芳的主力(珠江流域→长江流域);
1927年,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往武汉。三、国民大革命 (二)国民革命的高潮:北伐战争教材补遗北洋军阀的民族气节(历史人物的复杂性)段祺瑞
(皖系首领)吴佩孚
(直系领袖)孙传芳
(直系领袖)张作霖
(奉系首领)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北洋军阀在某种程度上已被妖魔化、脸谱化。
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在那个特殊的时代,在外患面前有的亦表现出了浩然正气,坚守了民族精神,保住了晚节。(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29)1926年,有报纸评论说:“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人权)。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
A.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
B.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
C.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
D.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1.标志:2.原因:蒋介石制造四一二政变,汪精卫发动七一五政变。(1)蒋介石、汪精卫发动反革命政变;
(2)帝国主义干涉;
(3)陈独秀坚持右倾错误,放弃革命领导权。3.表现: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中国革命暂时转入低潮。不久,宁汉合流。三、国民大革命 (三)国民革命的失败史料研读国民革命与辛亥革命相比有怎样的新特点?史料一 总而言之,国共合作主导下的国民革命,是一场更富有现代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性质的大革命。与辛亥革命相比,这场革命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变迁更加密切相关,革命的社会动员程度和民众参与积极性更加高涨,是在对政治共同体作出新的解说(新三民主义)的前提下,由一个新的政治上层来取得政权,建立起更强有力的政治体制。它反映的历史主流,是在中国建立起对外自主独立的、对内具备有效权力和权威体系的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
——陈勤等著《中国现代化史纲·无法告别的革命》特点:①宣传发动广,群众参与多(群众基础更广泛);②国共两党合作;③以新三民主义作指导;④具有明确的反帝目标。史料研读在国民革命的实践中,中共的认识有哪些发展史料三 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农民运动不急速地做起来,农民问题不会解决;农民问题不在现在的革命运动中得到相当的解决,农民不会拥护这个革命。
——毛泽东发展:①认识到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主要问题,决定开展土地革命;
②认识到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
③认识到必须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坚持武装斗争。 史料二(1)近代历史上一次轰轰烈烈的人民大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
(2)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3)宣传了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纲领,扩大了共产党的影响,为以后的工农革命积累经验和力量。三、国民大革命 (四)国民革命的历史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