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6张PPT。复习提问:
1、如何评价福利国家?
2、第三产业的作用?
3、“新经济”的特点?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标要求 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一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18—1920年)
-_1920)(一)背景 1918年,国内被推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企图恢复“失去的天堂”,帝国主义国家也进行武装干涉,企图把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中。1918年下半年,苏俄失去了主要的粮食基地,近一半的工厂停产,红军战士和城市居民得不到最低限度的食品,四分之三的领土落入敌手,整个苏维埃政权陷入重重包围。思考:十月革命后,苏维埃面临什么形势?阅读下列材料,思考问题背景:
1、国内反革命势力的反扑;
2、外国的武装干涉;
3、国内资源有限。
4、苏维埃政权处于严重的战争危机之中。(二)阅读材料,思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目的 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
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
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严格地计算和平均分配每一磅粮食,不仅是为了维持生存和战争,而且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真正的主要的门径’。”思考:苏维埃政府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目的是什么?直接目的:解决战争的危机,巩固政权。
根本目的: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三)内容及特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余粮收集制大中小企业全部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普遍义务劳动制和实物配给制马克思设想下的社会主义:
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公有制
计划经济 按劳分配马克思设想否定否定特点:“战时”和“共产主义”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依靠行政和军事手段私有制这种现象谁是最大的受害者?会产生什么后果? 消极作用:损害农民利益,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材料一:……我们当时不这样做就不能在一个经济遭到破坏的小农国家里战胜地主和资本家。我们取得了胜利……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四)评价积极作用:促进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政权材料二:一组触目惊心触目的图片 消极作用:引发严重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材料三:结论: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产品生产和分配的做法脱离了实际,“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忽视国情评价:
①促进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政权
②损害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
③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④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二 新经济政策 (1921—1927年) “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转引自王斯德《苏联兴亡史》 列宁的反思 思考:苏俄面临怎样的政治形势?对此列宁又作出了什么新决策?(一)背景及标志1、背景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
战争的破坏;自然灾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的失误苏俄国民经济濒临崩溃工人、农民不满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经济和
政治危机1921年,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列宁在1921年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上作
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标志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农业:粮食税工业:关系国家命脉企业归国家所有;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商业:允许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
按劳分配;部分恢复私有制肯定市场和商
品、货币的关系农业:余粮征集制工业:大中小企业全部国有化商业: 取消自由贸易和商品买卖普遍义务劳动制和实物配给制 “新”在哪里?特点: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利用商品市场和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二)内容和特点 (卡P3) 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农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1921年《论粮食税》实质是:从生产力水平出发,一定程度上,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途径。“新”找到了一条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 (三)实质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苏联经济得到了恢复。列宁对此感到很欣慰,他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依据以上材料思考:新经济政策的影响(四)评价1913---1925年农业的发展1913年—1926年苏俄的工业生产情况影响:
1、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
2、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3、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4、巩固了工农联盟。(一)背景 (卡P5)1.苏联的成立2.列宁的逝世和斯大林领导地位的确立1922年底,苏联成立,上图是苏联的国徽三 “斯大林模式”斯大林认为,个体农民不能生
产出更多的粮食,新经济政策
时期产生了富农囤积粮食、投
机倒把的问题,因此,必须实
行农业集体化,改变农村所有
制形式。 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我们(1)工业:
优先发展重工业 (2)农业:
农业集体化 (集体农庄)(二)主要内容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只能允许两种公有制形式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公就越优越;
——《世界历史》(3)经济体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内容(经济) =
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业集体化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单一公有制计划经济市场经济公有制私有制重工业轻工业西方国家认为"五年计划"是幻想的讽刺画(三)评价一五计划后
实现工业化二五计划后工业产值
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苏联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产值增长示意图1.开辟了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模式,迅速实现了工业化。2.为后来的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诺门坎之战是日本陆军自成军以来首次惨败”
——日本陆军省 到斯大林逝世的时候,人均粮食产量、人均肉类产量还没有达到沙皇时代的水平。
——徐天新《平等、强国的理想与苏联的实践》3.工农业发展比例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4.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在列宁格勒生产一粒纽扣售价1卢布,那么700公里外莫斯科的价格也是1卢布,而万里之外的海参崴仍然是1卢布。
──CCTV《大国崛起》解说词 5.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所有制经济管理体制工业化道路农业发展道路私有制私有为主
兼有国营市场体制 先轻后重优先发展重工业资本主义农场农业集体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轻、重 协调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公有制为主 多种所有制 单一的公有制市场主导国家调控试比较斯大林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西方资本主义模式的异同。知识结构课堂小节 我们本课学习了苏俄在通向社会主义道路的三种方法,战时共产主义适应了战争的形势却适应不了和平的形势,导致苏俄刚刚成立站稳脚跟之后面临严峻形势,在困难面前,列宁调整对策,采取了“退一步,进两步”的策略,实行新经济政策,取得成功,但是后来在革命精神的推动下,斯大林实行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模式并取得了巨大成功,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也使它阻碍了生产的发展,斯大林模式的改进就成为放在苏共领导人面前的首要问题,这也是我们下面要学习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