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件 (共1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件 (共1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2-07 13:45: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9张PPT。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引言分析:
(1)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即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
的影响;
(2)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史上兴起、发展的演变过程。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标: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百家争鸣的含义: 春秋战国时期,众多学者、思想流派,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相互批驳、彼此融合的局面。2、原因(背景):(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史进行归纳)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论语·季氏》 “天下诸侯方欲力争,竞招英雄,以自辅翼。此乃得士则昌,失士则亡之秋也。” “士无常君,国无定臣。” 信陵君:“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
——《史记·魏公子列传》拱卫 摆脱3、主旨:传播文化,发展学术。①主要: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
②经济: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③政治:周王室衰微,大国争霸,国家分裂;诸侯、士大夫崛起;
④阶级关系:“士”阶层的崛起、活跃,且受重用;“礼贤下士”
⑤思想文化:学术下移,从“学在官府”转向“学在民间”,私学
兴起 ,进而出现诸子百家,思想自由。4、主要派别及代表人物:(九流十家;“显学”:非儒即墨。)(1)道家:老子、庄子;
(2)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3)墨家:墨子;
(4)法家:韩非子、商鞅、吴起等;
(5)兵家:孙武、孙膑。5、特点:(1)互相诘难、批驳;
(2)彼此吸收、融合(兼容并包,宽容开放)。6、历史意义:(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新兴地主阶级否定奴隶制度的第一
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是
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2)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深
刻的影响(是封建思想文化的源头);
(3)各学派之间彼此吸收、融合,取长补短,逐步形成中国的
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宽容开
放的特点;
(4)促使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变革和转型。二、孔子及早期儒学:(孔子创立儒学)1、孔子的生平: 孔子(前551 — 前479), 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后世尊称为“圣人”或“孔圣人”。
孔子曾先后任下级官吏和地方官,政绩十分显著,50多岁任司寇,55岁仕途失意,官闲居家。后周游列国14年,遭冷遇后专心从事文化教育工作,培养了社会人才,相传“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其晚年编写、整理“六经”为儒家经典(诗、书、礼、易、乐、春秋)。 孔子曾周游列国,游说诸侯,希望大家尊守周礼,讲仁、信,重建社会秩序。 孔子常常遭到诸侯冷遇。孔子晚年回到鲁国收徒讲学。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贤”。“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克己复礼为仁。” 2、孔子的思想:(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1)核心:① 仁;仁者,爱人。(体贴和关心)(2)政治:“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3)教育:兴办私学,“有教无类”(平等),“因材施教”。① 德政(以德治民);②周礼:“克己复礼”。恢复周礼(名分等级制度) 保守思想 ② 礼:“克己复礼”。(恢复周礼)(4)伦理观:“性相近”(具有人文主义色彩)。3、孟子的思想:(封建士大夫,新兴地主阶级代言人,称为“亚圣”)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邹国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著有《孟子》一书,被尊为“亚圣”。后世将孔子和孟子合称“孔孟”。①“仁政”思想;
“不以仁政,不能平天下。”
②民本思想:“民贵君轻”;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③伦理观:“性善论”。
“性本善”(良知、善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4、荀子的思想:(封建士大夫,新兴地主阶级代言人。)①政治思想:“仁义”和“王道”(礼法并施),“以德服人”;
“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荀子·王霸》
②民本思想:“君舟民水”。(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荀子·王制》
③伦理观: “性恶论”,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
“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
——《荀子·性恶》 荀子(前313年-前238年),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著有《荀子》一书,是唯物主义思想家,认为“天行有常”“人定胜天”。时人尊称“荀卿”。④唯物主义: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 三、道家、法家和墨家:1、道家:(广大贫民百姓)
(1)老子:
①道家创始人;
②思想:
A、“道”是万物的本原;
B、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老子,姓李名耳,又名老聃,春秋末年楚国人,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重要的思想家,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著有《道德经》,充满着哲理和东方智慧。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客观唯心主义)C、政治 :“无为而治”,
小国寡民; 老子认为最理想的社会,是百姓满足于原始简朴的生活,不奢求物质的享受。鸡犬之声相闻,
民老死不相往来。D、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世界万物都是运动的,都有对立面,矛盾的双方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认为越坚强的东西越容易折断,柔能胜刚。人若甘于柔弱,便能够不受伤害,免于痛苦。(2)庄子: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人,著《庄子》一书,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①万物是相对的;“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②放弃差别观念,逍遥的精神
自由;“齐物论”《逍遥游》
③修身养性;
④世界是“我”的主观产物。庄周晓梦迷蝴蝶主观唯心主义 (逍遥自得;自由自在;天人合一;自然而然。)2、法家:(新兴地主阶级)①“以法治国”、“法治”,系统了法制理论; 韩非子(前280—前233年),战国末期韩国人,著《韩非子》一书,是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②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物权》③实现君主集权制的途径:
“法”:严刑峻法;“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术”:驾驭大臣的权术;“潜御众臣者也”
“势”:君主的地位和权力。“如虎豹之爪牙”(1)代表:韩非子、商鞅.等;
(2)韩非子的思想:3、墨家:(平民、小手工业者、小生产者) 墨子,名翟,战国初期鲁国人,出生于手工业者,墨家学派创始人,其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尤其是手工业者的利益。战国后,该思想遭到冷遇,不受重视。(1)代表:墨子;
(2)思想:
“兼爱”、“非攻”、
“尚贤”、“节俭”、
“尚同”、追求功利。练一练:1、战国时期之所以能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是因为( )
①当时社会正处于大变革的过渡时期
②思想家的经历和性格各有不同
③儒家思想尚未处于支配地位
④各国的政治改革与竞争急需理论的指导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C2、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 ( )
A、克己复礼 B、宽刑薄赋
C、仁 D、民贵君轻 C3、认为“恻隐之心”“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反映了孟子
( )
A.“仁政”的思想 B.“民本”的思想
C.“性本善”的思想 D.“致良知”的思想 C4、对孔子“仁”的思想积极作用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益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B. 益于和谐人际关系
C. 益于稳定社会秩序 D. 益于重建新的社会制度 D5、下列关于“百家争鸣’,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是当时社会大变革的产物
B.各派相互洁难批驳,彼此水火不容 C.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D.对社会发展的影响重大而深远 B (2)“三孔”(孔府、孔庙、孔林)是世界文化遗产。三孔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原因是什么? 思考:(1)孔子的道德观是什么?其道德观反映了怎样的历史背景? 6、2019年的9月28日是孔子诞辰2570年,孔子的故里——山东曲阜已经提前作好全球华人联合祭孔的准备工作。届时曲阜三孔又将成为全球华人注目的焦点,这些都说明儒家的一些价值观正在融入世界文化的主流之中。①“爱人”,“以德治民”;
② 春秋晚期,诸侯纷争,民不聊生,礼崩乐坏。 ①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备受历代推崇; ②孔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③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很大; ④儒家思想是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历代统治者注重三孔的修建和保护。批判继承,吸取精华,去其糟粕。 ①孔子在政治上强调以民为本,反对苛政与刑杀;
②在伦理道德上强调和谐人际关系,其思想精华是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也为现代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可供汲取的养分。(4)我们今天应如何对待传统道德?(3)孔子的思想精华对我们现代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