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某人晚年说:“不能为大君致一统、定八方,诚有愧于历职历官”。据此判断他当生活在( )
A.秦汉时期????????????B.隋唐时期?????????????C.五代十国????????????D.明清时期
2.五代时,有人赞扬科举制度说,无论贫寒之家还是王孙公子,“莫不理推画一,时契大同”。他强调的是,科举考试( )
A.实现王公子弟与百姓平等????????????????????B.改变了社会阶层结构
C.体现了公平的选拔原则????????????????????????D.促成了国家统一
3.开元年间,唐玄宗改贞观十道为十五道,每道设立一名固定的监察官员—采访处置使。玄宗后期,在设置节度使的道内出现了集节度使与采访使于一身的现象。这一变化( )
A.直接导致了唐朝的灭亡????????????????????????B.促使藩镇割据的局面形成
C.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D.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4.“据《耒耜经》记载,这种犁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既简便又轻巧,能适应各种土壤和不同田块的耕作要求。材料记载的耕作工具被称为( )
A.耦犁????????????????????B.耧车?????????????????????C.曲辕犁????????????????D.翻车
5.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是中国历史的重要主题。下列语句反映唐代民族关系的是( )
A.“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
B.“左公柳拂玉门晓,塞上春光好。”
C.“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D.“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
6.下列措施中最能体现唐太宗“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若(如)一。”这一思想的是( )
A.虚心纳谏????????????B.善于用人?????????????C.唐蕃联姻????????????D.完善科举
7.名画《步辇图》描绘的是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遣使者禄东赞觐见太宗求亲的场景。画面中左三着(红色)官服者供职于( )?
A.吏部????????????????????B.礼部?????????????????????C.户部????????????????????D.工部
8.关于下列四个朝代疆域四至的图示,不正确的是( )
9.体现唐太宗“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的史实是( )
A.虚心纳谏????????????B.唐蕃和亲?????????????C.重视农桑????????????D.完善科举
10.以下盛世局面,按时序排列第三的是( )
A.文景之治????????????B.贞观之治?????????????C.光武中兴????????????D.开元盛世
11.突厥是唐对外交往的重要民族之一。公元630年,唐太宗出兵突厥,擒其颉利可汗;公元880年,黄巢攻入长安。京城陷落后,地方藩镇坐视不理,唐僖宗只好借用沙陀(西突厥别部)军队,收复长安。导致唐与突厥关系变化主要原因是( )
A.唐太宗英明,国家强盛????????????????????????B.唐僖宗懦弱,失去军心
C.唐末藩镇割据,尾大不掉????????????????????D.唐安史之乱后,国力衰退
12.(唐)开元以来,边将久任,十余年不易。乃朔方、 陇右、河东、河西诸镇皆置节度使,以数州为一镇,节度使即兼统此数州,而州刺史尽属之。故节度使多兼按察、安抚、度支诸使,土地、人民、甲兵、财富皆有之。此地方政制上一大变化最终引发( )
A.安史之乱????????????B.甘露之变?????????????C.玄武门之变????????D.开元盛世
13.隋唐时期的民族交融没有各族之间的争战、割据以及由此产生的交融,而是在统一政权下内地汉族统治阶级通过各种政令、措施而逐渐交融。以下史事中,能够证明材料观点的是( )
A.唐朝大败东突厥,俘获颉利可汗
B.安史之乱期间,回纥出兵助唐平叛
C.唐玄宗封靺鞨族粟末部首领为渤海郡王
D.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多次遣使向唐朝求婚
14.在回纥民族分布区,唐太宗时期设置了燕然都护府,唐高宗设置了瀚海都督府,而到了唐玄宗以后安北都护府辖境内的各羁縻府州与唐王朝的政治关系不再紧密,渐渐疏远。由此说明了( )
A.回纥的政权已经瓦解????????????????????????????B.唐玄宗反对羁縻府州制
C.国力强盛边疆才安定????????????????????????????D.回纥助唐平叛安史之乱
15.唐朝前期地方行政制度为州县两级制,到唐朝后期,本为监察区划的“道”逐渐成为一级实体行政区划,地方形成道、州、县三级行政体制。这种变化说明唐朝时期( )
A.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加强????????????????????????B.地方行政区划继续完善
C.中央政府权威不断削弱????????????????????????D.地方政府掌控军政大权
16.隋炀帝开通运河的主要目的是( )
A.巡游江南????????????B.征讨高丽?????????????C.巩固统一????????????D.开发江南
17.唐代的长安城“胡化”严重,都城的生活融合了西域的风尚,服饰、饮食、娱乐等皆受到影响。其中,贞观年间“胡化”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
A.唐朝政府设置了安西都护府????????????????B.唐朝政府在六部下设鸿胪寺
C.唐太宗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D.唐太宗提出“示存异方之教”
18.“五陵年少金市东”、“笑入胡姬酒肆中”诗中描绘的景象出现在( )
A.唐朝长安????????????B.宋朝开封?????????????C.元朝大都????????????D.明朝北京
二、材料解析题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经过唐太宗的统治后)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
——《资治通鉴》
材料二 安史之乱之后,藩镇数量比较多,互相牵制,没有出现某个藩镇一家独大的局面。同时,藩镇内部也不怎么稳定,经常发生军人闹事,甚至兵变。另外要指出,所谓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只是一个大致的概念,描述一种倾向,不是说真的全都割据了。根据学者的研究和概括,唐朝后期的四十多个藩镇,真正比较稳定地维持着割据状态的,只有河北地区的三个藩镇。当然,即使是这样独立性比较强的藩镇,在形式上也是臣服于唐朝的。除河北以外,唐朝后期设在北部、西部和中原的藩镇,基本只能算是半割据。此外,还有南方的藩镇,那就不能算割据了。不但不割据,而且绝大部分时间很听中央的话,源源不断地向朝廷供给粮食财物,唐朝后期的中央财政主要是靠南方支撑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唐太宗所做的贡献。
(2)安史之乱后,唐朝藩镇割据,却依然维持150年。根据材料分析其原因。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隋文帝即位之初就废除了北周时代从《周官》抄袭来的那一套古老的制度,命苏威等综合汉魏以来历朝的官制,制定新的制度。政权所寄,全在尚书、门下、内史三省。尚书省事无不总,是一个执行各种政令的机构。置尚书令一人,左右仆射各一人,统领吏、礼、兵、都官(后改刑部)、度支(后改民部)、工六部。六部各设尚书一人,分统三十六侍郎,执行部务。门下省置纳言二人。内史省置内史令二人。
在地方,开皇三年隋文帝根据杨尚希等的建议,废除郡级机构,并省州县,裁减冗官。对于地方各级官吏,统由尚韦省的吏部负责选任,所谓“大小之官,悉由吏部”。在整顿吏治方面,隋文帝“妙简良能,出为牧宰”。擢“仁明著称”的广汉太守柳俭为蓬州刺史,擢“治术尤异”的临颍令刘旷为莒州刺史④,“清名善政,为天下第一”。任“达于从政”的房恭懿为新丰令,“政为三辅之最”。文帝又以“典吏久居其职,肆情为奸”,下令“诸州县佐吏,三年一代,继任者不得重居之”。这些措施对澄清吏治,减轻人民痛苦,起了一定的作用。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指出隋文帝政治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指出隋文帝改革作用。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材料内容反映的是没有完成统一的遗憾,故可判断他生活的时代是分裂动荡的,唐后的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分裂时期,故选C项;秦汉、隋唐、明清是国家大统一时期,排除A项;排除B项;排除D项。
2.【答案】C 【解析】据材料“无论贫寒之家还是王孙公子,‘莫不理推画一,时契大同’”说明科举对于寒门和王孙的公平选拔,故选C项;材料表明的是在科举选拔的平等不是寒门和王孙的绝对平等,排除A项;科举制是促进阶层流动不是改变社会结构,排除B项;据材料“五代时”结合所学可知国家处于分裂,排除D项。
3.【答案】D 【解析】“设置节度使的道内出现了集节度使与采访使于一身的现象”,不是导致唐灭亡的直接原因,故A项错误;藩镇割据主要是由于节度使制度所致,故B项错误;“集节度使与采访使于一身的现象”,军、政、监察集于一身,不利于防范贪腐、渎职等行为,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设置节度使的道内出现了集节度使与采访使于一身的现象”,军、政、监察权集于一身,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D项正确。
4.【答案】C
5.【答案】C 【解析】唐朝与吐蕃等少数民族和亲,故选C项;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体现了“五族共和”为民国时期,排除A项;“左公柳”,涉及清末左宗棠收复新疆,排除B项;喀尔喀蒙古是体现清朝时期蒙满民族关系,排除D项。
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若(如)一”可以看出,这一思想是平等对待吐蕃等少数民族,体现了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故选C项;虚心纳谏是唐太宗居安思危,时时以长治久安为念的体现,排除A项;善于用人是唐太宗广招贤才,知人善用的体现,排除B项;完善科举是在选拔官员制度方面的措施,排除D项。
7.【答案】B 【解析】礼部下辖礼部司、祠部、膳部、主客四司,四司分掌礼乐、学校、宗教、民族及外交之政,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遣使者禄东赞觐见太宗求亲属民族及外交之政,因而在场官员应为负责民族及对外关系的礼部官员,故选B项;吏部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与民族及对外关系无关,排除A项;唐朝户部掌天下土地、人民、钱谷之政、贡赋之差,与藩属及对外关系无关,排除C项;工部是掌管营造工程事项的机关,排除D项。
8.【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疆域四至为北至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库页岛一带,南至南海,东至大海,西至咸海,故选B项;秦朝的疆域广大,东至大海,西到陇西,南濒南海,北抵长城一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排除A项;元朝疆域为北边超过阴山(现内蒙古自治区中部),西边到达流沙(今塔克拉玛干沙漠),东面可抵辽东(今辽宁省东部),南面越过海表(今西沙群岛),排除C项;西跨葱岭,北接西伯利亚,东临太平洋,南至南海诸岛,排除D项。
9.【答案】B 【解析】“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的含义是:自古以来,帝王都以中原为贵,轻视少数民族,而唐太宗却将中华与少数民族一视同仁,这体现了唐太宗开明平等的民族政策,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公主嫁与吐蕃进行和亲这一史实体现了唐太宗开明平等的民族政策,故选B项;虚心纳谏体现了唐太宗的个人品质,不是民族政策,排除A项;重视农桑体现了唐太宗注重农业发展,不是民族政策,排除C项;完善科举不属于民族政策范畴,排除D项。
10.【答案】B 【解析】依所学,文景之治出现在西汉初期,贞观之治出现在唐朝唐太宗时期,光武中兴出现在东汉汉光武帝时期,开元盛世出现在唐中期唐玄宗时期,据材料按时序排列第三的是贞观之治,选择B项题意。
1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唐太宗出兵突厥,擒其颉利可汗……京城陷落后……唐僖宗只好借用沙陀(西突厥别部)军队,收复长安”,由出兵到借兵,反映的是唐朝国家实力的变化,故选D项;“唐太宗英明,国家强盛”,仅能体现“唐与突厥关系变化”前的状况,排除A项;根据材料“地方藩镇坐视不理”,体现的是唐后期藩镇割据问题,非唐僖宗个人问题,排除B项;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唐与突厥的民族关系,非藩镇割据,排除C项。
1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边将久任,十余年不易……诸镇皆置节度使……兼统此数州……多兼按察、安抚、度支诸使,土地、人民、甲兵、财富皆有之”,节度使权力过大,最终引发了“安史之乱”,故选A项;甘露之变反映的是唐代后期宦官专权的问题,排除B项;玄武门之变反映的是王室争夺权力的宫廷政变,排除C项;开元盛世,指唐朝在唐玄宗治理下出现的盛世,排除D项。
13.【答案】C 【解析】“唐玄宗封靺鞨族粟末部首领为渤海郡王”,是通过羁縻府州制,实现的民族交融,故选C项;“唐朝大败东突厥”,体现的是“各族之间的争战”,排除A项;“回纥出兵助唐平叛”,不能体现唐朝政府对回纥的政策、措施,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唐朝政府对吐蕃的态度,排除D项。
1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唐太宗时期设置了燕然都护府,唐高宗设置了瀚海都督府,而到了唐玄宗以后安北都护府辖境内的各羁縻府州与唐王朝的政治关系不再紧密,渐渐疏远”,唐太宗、高宗、玄宗时期羁縻府州与唐关系紧密、是唐国力强盛的体现;而玄宗之后“羁縻府州与唐王朝的政治关系不再紧密,渐渐疏远”,表明唐国力衰落,故选C项;840年,回鹘汗国瓦解,时间不符,排除A项;根据所学,唐玄宗时,靺鞨族地区设渤海都督府、黑水都督府,属羁縻府州制范畴,排除B项;羁縻府州与唐“不再紧密,渐渐疏远”,与安史之乱对唐政权冲击有关,排除D项。
1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唐朝前期……为州县两级制,到唐朝后期……形成道、州、县三级行政体制”,说明唐代地方行政区划不断发展完善,故选B项;君主专制强调君权与相权间的关系,排除A项;根据材料“地方形成道、州、县三级行政体制”,两级行政体制转为三级行政体制,恰恰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加强,排除C项;材料不体现地方行政机构的职能,排除D项。
16.【答案】C 【解析】隋炀帝开通运河主要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故选C项;巡游江南是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目的之一,但不是主要的目的,排除A项;开通大运河与隋炀帝征讨高丽不存在直接关联,排除B项;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目的之一,就是加强对江南经济的控制、掠夺,排除D项。
17.【答案】C 【解析】唐太宗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为中国文化增添了多元的色彩,使长安城的生活融合了西域的风尚,故选C项;安西都护府是唐朝时期新疆地区的管辖机构,与材料长安城不符,排除A项;鸿胪寺是唐朝政府在六部下设的一个接待各国使者的官方机构,排除B项;对外来宗教,唐太宗提出“示存异方之教”,鼓励外来宗教传播,而材料是外来文化,排除D项。
18.【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五陵年少金市东”,五陵指长安以北五个汉代皇陵。金市指代长安最繁华的西市。根据材料“笑入胡姬酒肆中”,胡姬指代唐时旅居长安的西域胡人,故选A项;材料出自唐代李白的《少年行》,且宋代坊市界限被打破,排除B项;同理,排除C.D项。
19.【答案】(1)贡献:①为唐代的建立和统一作出功劳;②吸取隋亡教训,经济上,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发展生产;政治上,知人善任、虚怀若谷。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贞观之治”;③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北方民族纷纷入朝,尊崇唐太宗为“天可汗”。
(2)原因:①藩镇数量较多,相互牵制,难以形成独大的割据势力;②藩镇内部矛盾复杂,经济实力下降,缺乏割据基础;③藩镇割据仅仅是一种倾向,割据较强的藩镇在形式上臣服于唐朝;④大部分藩镇处于一种半割据状态,而且南方藩镇听从于朝廷,并支撑中央财政。
【解析】(1)根据材料一“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结合所学,他吸取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据材料一“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结合所学,他知人善任,虚怀纳谷;根据材料一“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结合所学,他统治时期,出现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根据所学,李世民在唐朝的建立和统一中,功劳卓著;唐太宗统治时期,对周边各族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尊称为“天可汗”;设置安西都护府,推动唐蕃和亲,促进汉藏友谊。
(2)根据材料二“藩镇数量比较多,互相牵制,没有出现某个藩镇一家独大的局面”,藩镇互相牵制,没有出现一家独大的局面;根据材料二“藩镇内部也不怎么稳定,经常发生军人闹事,甚至兵变”藩镇内部矛盾重重,缺乏割据的社会基础;根据材料二“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只是一个大致的概念,描述一种倾向……真正比较稳定地维持着割据状态的,只有河北地区的三个藩镇……在形式上也是臣服于唐朝的”,割据仅是一种倾向,真正割据的藩镇较少,且形式上臣服于唐朝;根据材料二“唐朝后期设在北部、西部和中原的藩镇,基本只能算是半割据”,大部分藩镇处于半割据状态;根据材料二“还有南方的藩镇,那就不能算割据了……绝大部分时间很听中央的话,源源不断地向朝廷供给粮食财物,唐朝后期的中央财政主要是靠南方支撑的”,南方藩镇听从中央政府,是中央财政的主要支撑。
20.【答案】(1)特点: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精简机构;任人唯贤;注重监察;奖罚分明。
(2)作用:南北朝的乱象由此扭转;推动三省六部的形成;加强朝廷的权力;强化了中央集权;不仅节省了国家开支,而且提高了行政效率;澄清吏治;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统治秩序;对后世影响深远。
【解析】(1)根据材料“综合汉魏以来历朝的官制,制定新的制度”,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根据材料“政权所寄,全在尚书、门下、内史三省……在地方……废除郡级机构,并省州县,裁减冗官”,精简机构,裁汰冗员;根据材料“擢‘仁明著称’的……柳俭为蓬州刺史……擢‘治术尤异’的……刘旷为莒州刺史……‘清名善政,为天下第一’……任‘达于从政’的房恭懿为新丰令……‘政为三辅之最’”,唯才是举,任人唯贤,赏罚分明;根据材料“‘典吏久居其职,肆情为奸’,下令‘诸州县佐吏,三年一代,继任者不得重居之’”,注重监察。
(2)根据材料“命苏威等综合汉魏以来历朝的官制,制定新的制度”,改变了魏晋以来的乱象;根据材料“政权所寄,全在尚书、门下、内史三省……六部各设尚书一人,分统三十六侍郎,执行部务”,推动三省六部制的形成,对后世影响深远;根据材料“在地方……废除郡级机构,并省州县,裁减冗官。对于地方各级官吏,统由尚韦省的吏部负责选任”,加强朝廷的权力,强化了中央集权;根据材料“在整顿吏治方面,隋文帝‘妙简良能,出为牧宰’”,任用贤良,提高了行政效率;根据材料“这些措施对澄清吏治,减轻人民痛苦,起了一定的作用”,澄清吏治,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统治秩序。